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3|回复: 0

[学书论画] 二十四节气古画欣赏!

[复制链接]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6-1-3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6-1-31 23:30 编辑 ; V$ {' Z5 {/ Q# a8 S- L6 J
$ b; o1 @" a& ^& \! e
         二十四节气古画欣赏!
0 L) n" G5 t% h1 W. R( a; N! T2 u8 m1 y+ j$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D+ n: c& B/ I2 f, k3 h) [% O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V# X) f' ^/ U7 R0 A2 v
5 I  v6 T4 O- b0 h% u$ K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8 q2 u& O$ O  M" |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 n! f1 O. d" d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 H1 n( [0 y+ y% k' P7 B) Q" s0 @$ b1 I) z0 m2 E

4 s9 r6 N2 r+ l3 w+ W■ 节气来历
5 A# q6 |+ m, z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t: e9 r: e9 n

$ q- O; u4 K! V( x' \; F* f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如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3 `+ w, f; I2 [9 _  U' r
9 s6 {1 Z; R8 Y1 {* [" p, Z0 ]- G# s3 q, U- }* e% d& |+ u9 Z$ [8 ?

" J) L; y9 {2 e: v; `) K9 |  ■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1 S# p* ^( G; L) v
7 O( W. ]5 G1 ^0 V  ■ 雨水:每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O' b2 B  i( J8 q; P# m. O
0 @' g$ v! `+ T
  ■ 惊蛰:每年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 j/ i4 A7 J. h. H' _, d) W. X) D6 J* [. ]
  ■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 ~0 ~2 |' h3 a: j0 K) P- P7 f9 b/ j7 c* D* }% [* Y
  ■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 \- S; j( q, z% @1 S' L- R$ }8 L9 ]! ]% h% E# r
  ■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5 j! r8 v/ v, ]3 z  j0 y& u% A. w2 g( m. L- |3 _
  ■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8 E7 k+ P6 V/ U7 b# N( Q
* T5 `$ b  p$ r$ i/ t0 P
  ■ 小满:每年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G' G' D) N6 L  X& t$ K
  i( o/ h* T0 y$ P# P4 M; }
  ■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3 d9 a' R4 d4 L0 @3 a) Y
; m4 N; z" d% `" \  ■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 Z5 {+ r3 ~* X- D% E5 |9 S0 x* P
: S* c8 d; K2 y% i  ■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1 s- w- c3 F- h3 D4 @: v; h6 Z% o

0 Z0 p; r0 R. ~+ \  S, E  ■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2 O% v. l7 M2 h$ C* \* c2 a
  S, B- h( o( u! o" Q* ]  ■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 c, y2 j2 ?) K& ?9 r8 K
% W7 Q- @/ B( J) j# {& z; y: Y' Z  ■ 处暑:每年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 a6 F$ ^' Y8 w: Q! V; y  L% Y  I% X
  ■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_" W9 o2 j/ t+ |6 h. E
. Y% Z* }$ J' E) k2 s. ?' P
  ■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 g0 z% K$ ?8 {1 V5 s- J
0 X  b7 f! a7 [  ■ 寒露: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3 w; D- n: U4 F( H( ?
# F$ O0 \8 r" E/ i
  ■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6 x) f+ w, W& }% J6 f6 X! ]3 i' y
! J. M$ [" r9 B  ■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 E! v8 o- A8 \7 G) u$ Q
! p+ f) @2 C$ w0 ~  L
  ■ 小雪: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7 r4 ?; U7 ]0 ^/ C
" M& y0 s& t/ [. G) p, [6 N
  ■ 大雪: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3 j6 ~; ?7 b7 q: i
3 I2 [4 L. C* l( `  r2 N! v" G: g
  ■ 冬至: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8 m- p& Z. O& V& W3 [

& i( a& Y# U6 T" L1 u# q  ■ 小寒: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b: v  u3 c$ H' O- @1 e
5 e; P' l- J( w
  ■ 大寒: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9 J7 G! ]8 x+ `6 W9 M0 \
二十四节气来历.jpg
二十四节气划分.jpg
立春:2月4日-5日..jpg
雨水:每年2月18日—20日..jpg
惊蛰:每年3月5日(6日)..jpg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jpg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jpg
谷雨:4月20日前后.jpg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jpg
小满:每年5月20日或21日..jpg
芒种:6月6日前后..jpg
夏至:6月22日前后..jpg
大暑:7月23日前后.jpg
立秋:8月7日或8日..jpg
处暑:每年8月23日或24日..jpg
白露:9月8日前后..jpg
秋分:9月22日前后.jpg
寒露:10月8日前后..jpg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jpg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后..jpg
小雪:11月22日前后..jpg
大雪:12月7日前后..jpg
冬至:12月22日前后..jpg
小寒:1月5日前后..jpg
大寒:1月20日前后..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6-15 14:13 , Processed in 0.21047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