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8|回复: 1

[学书论画] 苏轼书法教案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3-11-21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东坡论传神,谓:‘具衣冠坐,敛容自持,则不复见天。’《庄子·列御寇》篇云:‘醉之以酒而观其则。’皆此意也。”苏轼固然在正书碑刻中显示了他的气韵与艺术个性,但在行草中的神韵传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更体现了他的创造性。下面分析几件典型作品。   ) P. `) U/ k% q5 G; B
  《前赤壁赋》(图4),行楷书,纸本,前有缺行。曾经贾似道、文徵明、项元汴、梁清标等收藏过,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此赋用笔锋正力劲,欲透纸背;在宽厚丰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敛在筋骨中,此谓“纯绵裹铁”。这种力又往往从锋芒、挑踢、转折中闪烁出来,就像宽博的相貌中时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观顾盼。特别耐人寻味的是,苏轼选用行楷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明董其昌赞扬此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试作剖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诗情画意,又渗透玄理,《前赤壁赋》的内容与之相近。苏轼的旷达胸襟、高洁灵魂与羲之亦有相似之处。王羲之将他风神萧散、不滞于物的襟怀在行书《兰亭序》中表现出来,而苏轼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的心神也在此赋中显现。董氏还赞扬此书墨法:“每波画尽处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 ?8 V9 P/ L- ~* Y9 n, i' F
  《寒食诗帖》(图5),又称《黄州寒食诗》,苏轼撰诗并书,行书十七行,五言诗二首。现藏台湾。曾刻入《戏鸿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和《前赤壁赋》相比,《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苏轼中年贬黄州团练副使,在政治上从高峰坠入低谷,在物质生活上遇到种种困难,在精神上感到寂寞。他只得在山水间放浪,与樵渔杂处,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正是在这种境遇中,他的艺术境界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帖用笔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且多藏其锋。如“我”字之“戈”,“黄”字之撇,“寒”字之捺,均敛而不发,然而又数次用悬钟长坚耀其锋铦,如“年”字、“中”字、“苇”字,在藏与露中显示其情感的波澜。“病起须已白”五字,字形由大而小;“坟墓在万里”五字,“墓”字写得特大,另三字则缩得很小;再转为大字“哭涂穷死灰”等。苏轼将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随意俯仰,顺手断联,自然错落,浑然天成。难怪黄庭坚为之折腰,叹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黄州寒食诗跋》)董其昌也有跋语赞云:“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                     
7 L1 M( N0 N! D+ F  《洞庭春色赋》(图6)与《中山松醪赋》(图7),均为苏轼撰并书。前者行书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后者行书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题十行,八十五字。真迹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后来又散人民间。1982年由吉林省博物馆收藏。此为苏轼晚年所作,自题云:“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时年已五十九岁,笔墨更为老健,结字极紧,意态闲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书中所不多觏。”《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七赞誉为“当是眉山最上乘”。由此二帖可见苏武的又一种行书风格。
; x% k) z, T8 c9 G" F2 B' |1 c6 F     《桤木卷帖》(图8),又称《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苏轼书杜甫诗,墨迹本,澄心堂纸本。行书,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此帖多用正锋,精神凝聚,结构圆熟,字形匀称,其墨法最有特点。安岐评论说:“此卷字画沉着,用墨浓淡适中,较丰墨者别有生动之趣。”明代金冕跋云:“昔先生尝赞美杜子美诗、颜鲁公书皆求之于声律点画之外,今观先生书杜诗,后千百年,宛然若昨日挥洒者,盖寓精神于翰墨而才品所自到尔。倘拘以宇宙之得而论之,是未可同赏妙也。”在这短幅中,苏轼以其笔墨骨肉赋其形,以其才学品性灌注其神情生气;吟物有所寓,咏诗有所悟,读杜有所思,挥毫有神助,使后人“爱玩不忍舍”。! K! V5 W! I- B5 g  F/ @
  《东坡苏公帖》,又名《东坡书髓》、《西楼帖》,为苏轼书迹刻帖。宋乾道四年(1168)汪应辰撰集,刻于成都。末尾跋云:“东坡苏公帖三十卷。每搜访所得,即以入石,不复铨次也。乾道四年三月一日,玉山汪应辰书。”又有陆游跋:“成都西楼下有汪圣锡刻东坡帖卅卷。”“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京师,脱败,再装缉之。”清道光间,南海廖甡选翻此帖部分而成《观海堂苏帖》,5 t7 m2 K. y  }) h" D- ^* h
其后又有长白瑛桂翻刻此帖部分,仍名《东坡苏公帖》。原石刻拓本,今藏天津博物馆。
5 u0 U5 ^# ]! i4 \4 L  苏轼还有许多名作,如《祭黄几道文》,行楷书,真迹藏于上海博物馆。《天际乌云帖》(图9),苏轼书蔡襄诗,行书,真迹曾由明代项元汴收藏,清归翁方纲,还有翁氏题跋。又有《新岁未获展庆帖》与《人来得书帖》,均为行书,安岐称为“坡公杰作”。《王斋翰勘书图跋》,原迹藏于南京大学,行书,书于元佑六年(1091)。《李白仙诗卷》,行书,书于元祐八年(1093),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又有《春帖子词》、《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姑熟帖》(图10)、《次辩才韵诗帖》、《爱酒歌》、《梅花诗帖》(图11)、《养生论》(图12)、《归去来辞卷》(图13)等等。
, x  q6 ^8 t" `( F4 l% ]" c7 v- E9 c% o6 H( L4 d7 ^& |8 b

. @% t) M+ l/ v( j,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尺牍的书法特色。中国传统文人极重信礼之书艺,尤以魏晋人为最。苏轼崇尚晋韵,也倾心于此。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曾述苏轼若对所书信札不满意,会再写一遍,可见其用心。苏轼的尺牍书艺赢得了后人的推许,王履道认为“至于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萧散容与,霏霏如甘雨之霖,森竦掩映,熠熠如从月之星,纡徐宛转,纚纚如萦茧之丝,恐学者所未至也。”下面再举例简略评析。5 O7 d* Z; T! ?
  
1 u3 }  t7 v/ s! F& }0 |  《宝月帖》(图15),信札,行书,藏台湾。曾编人《苏氏一门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态,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灵变无常,神采飞扬。行间气脉贯串,全幅气韵生动。笔法精严,但不拘束;姿态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无法之间。作者的学问才气发于笔端,与书札的萧散风格相吻合。 " i7 _5 X& A4 Y4 X4 {3 q
  ) J# F& `* ?& N
  《啜茶帖》(图16),信札,行书,藏台湾。曾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内容是通音问,谈啜茶,说起居,落笔如漫不经心,而整体布白自然错落,丰秀雅逸。% V/ |% b) s# p1 A% k9 _
  苏轼名札甚多。如《治平帖》(图14)熙宁二年(1069)三十四岁时书,可见其早年书艺的风韵,赵孟頫誉为“世间墨宝”。《一夜帖》(图17),又名《致季常尺牍》,行书,书法遒劲茂丽,肥不露肉,神采动人。《久留帖》、《屏事帖》、《作书帖》、《京酒帖》、《令子帖》等,或端庄圆润,或丰秀雅丽,编入《苏氏一门十一帖》。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还有《江上帖》、《致运句太博尺牍》、《渡海帖》、《假寐帖》、《延平郭君帖》、《遗过子尺牍》、《尊文帖》等等。
5 O: b+ g  O/ [3 N6 |. e8 S$ }8 P  苏轼的《答谢民师论文帖》后有明陈继儒题跋:“东坡碑版照四裔,不如尺牍天真烂漫。所谓“吾写字觉元气十指间拂拂飞出’,此卷等是也。”陈氏又一次指出苏轼尺牍书艺的特色,比之碑版更为“天真烂熳”。由于在不同时期给不同对象写信,书艺风格也有不同。如果按时间排列,其风格大致由流丽而至老辣,由绚烂而归平淡。

9 o! T( C# B: ?5 \
鲜花(677) 鸡蛋(0)
发表于 2013-11-2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众网友如此这般地发帖评论!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3-11-21 18:10 编辑 6 i& B+ ?. a, g3 {& g# h
% q: ^) D3 ~* U5 `1 c0 N  M* P# ]
此帖,专人专题,图文并茂,亦赏亦析。可见其文化底蕴深厚。非常赞!
老柳教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1-23 04:02 , Processed in 0.15861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