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popyard.org针对丘成桐的“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造假”说。北大在17天后终于做出正面回应。而在这之前的17天里,北大一直保持沉默。此次,也是北大首次做出的回应。17 天,足够我们做出很多事。而北大这个执中国教育之牛耳的权威教育机构,专家学者林立的大学权威却足足用了17天的时间,才完成了一篇只有几百字的回应文章。让各方人士大跌眼镜。 6 q( Y4 ] Q2 F7 L, g& @5 ^
是一篇文章如此难写,是北大的学者教授不屑回复,还是丘成桐的“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造假”说,击中了他们的软肋,以至于无法回答,不得而知。但从他直至17天后,才做出正式回应这件事上,却多少让我们感觉这里面有些猫腻,想起来总觉得不是那么地道,那么磊落。
& t4 d) v+ Q6 W4 ^9 ?& Y' f
( W/ g9 w( v4 Q事实上,北大可能真的有难言之隐。我们从他在17天后做出的回应文章里,应该可以稍窥端倪。
) L+ \/ n. N2 j& O) {, }. m" R! [4 ]" V. u
北大表示,自1998年起,北大加大了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力度。8年来,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近40%。北大从海外引进人才是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机制的。任何人都需要经过申请、推荐、专家委员会评审以及经学校或国家批准等程序。被北大引进的人才,其绝大多数在海外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过重要的学术任职,并做出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北大在这些人才受聘期间还要对他们进行评估和考核,以此保障这些人才的学术能力得以发挥。在海外引进的人才中有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之分,两者在校任职时间有所不同,待遇也有所不同,不存在虚领报酬的问题。该校新闻发言人最后说:“实践证明,北大海外引进人才的质量是高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 y. }/ G; J5 E- [
{ z! p' i2 X3 q( O# x这篇回应文章一经发表,引起轩然大波。各方舆论纷纷著文批评北大避重就轻。对丘成桐的北大引进人才造假之说不做正面回应。照丘成桐的说法,北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是“假引进,真捞钱。”人才是假的,钱是真的。而北大做出的回应则重点放在了引进的人才质量如何之上。这就有意思了。好像两辆行驶在不同轨道上的列车,虽然相向而来,且都是风驰电掣,却绝对没有相撞的危险。北大打的就是这个距离差。仿佛是一拳重拳狠狠击来,势大力沉,却擦边而过。但对于大部份的观众来说,这一拳却足够花哨,狠狠击中了对方,不枉了百年老校的名号。北大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 M+ j3 o* s1 }8 x
3 Z: W# ~6 ~' D, b* w) l1 M如果深究他的目的,不外两个:
) J- E: x2 b) g: ~1 P7 ]3 |+ D. i: k Q$ o) W$ c
一:能够糊弄住大部分的中国观众。维持住中国第一高校的声誉,以备在来年的生源竞争中,能够始终屹立潮头,占据先机。
' a8 E( q+ {( @: S8 Z. z+ ]
$ b: P4 s& d0 G% b2 p0 p* @二:能够糊弄住中国的教育机构。以博得更多的教育拨款,和更多的政策支持。 4 ~' f2 d! [) b5 m5 R
3 r( F: t" X1 u% E# e6 g
从以上两个方面说,北大的这记重拳打的恰到好处,再加上他百年老号的声望,杀伤力很是强大。无论是在明年的生源竞争上,还是在教育拨款,政策倾斜上,他都跑在了前头,占据了先机。丘成桐教授的一席话成了他借力的东风。在不知不觉间送了他一程。 & _1 S% t0 Z2 D! [
6 \" |: G4 ~6 d/ ^$ F6 O反观北大的这记重拳。我觉得颇有值得学习之处。丘成桐教授给出的题目是引进人才之假,北大却答出了所有引进人才的质量都是高的这一答案。毫无疑问,这种以驴唇对马嘴的打法,使北大在论战上失去了主动,却在实质上取得了先机。北大不乏论战的人才,这种务必追求实效的人才,却是少见。
3 m; }- b, \7 p- g9 j5 v4 h v* X
' D7 Y- h2 X2 Q, |所以,无论最后的论战结果如何,最终的赢家都是北大。而助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武器就是北大在这次论战中所展现出的新的打法:以驴唇对马嘴。这将是中国论战史上的一次典范性战役,将会记入中国论战史的丰碑。 9 o) \1 {3 i7 D. u8 q. K$ X
- d8 @, T- z n5 C5 p驴唇何妨对马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