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70) 鸡蛋( 0)
|
当标普对美债的评级下调引发全球市场动荡后,一种莫名的不安情绪迅速的蔓延开来,市场对主要经济体前景的担忧开始变得越发的现实和谨慎。显而易见的是,发达国家失去了进一步发动财政刺激的空间,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各国政府一筹莫展,动弹不得。
- W6 S' C% P' e
, _7 a3 @! O D 人们的期望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货币政策上。这个风潮让人非常不安,它再一次证明人们并没有从日本1900年代以来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发达国家很可能会复制一直被他们嘲笑的所谓“日本病”,低利率环境下的长期经济停滞。
9 m& m2 I% y5 V$ ?* J. k3 {8 Z/ u4 w5 }4 z* a# a0 t# h! n& a
更为危险的是本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后,媒体广泛认为美联储向市场做出了一个“承诺”:实质性的零利率政策将持续到2013年中期。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FOMC声明的原文里把这个长达两年的“利率时间轴”定性为美联储“现阶段的预期”,而不是大家广泛理解的“承诺”。也就是说一旦美联储对经济走势预期发生改变,这个政策随时可能调整。这个决定对于市场而言充满了不确定性,最近一周多全球资本市场过山车般的表现正是这种不安情绪真实的写照。
1 _3 C9 `1 Q) ^# e8 U2 Z, t" C; ?4 G4 K! q& p9 R b, e' A
伯南克早在格林斯潘君临联储具有无上权威的泡沫经济时代,就对后者所擅长“联储文学”表示出极大的不耐烦,认为货币政策当局应该传递明确的信息来引导投资者,而不是依靠个人魅力用模棱两可的辞藻来愚弄和操纵市场。这个说法显得冠冕堂皇,在拥有众多伯南克信奉者的日本更是被广泛引用来批判日本央行当时的利率时间轴政策:在可以预见消费者物价同比持续超越0%之前,央行一直维持零利率政策。批评者认为这种没有明确时间限制的承诺没有约束央行持续的进行大规模供应货币,无法给予市场信心预期通胀的来临。
; ~& w3 L& R" N4 a' X7 s
, j( A# j( A8 R3 S) G7 v 这种论调实际上非常矛盾,它反映出这些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经济学者们一方面反对央行的权威性,但一方面又认为央行在货币发行上无所不能并可以由此控制市场动向。伯南克自身当年对日本央行的措施也是极度讽刺和鄙视,但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FOMC体现出美联储的立场虽然在误打误撞实现了对媒体的明确“承诺”,但实际上美联储却极度不负责的给市场带来了更大的迷惑。没有人可以预见美联储将在什么时候会怎样的改变其政策立场,包括伯南克自己。
( f: S% P4 @' Y
9 s1 M: n6 H( `( \. J$ e/ | 实际上环顾全球,这种央行对市场承诺利率水平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德国央行,甚至标榜通胀目标的英国央行(虽然它从来都在目标圈外游荡)在进入2000年代后都对这种做法不感冒。主要经济大国中的例外是中国,但这几年的负利率带来的祸害已经无异于给反对这种政策的经济学者们更多的论据。" W0 [) }& @ ?9 V2 g, p. }
' V9 B5 B. t" d3 v) I7 T+ l$ G6 B+ P 本次FOMC的决定既无法实现“用明确的信息传达央行意图”这一美好愿望,还给联储自身埋下了一枚地雷。实际上美联储在经济预测的记录非常差劲。仅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这段时期,以伯南克为首的联储主流派在美国经济走势预测上处于屡战屡败的尴尬局面。因反对LSAP2(媒体所谓的QE2)而被排挤出FOMC的堪萨斯城联邦银行总裁霍宁更直言不讳的指出,在货币政策转向的历史上美联储也非常的笨拙。在当前这种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每一次黑天鹅事件都能给伯南克的个人权威以及市场对央行的信任带来更严重的破坏。届时这意味着市场波动很可能变成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市场人士会意识到这次的美国主权信用问题,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引发真的金融海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