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07|回复: 5

战争与和平

[复制链接]
鲜花(2) 鸡蛋(0)
发表于 2007-9-1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2007年9月8日星期六
2 a/ ^2 R6 L4 h+ r1 ?! M到网上去查了一下《战争与和平》书评,很少. 不过发现一篇我很喜欢. 是在84年年底和85年年初所写的读书日记.(那时我才十几岁). 应该是一个女孩子. 时间转眼过了二十几年了,感受还是相通的.忽然有种感觉,想知道作者当时是否与我现在的年龄相近.不知她现在做什么,还有这些感动吗?网址推荐给大家.值得一读./ C1 @. k  e& z+ e1 H
http://www.youtheme.cn/gaozhongz ... 007-03-25/8722.html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托尔斯泰说过《战争与和平》不是一本小说。我理解,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小说,而是托尔斯泰对人类思想的探索.# F, y) J* z2 j$ f2 H
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悲悯,憾动我心。事实上,故事主人公安德烈公爵与皮埃尔反映的是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历程,玛丽亚公爵小姐(安德烈的妹妹)是以托尔斯泰的母亲为原形, 而尼考拉是以托尔斯泰父亲为原形. 安德烈公爵与皮埃尔,两个光彩夺目的人物,他们深邃的理想折射出人性的魅力.他们的思想历程和对人生的探索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L; V9 d$ P3 q9 r
! V+ h3 @, E3 ?( M' m
这几天一直在想,为什么说安德烈最后达到了他对自我最高的理解?如果说以前与最后他都是去死亡中寻求人生的完美,他的思想较以前有什么不同? 安德烈最后的思想与以前的不同在于什么地方,以前只是去逃避吗?
& ?- B. X5 f) m7 f我理解他以前是去死亡中寻求他的终点是为了逃避,并没有放弃 “自我”. 他的自我并不是自私,但他的出发点始终是我,追寻自我表现完美,他必须释放自我表现才能找到爱和生命的力量.在他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理解了要放弃自我,将自我融入整体中去,回归到永恒之爱去.4 _( [$ \( `( I3 n# I4 _% l: Y
4 j1 Q  F' f: F! r
Osip和Platon的思想不都与 “上帝之爱”有关?为什么皮埃尔受Osip影响未能找到心灵的平静而是从Platon精神里获得心灵的自由?2 ?: S3 R& J: x# K
我理解可能是Osip 的思想(寻求上帝,去理解他.放弃他世俗的生活,去帮助他人, 通过孤独和自我完善而净化灵魂), 没有解决他自己的情感的需要. 因此他的理想只是空洞的.
+ d. J: A: t, s( V  `而Platon仿佛是说要把个人的幸福与整体(可以理解成自然规律)统一起来. 皮埃尔的确也是在自己家庭生活中找到了幸福, 也同时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皮埃尔以前找不到心灵的平静,参加共济会帮助别人,但他没有能力找到自己内心的需要,他的理想是空洞的,最终要把个人的幸福与整体结合起来。( @; t/ ]' I: {
7 X( _6 s8 D5 w, N8 m# k& l
一个人怎么找到真正的自由?什么是快乐?从哪里找到快乐?有多大程度我们能够直面死亡而明白地活着?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德烈与皮埃尔的比较
, e: Y& J2 {1 y娜塔莎说,“他们是那样的不同,而又是那么的相近。”
1 [- _3 m$ j; N, a7 M; w& }7 u! G
安德烈学识渊博,思想深隧.他鄙视社会上的矫揉造作,势利和媚俗。他不屑于他那一阶层大部份的人,对夫人小姐们也如此, 被认为极为粗鲁. 他对这些人的冷淡与他对妹妹、父亲、皮埃尔、娜塔莎深沉而挚烈的爱形成鲜明的对比.
& V3 e. g7 @  \! D# R他认为真实的世界在内心才能获取.他清醒地看世界而形成一种消极逃避人生的态度. 他说, “我是多么的痛苦.    ”他的生涯便成为去摆脱高度文明的自我产生的负担—孤独,这是由他的智慧所给他带来的. 安德烈的虚无主义有他深刻的背景.(参见9月12日)他从他的经验中得出结论:人生是虚幻的, 社会是一串虚假,琐碎,而无意义的活动. 社会的标准往往与个人追求的完美不一致.为自己活着,才能避免对人生的错觉,才能避免到时死时因枉过一生产生的痛苦.' L9 b7 F. |8 W. ~; A* D
安德烈的正直高尚的品质是我所欣赏的,但他也受到他阶级地位和经验的局限.他追求完美,自我反省,以及自我的意志都是从“我”的角度(但绝不是自私). 他太强的自我意识,成为他去找寻爱和生命的阻碍,使他不能把个体融入整体之中,不能站在更广的角度对待生命。托仿佛说有了爱(生命的力量),才可以溶解他强烈的自我. 忘掉自我才可以爱他人,爱娜塔莎,爱他的仇人,达到心的自由.托说要适时放弃自我意识去顺应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怎样把个体融入整体? 托举例说,拿破仑根据个人意志所做的军事策略都无法实施下去, 而库图佐夫不追求个人的战绩,而是去顺应趋势,让事物规律的力量发挥出来,羸到最后的胜利.安德烈到最后死亡的时候,才明白放弃自我,回归到了永恒之爱,达到了他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 F; ?" H- l* h% J. L+ D) }; b) C8 R( h/ j3 v' \9 w
与之相对,为什么皮埃尔的思想探索让他最后获得幸福?
# O+ a: R% M  X& H安德烈与皮埃尔是至交朋友.安德烈说过皮埃尔“虽然显得古怪,但他有颗金子般的心。”2 V- Z; U8 `1 m9 M. J# j) ~
皮埃尔天性善良,自然,热爱生命.他有我们常人的弱点,不善于控制自己,让他天性发挥出来.他与安德烈一样追求人生永恒的,无限的,完善的精神世界.两人的自然真实使他们在社交场合下都显得格格不入,但两人性格迥然不同。皮埃尔与安德烈是智慧与心灵,自律和随性,骄傲与慷慨,消极与积极的对比.如果说安本来就少年老成,继承了俄罗斯贵族的传统思想但同时也受之束缚.皮埃尔没有身份,没有象安德烈一样受深层的束缚.他的思想还未成熟.一方面, 注定他需走更长的路去找寻他的自我.另一方面,他的不受束缚和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使他准备包容新的思想,在精神追求的道路上比安德烈走得更远。
: R" M" n# H; T5 @( E/ r安德烈与皮埃尔早期都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此时拿破仑是他俩的英雄,因为他带来自由的思想。皮埃尔解放农奴的尝试便是这一思想的反映.与安德烈一样,皮埃尔也博览群书,他做不断探索,加入共济会,到战场去观察和感受.这些长时间的尝试都没有让他找到答案,托必须让他脱离他自己的社会阶级,脱离他的自我意识。当他成了一个无名无姓的囚犯时,他开始发觉他的天性.在苦难和孤立中,他的天性慢慢成长和壮大.从死亡中受洗,他获得了新生,最终找到了内心的自由. 他说 “热爱生命就是热爱上帝.最难也是最幸的是就是热爱生命,在受苦难的时候和不应得到这种苦难的时候.” 皮埃尔发现内在的自由,并不是由外界所决定的,有社会所定义的错误价值,没人命令他或他去命令别人,他可以凭着自由的灵魂去克服一切物质和情感上的障碍。 托认为人生无 “自我意识”的活动才能修到正果.(是博爱的精神?)人生的一切活动是听从心灵过简单而自然的生活,意识到并接受死亡,接受由人生带来的痛苦.
5 F4 ?# Y$ R2 N3 L" r0 Z; K$ R( w9 ~3 S( V* `6 c5 m
皮埃尔与安德烈有段的对话,让我记忆深刻.它展现了两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这是在皮埃尔进入共济会,安德烈从奥地利战场回来,两个好朋友已两年未见.皮埃尔讲到他对决斗的内疚,因为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安德烈不以为然,他说, “人永远只是在错误中,特别是他们所制定的对错标准.”皮埃尔坚持说 “为他人”才是幸福的源泉.而安德烈从战场的经验,光荣也只是种空洞, 认为要为自己活才能避免世界的不完美和错误的判断.皮埃尔告诉他朋友,所有生命,真理都是上帝的表现.各种生命形式最终会到达永恒中去.安德烈冷冷地表示这些都只是理论,只有生和死才让他信服. 安德烈根据自己生与死的经验,他的妻子的死亡和他的内疚 , 他在战场上看到的生命的瞬间消逝。死亡是为了什么? 一定是有答案的.皮埃尔回答说, “一定有来生和上帝. 我们必须活下去,必须去爱,我们不仅相信现在活着,还要相信我们将永远的活下去,相信无限生命的力量和上帝之光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安德烈太贵族化的和太理智,而不具备皮埃尔所有的对生命的热情和拥抱." Y' ^+ O( z: v
由于性格不同,安德烈和皮埃尔对娜塔莎被阿纳托利诱惑一事的反映也是不同的.安德烈不可以原谅娜塔莎,他错过了幸福,错过了与生命的最后联系.直到他在死亡的边缘才感受到时娜塔莎所经历的一切,才能站在娜塔莎的角度明白她的痛苦,而他自己一直是爱她的.他太强的自我意识,成为他去找寻爱和生命的阻碍.而皮埃尔说“为什么要说原谅”.他原也想去可怜她,从娜塔莎的泪光,他感受到了她所感受的一切(参见娜塔莎的 “堕落”).. H- t; P6 h& ]  d. s! R
他明白他不需要去同情她,因为世上的一切也赶不上娜塔莎自然人性的光芒给予他的充实. “ 与他所体验到的深受感动和爱慕的情感相比照,与她最后一次透过眼泪看看他时投射出来的那种和善的、感谢的目光相比照,所有的人都显得如此卑微、如此可怜。” + ]- G5 n; E% \8 c

" r7 l) g; F- H5 Q.$ X+ e) s! j: s6 s! @9 c$ h* B5 r
<<战争与和平>>人物性格也最具魅力.我们周围不也有象安德烈,皮埃尔思想和性格的人吗?.你是属于哪一种人呢?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9-1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我们周围不也有很多象安德烈,皮埃尔思想,性格的人吗? 想到自己,家人,朋友不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什么很多优秀的,清醒的人活得那么痛苦? 很多知识份子不也像安德烈一样嫉恶如仇,我感觉到他们象安德烈一样的孤独.他们有希望象皮埃尔一样找到心灵的自由和平静吗?
+ Z, G. P1 M; N8 ?+ A
4 N8 y! G! z* V( U* h; z. c! E: B最近有一和朋友给我提到,“以前总是想与众不同,现在发现要给别人一样,有颗平常心才是最难的”.听了有所感悟。他说的并不是不再有理想有梦想便可以快乐起来,而是去发觉人和事那些无限的,美好的一面。站在另一角度来看问题. 记起从前读过一篇的文章,谈到一个有高等智力的人去嘲弄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就如同一个正常人去嘲笑一个残疾人的弱点一样。我也犯同样的错误,很多次看书看事,自己理解到而别人没有理解,总觉得应该去可怜他们,每人的阅历不同每人的感受不同,怎么可以要求别人给我的想法一样.今天三哥说到我的问题是我的 “执着”--只要我认为这是正确的,美好的,我就坚持别人也应象我一样地去看待它,追求它.我不是不去顾别人的感受,更准确说,我不愿他们有这种感受,因为它的不完美, 我根本认为他们应该去完善它或者我要去改变他们.这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我痛苦的原因.还真有与安德烈相似的地方.至于三哥说的书害人之话,我不能同意.
6 }% N# ]% K2 V+ d. ~9 R: U) q3 g
( R$ E/ B# ]4 \: {安德烈嫉恶如仇,终归狭隘了一些.而皮埃尔找到了自由和幸福,是由于他的爱(就是博爱精神).托尔斯泰所说的博爱就是 “上帝之爱”,爱生命,悲悯世间一切.这应是更高的一个境界.如果有人告诉你还有一年,一个月的生命,我想,这时便可以理解博爱的境界了.想起以前川大的一个老师,他总是尽心尽力帮助每一个人,他患有癌症,已在生死之间走过许多年了,才有这种豁达. 皮埃尔和安德烈的思想的成长过程也是有启发性的.托认为理解生与死的对立是个人能成长的重要因素,安德烈从恨中理解到爱,从死亡中理解到生命,皮埃尔从被监禁理解到了自由,他们都经历了无数的危机.个人必须通过自我的反思去发现他们的价值,去战胜威胁到他们的力量。皮埃尔在经历死亡后,达到了这一境界, 以前他看的多是世间的丑恶,虚假的东西,现在他能看到事物中无限的,伟大的和美好的东西.博爱的心,让他能看到更广的角度,让他的判断更准确.他总去聆听别人,把他们最好的一面激励出来.他积极地活着,也找到心的安宁.  d6 d1 f& ^5 D' S4 R$ }

( O. w8 B! R; n2 I. e让安德烈和皮埃尔的精神长注我们心里,也让更多象他们这样的人找到自由和幸福.
大型搬家
鲜花(8) 鸡蛋(0)
发表于 2007-9-20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仔细看过《战争与和平》,但是喜欢LZ这样深入思考的精神。只有这样的对话还有内涵
鲜花(2)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7-9-22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也会去考虑人生的一系列问题, 这个Blog一定会让你感觉---你并不寂寞.这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推荐去看看.
( R' U8 _: G, P, d- }  o+ c0 K, b: h1 Q2 ?3 t0 n
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5/08/post_13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28 14:06 , Processed in 0.20186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