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8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识颂释义 : C" a: e, G7 A7 E
6 L' F; P) }0 w, T8 m 第八阿赖耶识的颂文,共有三颂十二句。
$ e, I4 @+ Q) s" A
+ `7 j' ^( v* B8 y 第八识梵名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等二义: " X1 G- _/ Y/ {! C: _" O1 z
0 v6 Y2 K4 k: c& N8 T, w: z2 I
1 、能藏:是指第八识善於自体中藏一切万法的种子,好似仓库能藏一切货物。 8 ^& j' z# G3 I: \
8 x0 l0 x) i3 J0 D, N
2、所藏:是指现行熏种子的意思而说,第八识善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的对象,名为熏处;若七转识为善,即熏善种子,为恶即熏不善种子,故其所熏的种子,便能贮藏;此识因依七转识,藏诸种子故,所以叫做所藏。 5 `: S: h# X$ z
! f0 [ a; e8 [, W, h& }, l 3、执藏:是指第八识恒被第七识妄执为实我、实法。
% y+ {% C8 @8 e; ` W/ ]- `, s- f; f; F, h
第八识由於智证的程度,可分三位:
& J! M7 s( F4 e* e1 l
" J y0 O5 ^2 ?7 m 1、我爱执藏现行位:是第八识的自相,由於无始以来,第八识恒依第七识爱执为我,故名我爱藏位,自凡夫至第七地菩萨,以及二乘的有学位圣者,都属此位,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及二乘的无学阿罗汉果位,已无第七识的我执,故第八识亦无此我爱执藏之名。 ! J8 m* N3 G, e5 G i' Z( v4 `
; w- I; W; [, Q8 X, P. p# n 2、善恶业果位:是第八识的果相,由於自无始以来,第八识是善恶业所招感的异熟果,故名业果位,此位通至第十地菩萨的金刚心,或二乘的无学圣者,名为异熟识,到成佛方舍此位。 $ E. g! g2 e! N; @* t J8 {! e* l; x
' p# v; o: }! L( D1 `& j4 ? 3、相续执持位:是第八识的因相,此位通王佛果,乃至尽未来际。由於第八识执持色及心的万法种子,令五根不失,故名相续位。
* _" R0 p9 x) ]8 f, W4 s7 {% }+ V: E' X* v/ A7 y
由此可知,第八识名为阿赖耶的我爱执藏义,是特指我爱执藏位,到了第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及二乘的无学位,即无此名;名为��Θ�播迦的异熟识到成佛时即舍其名实;名为阿陀那的相续执持识,则到尽未来际。
& y- V' g2 H! g* o
2 T% t- D. J/ v# j 以下解释第八识的颂文: & n. i1 a3 |' `/ O7 k; I9 @
; i8 G; T6 y/ Q' W, I" g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6 Z5 M5 _9 g. X. o9 R! W' H
4 P5 o \6 X6 J
这二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三性之中仅通於无覆无记性,在五个遍行心所则全部都有;於三界九地之中是随着业力而上下浮沉流转。 " ~! s+ ]' q. N8 R& d
/ C0 }# m4 ~$ l0 f
由於第八识自己不造业,但随业生,故属无记,亦无无明等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与之俱生,亦於一切境界不会迷执,故为无覆无记。 $ U, h9 V# p' M" b3 F% a: w; V
- o, e4 s7 v1 B! ?" i$ G, q
与第八识相应的心所,仅有遍行的作意、触、受、想、思的五法,因为这五个心所是遍於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是与八个识全都相应的,所以名为遍行。作意是注意,是警觉的心理;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时的心理感觉;受是感情,感受苦与乐等三受及五受;想是意象,辨别境界,安立名言的心理作用;思是意志,造作身、口、意三业的作用。 $ @! d1 }/ s9 w) C$ n
& o/ @1 T3 u0 |; |/ O 至於其它的心所,为何不与第八识相通?由於第八识是任运而缘现境,故无五种别境;由於此识的自体非善亦非染,故无信等善十一,亦无贪等烦恼;此识无所造作,任运缘境,又不缘於意及言境,故无四个不定法。 ! `) ^- E% a& O" }) b
M, T w0 S# Z K& L5 Z o7 _ 第八识於三境中唯属性境,於三量中唯属现量。 , s; |1 A4 B$ Z8 d# E( x0 Y
2 }# `& w* j* n! \ 第八识在三界九地中,是随业力而界地有别,依之生於任何一地,业力未尽时,恒起该一地的业识;不像第六意识那样,虽生此界,亦可生起余界识造余界业;是故於八识之中,纯属随业力而生者,唯此第八识,纯属非由业力而生者,是第七识,一分随业力而生、一分不随业而生者是前六识。然於前六识中的前五识多随业力生,随缘任运起故:第六识多非随业力生,自识分别起故。 3 q5 g6 z" V0 H0 p8 Y7 M
5 U" V, g5 N1 B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 m. R2 x: k' U' c8 @
# ?" i. a2 O. A5 W8 O 这二句颂文是说,由於声闻、缘觉的二乘人,不信有此第八识,不知第八识的深密义,非思量所知,非二乘人的智慧所能觉知。释尊也在《解深密经》卷一说到:「阿陀那识甚深细,我於凡愚不开演,一切种子如瀑流,恐彼分别执为我。」第八识有相续执持义,梵名阿陀那识;此所谓凡愚,是指凡夫及愚法二乘,此识的内容微妙深细,执持一切色心万法种子,非内外凡夫及二乘圣者的智力所及,若让他们听到了有这麽一个跨起染净世出世间一切时空,乃至尽未来际都有的阿陀那识,恐怕会被凡夫及二乘人执为实我了,故此识之名,唯对上智利根的菩萨开演。《成唯识论》卷三亦引征此颂。
% `- u1 ]- C* C$ T& ` [$ t' I+ W0 r( y$ z* \$ u; \ t4 k7 S5 u
「能兴论主诤」的意思是说,由於二乘不明了,就生起迷执,认为根本没有第八识这样一个识,因此就引起了大乘论主们,例如无着、世亲、护法等诸人,引经据典,撰着论书,与二乘部派诸论师诤论,证明唯识的正理,以破二乘人的迷执。故此论主的意思是包括大小乘诸论师,凡为参加这项论诤而撰着论书的大小乘学者,都被称为论主。 " H' }2 m2 J- D- ^$ C/ \: k9 u
6 J4 U4 N+ q- |2 F) K
大乘论主的论书中成立第八识的有:弥勒(一说无着)的《瑜伽师地论》,无着的《摄大乘论》,世亲造《唯识三十颂》,护法等十大论师释《唯识三十颂》,由玄奘揉译为《成唯识论》,此诸论书中,广宣第八识的甚深妙义。
3 e9 q, p( i* I
2 c1 ^- q. c/ z( T 《成唯识论》卷三及卷四,总依十因,成立此第八识。 . a8 ]" K% T9 u3 B# j1 K
( }: K* {: _; _- K/ y
所谓十因,亦云十理,有颂曰:「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死缘依食,灭定心染净」。 * t2 p6 M. U9 R+ o" q4 P
. R# u; f# @" b/ }7 C7 D0 V- s
1、持种者,引《大乘阿毘达磨契经》(以下称《契经》)之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即不应有。 9 X% ~- k2 _- O) q
# o$ C' f* u; ~- L% x 2、异熟者,《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第八识,彼异熟心,即不应有。 , F( f. A- T2 @. u3 Y4 d$ j
* Q) `4 j2 u! W. R; n
3、趣生者,《契经》说,有情众生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第八识,彼趣生体,即不应有。 ! d v+ R0 F2 @: G5 o/ u8 T
& Y# \: m: t% }- c 4、有执受者,《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第八识,彼能执受,即不应有。 6 G" D9 ^+ ]9 W+ b# s8 `9 C
4 L' L1 t' a+ j$ d+ N 5、识者,《契经》说,寿暖识三者,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第八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即不应有。 8 ?2 M9 c( a- n! _% P
3 s, V7 M, e! c5 }# _, G2 o3 s+ A& C 6、生死者,《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第八识,生时死时,心不应有。 6 y( f8 l5 @$ E
( S, u S" c1 J7 B
7、缘者,《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辗转相依,若无此第八识,彼识自体,即不应有。
# k [ L" v4 C& r" K; l5 R5 l# A ]' t8 y
8、依食者,《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即不应百。 , C: Z6 f) B+ s7 F$ m
3 q( P2 K; l3 L5 I- G4 V1 j; Y. B
9、灭定心者,《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亦不离暖,根无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第八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即不应有。 * A# D+ V" a2 \. S
: T" q' W9 x& O0 j; y/ v 10、染净者,《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第八识,彼染净心,即不应有。 ( M4 f" Y; A0 Z' ]
7 D+ y# G5 M, ~/ Q 《成唯识论》卷三,除了引用《解深密经》的名颂,已如前举。此外尚引用《大乘阿��Θ�达磨契经》的偈颂:「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盘证得」;该经又有偈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闻示。」也引《楞伽经》的偈颂云:「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这些都是为了证明有第八识而由论主们引用的经据。其中以《解深密经》的偈颂以及《大乘阿毘达磨契经》的第一个四句颂,最常被学者们普遍引用,所以是特别重要的名偈。 2 s+ ]5 U) g* t# N7 }: U! P
6 F0 V+ G6 F3 K7 \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 [3 x- H5 m: P; k6 q. D6 p
/ V) C2 y; o& y1 T4 i( U) t
这第一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所俱的能藏、所藏、执藏三项功能,其意义甚深难知,无有边畔,故云浩浩。第二句是说第八识名为本识,深藏不露,而渊深如海,前七转识,对於本识,犹如吹在海面的风,鼓起海面的波浪。
. s( P2 J$ }; L& S
9 o8 ~5 O, O3 p+ R E5 n 第八识名为阿赖耶,有三藏的功能,已於上文略释。此中能藏者,谓能含藏诸法种子;所藏者,因受七识熏种於此八识,即以八识为种所藏处:执藏者,第七末那恒缘此识,审思为我所执藏,恒不舍离。
/ z s5 E2 d3 i E, [: M; S5 |9 ?3 P( ^2 H
第八识与第七识的关系,《楞伽经》譬喻为深海与风浪的经证,已如前所举例;此外,卷一有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这两偈的梵文原典,应该与《成唯识论》所引者相同。 " E9 t6 U0 I$ v: o& h) N
# N) ]7 R- B% S6 R 又有两偈,则说得更清楚:「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最後一句的心俱二字,应系指八识与七识和合而生起波浪的意思。另在《入楞伽经》卷九的长颂之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 G# O! n8 m0 Y) s
2 W, m- E6 Q" N8 T& }0 M- O# ` 受熏持种根身器
2 l l+ M$ o9 \7 T: F
! L! G8 H# D; {2 ^: O0 ^ 这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有受熏持种的功能。 3 } X& f% M/ u I
4 s4 Y G& {& m+ Y
所谓受熏,因为第八识是无覆无记性,自己不能造业,所以要依靠前七转识的染净熏习,被熏之後,就执持种子,成为能藏的阿赖耶识。由此持种,得缘之时,又变成现行时,便是第八识所变现的根身和器界的环境了。所以第八识的相分,就有三种子。 ) E- s: w$ T5 |* y! F
; ?. _5 m( |( I' c: o4 O x 1、一切种子:是受前七转识熏习而成的种子。
, l" Q( O! A( G5 N
8 n! k5 k& {* C 2、器界:有情所处的物质环境。 & d5 E$ V' V# o5 i( `- P7 \" g! }
! `6 o9 K& c) R6 j 3、根身:有情由五根所成的身体。 / [3 `0 N) r7 o1 R% [7 B
) K9 n" [ s O2 I8 H 如果第八识不受前七转识所熏,便无种子可持;若无第八识受前七转识熏者,一切往事,便成过去,即无种子成为现行,便无因果业报。其实就是由於第八识受熏,才能持续不断地现行熏种子,种子生现行。第八识性是无覆无记,恒不与善染诸类心所相应,自在为主,性非坚密,是故可熏。前七转识,非唯无记,故不能容受一切法熏。前六转识,且有间断,不能持种不失,故不受熏。一切心所,均为依他起法,不能受熏持种。无为法性坚密,故亦不受熏。
* `( B8 m, b' Y1 r$ J) U, U2 |% f
$ ?2 }; d5 E& n5 M+ b/ a& v0 g 所谓持种者,此第八识,恒时无间,执持世出世间,本有新熏的一切种子,能令不失。 7 A0 W) J' ^+ n5 @& w( R
6 K7 @; i4 `4 y7 g5 | 第八识的种子遇缘,即能变现有情的根身肉体而执受之;从入胎、住胎次第转变,成为根身,然後出胎、成长、住世、死亡,乃至此识未离身时,长时执受,不相舍离。第八识一旦离根身时,肉体便腐烂而成死尸;至於昏睡闷绝时,虽无第六意识,仍非死亡,是有第八识执受根身滋长故。 + W- t9 A& t# S( \1 L/ p( w" w
$ c: e2 x. l5 F3 x5 i' c1 \ 至於第八识的种子遇缘变成有情处身的器界,包括山河大地,草木禾稼,大小动物,一切身外之物,有情的根身,即依之滋养安住不坏。 8 n: Z# J, W, f2 z$ W, B Q" s
3 v D- R6 `% W/ m 根身为正报,由於有情正以五趣四生的根身而显果报的差别,虽所依的器界相同,而根身不同即是罪报与福报不同,却也都是有情众生各自的八识种子所现。
# X+ m$ \9 c- G8 \& W4 i0 ]8 L
6 M0 v5 s. H2 v+ ~ 去後来先作主公
$ F# u- J2 u& F. t; L" O1 k
/ K {6 c' v1 h7 W0 O2 h: u 这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有情的一期正报,死亡与再出生的过程中,与前七识相比,总是最晚走又最先来的主人公。第八识是相续执持识,不论是在三界九地,或者已断二障,已证二空真如,都是相续执持的,名为阿陀那识;在生死的异熟阶段,名为阿赖耶识,无时不有。若此趣的业力已尽,即舍此趣的根身,转受他趣根身,舍身根时,舍寿及暖,识亦离开,名为死亡;若虽气绝,根身仍有馀温者,乃因第八识尚未舍离。至根身渐冷,全身皆冷时,即表明第八识已离根身,根身即开始烂坏,便住死位。 . U- ?8 y. h/ T% U
& T& `4 Q B3 c, A; [. w3 K3 k
於气绝而失去分别能力时,前六识即先消失;但若其根身尚有暖触,第八识则仍住於根身而尚未离。离此根身,另得根身时,最初入胎,也是第八识先到;住胎至出胎,前六识方渐生起。因此而说,第八识是「去後来先」的主人翁。
# j/ N; J/ Q7 A. ]/ V+ Q; W
' j- }7 B4 J" ?2 S$ V6 K1 \ 不动地前才舍藏 5 w$ S. p8 H) E* ^! W' q$ v( A
. d) r5 P/ V0 [" D" @ 前面二颂八句是介绍第八识因位的状相,接下来这一颂四句,是说明第八藏识的转识成智的状相。 5 w% O. p; u+ I7 Q
! X3 A' z% U6 H$ n4 p6 l! w, N 此句颂文是说,第八识在第七地菩萨位时,才舍藏识之名。
6 J3 G* A* G5 D4 O0 B4 D/ ]7 Z8 \% ]
& J' y" L' _1 o 不动地是第八地。进入此地时,第七识的我执自此永不复起,不再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乃是由於此地已有无相无功用道生起,自此第八识即舍我爱执藏的藏识之名,但名异熟识��Θ�播迦及相续识阿陀那了。由於第八识在未成佛前,均为世间三业所感,未成无漏,故名异熟;又以第八识相续执持,直至成佛之後的尽未来际,故名阿陀那识。
6 L7 t) [, P8 k' x; l* F s" ^2 C5 o9 n1 I
於此介绍十地菩萨的行位次第如下: 8 o/ u4 l# H7 j1 E# y
$ G) ^2 Z+ h9 _ 1、极喜地:旧译欢喜地,已舍异生性,得圣种性,证得人法二空,善能自利利他,生大欢喜。
& K8 K9 C3 a2 R: B6 q* N: Q, ]/ L/ k* g) ~2 ]0 @0 A7 B* c5 x: p
2、离垢地:善能严持净戒,不起微细毁犯:此地菩萨所持菩萨戒,可参考《瑜伽菩萨戒本》的四重四十三轻、《梵网菩萨戒经》的十重四十八轻,及圣严拙作《菩萨戒指要》中的三聚及十善。持清净戒,离烦恼垢,故名离垢地。 ! }3 O2 g+ J" H
; s0 |( X# H, e) ^) v9 w8 U1 `4 s 3、发光地:此地菩萨成就胜定、等持及等至,发无边妙慧,从闻思修三慧,发起慧光。
, W1 V4 T/ J0 K& t& F- @* b( R0 [ n, y
4、焰慧地:此地菩萨安住最胜菩提分法,发起智慧之力,如火烧薪,摧毁一切烦恼。 % J3 [" L9 D- h, o3 A$ W
. l' g0 C1 h" V% S
5、极难胜地:此地菩萨能破一切情见,通达一切之法,无能胜者,犹如诸佛境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此地菩萨「三界无明疑见,无不一切皆空」。
3 M3 }7 b9 }$ ^6 H, K* l; K, d2 i
: w' u7 c: H$ Z! m- _ 6、现前地:善离染净差别,无分别的最胜真如净性与最胜般若显现。 2 }* Z* g/ D5 Y; v1 e: e' k
: @1 L- ^( f2 q0 q* x- g+ P 7、远行地:此地菩萨,住於纯无相观,远出过世间及出世间二乘的有相行,故名远行地。《成唯识论》卷九云:「七远行地,至无相住功用後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 ' c! N4 D" X" @' {, l$ P2 S' B
+ ^4 {, @+ k5 _8 a/ P4 C1 c* } 8、不动地:无漏的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不用加行,不为一切有相功用及烦恼所动。於前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无相观多有相观少,第七地纯无相观,但亦尚有加行,故不能出现化他的佛身相及佛国土。至第八地,断除加行障,任运而可现出佛土及佛相,以利益化度众生。 ( c: ~7 t- h& W% u
9 t+ `$ j/ x. ]" Z) f8 y 9、善慧地:成就微妙四无碍解,遍游十方,说法无碍。
. A- L: L% [$ X7 f, R) f: }. C7 b& t( F% [$ L- P3 j- s2 {
10、法云地:能遍缘一切法的大法智,能隐覆一切无边惑障。是以大法之智云,湿注甘露法雨。 ' w; J" ^ O/ B
' Y; d9 h4 r, z, \9 A) e! l 金刚道後异熟空
# R0 v' `9 `. w7 J/ ~
+ p7 a! m. U+ t" S( o" P6 V 此颂是说,第八识到金刚道之後,即舍异熟识的毘播迦之名。第八识的证智程度,有三位:(1)第七地舍藏识名;(2)金刚道後的佛果位,舍异熟识名; (3)相续执持的阿陀那名,则永远存在。所以成佛之後,并不等於幻灭,乃是烦恼惑障的寂灭,并非如二乘圣者的涅盘,是灭其身而泯其智。 2 h, d7 A( _7 t# O( j
2 U/ H9 N, C# p/ M, R 「金刚道」亦名金刚三昧,亦名金刚心,是从金刚喻定得名。由於此定,其体坚固,其用锐利,得断一切烦恼。这个名词,通用於大小二乘,由此弹定之力,断尽一切最极微细烦恼,各得其极果。在声闻圣者,是阿罗汉向位之最终,在大乘菩萨则是等觉位。
' F6 Q- U( T% V* v ?: L m( b' U4 k6 q' Y
在大乘十地位中,地地皆有入、住、出的三个心位,此中最後一个心位的断惑证真,进阶过程即称为无间道;十地满心位,正在顿断最後一分极微细俱生所知障,以及任运起的烦恼障种子时,名为金刚无间道;此时於无间隔中,即已成佛,称为妙觉位。金刚喻定是瞬息无间,快速无比,故又名为闪电喻定。
- B: o& E- u! O( u, z- z+ n3 m% L
9 e9 [8 X/ x5 r- \2 O! i4 R/ z- c t% m 「异熟」旧译为果报,新译为异熟,梵名毘播迦。是依过去的善恶业因而获得乐苦果报之总名。由於果是异於因之性质而成熟者,故名异熟。例如造善业而得乐果,造恶业而得苦果,善业及恶业在三性中分属於善性不善性,其乐果及苦果在三性中均属无记性。因与果之间的性质相异,故名异熟。性质相异,由因成果,即为异类而熟,故名异熟。其善恶之因,得异熟之果,名异熟果;由业种生现行,现行熏业种,所成第八识,名为异熟识,亦名果报识。到了金刚道後的佛果位,即舍此名。
8 u R2 i9 v2 s) l
* o' ^; u7 S0 F; A" u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 n' N4 T. P; d9 ?% A M! ^1 A
7 `9 C; N9 j# M 这二句颂文是说,第八识於成等正觉而至妙觉位时,立即转舍异熟识名,而成大圆镜智,同时发起无垢识的功用,以根本後得二智之光,普照十方无量佛刹。在此亦宜介绍转八识成四智的心品内容:
; t4 Q6 |" S; d' \- l, m& D- |1 ?
" J2 c3 Z, A: C- R0 P, x- @& B% T 1、大圆镜智: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品,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得的智慧,此智藏有无漏功德的种子,故能变现佛果妙境。一切相得现於前,了无迷暗,故此又名一切种智、一切智。其变现犹如无方无畔的大圆满镜,能够映现一切万象。
/ `; x9 L; V8 O3 }- ]7 P8 l) T" g# W" N" \
2、平等性智:亦名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得的智慧,此智无法生起平等大悲心来,唯内证一切诸法平等的理性,外缘一切诸法,自他平等。
% f( O. h: O' o) `
2 O: w/ b0 o% \! A! R$ m0 R6 O! I 3、妙观察智:亦名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得的智慧,此智观察一切法的自相及共相,无碍自在,并於大众之中,巧转XX,断诸疑惑。 " C/ b: w1 j# L6 _% }8 n
& T+ `& s6 G' S4 Q% t s7 S
4、成所作智:亦名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得的智慧,是为利乐地前的菩萨以及二乘、凡夫,遍於十方,示现三业变化,即是以佛的应化身,普度众生。
4 b7 W% I; ] v- o& Q M& T. K( H" ?( s% K7 i. \. Q
「无垢」即是第八识的无上转依最极清净位,名为无垢识,即是如来地的阿陀那识,它是第八识的净分,旧译称之为第九识,另有一个梵名是阿未罗识。《成唯识论》卷三云:「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 g, K4 Q k+ B1 c$ M& Z9 a1 R
# W, _+ y, @5 w. H) h
「十方尘刹」即是周遍十方无量无数恒河沙数诸佛国土。「普照十方」是说成佛之後,得大涅盘,得大自在,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以三身四智,度无量众生,所以唯识大乘的究竟果位,是悲智双运而永无厌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