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7-9-8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的目的
; c D* Y% i# x+ L0 x6 t
6 A5 h1 [8 Q6 b0 `) {; B* G ?诺那华藏精舍著
- ~+ C' A2 i* ?3 ~3 ^, `/ l* T) n/ ~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就如同船行大海无舵一般,不仅无法顺利航向彼岸,甚且会随波逐流,而离岸愈远。因此没有目标,不但会浪费时间、精力,甚至一念偏差,就会造成一生的不幸和遗憾呢!
% B6 I+ e7 Q% H1 |* U: _/ V$ W: _# C. U, \3 E2 V
学佛,当然更须要认清目的:否则学佛或学魔或学外道就不易分辨了。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即是‘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但‘迷’是迷个什么呢?‘悟’又是悟个什么呢?迷就是昧于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人生本然的真相、也不明宇宙缘起无常的事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却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盲目、拼命去追逐幻生幻灭的一切事物,误认虚幻的万法为常住不坏,及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以至执我、执法、起惑造业、终至流浪生死、沉沦苦海。而‘悟’又是悟个什么呢?就是对于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缘起的事相,有透彻的理解,知道是缘生性空,缘起无我,(缘生:众缘和合而生,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实的自体。)因此不会执著、自寻烦恼,再造恶业,以招苦果。1 T7 M' V7 {( M" _) a+ K" [
5 X' H' o( U/ {; B7 s; A& g 换句话说,‘迷’就是不明人生真相,不知修习戒定慧以求真正离苦得乐,反而因贪、嗔、痴、恶习薰染而起惑造业,胡乱非为,终成烦恼无边的罪业。‘悟’就是明辨事实真相,了知诸法性空、缘起无我的道理,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不争不执;既于现世,便可减少许多自寻苦恼的痛苦了,若再依戒定慧三学去修习;依戒习定,由定发慧,便可直破无明、截断生死的根源,就可获得出世解脱的涅?之乐。
' q! @" [; t/ U
+ W. P4 F: }' w$ R& n/ R/ \ 但是学佛的目的,还不光是为自己解决痛苦,更要为一切众生排除苦难、得到快乐而努力。学佛行者于修习戒定慧得证涅?之后,更须进一步地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教导社会、化度社会,使广大的人群、众生、一切有情都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如观世音菩萨说的:‘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以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学佛的人能够这样做,那么不仅学佛的目的达成,亦是学佛的任务完成。所以,学佛不光是为自己求安乐,更须为众生离诸苦:而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陀;就是我们学佛的最终目的。
9 q) G& ^$ b! S0 |
( L+ ?' k8 P: j' a' l6 f
& M; X2 N A+ g9 r) s3 I! O皈依学佛必须特别戒慎思索的二件事9 Q( l. P% J8 M& b% Q" Q
/ O! o, E8 v5 j: }0 i
诺那华藏精舍著
2 e3 F) v1 E \+ j; D6 j3 w/ O; U. \7 a& l: R* Q6 _# {& i5 p; K Y u
(一)如果您所修持的法门是先看到或听到师父显现异象,神通才进去者,或是别人跟您强调其所学法门多么殊胜、且很快就会有感应……您必须当心会著了类似佛法、正邪不分的危机。妄求神通感应的意识建立在先,不正确的佛法知见孳生在后。就不易窥出佛法真义,会让似是而非的言论混淆您的本性。, \, z( y1 q# M# J3 ~5 E1 i
v# z6 W: B8 c) J7 I (二)如果您所皈依的宗派不属于传统佛教宗派而有了异象感应,那更要小心了,末法时期万教杂陈,陈附佛法外道如恒河沙数,有修有证之高僧大德绝不会哗众取宠,乱创新教派。俗云:满桶的水是没有声音的,半桶水才会一直以为自己所修所证是至高无上的,而急著另创新宗派,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其实一般高谈神通感应者其能力极少超过佛陀于楞严经所开示50阴魔的最初色阴十魔境呢!
: W" a c, Y9 c6 d2 m7 }9 A& y8 N" C4 o
因此充份研讨学佛的真正目的及学佛的基本观念是必须的,否则,自己沦为佛陀所言之‘外道种性’才是冤枉呢?
" ~( P; I" \5 c
1 N* g& d! [' | (注:1.‘外道种性’——佛陀云:如果有众生,虽然是求善友,但遇著的却是邪见人、未得正悟,这就名为外道种性,这众生也就成为外道徒众了,这是邪师的过错并不是众生的罪咎。)$ o( W/ N! B* Y. Y
# o* F' I4 a& \1 C* c
当您法喜充满之时,切莫让宗教狂热冲昏了头——世上最令人同情、怜悯的莫过于处心积虑、苦心追求正法之心,到头来所求的却是不了义外道法门,甚而是邪法,致解脱无期,那份落寞,无奈与对慧命的损害著实令人一掬同情之泪。因此佛教强调的一直是‘般若智慧’。迷恋、狂热、盲目、绝非学佛之本义;而多研读正统经典,理性探讨、分析,才是择师最重要依据呢!1 Y C- d$ E! q
) V* z# F8 @- I9 x: y
% Q- ]* ]' L5 d2 m ?& k E9 P
1 `( P1 ^5 Q" q6 ^$ c4 H
% b/ C% E3 h0 e) f7 P$ |修持佛法的基础与方法
& i: e0 x7 W- E4 D
* n9 J# U- G! f3 N诺那华藏精舍著: D- ?8 P1 D% w8 O' a; Q) r9 `
$ c$ k) _' K3 U- ]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恼、迷惑而超凡入圣。
& x* ?- m: C) \& T! V4 V. q4 }1 E
何以说戒定慧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四个真理),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人生的一切‘苦’难,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要灭绝这些苦难,则必须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e' T# Y" W0 ?2 r% ?, R2 `
# p, b) G& e4 D# A2 n6 l. g9 G! I2 e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诞生的苦恼(生苦)、衰老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面临死亡的苦恼(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恼(怨憎会苦)、与所爱之人分别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却不能到手的苦恼(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这些苦恼,并不是谁降临给我们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贪恋所招集而来的恶果。
0 c% Q5 i# q: L- r0 q# |9 U
8 T3 D6 `! A8 N) E3 q ^ 若要消除这些烦恼,以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就必须实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种,故称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如下列所示: W' [6 F$ R5 v$ ?2 W
% h2 | z% O% f. ?' c4 Y" o (一)正见——我们先要有正确的见解。/ w: Q k1 r' N6 e$ r3 S
; ~8 w R+ Z' J. M5 ?2 h' K! h (二)正思惟——然后才会有正确的思想。: {# X8 V/ a% t- D+ p9 J- l1 _* ?
& ?% C( J+ P, o5 Y) I8 B
(三)正语——有了正确的思想,就会有正当的言语。5 K9 X: Y; [% F( j
% h% O. J) `. i1 \7 g1 @( u
(四)正业——有了正当的言语,行为就能正确。! Y& a$ O" r6 c7 X! ?& _# g' S
' `7 J1 C! ~$ g- v! s* i+ ]/ U$ ` (五)正命——行为正确了,我们才会有正当的生计,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7 W2 z. v- d9 f3 r' h' x( d
" t7 W4 c4 `' Q# P" n) z; S (六)正精进——然后我们依照这样去努力。
' R6 P* E& k" R9 v' k
9 \8 r8 i" d1 }; V4 f (七)正念——自然就会有正确的心念。
, Z, q1 s- \& \5 D) _9 `5 u! i0 P5 w# ~! x7 {( v4 Y
(八)正定——因为有正念,所以心就会安定,不再胡思乱想,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在。2 K* g, Z! w5 _! n$ H2 t2 m* w
, n* J; m4 L2 \" {) j
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戒学)。正念、正定(定学)。正见、正思惟(慧学)。人如果能照著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渐脱离苦恼,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 C: M H. E8 T( h6 C/ X, l x7 ^( ~' y, f' I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缘静虑,再由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再将此三学分述如下:
, [7 q* R9 \: _4 f8 H+ s0 ]# m! } y/ V: M: C! }
(一)戒学: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佛陀将入涅?时,阿难尊者含泪请问:‘导师走后,以谁为师?’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为师。’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5 [8 k( x( n0 T8 Z/ z+ d$ a
8 U' x- H5 h9 c a" g) q: @9 y9 k 佛教认为一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o7 b+ O( s. c' j; ~: e- {
- I) C8 ^5 F: v (一)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三种,即:杀生、偷盗、邪淫。2 y" J% U6 u- P; L5 T# Q
$ b6 F# b; b/ T" u% B
(二)口——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四种,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 c8 B3 y' H- m2 e/ U2 I+ C Q9 \
( `! t) ~8 z6 H0 [# ^5 G (三)意——由我们的心念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贪欲、嗔恚、邪见。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6 ^4 @& d0 ~4 M2 ~' {- |0 N1 _0 q- w8 M, G2 c
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L! a) o; b4 C( x O' i
5 ?+ k, T) r S
1、不杀生: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 w/ B- ~# W& |' M6 [2 r& p
+ u: S2 V0 A, k" ~ V0 v& V7 X/ k% h
2、不偷盗:不偷窃强夺别人的财物。
; `4 P' s" Y! u \; n
* B+ @ F1 J0 M3 ] 3、不邪淫: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 ~6 y9 _2 p+ E5 H; `7 [# w7 q$ q
4、不两舌:不挑拨,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 ]1 {* v5 E, ^# _, [
3 h8 Y N: G3 M! J; v& U 5、不恶口:不以恶毒言语骂人。
8 Q' H& I6 |/ C2 A0 s! {/ d: {* G! V) t8 L
6、不妄言: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话。
8 A0 k5 ?+ F0 q
% U1 B( y- R; S6 g* M 7、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话。
6 H2 z) s! K4 e* ?
% e% y( m( r- k# | 8、不贪欲:不贪求他人的财物。
/ t! u! j8 E* b w0 o/ x! ~6 O/ ~( [2 d+ F
9、不嗔恚:凡事心平气和,不恼怒,不生气。
! A. t4 U4 y& \( G
- ]; Q' z. |5 v- h; m9 B1 R( z6 N 10、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胡作非为。
3 R, r( c6 ], f5 v2 R
) b# P$ d/ R. m7 v6 i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 [3 h0 T% P7 h9 K! Q
; m& X) N h! x Z& x; B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所应遵守的。戒律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战场的御敌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没有佛教徒的气质;且不持戒而修禅定,更会落入魔境。# d: ]+ s4 c7 ]
c0 z3 {) i/ b0 h+ l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所共同强调重视的。一般人的静坐,道教的练丹运气,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祷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禅,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轻和安乐—绝非物质亨乐能够相比。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就会更加坚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佛教所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著的感受;因为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乐,而不想离开禅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识便会生至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低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再加上无色界的四种空定合称为八定),天的寿命虽长,却未了脱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做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8 ^3 d2 F' A; v6 {. C: V
" O$ s7 R- u" v H% V, Q9 X- Z4 X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同于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出世间之大智慧,亦即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又如明镜蒙尘,若依戒修定,再由定发慧,扫除烦恼、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纯金的本质与镜体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证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7 l4 |, p/ |/ t/ \7 h
* q# o9 j. {* [ 何谓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哪六种方法呢?+ R: S5 F; U; M# w' u
. ^7 F) v( v E! _8 O& l: _" Z7 o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所以治贪悭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与无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轮回,故三者兼施,方称布施具足。
) g) `! c3 k$ T, R5 N/ L( E
! K" Z- z. k' E. y: } K9 d# J1 m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为不逾矩,所以对治恶法也。学佛者应持五戒,即戒杀、盗、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则久后必到成佛之彼岸。: K- l) K, a" ?
- ^: s" E1 x7 y$ l0 U7 W
(三)忍辱:对于别人的侮辱、欺害,不生嗔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对治嗔恚,可以培养我们谦让、宽大的美德。又嗔恨为坠落三恶道之种子,故学佛者必须切实守戒,对于横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并应视此等事为消我宿业,促我成佛因缘,此方为忍辱。) q" s3 a7 d* Z) d) l
) s3 c" ~8 x! v9 u' A. y7 U0 K
(四)精进:精进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对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农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获,修行之道,亦复如是。' Y. a+ `) S- ^8 D }
9 J. q" u7 V9 W e( [" S& W
(五)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亦即专心一致。禅定之法当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宝,常常念佛菩萨圣号,妄念起时,勿压勿随,不取不舍,久之便可一心不乱,贪、嗔、痴、慢、?之念自息矣。
9 p6 a' i. W6 ?
+ ]- C1 M# }! q y6 F (六)般若:出世间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观世间一切法空幻无常而不住空相,盖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著边际之法门。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则众生与佛同体矣。常作如是观、则我、人、众生、寿者相之执,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则贪、嗔、痴、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则一切种智成就,归元而证佛果矣。7 v0 E5 Q9 F) k6 G& M% V
$ G- Y) V1 X1 T0 i' [: ` 又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为何称前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呢?因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冲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于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过程,若无智慧的引导,往往会修错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练,离佛愈远,始终无法证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离戒定慧三学,虽知礼佛、供养,热心善举,不过稍植人天福报,是不能超出六道轮回,成就无上佛果的。
0 D# Q" S/ [' `, w; d* J
1 @2 f0 C9 P: o$ S- z# ^ ※附注:同修们阅毕本文,应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础与方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再加上‘自净其意’方为佛教真义,而由‘自净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净了,因此绝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里,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门请问佛陀说:‘在怎样的因缘才能得到了解过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说:‘净化心灵,坚守节操,就可以体会出至高无上的真理。就好像我们擦镜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镜子的清净光洁就可显露出来。同样的,去除私欲,无所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从净化心灵,去除贪欲上著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净其意’之本意,那将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险万分的——请深思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