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9-1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五蕴
: g; k' G! F6 H$ ]2 v
0 `$ s+ A( N3 k* n. \7 `( N) y! Z3 M) w7 Y8 ~+ @
一、五蕴:" g) e% w2 G6 `/ G% _/ H( L+ x
( {0 u( O- z2 `% S( M% }- X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6 l' d, P( K2 J2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 N% n5 ?1 h2 t6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2 W4 G) W0 `4 e/ E$ z& s: t* }+ e
& I7 q6 i6 Q! d9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E3 x" _( @* k& ^3 c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 d4 Z, T& k% U( h" F5 j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K% V' K' w4 ^
/ u ]& g/ D+ @& }7 R% W# i. Q1 N* z(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
6 R2 M Y2 `& z5 X: x. O1 r% H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
, a, k( Y3 ?9 x) O8 Z( z 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
) C H4 x* }- f% e1 A0 e 质。
- P+ L R( i( X# {7 g/ K0 s! z9 T* P, `7 d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
+ V; y z. i( v; e7 d; y7 d( Q 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8 T- f0 \: r$ m6 A9 Y
* W- p7 T s# j& k0 \" T4 Y4 \6 f(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7 [4 |" r) j- e, a
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O8 ~ H9 Z8 ~+ X& Q+ F) O(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 V3 x3 @2 q: J$ y2 a
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
5 A: C5 l& N. C P- w1 R) c9 p6 i 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
3 u& Y" K2 ~* H- q& e --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 G- R9 w$ h$ ~$ y1 n& n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8 Y' s# \7 {( s1 R9 ]: p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 K. F3 X/ D e {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
+ l* P6 [( v& t. @3 @- n; v 称为心所。1 O# s- T9 ^$ S1 _* ]
+ A( A" o7 c+ j' _' J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
6 C; P8 x8 z* d" |7 B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
8 a: ?6 \0 a# ]" h. g! `5 f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6 @8 K* X- c' w0 l& a. b t
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
# E& K9 ~1 X, }6 M$ N& o说十二处、十八界。
, J4 D0 }; r! y, R0 Q$ L
* b9 E, M' M% O% A3 T6 I5 b; t. f
二、众生的意义:
9 `9 Z1 C* X5 Y5 \
" ^! c, l! o' N6 k 五蕴组成生命的自体,世间有很多的生命在活动,佛教把这些生命分为无情
3 O$ j* s: z1 ~5 v7 F2 H$ a# U) Z生命和有情生命两种。
- k& B4 l# L: Q1 Q* @/ o: ]% o T ], s) j) j
(一)、无情生命: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3 P* L& i" m! r. H/ Q2 j7 e
好像植物、依靠我们的身体生活的细胞等,都是无情生命。. T% e; X) g$ I, q& [' h ~
; u+ R. {4 [0 j: b2 G(二)、有情生命: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执著我、爱我、爱他所执
+ f% w; {" J, r" r, L( s+ H8 S 著的我,这样的有情生命才有资格称为有情众生。
: A4 }/ P4 X7 M) V% R0 P* D" ^# D5 x, {2 f) I
佛陀说众生是由名、色组成的聚合,这个名色略分为五种类聚--五蕴。
. Q! l" ~/ R( ]/ M9 n" f( R; e& W6 E! w' O: b9 x5 n4 ?0 e
(1)、名:我们的精神活动,不可见,但知道它的存在,唯有名字,故称之为
{8 i4 o$ {; Z 名。此名既是我们的心,它又可分为心、意、识或八识。& T/ Y/ @5 W: @7 Y7 W4 O
; {9 d2 ^7 W' y. \3 k
(2)、色:生理的活动,它有色相可见,是属于物质的。在五蕴中的色主要是- c. P: D- E+ G: r* r
指我们的身体--身根。故名色是心法和色法,心和色组成我们的身体
* m$ {; J- ] P) c 和精神活动。8 K4 T5 P1 [8 V c; w2 q' V+ A
2 r, X/ l' }# ~3 {2 _8 _! k1 C+ s. ]+ m+ T5 b& w# d
三、五蕴简表:
3 t4 O1 ^/ f0 h" r
6 ^8 M( f/ j1 [- i 〔色 〕-- 色法 ---- 物质的活动
. E1 O! r: q5 l- o/ y 〔受 〕 ! l5 {" j1 d5 E
五蕴:-〔想 〕--心所法 〕
+ G( [6 @; [0 Z9 b# M 〔行 〕 〕-- 精神的活动
0 H0 } ?1 S: y; b3 Q1 C 〔识 〕---心王 〕
1 K8 o# I+ k- M1 {' @) S. j; Q& L" c) L. s0 A& S& S& ?
+ l0 b1 p3 l P. N; J
四、详谈五蕴:1 |: z& g1 G4 q8 {8 [8 ?
$ v. W7 k g. G7 F+ ](一)、色蕴:
' {4 n' Z! j, h+ Q- M+ N. ^
& Q2 U" o3 E% i( a/ E" U) s 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 ?7 |1 W7 a6 R+ z3 T+ H
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
! Q1 J" J; R: r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
D( I8 Z/ E5 c4 g! `; R
; x ~4 q% U; J# T& B8 C* K V4 U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
# P9 [- }0 n/ M, }, i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
2 ?4 s* d, x$ N" k3 a-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
: O0 k* b2 z6 Z' Y8 Z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6 _8 {6 T, U7 j/ s2 G- `$ I0 t
--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 k5 C" Q _7 v) w& D4 O: C4 P
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
; K4 O! T, @4 @; l) _! L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8 W5 H! ^0 i. a! {1 `; A, n* B
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
! t* N. M9 n+ G# y% ~& I9 U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 d, }% y- C! t. V, H
大就多。
4 A7 b3 |. g* ^7 M: m) p9 t. H P: i" g7 b7 K3 R0 m2 Z+ d) _
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既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
7 E6 f7 V1 L X- O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
- ~/ O3 n+ b. Y0 S9 r/ u o; c; P含何种元素,佛教对这些不太注重。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 k# Y# |/ d. A+ A/ `$ i! a
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 @" H$ v. m* N# I; [& V
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
2 q* A: I, F& p5 E( _( g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
1 a1 ]+ ?) X% g0 b: L- c
$ R8 g w* `1 p 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 {" C' ^3 M- v) Q8 N- V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 R$ H9 f+ i2 @1 l) x9 ?+ P4 A 耳根-----生尘-----耳朵听到声音/ S/ R" p" Z2 Q5 [5 g( x* l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1 s$ C& t8 v8 Z, K: S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D# X6 l! m* w5 r. S' E) Z5 s0 V7 G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O8 ]1 S, c! ^8 T% ~ t
, S: l* v+ N% P 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
9 P, p' i) n! d0 y* L3 r2 w* r' n是指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 A9 j5 Q2 b$ h9 d& B0 A. h% E
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既是法尘可分( I! F( K4 v' s* L F* Y; s
为两部分: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处所摄色。佛法中把物质(色法)分" D+ x! Q4 y) Y( T# Y6 f) q
为五双色和发处所摄色,共十一种。+ |6 B+ b" O4 P, \6 s- K
/ M! ~1 ?) _9 d7 x& m+ U# L# K: \ p
(二)、受蕴:
^7 d9 R2 T* A2 g+ B w0 H
5 s, c+ @& X' J; h! l "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 S. y/ l4 |9 O- r
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 N; }- i9 Z. f6 R( W/ U* V
称为三受。) M4 K) z7 }! t: d
4 l( [' Q* N) ?; L n# S1 v1 B(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
- C, l! T& J3 }$ R. |+ L, l4 E3 h! K
(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 W( Q4 `+ _2 @/ a
: Z- o7 t$ a4 |
(3)、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5 Z% W; G0 }. f. `% o$ q4 j3 V0 f
" D: K# ` o+ L⑴、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 z2 R5 u6 M5 T8 m. l3 O1 r o
( m$ R! O9 m* ^4 W 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2 C! H* C# \( K
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 j: C/ Z7 h& V: X \
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同样的道理,
4 ^+ x. |! g7 P6 X: L4 k* g- D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眼
/ q& T4 U2 [- d1 Z& U! H4 q9 D f7 |$ V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 U9 V( R) }4 O% f/ e6 B0 O+ [4 n
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 t0 ^5 V5 H1 k- F# R
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0 h# g5 S, U7 A- f7 K
不乐受(舍受)中。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
0 h) P1 W4 N7 {0 f' o* g$ q/ e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4 t# S: d2 Y2 l/ W
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 L7 x5 C8 ~/ f7 z+ v# Z& m
的眼睛在受苦。- B: N1 ?9 u8 l. @3 @
0 z; h2 r$ P" T 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0 N: J# ]# k* D; D0 D
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
! v% N8 v1 {* C: [+ T( p: e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 t1 _ U7 K; N9 [/ Y( v8 u7 ]0 x/ O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
5 `7 w3 W+ I( V1 z: L5 {4 Q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抗议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 ^$ F2 P& p/ k: ^$ |
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1 V0 `/ u% Y9 S
2 y5 t W3 ~ J8 L4 I# P
4、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 \/ r$ \( e) F/ |3 V' V& ]/ ^7 c* I' V4 Z# a
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A7 M+ N1 x5 ~( b' Z
8 B8 `, |0 X: k- ^( T5 ^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我们的心里念:
* O' Y p) M# j( B( q: i" Xdo、re 、mi、fa、so,或是念: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
% J1 f' T3 n* N G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念: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 X/ i/ G9 `3 J6 ?: f! x
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
0 ^ x# n6 y. O6 F0 R$ `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们不让意根# s; @/ A9 q E
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这些都是从2 ^6 X+ w! c( T, V7 H4 o& y0 ?
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 a6 ~+ F5 d% z, U0 U
存在了。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
I0 Q2 X. b& a# g' c那苦就没有了。# b6 B- e( L3 Y/ H/ u6 d! @
. H0 @! ^/ R% s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
3 F# V3 ~' F8 ]% L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
8 r$ _7 @/ z. i7 c# }. y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
6 \- i/ C! }" [! T+ i2 h- T+ B: o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
, `' X1 y* k# k& q3 M0 ?乐、舍不是烦恼。" N _. r2 h1 }9 A, b& L
8 F& z. Q8 `" g6 Q2 B/ k! \ Z# S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
' O* V5 z8 }7 Y/ q3 B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 u3 ^& {; T# Y# X' u* Q1 l1 Y
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们坐在这里,屁股坐着座垫就有受
9 ?3 u3 D3 n+ V$ \( `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从扩音机里
2 U. [; h8 m4 e- y/ C# u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1 j% O) v, `. v- _( |. `, k
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 c: X P% a4 ^8 I z. n% h
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 x+ ]+ G* G' e4 H5 U0 ^
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
: W+ H. X \* y" |, w: F- D9 X @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这个感受
' C; s" o7 m; L p2 v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蕴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 l: d; y w; K* Z3 p, \ x
1 G9 H( H3 z# B' b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
) t2 V. n3 k* {0 o! p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0 [7 x P- O& l$ T; I/ S
# F0 f$ ]; h- @# H. ~
(三)、想蕴:
& `" K: w# X: Z. L( m7 Q/ d" d. r
六根与外境接触,内心构画出种种外境的相状,对外境起决定的心理,并且
2 r% _2 f n# P! _/ s6 o安立种种的名称,既是所谓名相的安立。这个名相是众生主观的安立,而在这名
}. R) N7 C7 a* U相中执著有一个实有的个体。我们以"山"来做例子,眼睛看到一堆沙土,就看; ^! N$ N0 m+ L* M- E- i
到"山"的这个形色,那个颜色的形状多次的出现在眼前、过后,心确定有"山"( w# Y, Z0 V# d& ~ [! z* n
的形相存在,认为实在有这样的东西,就开始构画种种相状。接着给此相状的物
; d, [5 s& C( V# H# G2 i( q体名字,称它为"山"。过后却颠倒过来,不知道"山"的实体,是因为有这样7 m- P+ j- q! k% ?, R
的形状,我们把它称为"山"罢了。从此以后,我们一件到这样的形状,就执著
$ J% ~# |$ V: w. h" u* g6 V生起"山"的"想",这就是所谓的想蕴。所以这个想蕴并不是一次得来,而是: _ n$ Y( l) v% m6 _9 f
累积了多次的经验后得到的。在举一个例子:当一个人出世后,没有看过下雨,
1 ]" g9 p3 P7 j7 w0 f E8 N3 L! @- Y% ]母亲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纷纷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 C+ i, o, P$ t+ M S0 ]
是什么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认定世间有这样东西,会从天上掉下来,后来
/ ?; v g8 ^' l他从大人那儿学习到那是"雨水",结果以后他就执著,认为这个世间真的有"
2 I# P$ ~/ B- | Z7 C* H5 ?雨水",这就是想的作用。
. M3 s# E6 s4 m' m* `: U8 A0 h; z7 _% Q0 x$ L. L/ z9 q2 n$ Y3 V
想蕴跟受一样,也是从六根而来。眼睛接触的境所生的这个想,既是颜色的5 t s) X5 E& Y8 d" j4 o6 S
相貌,称为色相;耳朵分别声音的相貌;鼻子分别气味的相貌;舌头分别味道的. D" S8 h; A" ?# r% Q2 P
相貌;身体分别接触的相貌,那么我们的意则分别心念想的相貌。这些种种的相( y1 V% X' k# D) q/ E
貌都是我们内心把它构画出来的。这个想与受一样重要,因为只要我们在受的同
q, {# T% K6 d+ k+ B时,我们的意识--心,就来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儿作想,由这个想我们分别外境) h/ S! T+ i+ D" D0 s' y
是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所以说一切的语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语言
0 I/ Y4 s& f6 F1 E的活动,就是想蕴的作用。甚至不出声,眼睛一打开来看到景物,耳朵听到声音,
% q e7 P& `' C! ?( {2 ~, G) {0 l想蕴就告诉我们那是什么。比如你听到虫叫声、车声,都能确认那是虫叫声或车
& m; ?! D8 ~+ h6 W/ ~( y2 `声。如果第一次听到车声,你可能会被吓死,因为从未听过,太可怕了。不过,
6 f- E; t& O8 e! a: Z) G& |多听几回后,就构画出车声的形状--声相,以后一听到那个声相,就给它一个
; v' o b+ }/ n: N ?" ~名称,称为车声,这就是所谓的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
X9 j! M/ S0 i9 ~$ s2 R: j物物,过后心中区别它们,那一样不是由想得来的?所以"想"是一种很重要的
4 d7 Q+ z* C0 w8 V心理作用,它也被列为五蕴当中之其中一蕴,称为想蕴。
" p) p8 {' X i& T
! @; R; m. Z) x+ e9 c(四)、行蕴:
, y0 l, J8 D9 A" L/ }) S& B6 W# O* X Q! J! _
行蕴是很复杂的,我在此只是作简单的解说:我们的心所生的种种心念,称# @2 \( ^/ T1 H
为心所。这些心所除了受与想之外,其余的一切心所生法,这些心的行为(心行)* ~2 T; r3 s9 X/ D+ U5 M' C$ V. C$ s
皆是有造作的,并且念念迁流变化,都称为行;这种种的"行"聚合在一起,则
& G: |+ E( B+ J称为行蕴。比如贪、瞋、痴的心:人家骂你,起瞋心,这就是"行"。此外,贪、* r* i& j5 T( l' v
瞋、痴、忿、恨、恼、害等都是"行"。所以在我们的心念中,除了识、受和想
2 d+ N- D8 h' h9 H0 a+ i. R以外,其他的心念都是行。这些心会造业,是有造作的。甚至你起好心、善心也
; x! A0 v2 G" s& j+ m! r是行:比如我们念一部《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 _" s' }3 c8 o# e1 k4 z0 Z
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也是行,因为我们的心有造作,念念在那儿变化,
x1 ~' D% `8 |$ ^: w" j这个行是属于善的:如果我们被人家骂,起瞋心是属于恶的,那就是造恶。行蕴
4 e- u$ j& L! M6 \! h, n# X- O所生的心是造业的主要力量与原因,因为这些心念驱使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 Q4 u1 T2 l0 B' f# i- O3 ~
所以行蕴是五蕴中造业的主要心理作用。
. G0 W! A) U* `1 P7 q( B; Z7 X- y- L7 j' S7 f& P5 O
讲到五蕴,我们就要讲到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的关系。我们的内心$ j3 E! }" J d5 i/ S' i1 X4 r2 J
接触外境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根--六根、尘--六尘(外境)互相接触,
& x. F: H% h: P9 E它们接触的同时,心作意(也称注意),如果根、尘不接触,识是不会生起来的;
9 {' V: m+ G. g3 n如果根、尘接触,同时心也作意的话,这时候知觉的心称为识。根、尘、识三个
8 ^/ f, K2 H: c; O3 V一起作用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称为触心所。比如说:我们能够看到颜色的心理,% o7 a: T; F; j9 p' D
称为眼识。这个眼识依靠眼根来接触色的境,在这个过程当中,了别外境的心称
! x! {6 l! Z$ B/ X& ?" }为识。如果根、尘不接触,我们是不会生起注意的心理。比如当你的眼睛盖住的% {& ~' d( |* p" u7 r j7 `3 I
时候,心多数就不会注意到眼睛所看的景物。但是根、尘接触的时候,心有时会4 E% R: o& b P0 u3 W) f
同时、同境注意,有时候不会;比如说,我们坐在那儿看书,看到入神时,外面
9 L/ U& ?$ s4 n: I5 @6 o7 q8 o# R有声音在耳朵那里作用,我们却不知道;那就是根、尘接触时,心当时不在耳根,. A5 `' a; `8 u$ ]) G) I" N
也不在外境(声音)那儿作用,耳识就不生起来,耳边有什么声音,就没听到了。7 a. y/ W' |5 A9 F
所以我们要明白,内心、六根与外境的作用有这样的区别。
+ n6 ?, Q! @# I2 S# E1 K' r% V( ?" {% X) T' R
(五)、识蕴
& W4 j8 c% w% \3 _ T. V. r" D7 S, X- X0 N+ a: m3 t
很多识蕴聚合在一起,称为识蕴。依唯识宗说:识可分为八种,称为心王。
; u$ ]' |8 G5 ^7 {/ r6 }前面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了别的作用,故称为识。识是依根缘5 ?/ R' W s# {, y3 S9 J
外尘了别外境。
! i) p T: S' L
" b# O- O3 y* @- x(1)、了别与分别的不同:+ O4 J/ p9 s9 u# t! Z- d A
$ B/ D1 [$ v8 D3 }, t! R 了别的意思是:我们的心第一念知觉所对的境,没有加任何的语言去称呼它,1 K% W6 k. z& F. k+ t/ L! J
称为了别;分别是在了别以后,我们的心对于外境进一步加于名言的了解。比如- _, K1 @$ } M# m ?
你坐在这里听我说法,听到我的声音,知道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吗,知道。但( {, @- ^+ D% X2 X
是当时你有没有加语言去分别?没有,对吗?所以我每讲一句话,你都知道是广% \: _& |) |! t1 j
超师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但是你不必去想它,只是知道而已,这种知道的作& ?# ?: K1 x2 D' W! ~
用称为了别。但是当我提起我的声音是男人的声音时,你就去想:男人的声音是/ O& k7 P; E& D$ l: n
低沉的,与女声不同;过后就很确定那是男声,这就是分别。我们的心对外境有9 C \3 Y5 E' S/ [8 }* }
两层的作用,第一层的作用是了别;第二层的作用称为分别。我们知觉的第一念' D2 S. C2 i# R! b4 t0 t5 a
时时刻刻都处在了别所对的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又去分别外境;我
- e+ Y! P& d5 v" W3 ?们先了别,而后分别。了别是现在的心识在知觉,它知觉现在的境;而分别确是
) E5 Q; v* s# s: |在我们了别以后,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已发生过了的境。比如我把手举起4 m1 P3 F$ f4 J2 i) ?- T
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动作,当时眼睛是了别这只手的颜色,然后内心分别这是手。
' Y% R$ b- O: C ?8 e. N8 h Q9 `, Z2 k E$ x. b7 u8 X! C R' j
(2)、六识了别的作用:
W4 a6 L, }5 `$ \; ^& _2 X6 _' |, |+ g8 Q) g9 E
眼识依眼根了别色境:它了别色境并不是了别色境的内容。比如有一堆颜色,
' n5 r& D# L- \我没说那是什么?你看到是一堆颜色,那叫做了别。如果你知道那颜色所表现的+ y( q- u, `3 Y: K; D4 u' t
景物、意境等是什么时,那叫做分别。在举一个例子,你看这个白板,上面写这
% }7 a. H* w! Z$ U3 f+ b$ f黑字,当你的眼睛在看时,眼识在那边作用,眼识是知道黑白罢了;那黑白里面! }8 S# z* v# L/ U1 W& S
表达的是什么?眼识是不知道的。过后,我们的第六意识一念念去分别它,把它, j( V1 R$ E# ~" k( y+ s) k
联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这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第一念,但是它并非+ |% U+ @0 ?; ^
是单独的一个,我们只要看一下,眼识已经不知道多少百千万念飞奔而过。如果1 g8 C+ i K5 f& p
我们只保持看而不想的时候,那就是处在了别当中;这个了别一刹那、一刹那就 Z% Y. B0 z0 n+ B3 |7 s
过去。所以眼识也就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比如我用五颜六色的灯光在银幕上,3 t% j/ Y- D3 A w
一下红、一下白;你的眼识就一下子知道红、一下子知道白,在那儿一念一念的9 w) U3 D8 K$ U5 w" N# F+ v; C
作用。红白颜色是眼睛所知道的,但是红白颜色里的图画形象是什么?它就不知: X+ p, o+ e K9 E$ a! C5 u
道了,必须利用我们的第六意识的心去思考、分别。耳识依耳根了别声境,所以
3 h) J) o6 I/ @耳识也是知道声音罢了,它不知道声音里有什么内容?比如我们听到猫叫声,就3 [ P& i$ a; t; r+ w
分别是猫的声音而不是狗的,那叫声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没有去分别;在了别猫
( [4 }4 Z7 h9 [6 \. Q" Q的叫声的同时,我们又在分别那个声音是猫的叫声。
! p4 z; b$ w) v+ O/ f1 \) y! \) @2 f) v& B7 r& f
因为了别很快,它一刹那、一刹那飞奔而过,很难感受到。我们所知道的都9 }: j% J7 V% s
是处在分别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修禅定,心念的觉悟不够快,不懂多少个念后
@, K) L; O" T4 P& [; T2 z才知道,那个时候就是分别;当第一个念就知道,那是了别。
& N# A6 B& h" U
1 t$ F3 _% i6 R 意识(第六识)依意根了别法境,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讲到六根,六尘,0 Q6 h- N5 k7 y; ~- Y0 l
你们知道什么是法尘吗?法尘就是我们一念一念的心境,既是心所生出来的法。7 b+ @- E) z3 ~% G; [
能够知道法尘的才是我们的心--识。请大家坐好,闭上眼睛,随我默念:"阿
. Q' ]; J( q, l4 s--弥--陀--佛。……"现在你们注意:阿、弥、陀、佛的这些念--法尘;
3 H2 D( h3 O/ o0 F* C" H能够知道这些念(法尘)阿弥陀佛的心--意识。你们知道吗?一般的人往往把: q, W' ~6 s6 A( K) q7 x
法尘当成能知的心。同样的,眼睛看到颜色,当时知道颜色的那个作用,就是你2 _ Z1 @* D O" w9 n6 ^) X3 }
的心;耳朵听到声音,知道声音的也是你的心,所知道的是声音。所以这六个识
2 n6 D( b0 [) r, [0 G& ]9 A是一念、一念的在作用,好像刚才我们念阿弥陀佛时,每一念、每一念都有一个
( ?8 Y- U Q/ D5 y4 \* z意识知道那个声音,当我们念"阿"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阿";当我们念"
2 e- G: s8 ]! n7 ~弥"的时候,那个意识知道"弥";……所以每一念有不同的法尘与意识在生灭,
* z$ L4 o- X# q2 T我们的眼识,耳识也是这样的作用,此即是识。我们除了眼、耳、鼻、舌、身、% ^3 U) ?. @) @$ Q9 }, U. D
意六个识外,根据大称唯识宗的讲法,我们还有第七识,这个意根就是第七识。8 w5 S7 ~1 M+ g- V# u& F
此外我们还有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我们凡夫对此识不知不觉,它能够收藏所0 C6 {4 W0 K& h* p2 p1 ^
有造业的种子,同时那些种子依靠这个识的因缘而能够形成果报。第七识又称为( ^: B# y+ p7 P$ j
末那识,翻译成中文称为意,这个识一直执著阿赖耶识是"我",所以它是执著
' y H+ M' X4 @2 A/ z"我"的一种心理作用。我们的第六意识是依靠第七识而生起的,所以被称为意
+ B+ a% H# D0 W) X5 B根。好像我们的眼识依靠眼根而生起,所以称为眼根;第六识依靠意根而生起,; n, ?* o5 r7 A$ h5 R% p* b
所以称为意识。
# i8 U$ J% C- Y% n0 S8 K3 J5 e; G3 j/ D/ _ i
: v1 q7 g0 P# o5 X9 r8 ? q
五、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 W) i( l; |; V( f5 c$ |0 @! T4 A6 Z. B y$ r1 t* N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3 t9 B) a0 u( V* H( F
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 Y. D, v6 p T; g* s0 N/ d" `# Q
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9 l$ e1 I% Q+ V# k, j+ b8 \& t; w
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 P" X! l6 r3 ^3 D: A
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
( a M' W+ i, y7 i* y3 Z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8 s: w+ ^8 a v. C3 F) c
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K" C+ E% Z5 Z0 X4 C4 F
* x" G6 U2 l6 v9 y# ]
6 f( O1 Z; ]' {& S3 o4 t六、五蕴的真相:' D4 U" a/ Z* ~* _7 Z
% `6 a( E0 D* I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
5 b- G% H0 a% _5 T' b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
( B) F! U# Y. K6 s6 a6 D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
. E9 Z6 o3 D) K1 n( W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
# V: e& }4 R* q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 N! D2 x6 ~! }' g2 V( T) Q) S& R. A, L2 K
# [- S; q i6 h- m9 E
七、观察五蕴:7 _- o' t0 G1 l ?8 E
6 }5 J1 |; X) r% r8 z; |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
5 o% {# F* [4 ^, q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
% g V8 c; s! k) G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8 G- r$ Y1 M) r# G& C
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
$ h4 Q' Q" D5 b/ z4 L6 i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
* Q3 |. a) z# ?- p7 M2 ^) o) O9 w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
; D$ T: @) P* D7 j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6 _7 h! [7 ]. H* O+ N) w$ v' k
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I! ?4 Q, M1 c9 V
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 |+ z1 \; J* e0 r
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
& a: ^& n$ J9 z* I2 v, s' ^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
: M9 @5 ~4 G, d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
9 p0 X% U2 ^ u4 m( Y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