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03|回复: 4

纵横太极--钟文渊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縱橫太極鍾文淵先生著重點摘要
9 m: A# z7 K/ {2 ]  F1 Y8 F- _5 x1 H
◎序言
; S7 o7 y5 t/ c2 s) w# G* i一、師承林久惟先生。9 D0 b% [9 h! v4 o8 p
二、初學喜用力推手,漸無敵手,但沒把握散打。- G: l: N( h; c
三、第四年改用「不用力」推手,不得要領,不敢再推。/ R" C3 @: @6 ?4 f7 v0 i* F
四、六年間,專心練拳架。
9 `7 _6 H/ V$ ~五、第十年,靈感閃過,胸腔變寬,體重由瘦弱至正常,「開始入門」。
- e+ p  E) W- F# n, l. f$ j, M六、一個月變化期後,可高架不用力推手,立於不敗之地,但無法推人。9 b& c3 K( S( c8 k  R: {. W
七、兼習鶴拳,但推手開始用力,決定放棄。
- a+ k7 a9 K6 l( N$ E! X八、專心練拳架,幾年後,圈變小,漸漸懂勁。' B4 `8 S3 [/ C1 a( b
九、開始教拳。1 |2 u1 `; [* T' P4 E9 ]5 a: D3 ^7 [7 M: h
8 u* j) ]" s& h$ X1 C
◎第一篇  9 g, ]0 W3 w# E7 ^% g% m1 a9 J
選擇1.1  
- Q: h" D# p, M練太極的選擇一、拳架為主,推手為副:以討論拳架為主,並非針對招式討論用法,而是研究「整體性」。    弄懂整體配合和招式流動,細細的練三年。瞭解內部肌肉的運作模式,進一步放鬆內部的肌肉。
6 W4 E  a6 |) e8 @0 [- i二、六年內完成太極柔體,再繼續太極剛體。
% G( l, u7 m. u% K' W+ F1.2  真正的功夫: b$ ?/ N; @+ |) c
一、養生保健的功能。% ^. z( _$ X! b# m) y4 Y, U
二、易筋換骨,改變身體結構。
% `0 `9 p& W7 d& [三、保護身體,復原力好。
; e' \) |2 l$ V2 A3 W& _6 L) @7 }6 `' Y四、鍛練「骨骼貫串、能量湧出」的強大爆發力。/ L1 @' }/ x( b
五、太極功夫從「站樁」開始、基礎功夫、拳架修練、推手的應用。+ n, w5 Z# w+ |/ c! J
六、沒有十年,難有所成。
3 X2 S3 h# P+ x5 K1 q" m( P) H
& a8 V# l( K2 p6 D# E◎第二篇  - Y" J9 b9 R# @( F: t6 r
初探2.1  
& F" y! j5 Y" \1 H$ W( b太極站樁5 w& [( ]( w. O
一、站樁是「立禪」,也是「太極靜立球體」的練習。! w) K& Z8 ^' G1 K
二、站樁姿勢不宜過低,膝蓋的鉛垂線不宜超過腳大拇指。
  d+ Z! @7 I3 L: @/ U0 C% ?- B三、拳架是一種滾動的球體練習。1 y/ r: L5 r$ K  P( Q* r
四、站樁要達到「全身一致,骨骼撤散」的「柔體」境界。. Y& ]0 `# U+ ~6 H. U- G0 r
五、站樁時,腳的重心要落於湧泉穴。站樁是耐心毅力的磨練。+ p" j- I# B* I
六、站樁可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排毒、加強免疫系統的功能,強化身體。- q4 M' I1 C( n( c1 }
七、自在門學員每日必修。
* F4 U7 j$ |+ g八、初學站樁就是「把全身肌肉放鬆」,之後「骨骼的感覺」就會慢慢出來。% a- @' ]& P- w: b; @
九、全身重量灌注在湧泉穴,待湧出清泉,即是入「太極之門」。
  n! k3 i" J8 A2.2  規格  R2 |2 Y# w% g: o6 P+ g. U1 ~
一、鬆體規格:把全身力量放掉,放鬆肌肉及筋的拉力,完全「用意」來體會骨骼的重量來運作,    形成「骨骼重量的鬆體規格」,全身「綿裡包鋼」。6 S9 _& \; d: l" N$ r
二、如何練成鬆體規格:
/ u# o' M/ E3 K7 xⅠ、正確的拳架。
3 E' `/ Z4 D% _- X( JⅡ、全身的肌肉及筋都要放鬆。) \, @; N' t! g1 m
Ⅲ、骨骼架正,只剩骨骼在練拳。
6 l6 M! y8 f% F2 x) _Ⅳ、細細的練三年,捨棄掉力量。
5 D4 f' B+ m0 a  y! H6 N( x' c2.3  鬆
6 T/ A) ^8 ?9 h, y( M5 ?& u+ R一、鬆:立身中正,骨架規格端正,力量放掉,全身不留拙力。5 I% X* z1 n# m' }: `0 q
二、軟:立身不正,骨架歪斜,軟弱無力。
# v8 L- L. Y' w三、柔:能柔不一定能鬆;若把力量藏於筋內,刻意表現外表的柔,即是「假柔」。) E' F, N+ F0 v; n( d
四、「柔」「軟」的差別,在於是否立身中正,骨骼架正。
2 S) j* C! p- V" s1 e  W0 ?8 q1 R0 Q4 w五、「鬆」是內在,表現於外的拳路有「剛」「柔」兩種形態。( `8 [, Q4 i- T+ ~/ x
六、「鬆」是全身去除力量,以身體重量將骨架結合完整的一種體態。
8 s; I# u+ E" J七、「柔體」球體大,當愈練愈小,轉動弧度愈小,剛體漸顯,最後球體結合成丹田一點,則「剛體」大成。3 R4 T% x; C& o: u9 B" x. |9 x4 h
八、剛柔一體,都是鬆的表現。真正的鬆,一定要從拳架中不斷的練習才能獲得。
$ R! a$ ], y; |, o◎第三篇  
6 _0 g, h& X1 q9 E入門
7 v# r. X4 ]5 [1 Y3.1  開太極門之鑰) b! k4 X+ C6 r- P& U( Y, e
(一):尋找明師。0 E8 e' }) \; p
3.2  開太極門之鑰
% y6 L3 Y8 l! T# Z) f6 s(二):太極球體規格初成,即是入太極之門。  ]% }) Z* Q+ \, V
太極之鑰:4 Y9 O' }1 C/ D! B/ z2 T
Ⅰ、無論那一套拳架,練拳時要注意是否全身一致;手、腰、腳的動態是否一致。6 H& Z. }" N8 b2 [
Ⅱ、肌肉及筋都不見了,只剩下骨架練拳。
6 r; _; U" M0 h7 {Ⅲ、體會整體重量流動的感覺。
+ |% b5 o' q# c! x8 j6 MⅣ、漫漫黑暗期,要堅持再堅持、覺悟力量不可恃、明師指導。
  q* N, O; x- g' X: W* o3.3  論沾黏:沾黏不是勁,是推手的表現方式。
1 b* f! V% ]" t* O( Q6 T3 T一、雙方「沾」在一起,即是「黏」的開始,此時兩人的太極體要進行融合,若一方的太極體不完整,    運轉過程中就會發生偏斜以致被彈開或被控制。    進行融合時,為破壞對方太極之體,會將本身的重量如絲般「黏」在對方身上,    使對方的運轉因我方重量的黏附而滯礙,進而產生偏斜以致敗勢。
) d( ?/ s( n- \二、沾黏除了是「被動」的不丟不頂之外,也要包含主動的攻擊態勢,使對方「不能丟也不能頂」。; P, ]+ `$ S  P6 N4 T1 {
三、搭手時,要如「沾『水』的重量般」,輕輕的沾住對方;    「黏」不是用力抓住對方,而是將自己的重量一絲一絲的佈在對方身上。3 ]0 \0 @1 r& ~6 N) Y  F, h$ }3 F
四、「沾」的要領:Ⅰ、心靜,Ⅱ、放鬆,Ⅲ、全身一致,Ⅳ、不懼。7 R  H, l% v/ H- r+ o7 o
五、「黏」的要領:Ⅰ、聽勁,Ⅱ、捨己從人。
. \  l8 @' b, w9 b' q) B1 C3.4  推手  K2 j) ?- W$ C" g
一、推手不能用力,要利用聽勁、化勁、發勁等技巧來推手。$ v& t2 J& i) ?, X+ j
二、推手要配合拳架的練習,慢慢深入,依序而進。1 ^5 w0 R' x* ]7 r, j
三、推手的目的:考驗自己在外力的介入下,太極球體是否能運作自在。
$ `1 ~$ `$ A0 }. w7 _6 [3 {5 V( ]0 U/ d& b四、推手的階段:! t2 g0 v! V1 G9 S, t0 d
Ⅰ、練體的外三合柔體階段:練習聽勁和化勁,引進落空,不可發勁推人。柔化並吸收對方的力。1 \3 ]6 h) F! |% \
Ⅱ、練氣的內三合剛體階段:訓練各種勁道的「拿與發」,主動攻擊的訓練。「掤」:球體的自主轉動而遇外力時之反彈力及轉化動作。「捋」:平轉球體帶開對方來力。「擠」:侵入對方格體而膨脹,將對方彈出。「按」:前滾球體而將重量灌入對方體內。「採」:後滾球體,吸對方的力量入海底。
5 m7 T! J+ f3 UⅢ、練神的覺自在神明階段:心的境界,無形無體,觸膚即飛,對方茫然若失,精神恍惚不知所以。
' e. ?2 c) h6 t/ H1 H- a五、太極勁道是太極球體運作的狀態,可衍生出千萬種不同的勁道。
; @: r* D; V0 u: z$ [六、推手時應有的心態:    / t4 ]( v, q" t9 m% F; p
Ⅰ、去除勝負,Ⅱ、去除恐懼,Ⅲ、虛心改錯,Ⅳ檢討自己,Ⅴ、讓身體去體會,不要預設攻守立場。
+ n+ o% z  s1 @# l$ Q: P! r% T
# b8 z, j; _. ]2 }: p◎第四篇
% n6 \! D3 C; |( O; }+ i0 N* t 剛柔4.1  「剛」與「柔」1 U+ O  d4 i! \. H
一、「柔」:在正確的拳架規格中,放鬆全身力量,細細的練習而形成太極圓球;    不論推手或盤拳,均能連綿不斷,節節貫串的均勻運動,動作輕柔,圓轉如意,「鬆體」外顯為「柔」。
% _3 c+ k" L+ i; i$ M二、「剛」:柔體練成後,盤拳速度漸漸加快,快慢自如,應用時弧度漸漸縮小,大小自在時,剛體漸成。/ e) z- F! x  A; g+ ?. h- [
三、柔體走化,將來力化掉或吸入本體;剛體則是在體內快轉一圈,螺旋式將力還給對方,    或是直接截斷外力,立時順其來力方向,直線還給對方。
. s% z: R$ |& p6 [" Y; h四、擊入柔體:力被吸收或轉化;擊入剛體:力被破壞且反彈。
6 [% t. t9 N7 q: h五、剛柔一體;太極的剛是以「骨骼重量規格為主」,肌肉放的愈鬆,剛體愈完整。    太極剛被破可瞬間化柔,卸掉大部份的外力,可保身體不受傷害。
( E" p  W% U6 w% A3 @六、自我反省:練拳時是否真的鬆了?有無拙力留在身上?拳架的流動是真的順暢,還是刻意的表現柔?    立身中正?重量放落入湧泉?重心的移動正不正確?
5 l& G/ N7 @+ _4.2  再論太極規格--同心圓; j( i2 |/ N: Y8 R
一、對初學而言,太極拳不適合深究一招一式的用法,反而著重在招式的穩定度及拳架的流暢度,    如此才能練出太極格體。% P3 Y" B  q0 n! e2 {
二、「手腳腰能配合一致」就是太極球體規格的初成:「一個以丹田為中心的同心圓球體」,丹田為中心,    腰為第一層的圓球,手腳為第二層的外圓;「同心圓」規格就是「週身一致」的規格。
$ L4 {( }& u% a0 H, P三、「一致」就是「腰到手就要到,腰轉動的弧度較小,手轉動的弧度較大,每一招式的手和腰,    都要同時到達定點。全身一致的要求時時都要注意並做到,這需要明師的從旁指導及糾正。7 r* Z+ d. A  E( n4 ~! {
四、手非手,全身是手:手不可以亂動,手的動態必是由腰來引動。手腳的動態要由腰來帶動,    手腳只要亂動,腰的動態就會停滯而僵直。* |8 n* t8 w" P6 c
五、練拳要時時提醒自己,細細的練習,一招一式都要推究清楚,初學者可以練慢些,    仔細的思考手和腰的動態是否一致。- J, ^  _' ~  m" ~) i
六、外三合:手腳腰配合一致;內三合:肌筋骨配合一致;覺的層次:精氣神配合一致。
1 W  ~9 @0 t' ^4 f8 w5 x/ V七、進入太極之門時,肉體的骨架規格就會自行調整成完整的架構。* ]- ^6 u- y6 y& ~# o! e: W
4.3  隨風擺柳:* a8 W3 L1 A; Q' z8 _; f/ u
是練習鬆柔及聽勁的重要方法;    將身體完全鬆淨,處於充滿水的球體狀態中,隨著對方的力量伸縮舒展;隨來力擺動,力去則身形歸正。
7 `! X; c! R1 N# ~; o- }- ^! B一、「掛」:聽勁、沾、黏的總合體;隨順包容的工夫
( c+ }$ r" D7 \二、隨風擺柳的要點:    Ⅰ、全身一致,Ⅱ、熟練沾黏,Ⅲ、聽勁完全,Ⅳ、不懼;去勝負之心。5 a) s9 G$ g6 S
4.4  纏絲勁(捲):: x3 Y& e. N' `
以螺旋運動的方式來導引對方的力量,使其產生偏斜自縛而無法動彈,有太極擒拿手之稱。
4 E5 {/ a6 e0 v) l9 n+ e* A/ v一、太極功夫是漸進模式,無法越級學習。& R+ _" w- P- ?8 y
二、纏絲勁的學習要點:Ⅰ、聽勁,Ⅱ、沾黏,Ⅲ、週身一致,Ⅳ、重量的流動感;纏絲勁=隨風擺柳+重量黏附。$ s0 `. s4 O1 D+ u) o
三、纏絲勁全身都有,利用「沾」加「重量」使其偏移,不是用手用力去格開。
4 J$ k! d+ _( Y" m) `四、最好的纏絲勁用法是讓對方的拳直接攻擊本體,再利用身體的纏絲勁瞬間捲斷對方的來勢,    實戰用法須口傳心授。6 L9 K" B- I; V2 E& F/ T) V
五、纏絲勁是介於第一層柔體完成後,進入第二層剛體階段的中間過渡勁道;柔中帶剛,適合推手切磋。. C( _% m4 o( ^4 j
) E; a' ^+ v5 f' X% a* H6 q
◎第五篇  意與勁: C% x9 I$ @9 g! a* U8 f
5.1  太極內功:人體「骨骼鍛鍊」「內臟強化」的功夫。
& X. E, f+ `+ P4 v0 p一、練太極的所有動作都不能用力,要使四肢及內臟鬆開,以圓球體的離心力及向心力來領導整體動作。二、氣功是「精神力」的修練;太極內功則是實體的鍛鍊。
1 C* k5 y0 n% e0 s$ p三、肌肉放鬆以骨骼來運作後,附在骨骼內外的神經叢就能不被壓迫而獲得最大的伸展空間,    因此身體日益健康。8 D' h" m  q) [  P  k
四、太極內功的功能:Ⅰ、養生,Ⅱ、健身,Ⅲ、武術,Ⅳ、轉化(學什麼運動像什麼運動)。  X- U( `9 M$ P0 y9 V7 Q* A: L* @" a
五、如何鍛鍊太極內功:「拳架」「站樁」「基礎功夫」。- ]! ^/ u, Q0 {
六、練出太極內功的要領:Ⅰ、以骨為主,Ⅱ、全身一致;太極拳要旨不在「勝人」,而是「克己」。. d/ v8 N0 ?, W6 X+ z
0 ?4 h8 X9 ]" }) [
5.2  論發勁0 q- p0 N' m+ W; w) n  L
一、一般「把人發出去」的發勁,是似按勁而非按勁的「推人勁」,不算真的「發勁」。. `/ o* I% B) p( D( k
二、勁道容易斷裂在踝、膝、髖骨、腰、肩、肘、腕等處,因為無法傳遞完整,    所以容易形成肩、手用力推的現象。# o  \" j* I6 W  N2 |& O
三、四正勁:掤、捋、擠、按
% v$ i" B. n: \& j5 W# `Ⅰ、掤:掤勁為萬勁之母,我將其稱為「保護勁」,是保護本體的勁,不具傷害性。    全身如球,充氣外撐的勁;來力碰到球體外層,自然被旋轉帶開,無法真正攻進本體之中。    掤勁佈於全身,若練不出來,即是太極球體初步結構尚未完成。因此,沒有練出掤勁,不要想要發勁。$ Y6 G5 I: A1 R5 _& x
Ⅱ、捋:捋不是「硬拉」,是讓來力順著太極球體的外緣滑過而自然跌出。    交手時以掤勁形成保護球體,來力時以後腳湧泉連脊椎至百會形成球的中心軸,軸心為丹田,    來力轉動我方中心軸,其力自然被帶開。    雙手不是拉,僅是架住對方,使其順著本體的軌道滑開,過程中不能和對方脫離。& F1 |9 L2 Q5 [& o3 x& Y
Ⅲ、擠:擠勁最重要的是前方的手,「擠」是壓迫之意;    交手時雙手掤開為球體,順勢侵入對方的格體中破壞之,使對方體勢被我方球體張開成無可轉圜的地步,    下壓、上滾、正面、偏斜等方式破體皆可;前方的手負「破對方格體,逼迫對方」之責。    若前手不能破體,後手之箭不可射出,後手如箭,從丹田射出。    出手要穩,速度要快,形態尖銳的刺入對方的重心之中。; ?  m5 X4 _% ]# d" I* t# @( J/ J
Ⅳ、按:按勁不是推人勁。    「按」有「下壓」之意,依其發出速度可分為「重量下壓破體而發出」以及「重量拍落破體而發出」二種。    前者較慢,推手時先以十指尖接觸對方灌入重量來破對方格體,再以雙掌往下灌入全身重量,    此時會產生折疊點在對方腰椎處。因速度慢,對方腰椎受力後產生往後的彈力而自然彈出。    後者是推手時,直接將全身重量加上重心前移的加速度,從指尖至掌一氣呵成快速的灌入對方的重心之處,    這是一種剛體的共振,有極大的破壞力,除了接觸點的震傷外,折疊點的腰椎可能因反應不及而斷裂,    對方不會彈出而是直接倒地。按勁的使用與本身剛體的完整度有關,愈完整破壞力愈大。
* x% L9 Q& V$ Z, c4 i四、四隅勁:採、列、肘、靠,極具殺傷力。
2 R1 N0 W& q8 m& k- hⅠ、採:採是後滾牽引的球體運作,「海底針」是採勁的代表動作;    係指使用時讓對方自然墜入海底,不可自拔。採勁絕不可用力拉扯,使用時之動力來自對方,    對方來推動我之太極球體而產生向下滾動的狀況,牽引對方的運動方向,使其往下墜落海底之中。    我方不可用力抓拉,但可加速球體轉動使其加速墜落。
* [2 E1 h8 X0 d! P4 PⅡ、列:「列」者裂也,是將對方格體撕裂的勁道,是斜轉太極球體的運動模式。    「斜飛式」即為採、列之標準例,在快速斜轉過程中,產生如刀裂之破壞力。- g4 u* M: t/ t- E4 I8 |
Ⅲ、肘:分為常見的「橫肘」及「立體肘」二種,肘要在鬆的狀態下使用。    「橫肘」如撞鐘,前手臂橫直不握拳或虛握拳,上臂要放鬆,腰是擺動的動力來源,    錐尖即肘尖,撞出時本體要如旋轉的圓錐體刺出。2 z1 \% T; i7 k; o- w
Ⅳ、靠:肩靠不是「肩撞」,內在能量的爆發點是丹田,小震盪開始往外擴散,盪到腰傳到肩,    就會形成很大的能量,只要「靠」上對方,把能量傳遞給對方即可;傳遞速度快,對方會直接破體而受傷。
$ v6 ~1 m' T! A+ k8 _2 [9 s- V  Y1 r: ^
5.3  特殊勁/ ^5 T3 T) h1 N7 J* L
Ⅰ、截勁:來力擊出一半,將發未發之際,我方剛體向前截斷,對方體內尚未發出之反彈力會將其彈開。Ⅱ、借勁:來力在我方剛體內轉圈後再還給對方。" i3 V7 W# V% H% x$ h
Ⅲ、鑽勁:又稱「螺旋勁」;以丹田為中心,身體轉圈產生動能傳遞出去,最後手臂旋轉擊出。4 N& I% o/ F, p5 Z) f
Ⅳ、震勁:又稱「抖擻勁」,為「萬勁之父」;丹田旋轉產生能量,透過旋轉擴散,傳遞到剛體外緣,    形成很大的震盪能量。與其他勁道搭配,可產生加乘效果。
! ]# T1 L7 }9 v( MⅤ、提勁:不是明顯的勁,是內在格體完整的表現;兩格體接觸時,不完整者會被完整者拔根而略浮起,    此即是提勁,是剛體的自然表現,也是所有勁道的「前奏曲」。
) V) f# M( t7 iⅥ、特殊沾黏勁:將格體重量重重的沾黏在對方身上,是柔體的極致表現。身小對力大者特別有用;    「雙腳離地」的全身重量加上「震勁」,會形成威力強大的「凌空勁」。0 W1 g& t" v3 T0 s' d7 Z# t  J
  G9 n# l8 D  Y! X) x' y% g
5.4  論意( b6 J: Y6 Z/ o0 h( q8 _
一、意的三個層次:「專心」、「觀照」、「神明」。2 \6 f) W  d& G% g  D
專心:Ⅰ、專心練拳,Ⅱ、注意全身的整體性,「勻、輕、節節貫串」「一手一式上下相隨」。# N4 Y4 e/ p4 C/ R* v- E  ?" E) n
關照:「用意」不是在控制動作,要超脫身體之外去體會拳架的流動感,「意」在半空,觀照練拳。
& J' y3 P' a/ c  C# Y% M( o1 @神明:「意」求「神明」,心靈修練之境界,舉手投足皆太極,出神入化。2 E+ N3 @4 i2 K$ N1 Q
二、「用意」的注意事項:
. i+ g6 D; o. ]4 `) NⅠ、不要用意去控制呼吸
) i) z$ Z0 V! h, V' C# ~5 F' hⅡ、不要用意去假想敵人
7 Y. p1 n6 O) L* F  Q! tⅢ、不要刻意把拳架打得很柔0 o3 E- x; L# L
Ⅳ、勝負之心的意念放掉
- \) I# n2 K/ Y5 m
9 M" z; A: E4 U7 P& a7 E+ O0 k/ p; y) H◎第六篇  問答集
! j2 I) I# }+ c" U# o9 y一、太極的能量很多,其中之一是「奇妙的偏心軸能量」,百會沿脊椎至湧泉。    推手時我方中心軸被對方壓迫形成偏心軸時,能量自蘊而生,來力愈大,偏心軸量愈大,    纏絲勁借由此一能量來運作。
* r9 c9 P, f* x* D% G9 i8 R/ ~4 L二、人人天生皆有太極拳,只是被自己的「力量及執著」所蒙蔽。太極拳法旨在讓我們的肌肉放鬆。    「鬆」是肌肉完全不用力,只是掛在骨架上。4 S3 T7 C( s/ d$ Y7 z% \$ t% @
三、太極要輕、空、全身虛空,將重量附在對方力量之上,與對方同體,進退完全搭合但接手重量不能改變。    沾黏對方的突點,即對方敗勢之處,使對方無法抽手,若硬抽手則「逢丟必打」,我方重量自會擊其重心。4 k1 P1 a  q2 \' A5 P% A$ r( }
四、「力之突點」即是「敷」,對方因用力而僵硬的破敗點。毫無力之突點時,即是「空」。    每人力之突點皆不同,必須明師指正缺點。0 v; p7 W- Q: T- I  j
五、練太極不須兼學其他武術。$ V1 j3 D* ?# C% G' Z3 D# L
六、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太極是剛柔同體的拳術,形成剛體之後,就是伸縮自如的球體,就像會呼吸一般。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纵横太极
1 L: B- D7 f9 O+ I' `锺文渊先生着重点摘要
6 T6 i) i9 Q4 |# C4 \% J8 e
/ @3 d7 P# S# w$ H2 t1 ~◎序言
& o- D! @; c2 u7 I" r' f  {一、师承林久惟先生。
6 {( O# @5 z4 ]5 I1 T  M* I二、初学喜用力推手,渐无敌手,但没把握散打。
+ u% e' T/ U* s9 l, g三、第四年改用「不用力」推手,不得要领,不敢再推。
( C' c# k7 Z5 l$ H四、六年间,专心练拳架。1 [' e# C; }: c& C0 i1 a5 T' w
五、第十年,灵感闪过,胸腔变宽,体重由瘦弱至正常,「开始入门」。9 R3 ?* j/ K. v9 F; D0 G- B
六、一个月变化期后,可高架不用力推手,立于不败之地,但无法推人。
+ ^7 [' R( T8 y1 t( A七、兼习鹤拳,但推手开始用力,决定放弃。* d- m9 y0 ?/ ~
八、专心练拳架,几年后,圈变小,渐渐懂劲。" h$ A7 r0 L3 L1 V8 t" j# o0 C
九、开始教拳。$ O. X- u1 W! {3 _1 v& v8 e
$ O" S1 z9 O$ v( ?( @3 K
◎第一篇  选择2 v) a. U1 m( b/ P1 z; a$ f
1.1  练太极的选择
: D, G- u* e3 b8 J" R' w一、拳架为主,推手为副:以讨论拳架为主,并非针对招式讨论用法,而是研究「整体性」。    弄懂整体配合和招式流动,细细的练三年。瞭解内部肌肉的运作模式,进一步放鬆内部的肌肉。
0 o% @9 g; r5 q  y5 E+ X9 R5 i二、六年内完成太极柔体,再继续太极刚体。
" l8 p8 G7 D0 E* T1.2  真正的功夫
# P/ Z! E/ W" O  O一、养生保健的功能。5 F( B  M3 U2 O
二、易筋换骨,改变身体结构。2 T& j& T* y) c4 x5 y3 w
三、保护身体,复原力好。
. g* t* O  f. Z1 v9 Q+ w; Y" J四、锻练「骨骼贯串、能量涌出」的强大爆发力。& R" i- j! M: n
五、太极功夫从「站桩」开始、基础功夫、拳架修练、推手的应用。
" y! d2 m" w* r6 n* d5 y六、没有十年,难有所成。0 X1 D0 g/ I: R% O7 w6 o& s3 @

9 r5 |. ]8 w+ P* _8 c6 P& _◎第二篇  初探6 i* [* Z9 ^5 D& p/ e# h
2.1 太极站桩: f: _! o! N( a0 b( |
一、站桩是「立禅」,也是「太极静立球体」的练习。
+ V% J4 L% E' P+ s二、站桩姿势不宜过低,膝盖的铅垂线不宜超过脚大拇指。2 m4 I  g' G5 Q& e0 ?, v5 {7 W4 m/ z
三、拳架是一种滚动的球体练习。# P& t) W5 M- m: J8 E
四、站桩要达到「全身一致,骨骼撤散」的「柔体」境界。: t6 n/ a0 y5 B) c4 C
五、站桩时,脚的重心要落于涌泉穴。站桩是耐心毅力的磨练。
& R1 @# g' Y. K6 P. Z8 m2 H六、站桩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排毒、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强化身体。. [( m3 o' I- a& c4 C. b! g" @* T; u
七、自在门学员每日必修。
6 p+ D' E% j* J$ K/ ^! F, s/ ?八、初学站桩就是「把全身肌肉放鬆」,之后「骨骼的感觉」就会慢慢出来。
3 G8 k+ n* D- ]/ t2 i/ |九、全身重量灌注在涌泉穴,待涌出清泉,即是入「太极之门」。& g0 U( U# v3 U. c

! t( w  ^$ v  f& l& }2.2  规格& c. P! Q) ~  _, c6 F5 G
一、鬆体规格:把全身力量放掉,放鬆肌肉及筋的拉力,完全「用意」来体会骨骼的重量来运作,    形成「骨骼重量的鬆体规格」,全身「绵裡包钢」。
9 y3 ?) C2 s- o! L2 e二、如何练成鬆体规格:- r0 H2 _/ W0 t3 C! F
Ⅰ、正确的拳架。
( Y; w1 S: K) l7 ]Ⅱ、全身的肌肉及筋都要放鬆。2 a" T# Z  j2 [5 i
Ⅲ、骨骼架正,只剩骨骼在练拳。 " p4 @' f7 j0 ^4 B. @+ z4 h% E8 {7 _
Ⅳ、细细的练三年,捨弃掉力量。
7 E( P' H0 i# t8 w2.3  鬆$ `" i) r8 T! p! D0 k& G* R
一、鬆:立身中正,骨架规格端正,力量放掉,全身不留拙力。
/ h2 D; Y/ ]* B二、软:立身不正,骨架歪斜,软弱无力。
4 ~& ~' z5 q5 u, h/ B" ~7 [% M" I三、柔:能柔不一定能鬆;若把力量藏于筋内,刻意表现外表的柔,即是「假柔」。
6 s4 }/ r3 ~' O: w& A# p3 ]$ P5 S四、「柔」「软」的差别,在于是否立身中正,骨骼架正。
6 `# n8 y, ~. g2 Z4 g五、「鬆」是内在,表现于外的拳路有「刚」「柔」两种形态。
9 S0 k- s( I2 p/ h! U0 H1 N" ]9 U六、「鬆」是全身去除力量,以身体重量将骨架结合完整的一种体态。
3 T$ |. E: ~* K5 n5 F% l$ ?七、「柔体」球体大,当愈练愈小,转动弧度愈小,刚体渐显,最后球体结合成丹田一点,则「刚体」大成。6 x6 H- {( i1 ?7 s3 r; }+ l
八、刚柔一体,都是鬆的表现。真正的鬆,一定要从拳架中不断的练习才能获得。. G0 n# T8 O! M( v
( @. E) d  }! a
◎第三篇  入门0 f2 v/ s2 a4 j% C) y6 ^) }
3.1  开太极门之钥' I( T2 ]) G: v2 w+ I0 R  B
(一):寻找明师。3 C! w$ V0 \# E
3.2  开太极门之钥) f: M7 Y+ R6 ^5 L" y! M
(二):太极球体规格初成,即是入太极之门。
, R5 C+ o, B8 N' h9 V太极之钥:- n5 U( [  b- q* Q2 s
Ⅰ、无论那一套拳架,练拳时要注意是否全身一致;手、腰、脚的动态是否一致。
+ w9 a2 s  l. B+ B! i2 D, WⅡ、肌肉及筋都不见了,只剩下骨架练拳。) ~- v( l; k$ {) P3 ?
Ⅲ、体会整体重量流动的感觉。
- [3 M; K" h4 [# WⅣ、漫漫黑暗期,要坚持再坚持、觉悟力量不可恃、明师指导。( U$ F& K! p' R
) V# H: W4 |. i% E
3.3  论沾黏:沾黏不是劲,是推手的表现方式。
3 c7 Z8 i( X' k' D8 M一、双方「沾」在一起,即是「黏」的开始,此时两人的太极体要进行融合,若一方的太极体不完整,    运转过程中就会发生偏斜以致被弹开或被控制。    进行融合时,为破坏对方太极之体,会将本身的重量如丝般「黏」在对方身上,    使对方的运转因我方重量的黏附而滞碍,进而产生偏斜以致败势。5 K2 x; C% r- v* T
二、沾黏除了是「被动」的不丢不顶之外,也要包含主动的攻击态势,使对方「不能丢也不能顶」。$ e+ X, I: w; I
三、搭手时,要如「沾『水』的重量般」,轻轻的沾住对方;    「黏」不是用力抓住对方,而是将自己的重量一丝一丝的佈在对方身上。
+ T- \+ X. v6 [2 `6 s; \四、「沾」的要领:Ⅰ、心静,Ⅱ、放鬆,Ⅲ、全身一致,Ⅳ、不惧。. q% }' ]8 H( ^6 A5 O9 H, h
五、「黏」的要领:Ⅰ、听劲,Ⅱ、捨己从人。
' x! C  _! ?. h) t  x1 T  h9 D5 k+ ]2 D
3.4  推手
) ^. P1 f1 ?3 }- n9 |8 R一、推手不能用力,要利用听劲、化劲、发劲等技巧来推手。0 O( T9 H) J% H( G$ T3 N( \
二、推手要配合拳架的练习,慢慢深入,依序而进。( ]5 E  n: S/ g: Z, a1 c
三、推手的目的:考验自己在外力的介入下,太极球体是否能运作自在。3 }9 r- G: d# [; j
四、推手的阶段:8 V, x1 w/ r! v: Z3 {
Ⅰ、练体的外三合柔体阶段:练习听劲和化劲,引进落空,不可发劲推人。柔化并吸收对方的力。
; A. \: E! s" J' W# d* ?+ ]( fⅡ、练气的内三合刚体阶段:训练各种劲道的「拿与发」,主动攻击的训练。
3 y1 K" A7 ?% X& g7 ]$ C4 q" ^! I「掤」:球体的自主转动而遇外力时之反弹力及转化动作。' o+ o( ~1 C" a3 G
「捋」:平转球体带开对方来力。
2 L0 w  `0 c9 ?# V「挤」:侵入对方格体而膨胀,将对方弹出。% v. o) o' T$ `& U- D
「按」:前滚球体而将重量灌入对方体内。8 y2 Q* v  l' O+ l( @% I8 J
「採」:后滚球体,吸对方的力量入海底。
* F' k, {2 R2 xⅢ、练神的觉自在神明阶段:心的境界,无形无体,触肤即飞,对方茫然若失,精神恍惚不知所以。
' F1 L# D- l% U; X9 J/ E, A五、太极劲道是太极球体运作的状态,可衍生出千万种不同的劲道。
! [2 M5 u/ P- N; C7 K5 _! X9 d0 U4 y六、推手时应有的心态:   
; j. F: c% i/ H1 c4 ]6 J  y$ |5 jⅠ、去除胜负,# `' J% Z- j2 \' U$ p
Ⅱ、去除恐惧,. u; |" V( u$ Q9 T, E
Ⅲ、虚心改错,  y% L3 j) Y! a
Ⅳ检讨自己,
. v8 J8 P8 Q( sⅤ、让身体去体会,不要预设攻守立场。$ j4 t9 O9 w9 V; l% p) L$ s

9 m" I$ A9 n* `# b" s/ a, t◎第四篇  刚柔
# C1 Y9 }( {: w4.1  「刚」与「柔」; H- M" d: z6 u1 @: O' f1 T" ^5 s
一、「柔」:在正确的拳架规格中,放鬆全身力量,细细的练习而形成太极圆球;    不论推手或盘拳,均能连绵不断,节节贯串的均匀运动,动作轻柔,圆转如意,「鬆体」外显为「柔」。  X6 r" }( T+ v4 R/ W; v; k
二、「刚」:柔体练成后,盘拳速度渐渐加快,快慢自如,应用时弧度渐渐缩小,大小自在时,刚体渐成。
4 K; d9 S% X: k  P! H; ?( U/ z三、柔体走化,将来力化掉或吸入本体;刚体则是在体内快转一圈,螺旋式将力还给对方,    或是直接截断外力,立时顺其来力方向,直线还给对方。' U  G: S1 B7 j& i( \, Y5 W
四、击入柔体:力被吸收或转化;击入刚体:力被破坏且反弹。
8 X+ `- ~3 p" k8 o五、刚柔一体;太极的刚是以「骨骼重量规格为主」,肌肉放的愈鬆,刚体愈完整。    太极刚被破可瞬间化柔,卸掉大部份的外力,可保身体不受伤害。
: `) c& G$ o0 i六、自我反省:练拳时是否真的鬆了?有无拙力留在身上?拳架的流动是真的顺畅,还是刻意的表现柔?    立身中正?重量放落入涌泉?重心的移动正不正确?0 s- {7 K2 z1 K8 n0 ?

6 V0 O9 p, @$ \3 `4 b) X" Q4.2  再论太极规格--同心圆
1 E4 A' r1 U9 A( }1 p& j一、对初学而言,太极拳不适合深究一招一式的用法,反而着重在招式的稳定度及拳架的流畅度,    如此才能练出太极格体。1 @* ^3 T1 {( B6 D  t8 {
二、「手脚腰能配合一致」就是太极球体规格的初成:「一个以丹田为中心的同心圆球体」,丹田为中心,    腰为第一层的圆球,手脚为第二层的外圆;「同心圆」规格就是「週身一致」的规格。
+ L1 H0 X5 @$ d2 L三、「一致」就是「腰到手就要到,腰转动的弧度较小,手转动的弧度较大,每一招式的手和腰,    都要同时到达定点。全身一致的要求时时都要注意并做到,这需要明师的从旁指导及纠正。- P1 n! J+ ]  |! q; n; }( `7 Y. [
四、手非手,全身是手:手不可以乱动,手的动态必是由腰来引动。手脚的动态要由腰来带动,    手脚只要乱动,腰的动态就会停滞而僵直。
' F! y& o  q9 {5 t五、练拳要时时提醒自己,细细的练习,一招一式都要推究清楚,初学者可以练慢些,    仔细的思考手和腰的动态是否一致。* M5 _9 s* h! m' z  h2 K
六、外三合:手脚腰配合一致;内三合:肌筋骨配合一致;觉的层次:精气神配合一致。: Y" @  g& A+ a: w1 R, L. Z& S2 N
七、进入太极之门时,肉体的骨架规格就会自行调整成完整的架构。2 N( ]4 J( m: ?
9 n* v0 k) }) V8 L/ A% |
4.3  随风摆柳:
; n8 E) ?/ I( L( ^是练习鬆柔及听劲的重要方法;    将身体完全鬆淨,处于充满水的球体状态中,随着对方的力量伸缩舒展;随来力摆动,力去则身形归正。
+ u* `$ G' `9 V0 E一、「挂」:听劲、沾、黏的总合体;随顺包容的工夫, C% S' }$ Y4 y' o$ O& g+ v5 S
二、随风摆柳的要点:   
+ `* W: R9 d; Q* ?; FⅠ、全身一致,) y+ }! B/ K0 _( w5 q
Ⅱ、熟练沾黏,! R/ ?/ f: B0 V1 x  {/ v
Ⅲ、听劲完全,1 [" j. y$ P0 i0 t' @: v
Ⅳ、不惧;去胜负之心。& H* V+ E  H1 }2 U# \  ?% [
' P' h% I0 N! `* Q/ m# b! n
4.4  缠丝劲(捲):7 R3 m) \1 V* h
以螺旋运动的方式来导引对方的力量,使其产生偏斜自缚而无法动弹,有太极擒拿手之称。
/ y7 {* T6 r0 v. L, ?2 i$ j! k1 T! n一、太极功夫是渐进模式,无法越级学习。
6 U% @# |9 _1 x二、缠丝劲的学习要点:
+ z) z+ v, j& V& ^; t3 {Ⅰ、听劲,
  r5 i5 r) |( lⅡ、沾黏,5 U  k/ p- H/ L5 t- A3 }0 u0 R7 K' y
Ⅲ、週身一致,$ F+ b: |' r" y& v
Ⅳ、重量的流动感;缠丝劲=随风摆柳+重量黏附。0 r6 c1 o5 z9 \
三、缠丝劲全身都有,利用「沾」加「重量」使其偏移,不是用手用力去格开。
6 x4 }% z0 T9 {- g# B* ~, C, C四、最好的缠丝劲用法是让对方的拳直接攻击本体,再利用身体的缠丝劲瞬间捲断对方的来势,    实战用法须口传心授。" x! ~& m8 z9 {
五、缠丝劲是介于第一层柔体完成后,进入第二层刚体阶段的中间过渡劲道;柔中带刚,适合推手切磋。) Y) ?. b( |- S# c9 R1 }& L- M$ j
& |: ^! E  {: h1 b  G7 C+ l
◎第五篇  意与劲7 o" q7 d# c7 ~! s: G! T' w, L* T
5.1  太极内功:人体「骨骼锻鍊」「内脏强化」的功夫。
; C0 c& @& b4 d4 j, M一、练太极的所有动作都不能用力,要使四肢及内脏鬆开,以圆球体的离心力及向心力来领导整体动作。
+ v  O8 w; N# a2 @' X0 E二、气功是「精神力」的修练;太极内功则是实体的锻鍊。
( e6 W1 p# Q8 l7 R3 \2 b% _0 O三、肌肉放鬆以骨骼来运作后,附在骨骼内外的神经丛就能不被压迫而获得最大的伸展空间,    因此身体日益健康。1 F" [; w( O5 T- \9 d. f) Q
四、太极内功的功能:Ⅰ、养生,Ⅱ、健身,Ⅲ、武术,Ⅳ、转化(学什麽运动像什麽运动)。, Z& A# ]6 p# B9 T! ]: j
五、如何锻鍊太极内功:「拳架」「站桩」「基础功夫」。
6 ]3 c4 i1 S  B) x% G8 Q+ V: `六、练出太极内功的要领:
4 y1 w& k8 K# r& bⅠ、以骨为主,0 U9 K& v% @( |) {- ]4 i
Ⅱ、全身一致;太极拳要旨不在「胜人」,而是「克己」。
# z  O$ W7 Z, t
+ e* A. S9 v! n9 c; o0 D9 k+ y& J! E5.2  论发劲
+ E: H! E# X1 S+ w1 L一、一般「把人发出去」的发劲,是似按劲而非按劲的「推人劲」,不算真的「发劲」。. A& X) C& u) t
二、劲道容易断裂在踝、膝、髋骨、腰、肩、肘、腕等处,因为无法传递完整,    所以容易形成肩、手用力推的现象。
3 u( B; o+ n/ }, \0 I  k* b8 N三、四正劲:掤、捋、挤、按
9 O* y1 q) l/ b& nⅠ、掤:掤劲为万劲之母,我将其称为「保护劲」,是保护本体的劲,不具伤害性。    全身如球,充气外撑的劲;来力碰到球体外层,自然被旋转带开,无法真正攻进本体之中。    掤劲佈于全身,若练不出来,即是太极球体初步结构尚未完成。因此,没有练出掤劲,不要想要发劲。: S6 d( j. e' |
Ⅱ、捋:捋不是「硬拉」,是让来力顺着太极球体的外缘滑过而自然跌出。    交手时以掤劲形成保护球体,来力时以后脚涌泉连嵴椎至百会形成球的中心轴,轴心为丹田,    来力转动我方中心轴,其力自然被带开。    双手不是拉,仅是架住对方,使其顺着本体的轨道滑开,过程中不能和对方脱离。" b- k" O7 ?1 H
Ⅲ、挤:挤劲最重要的是前方的手,「挤」是压迫之意;    交手时双手掤开为球体,顺势侵入对方的格体中破坏之,使对方体势被我方球体张开成无可转圜的地步,    下压、上滚、正面、偏斜等方式破体皆可;前方的手负「破对方格体,逼迫对方」之责。    若前手不能破体,后手之箭不可射出,后手如箭,从丹田射出。    出手要稳,速度要快,形态尖锐的刺入对方的重心之中。
/ h" l) r. R/ s, @Ⅳ、按:按劲不是推人劲。    「按」有「下压」之意,依其发出速度可分为「重量下压破体而发出」以及「重量拍落破体而发出」二种。    前者较慢,推手时先以十指尖接触对方灌入重量来破对方格体,再以双掌往下灌入全身重量,    此时会产生折叠点在对方腰椎处。因速度慢,对方腰椎受力后产生往后的弹力而自然弹出。    后者是推手时,直接将全身重量加上重心前移的加速度,从指尖至掌一气呵成快速的灌入对方的重心之处,    这是一种刚体的共振,有极大的破坏力,除了接触点的震伤外,折叠点的腰椎可能因反应不及而断裂,    对方不会弹出而是直接倒地。按劲的使用与本身刚体的完整度有关,愈完整破坏力愈大。
1 y) x( F0 B) {6 q6 D7 i5 ~四、四隅劲:採、列、肘、靠,极具杀伤力。" G; X7 ^: E. J/ f8 K
Ⅰ、採:採是后滚牵引的球体运作,「海底针」是採劲的代表动作;    係指使用时让对方自然坠入海底,不可自拔。採劲绝不可用力拉扯,使用时之动力来自对方,    对方来推动我之太极球体而产生向下滚动的状况,牵引对方的运动方向,使其往下坠落海底之中。    我方不可用力抓拉,但可加速球体转动使其加速坠落。6 C4 a5 X, C0 u* S1 }- a- [
Ⅱ、列:「列」者裂也,是将对方格体撕裂的劲道,是斜转太极球体的运动模式。    「斜飞式」即为採、列之标准例,在快速斜转过程中,产生如刀裂之破坏力。& u7 m; I- u% C8 Q2 \- B
Ⅲ、肘:分为常见的「横肘」及「立体肘」二种,肘要在鬆的状态下使用。    「横肘」如撞钟,前手臂横直不握拳或虚握拳,上臂要放鬆,腰是摆动的动力来源,    锥尖即肘尖,撞出时本体要如旋转的圆锥体刺出。
  @! A3 O9 j: V2 R& s2 m7 D% }) zⅣ、靠:肩靠不是「肩撞」,内在能量的爆发点是丹田,小震盪开始往外扩散,盪到腰传到肩,    就会形成很大的能量,只要「靠」上对方,把能量传递给对方即可;传递速度快,对方会直接破体而受伤。$ i5 B& P4 a, _3 v: a! V
8 @; {7 i6 }% {5 u( L
5.3  特殊劲
1 P* `% I3 F; g! @, q# XⅠ、截劲:来力击出一半,将发未发之际,我方刚体向前截断,对方体内尚未发出之反弹力会将其弹开。Ⅱ、借劲:来力在我方刚体内转圈后再还给对方。! y& `/ J7 h0 H2 Z; y' q& s
Ⅲ、鑽劲:又称「螺旋劲」;以丹田为中心,身体转圈产生动能传递出去,最后手臂旋转击出。
3 \1 q0 U& u/ v' Q4 E# X9 s, LⅣ、震劲:又称「抖擞劲」,为「万劲之父」;丹田旋转产生能量,透过旋转扩散,传递到刚体外缘,    形成很大的震盪能量。与其他劲道搭配,可产生加乘效果。5 N* U# a  u$ M0 b
Ⅴ、提劲:不是明显的劲,是内在格体完整的表现;两格体接触时,不完整者会被完整者拔根而略浮起,    此即是提劲,是刚体的自然表现,也是所有劲道的「前奏曲」。1 H  {6 ]9 t6 b
Ⅵ、特殊沾黏劲:将格体重量重重的沾黏在对方身上,是柔体的极致表现。身小对力大者特别有用;    「双脚离地」的全身重量加上「震劲」,会形成威力强大的「凌空劲」。
+ Z2 l8 B2 y1 [  L  {( e! u
& l: h. n3 o! X4 {5.4  论意
$ a1 |- D% X9 M2 A* n' ?0 u一、意的三个层次:「专心」、「观照」、「神明」。
' D$ x- S0 u7 j专心:Ⅰ、专心练拳,Ⅱ、注意全身的整体性,「匀、轻、节节贯串」「一手一式上下相随」。
2 Y# L7 _' F7 e5 W3 B$ \关照:「用意」不是在控制动作,要超脱身体之外去体会拳架的流动感,「意」在半空,观照练拳。
$ M7 i% j) J- [, F, f8 V神明:「意」求「神明」,心灵修练之境界,举手投足皆太极,出神入化。
5 ^! v/ C0 l' w' ]' _二、「用意」的注意事项:
' {4 r) M7 C, K8 GⅠ、不要用意去控制呼吸" {, u/ a- g1 Q4 x
Ⅱ、不要用意去假想敌人) P' X2 q, G% ?+ X# G. c; a
Ⅲ、不要刻意把拳架打得很柔
. y+ x0 E9 q* z& h2 mⅣ、胜负之心的意念放掉. k5 e8 r$ k5 Q, V' o2 d5 p- s
# `- d" d& {6 Q8 q4 p4 i; w/ V
◎第六篇  问答集
4 k9 h; P, w. {  M一、太极的能量很多,其中之一是「奇妙的偏心轴能量」,百会沿嵴椎至涌泉。    推手时我方中心轴被对方压迫形成偏心轴时,能量自蕴而生,来力愈大,偏心轴量愈大,    缠丝劲借由此一能量来运作。
$ Y* x! B  p* ]  [二、人人天生皆有太极拳,只是被自己的「力量及执着」所蒙蔽。太极拳法旨在让我们的肌肉放鬆。    「鬆」是肌肉完全不用力,只是挂在骨架上。- @( ]$ w- S7 r9 _1 k4 V
三、太极要轻、空、全身虚空,将重量附在对方力量之上,与对方同体,进退完全搭合但接手重量不能改变。    沾黏对方的突点,即对方败势之处,使对方无法抽手,若硬抽手则「逢丢必打」,我方重量自会击其重心。
& j/ m: s5 F+ I( l) x) U- u' x5 [0 V四、「力之突点」即是「敷」,对方因用力而僵硬的破败点。毫无力之突点时,即是「空」。    每人力之突点皆不同,必须明师指正缺点。
" p5 {8 r" P* q+ a, t五、练太极不须兼学其他武术。
! M0 e0 H0 r1 x六、能呼吸然后能灵活:太极是刚柔同体的拳术,形成刚体之后,就是伸缩自如的球体,就像会呼吸一般。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8-16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非常有用,受益非浅!谢谢。
鲜花(4) 鸡蛋(0)
发表于 2010-8-20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老柳教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23 16:59 , Processed in 0.132092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