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神化佛陀,宣扬菩萨精神,创制新的经典,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信奉佛教的群体。这一群体,就叫菩萨乘,即大乘。
+ _' F4 A' G5 B8 g" r, n * ~3 ^. ?4 D' @ v0 k& b! ~5 u0 e
文殊结集大乘经
; [8 y( p. {& l( W! _% `! S
* i r" c2 \; w! Z, s 佛教分为小乘、大乘,其经典也有小乘、大乘之别。小乘经典是经过部派佛教时期的僧人结集成的。所谓结集,又名集法、集法藏、经典结集,是合诵、审定的意思。所以,结集可谓佛典的编辑会议。这是因为佛陀在世时,他对弟子们的教诫没有文字记载,只凭口耳相传,背诵记忆。但,这一方法,时间长了就可能忘记或走样,失传正法。因此,为了僧团的团结,正法的久住,便发起了结集佛陀教法的活动。据佛教典籍记载,在印度佛教史上共有四次结集,分别是王舍城、毗舍离、华氏城、迦湿弥罗举行,而所结集的经文全是小乘经典。 , [& p7 d& |$ s' z \
据《善见律毗婆沙》记载,第一次结集就在佛灭当年的雨季,由“苦行第一”的佛弟子大迦叶召集主持,有500上座比丘参加,在阿阁世王的支持下,在摩竭陀国王舍城郊外的七叶窟举行,由“多闻第一”的阿难受命诵出诸经,即原始经典《四阿含》。《四阿含》就是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和杂阿含。由“持律第一”的优婆离诵出戒律。再经过诸长老的检讨修订,编辑成法藏和律藏。这次结集亦名王舍城结集、七叶窟结集、五百比丘结集、上座部结集。《付法因缘传》卷一说,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迦叶诵论,是为经、律、论三藏。又说迦叶还撰述杂藏,是为经、律、论、杂四藏。又据《大唐西域记》卷九、《部执异论疏》说,在第一次结集时,以婆师婆为首的百千人也举行了结集,集成了经、律、论、杂、禁咒五藏,称为窟外结集、大众部结集。 2 C9 w8 o2 O0 j' D
在这几次结集的启发下,以文殊、弥勒为首的部分思想比较解放的僧众和居士也举行了结集。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第百云: # Y ~3 o8 `- K, y8 u, ~2 t5 |
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闭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 |. F" E! a+ e 隋·慧远法师的《涅槃经义记》卷第一之上和其《十地经论义记》卷一都载:
$ e: k% A$ x) A1 q, j 龙树云:佛灭度后,迦叶、阿难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于铁围山集摩诃衍,为菩萨藏。
E" N/ h* f0 G* i$ c# A2 r 隋·吉藏法师《三论玄义》载: 6 l! m/ V$ X# q( ~* U7 O8 U+ d
《智度论》云:迦叶、阿难结集三藏,文殊、弥勒集大乘藏。 6 a+ B6 p* ?6 V' R! W* [5 [' Z
摩诃衍是大乘。大乘藏,即大乘的经、律、论三藏,亦名大乘法。传统佛教认为经、律、论三藏是迦叶和阿难、优婆离结集的,而大乘藏则是文殊、弥勒和阿难共同结集的。因此,有人主张小乘法与大乘法是同时集出、流行的。但学者认为,这并没有历史根据。因为,《大智度论》并没有指出文殊、弥勒和阿难结集大乘藏及其时间和地点。而隋代慧远也仅指出了结集的是“大乘藏”。那么,这次结集究竟有没有时间和地点呢?请看元魏菩提流支译出的《金刚仙论》。《金刚仙论》卷第一云: 9 J# ?9 R, Y i& \3 c% B' A) k' E
如来在铁围山外,不至余世界、二界中间,无量诸佛共集于彼,说佛话经讫,欲结集大乘法藏,复召集徒众、罗汉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众有无量无边恒河沙不可思议,皆集于彼。
# [) }5 {: g* l1 }! A+ L" J9 p 这一说法与《大智度论》记载相近,且说明诸佛、菩萨、罗汉在“铁围山”结集的是大乘法藏。至于这次铁围山结集的时间,在《道宣律师感应传》中说是第一次结集后的“二十年”,即公元前466年。 , T0 a) M1 b" |( @# f
第四、唐·窥基法师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也载:
' a! S, E7 P4 }. g 《说智无明灯》又云:弥勒、文殊将阿难于铁围山间,集大乘三藏为菩萨藏。……西域相传亦于此山同处结集,即是阿难、妙吉祥等大菩萨,集大乘三藏。
Q, ?3 k w$ x$ @. K; C4 S 以上述四段引文看来,佛陀灭度当年四月十五日,在王舍城灵鹫山七叶窟,由大迦叶主持的第一次结集是小乘经典结集。佛灭后二十年,文殊、弥勒在铁围山举行的结集是大乘经典结集。对于这次大乘经典的结集多数学人持有疑异,觉得资料缺乏,论据不够充分。但就这次结集的两位菩萨来看,现代佛学家印顺法师说:“佛世有弥勒其人……文殊、善财亦实有其人,惜其详不可知。”又《高僧法显传》载:“摩竭陀国巴连弗邑(华氏城)……于阿育王塔边造摩诃衍僧伽蓝(大乘寺),甚严丽。……四方高德沙门及学问人,欲求义理皆诣此寺。婆罗门子师亦名文殊师利,国内大德沙门诸大乘比丘皆宗仰焉,亦住此僧伽蓝。”显然,“亦名文殊师利”是说,这是又一个文殊师利。但也有人认为“并非是实在的而是理想的想像的诸菩萨——如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等人”。总之,文殊、弥勒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呢?还是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呢?复是纯粹想像的理想人物呢?不得而知,故说是二千多年来佛教信仰的佛菩萨吧。因此说,文殊、弥勒结集大乘经典是佛教史上流传下来的一种说法。基于此,文殊、弥勒就成了最早结集大乘经典的菩萨。
5 V% j4 {, F J" _+ O 那么,佛教经典结集后,由谁们来保存呢?又由谁们来受持呢?复由谁们来保护呢?依佛教的观点说,《道宣律师感应记》载: . t% G3 J/ h, @) L& Z+ f
问云:“一切修多罗藏既结集已,当安何国?付嘱何王?今欲结集为当广结略结?请次第说之。”答曰:“我闻世尊说,付嘱大迦叶,当今广集;又付文殊,往大铁围山诸菩萨等住处,九地有八万人,当今略集。付嘱阿阇世王写我遗教。迦叶结集本,安置修多罗窟中。”又问:“世尊在时,我从佛闻,若结集竞,将我三藏教付嘱娑竭罗龙王;今闻汝说与昔闻异?”答曰:“我闻世尊说,结集三藏在修罗窟中,经二十年,待文殊结竞,方付娑竭罗龙王。” ( d7 N9 z6 M m6 A
按道宣律师的观点说来,大迦叶主持的小乘经典的结集是广结,文殊主持的大乘经典的结集是略集。此后就交给了娑竭罗龙王保存。娑竭罗龙王,又作娑伽罗龙王,是观音菩萨的二十八部众之一。他把文殊交给的经典保存在了大海底他的龙宫之内。这个“龙宫”在哪里呢?日本学者汤次了荣在其《印度·中国华严教史》中说:“为南海之孤岛。”又据当代佛学家吕澂先生研究,这个“龙宫”“大概就是北印度龙族所住之处”。其实,关于佛教经典的保存,还有多种传说。其中,比较可信的是《开皇三宝录》云:“昔于阗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槃国,彼王历叶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则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王宫内自有华严、摩诃般若、大集等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户钥。转读则开,香华供养。又于道场内,种种庄严,众宝备具。并悬诸杂幡,时非时果,诱诸小王令人礼拜。又此国东南,可二十余里,有山甚险。其内置华严、大集、方等、宝积、楞伽、方广、舍利弗陀罗尼、华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大云等,凡一十二部,皆十万偈。国法相传,防护守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也说:“斫句迦国,淳信三宝,好乐福利。伽蓝数十,僧徒百余人,习学大乘教。国中大乘经典部数尤多,佛法至处莫斯为盛也。十万颂为部者,凡有十数。自兹已降,其流实广。”又,“瞿萨旦那国,崇尚佛法,伽蓝百有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学大乘法教,王甚骁武,敬重佛法。自云,毗沙门天之祚胤也”。可见,这个“龙宫”也许就迦毕试国、瞿萨旦那国、斫句迦国等国王的宫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