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8) 鸡蛋( 0)
|
海外归来的留学人员,被国人称为“海归派”,他们大多年轻有为,海归企业具有典型的国际化特徵和技术先进性特点。不过,上海海归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隐忧,相当部分海归企业并不顺利。 ; V' T$ F: t3 C1 i5 }% C+ N! G/ @
/ @ s4 R. c, ?. l& U% o
香港文汇报报导说,留美学者高汉中1997年来漕河泾创业,注册资金仅为20万美金,如今企业总资产已超过10亿人民币。不过,上海海归企业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存在隐忧。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在上海海归企业中,盈利的不足25%,有30%的企业处于初创的种子期阶段或者实验室阶段,65%处于创立阶段,只有5%的企业进入成熟期。因此,大部分海归企业处于前期投入期或者亏损期。 # P& E0 P" h! [, P: _9 I
2 [8 G# g& X+ X+ m' r+ s
据了解,目前吸引留学人员来沪创业和推动海归企业发展存在四大问题。首先,上海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地方性法规。第二、融资困难。据调查,在海归人员中,有43.4%的人认为回国后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国内申请风险投资基金的门槛高,手续繁琐,成功率低。
" Q6 `( \! Z1 U& j0 q7 Z8 U' s& T* ~7 Q2 L# h$ M" M
" k! w# F6 W+ e6 X8 P0 u( x
第三、现有政策透明度不高,优惠政策难以兑现。据透露,有的区政府有关部门在海归企业要落户时,十分热情,承诺种种优惠政策,当企业投入生产后,往往许多承诺不能兑现。第四、少数留学人员还存在办企业“靠政府”的旧观念。“海归派”大多数是技术型专业人才,不擅长资金运作和市场营销。 ; R* S* T3 ?, v! a0 a* C5 N
4 c3 o2 @9 r4 h1 V+ c3 Y5 u/ \ O
据报导,“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的日子,已经在上海一去不复返。据悉,在上海找不到工作的“海归”人员已达7,000人。着名人才学家,前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叶尚志教授日前指出,专业过于集中、工作经验少及叫价过高是部分海归派“滞销”的主要原因。深入一点来看,上海缺少的不单是海归派,而是真正的人才。 - p+ K3 `, o: F: {
" n- Y7 x5 ~4 m3 N' h& x
自1978年至2003年底为止,国内的留学生人数已有约70万人,回国的人数则有约17万人。据统计,上海已成为海归的首选地之一,按照上海的发展速度,10年内,上海的海归人数将达高峰,估计约占出国人数的三分之二。过去,很多海归们都抱着“只有人拣工,没有工拣人”的心态,但现实归现实,现在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滞销,没有经验的海归们也难找工作,市场面前人人平等。 $ d0 Y6 X. j& M0 a
; Z" T8 y! { H
上海某外贸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现在上海人才市场上,找一个各方面特别出色的大学生,薪酬为3,500至4,000元人民币。而一个才能平平的海归,薪酬动辄就有7,000至8,000元人民币,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当然选择前者。据悉,上海的海归实际平均工资为5,000元人民币左右,但大部分海归的薪酬心理价位往往在8,000至10,000元人民币,令海归在本土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 _) K8 b" O) V0 ]
& }/ M/ F- p, R b5 E) q此外,现时的海归专业主要集中在I.T.及MBA类,但这两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在上海市场上本来就处于过剩的窘境。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部分海归们遇上失业问题,是理所当然的。 5 p% e, b; x9 F9 F( K
# L- r/ p! J" h) f9 \
根据现时海归派的情况,是否代表上海不需要海归呢?上海社科院代表有以下结论,随者经济发展的范围逐步扩大,上海不仅需要大量高科技的海归人才,也需要灰领式的海归,而以国际化为标准的世博,也需求大量海归人才。不过叶教授提醒:海归不等于人才,海归还要继续强化个人技能,即使有一技之长,也需要一个整合的过程。
/ F- R3 ^" d& |0 @7 o; u: m& a5 j% U; k- ?
“海归”遭遇窘境,也鲜有人变成“何慕”,加上头疼不已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几年中,人才一下子就变得饱和而过剩。而这与日前在上海炒作极热的“一千多名日本‘下岗’工人将要来上海乃至全中国求职,平均年收入估计高达40万元人民币”的新闻相比,让人觉得似乎真是“风水轮流转”,在沉寂了多年后,蓝领技术工人终于“咸鱼翻身”。
( e! f# p9 W3 i+ ?% C/ f8 Y; _- h! y0 ?8 d L1 J
上海市一家着名人力谘询公司透露,该公司最近在接「海归派」的单子时,成交时往往出现求职者降低门槛的情况。不少原来对“位子”和“票子”有较高要求的人,在市场的正确定位下逐渐找到最佳结合点。 6 e1 l& \( A# G. X! Z
' f; V, ^: A0 o" ^( T+ \不过即便如此,仍有更多的“海归”一如既往地前仆后继来到上海滩。李先生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双料学士,已经在美国呆了10年,在洛杉矶有着一份年薪五万美元的工作。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回到了阔别近十年的上海。他说,这次回上海,完全改变了他本来已经为自己设定好的人生规划。回到洛杉矶后,他辞去了工作,申请去pepperdine大学读MBA。他说,等两年毕业后,他会马上回上海工作,因为这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 ?: ~0 d1 C8 \2 H
2 v8 o6 `* W; b$ s( M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瞿副会长分析认为,理性地讲,“海归”应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在国内外的工作经验,又有着较好学历背景,这种「海归」是很受外资公司、国有以及私有公司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但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比较了解,但通常对国内的相关情况不太了解,而且对薪酬的期望值比较高,有点急功近利。如果他们能把自身放回内地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
: {$ Z- j8 d f6 e# r& d) F0 _2 D* o7 q! }$ p! @# R! L
! {2 ]' c) g. d; c
$ ?2 f7 A0 j1 z5 o- h, i附:
a8 O5 X1 v0 A M$ R$ x1 g
$ z0 U4 |& ?* [! S8 T9 s, @4 u4 n) _沪海归派概况 7 z2 x1 y1 s% `& G! ~" w/ f
/ c1 i% K5 _ {3 R' C7 p9 j
工作、创业的留学人数:3.2万人; 9 u# u$ N/ g! V( u1 C7 [# |: N- C
$ F6 Q& ?: z! K7 W2 |' U5 @$ Z4 o3 \) @
学历、工作经验:90%以上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30%有海外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工作经验; 4 D0 F4 g0 Q/ h, T
2 T$ }2 ]# Y6 u3 O1 I
创办企业数目、类型:已有2,229家,占内地海归企业的半壁江山,投资总额超过3.52亿美元,主要以谘询类、生产类、国际贸易类企业为主。 + |5 `4 w2 v% C3 }
# U1 U4 G8 P/ z+ d$ h
经营概况:盈利的不足25%,30%处于初创的种子期阶段或实验室阶段,65%处于创立阶段,只有5%的企业进入成熟期,大部分处于前期投入期或亏损期;
' F; D' d$ W, _/ g1 D2 q5 ?
6 l1 i7 C. Z+ v. \9 N( v7 q" ?发展四大问题 # O) F v. @, P# v. b0 @: y; X
0 z0 o! J. d; ]+ m$ N% }
1.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地方性法规;
4 _& R5 l2 \8 K
# w/ s0 S$ R. Z* r, `2.融资困难;
! f; j7 d7 w4 C/ C% k8 y- u7 L) r2 \* x$ z7 _
3.现有政策透明度不高,优惠政策难以兑现; 8 Q; g7 M+ \7 H8 n+ N
! r. z& f" Y% k! R1 |2 g: l" H4.「海归派」大多是技术型专业人才,不擅长资金运作和市场营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