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239|回复: 23

多识仁波切对网友错误知见的回复-西藏密宗是否就是佛所说的魔教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9-3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西藏密宗是否就是佛所说的魔教?
4 R/ v7 I$ Z8 J
; X  f! _& v( `3 X; `有些魔道中人为反对藏传佛教,使出了种种卑劣下流的手段,如用不堪入耳的恶言毒语,歪曲佛语,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以自己的无知妄想和邪恶之见,评说佛陀甚深大法,正如佛经上说的:众生业力不同,所见各异,如一江清水,人见是水,饿鬼眼见是发臭的脓血。人说是“水”,鬼说是“脓血”,既然人鬼所见不同,没有共识,没有共同语言,也就没有什么可辩论的前提了。《维摩诘经》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入诸淫舍,示欲之过”。这种处污泥而不染的修行高层境界的行为显示,以及于此相应的种种法门如禅悟和密法等,不但处于畜生阶层的众生不能理解,就是连那些心不清净的二乘人也无法理解。这也是藏传佛教提倡“先显后密”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灵魂世界极其肮脏丑恶的邪魔外道,侮蔑藏传佛教“不知佛法”,“不知第八阿赖耶识”,自吹自己和自己的徒子徒孙“证悟”了阿赖耶识。但按承认阿赖耶识的唯识论观点,不存在真实和独立的外部物质世界,即识有境无。一切外部物质世界,善恶美丑都是阿赖耶识的外现,即阿赖耶识如电影拷贝,外部世界犹如银幕上的光声图像。照阿赖耶说的理论解释,每个人看到和认识到的是非和善恶美丑都是自己的阿赖耶识的外现,也就是说自己所见善恶美丑现象,都是自己心光的折射,即自己精神世界的反射。故说,“自心净则一切净,自心不净则一切不净”。照此理推,在那些邪魔外道眼中看到的“丑恶淫邪”的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本身毫无关系,而只是邪魔外道自己的阿赖耶识中的丑恶淫邪本质的外现,是自我欣赏。口口声声不离阿赖耶识的阿赖耶外道,想扣在别人头上的屎盆子,最终扣在自己的头上,这真是千古一绝的笑料。说什么“西藏喇嘛教是藉「挂羊头卖狗肉」,而方便行不法之勾当”,这“羊头”、“狗肉”都是自心所现,自卖自买,把“狗肉”当“羊肉”吃的也是自买自吃,和外在的“藏密信徒”挂不上钩。谁是魔教XX,智慧的人类,自有公断,亿万人的信仰,绝不是几个小丑所能否定得了的。 ; G; k6 i& M1 f
: W( r/ T5 C  c

( U4 O8 |3 ^- B
7 J/ f9 _0 W) [% S! e
' M: ?/ w: x( V) f2 Z6 ?: a
- o; A+ x1 H+ z; g! X3 [ 8 Q: `, A2 Z# C0 M' I
有的人说什么“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密宗,这样的宗教,不仅违背佛教的教理,而且违犯现有法律,带给善良的西藏人民的是罪恶!不论从教理,还是从现实的结果上来看,不是XX是什么呢?”这段话的用心极恶,把存在了一千多年的藏传佛教和现世的达赖喇嘛挂起钩来,说“以达赖喇嘛为首的密宗”,意思是说“达赖喇嘛是分裂主义”,因此,以达赖为首的藏传佛教也必然是“分裂性”宗教。“分裂性”宗教“不仅违背佛教的教理,而且违犯现有法律,给善良的西藏人民是罪恶”。这样的宗教“不论从教理,还是从现实的结果上来看,不是XX是什么呢?”可惜,这条绞尽脑汁瞎编的推论,首先其大前提不能成立。因为,“达赖喇嘛为首的密宗”,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
8 b4 M/ h5 l' Z5 ~! Q: I
- b1 `4 _1 V9 {3 A8 K1.藏密佛教产生于一千三百多年前,教主是释迦牟尼,而既不是只有三四百年历史的历代达赖喇嘛,更不是生于二十世纪的十四世达赖喇嘛。1 w; }9 \: H  z5 o, g

8 Q0 l; N' y: f* P6 F0 j1 H2.藏传佛教有过几十个教派,至今尚有宁玛、噶举、萨迦、觉囊、格鲁诸大教派,而达赖喇嘛只是格鲁派领袖。
7 W6 P4 b9 s: q- e, L
5 ?# g' b! h; T3.国内藏传佛教和现世达赖喇嘛割断关系已将近半个世纪,但扎根在藏民族心灵深处的藏传佛教一如既往,与藏民族同在,同步发展,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顽强的生命力。
, `' u, Y# J% I% y9 b; Z6 c& y+ ^1 [. x% N/ s
因此,想把藏传佛教和达赖喇嘛联系在一起,再给藏传佛教加上这样那样的罪名,然后消灭之的险恶用心,在民主和法制化的国度里,这些理由不成立的小阴谋恐难得逞。藏传佛教的教义与一般大乘佛教没有两样,是教化慈悲利众,以现存的千万部经典为证,说藏传佛教“教义邪恶”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主张慈悲利众的教义是“邪恶“的话,难道其反面主张暴力和祸害众生的教义才是正善的吗?日本人空海大师说:“整个佛教终极妙理在于密教”。英国佛学家约翰•布洛菲尔德说:“我把金刚乘视为人类思想发展最绚丽的花朵之一”。美国藏传佛教知名学者罗波特•瑟满称藏传佛教为“西藏的精神科学”。并说“学习佛法,改变了我的一生,我相信佛教文化涵盖了一种内在科学”,“我从西藏人身上看到了人类未来的希望。”见瑟曼《内在革命》。汉传佛教弘一大师说:“在大乘各宗中,密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诽谤,至甚痛叹。余于十数年前,惟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义。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s. v1 s- L. x- z' V% `( B
$ H7 [: @$ Q6 F1 ]6 ~, S9 o
以上是重量级学者高僧的评语,再看看自称只看过一本《土观宗派源流》而变成“精通藏密”的“大学者”萧平实说:藏传佛教是“万恶的XX”,“教义错误连篇”,人以群分,物以类居。其追随者们也在叫嚣“藏传佛教是XX”。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除了用“一江水,人与饿鬼各见不同,人见是净水,鬼见脓血”的阿赖耶识变论、业力论,还有更恰当的理论解释吗?还说什么“从现实的结果上来看,不是XX是什么呢?”难道藏传佛教在缔造雪域文明,保持淳朴的民风人情,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方面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和历史事实,就凭几句恶意的诽谤能抹杀得了吗?又恶意地诬蔑说:“藏传佛教带给善良的西藏人民的是罪恶”,藏传佛教带给藏族人的是“罪恶”还是福祉美德,世人自有公论。藏族也有选择和维护自己的信仰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受到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邪魔外道无资格评论。% ^% K. N' b9 @% g

: E  t4 V8 Y3 V0 X不要认为讲慈悲宽容的民族就可以任意践踏,它们的信仰就可以任意侮蔑。“对强者不敢放屁,对弱者头上拉屎”我想不会是东方人的普遍本性吧。

, u6 `1 X6 T! F  z" N
3 N# K* |; j( f$ {* z7 o7 X 3 u0 A9 l  z! ]% Z5 |( a' Z5 w
, P9 g' H$ u( ]4 H! n& W! m  {& _+ M

3 b/ u" P/ ?( u
# U& T3 W6 f0 ~  g; k有些人说:“三乘本是一乘。小乘从属于大乘,只是大乘佛法的一部分,一佛乘才是了义的佛说!世尊在哪里又说出个密乘来呢?”
! A; r6 Q9 K# N( z- M; h3 q6 R5 B+ L- i
此话差矣,首先,将佛法看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如说“三乘”“一乘”,哪个是“了义”,哪个是“不了义”等等。如《般若部经》开三机、三乘、三道、三智、三果之说,根据《无尽智慧经》说:开显胜义谛诸法性空义者为了义,开显世谛之诸法者为不了义。据此教旨,以龙树为祖的中观宗实属第二XX般若不诸经为了义,因此,出自般若的“三乘说”当然是“了义”。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主三乘了义说,建立了三乘修道次第。无著、世亲,虽开唯识见,但三乘修道次第及五道十地说与中观相同。如五种姓说就是三乘说的成立根据。一乘说为《法华》所开,从一切众生俱佛性,终能成佛的角度讲,一乘说是了义。但从二乘人的根器讲,一乘说未必是了义。如《华严•贤首品》说:“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随诸众生心所乐,悉以方便而满足。随诸众生行差别,悉以善巧而成就”。“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大乘分显密二乘,显乘为菩萨乘,密乘为金刚乘。佛经根据在密续部诸经中。若说“金刚乘”一名未见于显乘经典,故不能算数的话,那么,在小乘经典中也未见大乘佛法之名,故小乘佛徒曾否定大乘经为佛说。如果以显乘经典中无金刚乘名为理由,可以否定金刚乘是佛说的话,那么,以小乘经典中无大乘名为理由,也可以否定大乘法为佛说。 若后者的理由不能成立,同样,前者的理由也不能成立。因为,这两个逻辑理由完全相同。乘如车船,是度化的工具和方法。“八万四千法”是言其多也,并非实数。世界无量,众生无量,佛无量,化度之佛法也是无量, 何止三乘,四乘?可以说佛法有无量乘。如果一定要以佛语为准的话,佛还说:“我从成佛之日起至涅槃,未曾说过一句法”。这句话能从字面上理解吗?读佛经不能只死扣文句,要靠无碍智慧去领悟精神。

# H/ K0 Y: M: m % z3 O3 p, f9 f, e! L

( ]4 T5 q1 m; Z2 T- Y) S
3 E- |  k8 _- M ! S, k  J# {3 o8 _1 [( I7 Q( u
- i7 g3 s7 T7 L) G: r
有些人说:“世尊在住世的时候,已经化度圆满,世尊前后三转 XX,已经将要说的成佛之道,都说了!而且,后学也不承认佛教有宗派之分的,所谓的宗派,只是根据世尊所说的部分经典为依据,来建立的,本质已经不是完整的佛法!完整的佛法需要分宗派吗?”- |: y) D* V4 ~6 m) m
# A- T- V2 g' R
这段话中“世尊在住世的时候,已经化度圆满”。这句话是非常错误的,佛的“化度圆满”是指一切众生成佛,只要有一个众生未成佛,其佛化度就未圆满。既然佛在世时已“化度圆满”,“佛住世尽未来际”,又干什么呢?既然佛已“化度圆满”佛陀度众之事,当时就可以收场,传法度化之事托付众菩萨和伽叶等声闻弟子又是为了什么?既然,佛陀已“化度圆满”为何我等无量众生仍然在苦海漂流?若佛陀已“化度圆满”未化度众生为目的的佛教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不承认佛教有宗派之分”的说法,非常可笑 。佛教宗派,印度小乘有有部、经部,大乘有中观、唯识。汉地有八宗,藏地五大派和十多个小派。这是历史事实,和某个人承认不承认毫无关系。$ d5 w' v$ \$ Q% m8 o- p) O
! z8 f8 c5 U1 x6 O( |
宗派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所谓“部分经典为依据,来建立的,本质已经不是完整的佛法”,这句话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是否一滴水不算完整的水,一江水才算完整的水呢?一滴水是水,一江水也是水,一滴水和一江水之间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别。懂得这个道理就会消除各教派教义完整与否的错见。还有,法的完整与不完整是相对的,要确定不完整,首先要知道完整。那么请问:什么叫“完整的佛教”?是否你自己所看到的那些经典,所学到那点知识就是“完整的佛教”呢?那样理解佛教,未免过于肤浅。
( U( D1 \2 I- b5 i6 }( I: I
( O# ]5 }: p! X. i5 S
6 C, i1 \' i3 V, ]) R: c

7 @8 w6 H6 v- Z/ \  ?1 D9 y1 r' o6 v' @& m% }4 Z
9 Y7 A& O' }: A6 @
+ Y0 k- Q- L0 x; T* |- k
说什么“世尊,讲完显教以后,又别处传出理论体系、修证方法、证量、所证果位和显教完全对立的密法来,这是在诽谤世尊是妄语,诽谤世尊以三乘佛法化度众生并不圆满”!2 q- J$ h& e: g" V% R
% X$ u- U; e$ J* ^
这见解幼稚得十分可笑。如果一个只见到小河,未见到大海的人,若说此河已足矣,何必另有大海?另外,如果一个佛教弟子说:信仰一个世尊不就得了吗?为什么还信仰阿弥陀佛?信仰观音、文殊?你不觉得可笑吗?

1 a1 i8 {; K( d$ j1 z9 \, e( g2 g# |8 F/ `
& {5 A3 ], k5 W  e6 Z
3 K# s1 i) U& E, R: \4 n5 ~
) K7 z$ S4 K2 r. y& r1 w
9 k; s, l6 M2 s: U' T( i/ ~
有人说:“佛教的标准,就是本师所说的经典,尤其是了义的经典,请问,密宗的经典哪些是本师亲自说的呢?”4 O5 q  ], E( P
& ]& Z" a( `1 ^* a% O* u
在藏文佛经《甘珠尔》部共有佛经七百多种,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密续》部经典,都是释迦牟尼说的。如佛陀给乌丈焉国王恩扎菩提说的《密集本续》,佛陀成道的第二年在印度南海岸米堆前向香巴拉月贤王等说的《时轮本续》等等。如果说密续部经不是佛经的话,那么《大涅槃经•如来性品》中说的“十二部”(佛经总称十二部)以外的‘秘密藏’指什么呢?《涅槃经》原文如下:“比如比丘见大火聚便作是言:我宁愿抱是炽然火聚,终不敢于‘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及秘密藏’谤言,云是波旬所说”。

1 X; E8 Y6 ?+ a! f! _
6 M+ l# Y0 v/ S5 e
$ j; j2 E0 o* ?  O/ e
$ G2 s+ K1 z- C- r0 U
7 C0 S# [7 P) k7 Q. ^% L2 z  n# p7 n3 s, O! l6 t

3 [( y3 g( o8 r4 p# _4 e有人说:“诸如男女双修的‘即身成佛’的法,将破戒当作修行的法等等这些方便是佛教所没有的。”
" C# m/ ~; h& k7 X
* `* }; {& N- [. g; p4 ?. r9 G0 B/ V1 T此话差矣,佛教的教化对象是一切众生(主要是人类),而不仅仅是修离欲行的出家男女,若让一切众生修离欲行,不但行不同,而且,将会危害人类的传宗接代,导致人类灭绝。贪欲固然是主烦恼之一,但如果没有贪生之欲望“爱”,就不能形成转世因缘。以利众为目的菩萨乘,要经过无数次转世人身,去完成六度福慧双行,因此,以破所知障为主,修带欲行,戒欲并非修行重点。菩萨乘一切戒行要服从利益众生的原则,若为度众利众,杀、盗、淫、妄均可开许,这就叫做随世方便。禅宗有“烦恼即菩提”之说,密乘有“化烦恼为道”之法。众生无量,根器千差万别,只用一种固定僵化的度化模式、修行方法岂能完成度化一切众生的菩萨大愿?由于众生根基不同,说法如对症下药,不能学用“一味药治百病”的江湖郎中。孔雀食毒,羽毛丰盛,乌鸦食毒,必定丧命。故,毒草对乌鸦来说是毒,但对孔雀来说是美食 。“五欲”也一样,对小乘根器的众生是五毒,对菩萨大器来说是菩提药膳。如世俗小人,触财色便生贪,如陷泥潭,不能自拔;大德虽身处财色包围之中,心净不贪,如泥塘中莲花,处泥不染。如佛在《涅槃经》中说的那样:“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淫女舍,然我实无贪淫之想。清净不污,犹如莲花。为诸贪淫嗜色众生,于四衢道宣说妙法,然我实无欲秽之心,众人谓我守护女人。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青衣舍,为教诸婢令住正法,然我实无如是恶业堕在青衣”。以欲为道的高层次密法,是孔雀食毒之法,绝非家鸡、乌鸦可仿效者,法只有对机与不对机之分,没有对错之分。佛教境界广如虚空,深似大海,以点滴知识,世俗眼光,量其广袤,定其是非,说长道短实属小儿戏论,无任何价值。
; e& K" @/ h3 f
8 E# x# ~) Z, N( p3 w7 a5 K" R: T4 G
& {; @+ A! _6 l) [7 L: X" W

& }# y# E  X4 n# D# F1 a- B5 B6 R  [5 m$ g! z0 P

8 Q4 y! k2 o$ A: P
8 z8 p( [. ~; m6 b有人说:“密宗的上师,是最喜欢说大妄语的了,没有真正佛法的证量,通过念咒,用血肉、酒、所谓的甘露、五肉供养邪鬼邪神,而得到一点鬼神通,就沾沾自喜,谓有‘佛法’证量”。% D5 q, }+ {  Y6 m

0 G. Q7 e$ g* A9 w1 f6 n* ]  c不诚实,打妄语是人类邪恶本质的一种表现。不但佛法,任何一种教化行善的宗教没有一个不反对的。但上至国王、总统,下至巫婆神汉、流氓骗子,都用打妄语的伎俩,可怜地苟活在这个人世上。在佛教戒律中严禁的四中罪之一是“大妄语”,所谓“大妄语”是指妄语“得人上法”。妄语“得人上法”就是没有开悟自称“开悟”,无证量自吹有证量,无神通伪装有神通等等。此罪与杀、盗、淫同属比丘重堕大狱罪,犯此类罪如斩断菩提树根,无再生的希望,故不能复戒。佛教无论大小显密都属于严禁之例。这种有欺诈行为的人渣不但密教徒中有,显教徒中也有,不但佛教中有,其它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有。但恶毒攻击藏传佛教的XX徒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把个别人的问题,夸大为全性问题,把个别教徒的行为问题,歪曲为教义问题。
& e& Q5 i. D4 E" v) z2 J4 s* H# @, I2 S1 r6 |
说什么:“密宗的上师,是最喜欢说大妄语”。请问“密宗上师,说大妄语”,这个全称判断的调查统计数据是什么?藏传佛教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有几十个教派,传法上师累计何止百万人,就现在而言,国内和遍布几十个国家的藏传佛教传法上师,少则也有数万人。现代社会是个崇尚科学的时代。说话重证据,重数据,这样不负责任的乱说有违于人类的理性与良知。

! |" r& `, k' R: ~, p6 }2 I" h4 C4 ]. c, k) P# o- d

2 k% S) y. S( W1 h& z7 ^, U0 E# p( p0 F1 H( q* f

7 f1 i0 p; B  l2 ^9 R% ]
; p: i. j+ o" E: ?+ w/ V( T( \) t1 Y  s
有些人露出一幅青面獠牙的鬼卒相,咬牙切齿地地说:“欺骗与奴役,血腥与罪恶,一个宗教的整体都是这样,这样的宗教不是XX是什么?”7 w+ A8 Q" ]& v( F$ R3 Z1 n

7 ?( p- e7 I: R, f这些话若有百万分之一的真实性,就可以说这些话是“人嘴里说出来的话”,但这完全是颠倒是非,诬陷攻击。一个民族的神圣的宗教信仰,受到如此的污蔑攻击,是可忍,孰不可忍?
0 w) A' q2 L. w" O; o
: I7 g8 Y# n% U) {信仰藏传佛教的不仅是藏族,还有蒙、汉、土、裕固等许多民族,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有研究机构和信徒,它的性质是善、是恶,是正、是邪,是行慈悲宽容,还是血腥与罪恶,凭译为几十种文字的经典资料和越过千年的历史事实,世人自有公断,乌鸦和猫头鹰的几声叫嚣,掩盖不了世人的眼目。

0 j  @* a/ X8 v) p% L  ?6 W
/ S4 ]: r9 B% f; }1 w1 u/ b+ q[ 本帖最后由 nianfo 于 2008-9-3 21:16 编辑 ]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驳围绕佛身的井蛙之见 有人说:“多识不懂自性身和法身的关系,为了凑足自认为高明的‘四身’之说,将自性身和法身,割裂为两个。”还说:“佛的‘四身’之说,全是类似多识这些密宗上师的邪见。”
! J$ `' s* M6 s3 o/ k- t+ g& U: N) X1 k" K9 @5 |
如果井蛙不叫,别人怎能知道井中有蛙呢?有自知之明的井中之蛙,自知所见天空甚小,就伏在泥中,不声不响。有些笨蛙,想向世人亮明自己的“井蛙身份”,却昼夜不停地叫叫嚷嚷。和这类愚蠢的“井蛙”实在不值得一辩,但在井蛙的叫嚷中喷射出的“毒液”会污染环境,岂能听之任之。让我们先看看对方的这段表述:“世尊将佛身分为三身,是因为法身、报身、化身各有各的‘身’——体” “法身之体无形无相,报身之体庄严宏伟(他受用身菩萨能见),化身之体丈八高(凡夫能见)!三身之‘身’之‘体’不同,是以世尊以三身来划分佛身!”。* b& @9 x( J' ]4 h2 I
' [3 j4 V/ `9 U+ ]  o5 z
佛法中虽然也有法、报、化“三身”之说,但其三身的含义并非此人所说的这样。首先,说“法身之体无形无相”是错误的。要想知道什么叫“法身”,首先要知道什么叫“法”?“法”是梵文dharma (达摩)的意译。“法”,是一个印度的哲学名词,泛指一切事物。如有为法、无为法、有法、空法、色法、心法等等。大至宇宙,小至微尘,凡是存在,都是法。既然,一切存在都是法,那么毫无疑问,每种法都应有各自的法身、法性、法相。“法为轨持义”。所谓“轨持”就是法身、法性、法相所形成的每种法有别于其它法的独立存在形式。法身的“身”是梵文kayay一词的意译。原词有:身、体、蕴、聚、集合、合成等义。“法身”的范畴中包括一切有形无形,常住和无常诸法。法身概念本身所代表的是一切法的抽象的共性,这种共性在佛教哲学中被视为空性,故佛经称:法性本空。但“法身”不是单纯的概念,它有所指的具体对象。这对象有空(如无为法),有有(如有为法),有有形(如色法),有无形(如心与心所)。所以说 “法身之体无形无相”,犯了概念不周遍的逻辑错误。因为有形的色法也是“法”,难道色法的法身也是“无形无相”吗?“法身”与“佛的法身”不能混为一谈。诸法皆有法身,因为诸法是“法”故。但“佛的法身”,唯佛独有,非佛众生皆无。因为佛的法身是成佛前所修福慧万般功德的成果之聚。如果非佛凡圣都有佛的法身,那么,佛和众生还有什么区别呢? 既然佛与众生没有区别,那么,佛出世说法,无量众生学法修行,不都成了毫无意义的愚人行为了吗?不知万物法身和佛的法身之间的区别,不知众生位“佛性如来藏”与“佛的法身”之间的区别,将佛与众生相混淆不清的愚痴者大有人在。广义的“佛的法身”是佛果的总称。如《般若疏现观庄严论》以“法身”统括佛地诸功德名为“法身品”。若佛以一身论之,即法身也。佛俱色、法二身见诸经论,其色身包括报、化二身,法身包括断、悟二身,“断”指除障净分,属无为法;“悟”指遍知一切性相大智慧,属有为法。分为法、报、化三身者,断悟二证分合为一体,名“法身”。分为四身者,将除障净分无为法为自性身,无漏智慧与大慈大悲品德为智法身,加上报、化二身共为四身。佛的“四身”说,并非我藏传佛教杜撰,既有经证,也有充足的理证根据。只知佛有“三身”,不知佛有“一身”、“二身”、“四身”、“五身”之说,更不知“佛有无量身”之说和“佛本无身”之说,是孤陋寡闻的标志,无知并不可耻,不懂装懂,乱说一起,甚至颠倒是非,说别人不懂才是可耻。更可耻者将自己无知的罪名加在佛陀身上说什么“世尊却没有说佛身有四种”,当别人举出《楞伽经》四身说,《大乘义章》的四身说 等经论时,理屈词穷地狡辩说:“在这些‘四身’的条文中,只有两种——方便说的‘四身’,勉强可以算是不违佛意,但也是方便说,佛教正规的说法,是三身说。”请问:什么叫做“方便说”?什么叫做“勉强可以算是不违佛意”?什么叫做佛教正规说法?真是胡说八道!是不是自己看过的佛经是“正规”的佛经,没有看过的佛经就是“不正规的佛经”呢?是否符合自己心意的就是“正规”佛说,不合自己心意的佛说就是“勉强可以算是不违佛意”的方便之说呢?请问:“正规”与“不正规”说出自何经呢?说什么“佛经上没有明确的法身可分为自性身和智慧身的字眼,菩萨论典不可为据”;不知这位出语不逊者读过几部佛经,就敢绝对断定佛经上“没有自性身和智法身的字眼”呢?我就举出佛经语,让你看看——《金光明经》曰:“唯有如如与如如智,是名法身”。丁氏《佛学大词典》“二法身”条目下解释说:“金光明经所说:一,理法身,本觉之理性,诸佛众生所具,同一如如之理也,但在众生,为无明隐没,在诸佛为始觉之智显现者名之为理法身,二,智法身,始觉究竟如如之智也,始觉之智究满与本觉之理契合者,名之曰智法身。”《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说:大菩提二分,一,破除二障净分,二,正遍智慧。《现观庄严论》法身品分佛果为四身,即自性身、智法身、报身、应化身。更荒谬的是他们说什么“菩萨说了不算”,如果是那样的话,很多佛经就应该淘汰了,如观自在菩萨说的《般若心经》,维摩诘居士说的《维摩诘经》,胜鬘夫人说的《胜鬘经》等等。《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向善财童子说法的五十三为法师中除了文殊、弥勒二大菩萨外,还有男女居士、药叉、夜游神等所说的法。如果“菩萨说了不算的”的话,这入法界品也应从《华严经》中剔除了。用“菩萨说了不算”的标准,可以将龙树、弥勒、无著、世亲等菩萨所著“中观六论”和“唯识十一论”、三论宗的“三论”等作为中观、唯识等宗立论根据的经论统统推翻,以达到彻底摧毁大乘中观、唯识学理殿堂的目的。推翻历时二千多年的佛教大乘学理论后,就可以让那些XX外道自创的所谓“佛教”畅行无阻了。这才是他们极力反对菩萨经论的真正目的。他们又说:“佛说有的就有,佛说没有的就没有”,从这两句话的逻辑上推,佛经上记载的人和事统统该有,不该消失而变成“无”,佛经上没有的火车、飞机、原子弹也该没有,不该在现实中成为“有”。佛经中说“龟无毛”,但在现实中却有长毛的龟,如绿毛龟。佛经上“有无”可以作一切“有”和“无”的根据吗?再者,菩萨论中的言论观点,很多地方虽未说出经典出处,但定有经典出处,这是佛门学者著述立言的根本原则,若连这点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菩萨戒德可言。2 u1 Q7 s& i% P; W# h/ O% D( }
( t. j0 `/ Q% a& }/ t, k% H, T
佛的法身分为理、智二身,不仅有佛经根据(《金光明经》),而且也有充分的理由。佛的破除二障的涅槃境界,属于无作为,不变常住,常乐我净的虚空无为法,是除障显空理谛,也是佛的自性清净状态;但佛除了清净无为的一面外,还有智性和利众德行的一面,如无漏正遍知智二十一类共计147项(见于《现观庄严论》)和不共佛德300项(见于《般若部经》)。这类无漏智慧是佛化度众生,利乐有情的慈悲智慧能量活动状态,是有作用的有为法,是即生即灭,刹那相续的无常法。佛的这两类果德,虽然都是法身,但一是无为,一是有为,一是理谛常法,一是事谛无常法,二法虽非异,但也理事、体用有别,故非一。这就是自性身与智法身分立的逻辑理由。
- J" Y& q. O' V$ U4 W
' g" O. ]. \4 V% a8 }' L佛的法身即非有相,也非无相。若说“有相”,理谛法身却属空理无相。若说“无相”,一,法身为佛位果德之聚,含藏佛地万象,报、化二色身也在其内,佛的肉体称“法体”,舍利称“法体舍利”,佛经也称“佛的法身”,塔也称“法身塔”。如此种种,怎能笼统地说法身“无形无相”呢?二,佛的理谛法身也非无相。弥勒《宝心论》说:法身有“五相”:即“无量无数非思议,无可相比极清净”。自性身有“五相”:即“无为无分离二边,解脱三覆净光明”。这几条理由还不足以破除“法身无形无相,不可分”的无知偏见吗?# a+ U! i& }* @; d2 A2 M2 y0 U+ L
! h6 w+ }( \0 @. `  o4 a7 ]
这位反对佛陀“四身说”的人,不仅对佛的法身概念模糊,二且,对应化身的理解水平也未超出法盲的水平线。说什么:“化身之体丈八高(凡夫能见)”。我倒要请教:“这化身之体丈八高”的“丈八高度”是用哪一种尺子量的?是中国尺、印度尺?还是英尺、米尺?这个尺寸又是谁量的?人间的佛陀化身和极乐世界的化身佛,身高相同,都是“丈八高”吗?
. \# J( E, E% L7 X# P1 v& s% @* N' m; _& i
所谓“应身”或“化身”是佛陀以大智大悲为度化无量众生,随类化现的种种身相,遍虚空界,尽未来际。此说,出于《般若部》和许多大乘经典疏论。诸佛化身中,除了“胜应身”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形,示现八相成佛,以佛陀面貌出现而外,其余应化身皆随类化现,无固定形象。所谓“随类”,就是说佛和菩萨化身,若在人道中化现,就以人的各种形相化现,从事种种利乐众生之事业,若在畜生道中化现,就以各种动物形象化现,如佛本生中的九色鹿,金毛猴本生等等。鬼道、天道、地狱道中也同样是随类化现。佛的化身除了众生类,还有非众生类物品。如雨水、食物、衣物、药品、厅堂、楼阁、道路、桥梁等等。佛的化身凡夫肉眼虽然能见,却不能识别,因为人眼所见者外相也,佛菩萨精神境界,只有佛智才能准确鉴别。——这些话也出自佛经,并非我等瞎编。如《华严经•贤首品》云:“或以相好庄严身,威仪具足度众生,一切世间所好尚,色相颜容及衣裳,随应普现惬其心”。
$ ?- m# s# K2 F3 k  t+ x2 v; t" n3 T' W( \8 w* Y
还有,将佛经语分为“正规说”和“方便说”也是无经论根据的瞎说。凡是佛说都是方便说,只是在方便说中有显义隐义,了不了义。如阿赖耶识说,持八识说者,认为是究竟了义,而持六识说者,根据《楞加经》认定为方便不了义。如《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中说:“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在《华严经•贤首品》中说:“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随诸众生心所乐,悉以方便而满足,随诸众生行差别,悉以善巧而成就”。“随其心乐为说法,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
+ E! U2 p4 M& _8 `
! o$ I$ f5 A- S! K. b
2 p+ E) G7 J! c

( E3 A$ V: d- y; m  ?) O$ F. L& A: e% f7 r

7 C) }& O' p" w
4 Q) x! z9 q0 [1.有人说“密宗和表象佛教一起,刚刚传入西藏的时候,密宗就被许多藏人所反对,研究历史的人往往笼统地归结为"佛苯之诤",其实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反对密宗,而不是反对佛教的”。“研究西藏历史的史学家往往将藏人反对印度传来的密宗,笼统的归结为"佛苯之诤",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这些言论真是新奇而耸人听闻!。1 T- N) G/ s4 V/ o# j
说什么,“密宗和表象佛教一起,刚刚传入西藏的时候,密宗就被许多藏人所反对,”请问:什么叫“表象佛教”?所谓“许多藏人”当时信的是什么教?说什么“有一部分人是反对密宗,而不是反对佛教的”。请问:密宗佛教传入之前,藏地还有显宗佛教吗?请举出密宗传入之前的西藏显宗佛教教派、经典、寺庙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说什么“藏人反对‘印度’传来的密宗”。难道也有非印度传来的密宗?非印度传来的佛教吗?说“笼统的归结为"佛苯之诤",这是不科学不严谨的!”看来这位想推翻一切历史结论的先生,一定有称得上“既科学又严谨”的观点和新奇观点得以成立的非想象的真实的充分的历史事实。但从所发表的上述言论来看,并不怎么‘科学’和‘严谨’,倒像浪漫主义小说。& ]! G, Z9 P# G$ g5 M
: t  }) O8 u7 f" x+ g
2.有人说什么“密宗的密法必依赖于上师的传授,也因此,特别强调上师的作用,往往尊崇上师超过佛者,所以才出现了所谓的“四皈依”的现象”。
9 z1 d2 _# F5 [& Z( q
: Q4 M: N& O% a+ C# E7 B照此人的说法,密法必依赖于上师的传授,显法就可以用经典自学,不需要依赖于上师的传授。如果有经典教材就可以不依赖于上师的传授,学生可以自己获得知识学问了。如果是那样,世界各国的小学、中学、大学都不需要教师、教授了。甚至,所有的学校都可以解散了。
9 q  Y! ?& C* R$ G# k9 k0 w( F+ A# }. F4 N: X# x
照此人的说法,佛教历来所重视的“法有法脉传承,戒有戒脉传承”的教义,离不开传法的法师,传戒的戒师,因此,皆有依赖上师的XX之嫌而因予以废除。- e8 G- j: u. m2 z# f
' C7 H+ S$ X. E" X- |9 g0 s
如果尊师重教,强调上师的作用,尊崇上师超过佛者是错误的话,也是教主释迦牟尼佛的过错,藏传佛教将尊师重教,视为入道之门,也只是忠实地履行了佛祖的教导。并没有自创的成分。4 A# w/ K7 b& M6 [5 F- g5 R5 B! n
在不懂佛教,无信仰的人们的眼中,藏传佛教尊师显得“过分”,但和记在佛经上的佛陀教导相比较,藏传佛教在师道修养上远远不够。) p1 `  F0 I, Q6 H  k" i6 w8 c
, H6 t4 F  W& T5 r( t( I. A4 V
空口无凭,引证佛经,以证明藏传佛教尊师的合法性。+ u9 E) R+ M1 F
; j: h) c2 t- B
在引证经文中,一不引用藏密经典之语,二不引用未译成汉文的佛经语,而只从九部较流行的宝积、法华、涅槃、般若、华严等汉文佛经中摘录有关师道的佛语四十六条和拜师求法的菩萨故事六则,名为《师道经证》,将附在此文后面。先不防在此处摘引几条看看:  b( I. m' ?- a" Z! g' `
: E- p0 z$ k6 ?# e, R. i  S
《华严经》入法界品三:“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男子,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5)海云比丘告善财言:“长白净法,无有懈息;事善知识,不生疲厌,不顾生命,无所藏积。”(6)离世间品三:“为求一切佛法故,等心敬奉诸善知识,无异希求,无盗法心,唯生尊重未曾有意,一切所有,悉皆能舍。是为第四如山增上心。”
0 Q! z* _  h6 x; {  D9 Z5 b' Z0 @. U# @3 `% }) l
《道行般若经》(1)分别品十三:“当与善知识从事,当乐善知识,当善意随般若波罗蜜教。”(2)善知识品:“彼当与善知识从事,恭敬承事。须菩提问佛: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当何以知之?佛言:若有说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入是经者,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4)累教品:“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 h: Y' W; D! L2 M4 B

, b( a& x$ d' _  H3 h  h6 E《妙法莲华经》(1)序品:“复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2)法师品:“能于此恶世,广说无上法,应以天华香,及天宝衣服,天上妙宝聚,供养说法者。吾灭后恶世,能持是经者,当合掌礼敬,如供养世尊,上馔众甘美,及种种衣服,供养是佛子,冀得须臾闻。若能于后世,守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3)“若我灭度后,能说此经者,我遣化四众,比丘比丘尼,及清净士女,供养于法师。” (4)“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N& Z/ M; N+ Z* {/ W9 n

& z0 n, V2 @, o# g4 r) l: V《圆觉经》(2)“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住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生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知识不起恶念,即能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E" O9 A  G' B

- t: r7 Z$ \5 U% _2 u《大般涅槃经》(1)“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博士,为教童蒙令住正法。”3 U: \5 G# h* G2 |
- N. }* w( T( y0 W) ?
佛经中拜师求法故事:/ j* B2 H  h! `3 |+ M0 c
/ Y+ }; m* D3 u: D; }9 w* v! h
(一)妙色王为求法财,宣令“谁能有法于我说者,恣其所须,不敢违逆”。时毗沙门天欲试其诚,化作可怖夜叉相,来到王宫说:“谁欲闻法,我当为说”。王喜,设座求法。夜叉曰“若于大王可爱妻子,与我食者,乃与汝法”。王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供养夜叉。——出自《贤愚因缘经•梵天请法六事品》。
0 J6 [" l* Y6 C# X2 M
) q. E6 v% \/ x- G9 Z, `% s$ d(二)久远时有一菩萨,受天人梦中指引,求索大法。因遍求不得而常悲伤啼哭,故得名萨陀波伦(常啼),后经天人指点,去乾陀越国,拜昙无竭(法上)菩萨求法。天人曰:“昙无竭乃汝多世之师,汝当舍其所有,供养于师,定当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大法”。常啼自思,自己贫穷,无资供养。便想卖身求财作供养。途中沿街叫卖,无人顾盼。释提桓因,欲试其诚,化形婆罗门,对常啼言:“今我作大祠,与我人血、人肉者,当付巨资”。常啼便持刀剜肉、放血,欲售与婆罗门。时有一富家女子上前制止其行,并说服其父母,慷慨解囊,捐助金银财宝。富家女及其父母、众侍女五百余人一并随从常啼,去向昙无竭求法。法师居住处干旱缺水,为道场除尘,常啼与五百求法女子,作出了刺其身血,洒血压尘的感天动地的壮举。常啼依止法上菩萨求法的故事出自汉文《道行般若•萨陀波伦菩萨品》及藏文《般若八千颂•常啼品》。在藏传佛教中常啼菩萨是拜师求法的榜样,提倡“求法如常啼”的精神。汉传佛教古贤圣也同样重视师道,如:《慈恩寺传•八》曰:“闻道必犹波伦之归无羯”。
0 d- v  D; p. C. ]% v
- O  g9 v8 }! c6 S

. y) x5 l3 z8 f/ O
; b7 Z* j) ~: g: {7 X; S/ s, d% v% u4 E3 W0 K8 M

* D& O: W$ ^) \3 ~( u- C. ~; }$ n" v. v/ n! Z
藏传佛教的“四皈依”是佛教密法务实的一个特点。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上师是三宝之聚,上师代佛传道故是佛宝,上师身上具备法脉戒脉故是法宝,上师是依教修行的佛教弟子故是僧宝。上师是“三宝之聚”的地位是佛陀规定的,见于续部佛经。说什么“‘四归依’和‘三昧耶戒’是密宗上师自创”。纯属法盲的信口开河。
9 h/ i5 K- A8 _藏传佛教是务实性的宗教,从理上推,藏传佛教“视师如佛”的理由是完全成立的。称作三宝的“佛宝”是指传法度众的觉悟者,“法宝指”从佛一脉相承的智慧和善德,并非经典;“僧”是梵文“僧伽”一词的省略,其意为“向善者”,即“善众”,指佛门四众弟子,并非专指“出家男女”。“僧宝”不是指一般僧人,需要具备开悟等八个条件,是见道以上圣僧。佛陀在世时,毫无疑问,“皈依佛”就是皈依佛陀本人。佛并非上帝式的抽象存在,也非神鬼式的无形存在,佛的法身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表现于人类的慈悲善行,《法华•法师品》云:“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道行般若•累教品》云:“若有受般若波罗蜜,若有学,若有持,若有解中事,若有随,知是菩萨如面见佛无异”。  [9 I# b/ C0 ]  \$ x7 C5 F1 r0 U  b

! o4 o; F& ^& ?0 T  ?佛灭度后掌教、传法、授戒等都是通过具法脉戒脉的具体的活人实现的,汉传佛教也不例外。这类佛的事业靠寺庙中的金佛泥菩萨是办不成的。佛教的载体是人而不是金佛泥菩萨,法是通过活人传承的精神道德文化,也不是保存在经文中的死知识。因此,藏传佛教将传法传戒,自己直接受到教益的教师法师,视为现实的佛,敬如佛的传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比那些轻人师而重金佛泥菩萨,将“佛”理解为无形的神鬼而皈依祈祷的某些教派高明千万倍。“尊师求法,不惜生命”是佛陀的教导,前举经文为证。如果这是“XX”的表现的话,毫无疑问,不但是藏传佛教,整个佛教都成了“XX”, 而释迦牟尼也难以逃脱创建“XX”的罪责。  \9 i4 L/ K$ O$ g
! U4 p$ {, ?' @6 e6 I
3,有人又说什么“密宗的上师为了控制弟子,自创了三昧耶戒。密宗的上师自创的戒律真的是控制弟子精神意志的绝佳手段”。这位欲贬低密法的无知狂徒却违犯了一条最基本的事实,即凡是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否则就不是宗教。凡是戒律法规都有控制和规范信徒身体、言论、思想行为的作用。佛教是止恶扬善,净化人心的宗教。它的止恶扬善,净化人心的宗旨均体现在它的戒律和法规系统中。佛教以戒十恶扬十善为基础制定了三戒,即别解脱戒、菩萨戒、密戒。在家男女居士受8戒,出家沙弥36戒,比丘253戒,比丘尼364戒,菩萨戒共56条,密乘戒33条,共计750条。戒律对具真信诚信的弟子来说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佛说:“生命可失,戒不可失”。不信则已,信则必须守持戒律。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同样,持戒也是学佛的根本。如果用戒律法规约束人的思想行为的作用也是所谓“XX”的特征的话,不但,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划为“XX”,而且,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政党都可以划为“XX”,因为,每一个政党都有党纲、党章和党员的行为准则,要求该党成员必须遵守,不允许背叛。国家也有宪法和法律,约束公民的社会行为。
3 T7 |4 P+ k8 K( c- |0 ^
( u$ c) l$ ]1 t6 T2 f+ f4,所谓“披着正统宗教外衣,修法秘密,信众,常常遭到虐待或性侵犯”。在藏传佛教中没有规定修密法者可以胡作非为,虐待妇女或进行性侵犯。如果在社会上发现有披着宗教外衣,打着修法秘密旗帜,进行此类违法活动的应付诸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制裁。藏传佛教本身无力制止形形色色的违法活动。3 _  k, x, N( u9 }1 E

) V5 Q7 g/ G, E5,所谓“敛收钱财”的罪名也安不到藏传佛教身上。因为,出于自愿的供养,如给孤独长者以金砖铺地的代价购得的园林献给佛陀及波斯尼王将价值五千金币的袈裟献给佛陀的故事,凡略知佛教历史的人都应知晓。《涅槃经》中有悬赏半壁江山招请灌顶师的故事,《般若经》有常啼菩萨卖身求法的故事,《贤愚经》有妙色王供养妻子儿女的故事,“三千大千世界盛满七宝供养诸佛”之语在佛经中到处可见,故藏传佛教接受正当的供养,并没有违背佛陀教义,而是完成施主植福田的善愿,非正常的巧取豪夺和诈骗钱财行为属违戒违法行为,不能怪罪于藏传佛教。
3 i# H/ r4 r0 `0 L; ]$ u8 y  ^* |( Z8 X/ g4 u$ g, l
6, 所谓“借司法诉讼打击批评者”。
. O: t' b0 d; C% T+ w2 I* o) ~5 q- Y
8 |. E5 |  P* U; k' Z. i3 }7 ,所谓“力图渗透公共权力架构,以扩大其影响力”等所谓“XX条件”。更适合于世界上的哪些宗教,哪些政党,请XX鉴定家们自己考虑。$ T* K5 i* t4 p. ]

0 @! C2 }9 _4 t+ X+ g; i4 ^8, 有人又说什么“西藏密宗的上师虽然好说‘苦、空、无我’,可是,其传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世间的利益”。, \* b0 P/ q- e1 X& I. q
此人,竟然连佛教基本教义都不懂,还敢谈论佛教,真够勇敢!
0 V5 K- ~+ }% w所谓“无常、苦、空、无我”是佛陀初次说法时所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中的“苦谛四相”并非西藏密宗上师的杜撰之法。佛教上师讲“无常、苦、空、无我”也有错吗?至于动机目的,也许有各种各样,但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如何断然确定“传此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世间利益”的呢?那么,请问说此话的主要动机目的又是什么呢?6 `+ {! D* V- w' Z5 |5 D" E! M5 ?
2 X4 q2 R( i+ V5 k4 `/ g8 g3 e& z
2 H6 R6 U4 e: w& Z9 u  A& n, E
9,有人说“中国佛教中所谓‘净土宗’是波斯太阳崇拜的产物,而‘禅宗’则是以‘迦旃延佛’为归依对象的印度外道的支流,并且其教义揉杂了婆罗门教、胜论派等外道的教理,再用佛教名相包裹起来的”。这种观点和“密宗佛教来源于印度教”的观点同样荒谬绝伦。汉传佛教“净土宗”有“净土三经”等无可置疑的佛经根据,怎能说是“波斯太阳崇拜的产物”呢?“禅宗”的“禅”是“禅定”之意。戒、定、慧是三乘佛教的根本教义。佛教的最高目标是觉悟(佛)真理,而觉慧源于禅定。如果“禅”也成为“外道的教理”的话,佛教还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呢?这种歪曲事实的言论,出自没有信仰或者反佛教的那些人的口中话该当别论。如果出自佛教信众口,那是毁灭善根之谤法罪,佛戒所不容。
' S: P" h% @/ E0 U/ d5 z* F* K1 p# q9 a1 K
汉传佛教僧俗信徒中有个别缺乏经教和戒德的人中却有诋毁他宗——如藏传佛教等的言论。尽管这样,但藏传佛教界一贯遵守佛陀的教训,在佛教内部无论南传汉传,无论显乘密乘都一视同仁,恭敬随许,从不作魔喜佛悲之事,在教内制造矛盾纠纷。藏传佛教内部新旧教派之间,虽在思想正见方面有分歧,有时也有激烈的争论。但均属正常的学术见解范围内的争论,并未形成教派之间的不和和矛盾斗争。而且,各教派之间从来和睦相处,法脉相互交流,关系十分融洽。并不像其它宗教那样,教派之间,搞得势不两立。藏传佛教对待佛教内部不仅如此,对待其它宗教,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也同样抱着互相尊敬,友好相处的态度。一个奉行和平宗旨,与世无争的宗教,如果内部争论不休,也和别的宗教不能和平相处的话,不是显得自相矛盾吗?

- S* f% s9 H9 `1 ]$ ?: H6 P& C+ c
8 M' f; ^) v9 ?. d9 |6 \$ F' i2 ]; k. `
! G) z+ B2 B6 C+ H

, X2 @9 \' T' ^, `8 [) g$ }" B7 A, A5 m' S4 Q
% _$ s5 z! T- x6 k
有人说“密宗黄教考格西,所学的所谓的五部大论,都没有佛经,其中《释量论》是讲因明学的,《入中论》是印度自续派邪师月称的著作,《俱舍论》是讲小乘佛法的,《律论》是讲戒律的,真正讲佛法的是《现观庄严论》。”这纯属不懂佛教的外行观点。这种观点和有些人所提倡的“学佛先要读经,看不懂,可以查字典”的观点如出一辙。经学没有传承,只靠查字典自学,所学得的只有字面上的僵死的点滴知识,没有活的法脉思想续流。世俗武功杂技尚须师传,改变人生的佛法真髓,岂能无传承,凭自己的瞎摸索就能得到吗?禅宗的慧柯断臂求法,慧能密室受法,难道得到的只是写在纸上的经典秘籍或一领破袈裟吗?如果,经可以自学,戒也可以无师自受吗?根据弘一法师的说法,唐宋以下,汉地比丘戒脉已断,至今虽在传戒,但无戒脉。《五部大论》是什么?是佛经义理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大智菩萨对佛理研究的结果。佛典由“经”和“疏”两部分组成的,五部大论属于解释佛经的疏论。
$ ~( |/ a0 l! Z1 {) C: j: |5 O# _) e- o3 ]
“佛经”和“佛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佛经只指“佛陀语录”,佛法的“法”有:存在、事物、规律、道、知识、教义、学说等多种含义。什么叫佛法?凡是符合三藏教义的言行都是佛法,佛法不是单指佛经佛语。弥勒《宝心论》说“以正知依教解说,符合解脱道义者,其说等同于佛语”。佛教“四依”“四不依”原则的第一条是“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言说正确与否依法理为准,不依言说者为准,即其言若合法义道理,无论谁说都应信受,若不合法义道理,虽佛说也不应盲从。这也是佛教和XX的分水岭。
2 ^9 s# P- U& \% o' s! A
7 }! b7 o' _; ~外行以为“学佛读佛经便可,何必学疏论”。殊不知,佛经浩如烟海,仅《大般若经》汉译文就有六百卷。而且,《般若》只是开示空慧一个方面的,佛教义理广如大海,还有十万颂《华严》等存在于许多文种的很多佛经,只从一两部经典,理解佛教,就难免犯盲人摸象之过,何况一经也毕生难以穷究。其二,佛陀应机说法,随缘解答,各种经典,各个时期所说的法都不一样,如有时说有,有时说空,有时说三乘,有时说一乘,有时说众生俱五性,有时说众生只有一性,即佛性,等等。即使是再聪明的人,碰到此类问题,若不靠龙树、无著等地上菩萨的疏论和历代善知识的解说,就会一筹莫展。如有些人以唯识八识说为“正宗”,侮蔑持六识说的大小乘为“外道”,以小乘戒律为标准,攻击密宗为“XX”等等。犯了瞎驴吃草,只见一面的毛病。因此,重经轻论是纯属外行之见。
' t+ R; s# f8 C
) Q/ Y! ?# T6 n  M1 T所谓“所学的五部大论,都没有佛经”的说法,也是十分可笑的。“五部大论”中的法称《因明释量论》不仅介绍了世间通用因明知识,而且,批判了诸外道错误知见,从逻辑的角度对四谛义、生法二空、遍知佛慧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故称“论中论”,“打开佛教理门的钥匙”。因此,格鲁诸大学院,将《因明论》定为五论中的“第一论”。由于藏传佛教中几个被称作学术性教派的格鲁巴等使用因明认识论,使佛教脱离随意解释的玄学弊端,进入用严格推理论证的高度理性化轨道起到了重要作用。弥勒《般若现观庄严论》将浩如烟海的般若诸部经义概括为八品七十义,故是般若疏论。* e* |/ y' ]$ D$ i3 T) U; j
: X* J3 ]* e- E  t8 U
“经疏”虽非“佛经”,但于佛经等效,如前引弥勒《宝心论》所说。龙树《中观论》是般若深意空理的解说,月称《入中观论》是中观和十地经义的疏论,是学中观必修之课。故说“不学中观,不知空义”。世亲《俱舍论》是佛教知识库,其中见解虽属小乘经部,但其蕴、处、界、四谛、五法、六道等知识是三乘佛教通用知识,故说,“不学俱舍,不知佛教的博大”。只有不懂佛法的外行,才将《俱舍》视为“小乘论”而轻视之。若说“小乘”,《四分律》才是真正的小乘律,但别解脱戒是佛戒基础,大乘弟子的皈依、十善戒、僧戒都依四分律。难道将僧戒视为“小乘律仪”而可以不受吗?五部中的律学论是功德光的《律经本颂》,是四分律的概论。上述五论虽是“论”,也是解说经典的“疏论”,怎能说五部中“无经”?看来这位企图贬低“五部大论”的人,不但没有读过“五部大论”,而且连其内容简介都没有见过。
7 e& V& g! K3 A1 h5 ], D3 t8 n& d/ K
" c- ?# S1 O- L. h0 R$ T8 F, D又说什么:“黄教所谓的辩经,在辩论的最后依据,都不是依佛经所说为最终评判正邪的标准,而是以宗客巴所写的邪见论著为最究竟的根据,一切法义不得违背宗客巴的观点”。这纯属不了解辩经情况的瞎说。既然“黄教辩经,不是依佛经所说为最终评判正邪的标准”,那黄教肯定不是佛教了,如果是佛教,无论藏传、汉传,无论南传、北传都以三藏佛经为分辨是非正邪的唯一标准,难道黄教是“依人不依法”的盲目迷信的低级宗教吗?既然“黄教以宗客巴所写的邪见论著为最究竟的根据”的话,绝对遵守就得了,还有辩论的必要吗?
6 @, R. z4 [3 b' i$ o# Y; Z1 g' v
9 u* w, q8 w2 D0 [请问:在主张教主言论具有绝对权威的宗教中,或者主张领袖言论具有绝对权威的国家和政党中有进行辩论的自由吗?佛陀主张“依法不依人”,龙树,弥勒,无著等佛教龙象主张“依理不依言”,这是藏传佛教学院建立辩经制度的宗旨。这就是说若不合了义法理,虽是佛陀之言,也要辩明是非,绝不盲从;若是合理合法,虽是乞丐之言,也要听从。这就是佛陀提倡的理性信仰原则。故,宗喀巴师徒在经疏中多处提出“理重于经”的思想。在重经轻理的佛教和XX中绝对不敢提倡开展辩论,讲道理,以理服人的学术民主。& {& ~# I4 U3 K5 V; J; t9 f

% |. Y. M% A6 t2 N9 E在宗大师的著作中若有违背佛经之处,具体指出何经?何处?何事?何种文本?我们会做出回答。若宗大师说的契经合理,听宗大师的话就等于听佛陀的话,我黄教弟子哪点做的不对?
9 y; ?, z' I' c0 ^& D
% L& y. d, f( R是不是“邪见”,邪魔外道说了不算,要拿出充分的经论根据和合理的论证。没有论证、论据的侮蔑之词,其价值等同狗屁!何必称为辩经?

2 Y) M5 h2 }: c0 J9 c/ N6 @. m5 X; z

# p* C7 K' I  k/ [
8 v- ]  l% @7 ?& O
" p+ V5 m- _9 ^1 i5 @- W. t+ F' y( P5 ]. D/ E$ K

  d3 c4 I# [; U( _/ t( R3 o/ |/ X5 }' z; F8 p& y& ^' s# k4 E
“请教多识先生,涅磐经说三转XX如来藏是了义的,二转XX空,无我是不了义的,为何您敢胆大包天地诬之为不了义,这是神棍宗喀巴黄教派的一贯传统,颠倒佛说,诽谤佛法”。5 Y. F" g5 V9 n# |+ D2 b

1 W7 c; O# D% o& |% P首先,要纠正一下这位问难者所犯的张冠李戴的错误,说第三法论是了义的佛经不是《涅槃经》,而是《解深密经》。说‘第二XX为了义’若是违背经典的话,也是违背《解深密经》,和《涅槃经》无关,故所谓诽谤《涅槃经》纯属无稽之谈。
% ?$ \5 j$ x) A$ _- _( N" l/ j
. o; P7 i' z3 K这里还应该指出的是《涅槃经》所说的“了义”、“不了义”和说第一义谛为了义的《不尽智慧经》的说法完全一致,和《解深密经》的说法相抵触。请看涅槃经原文:“于如来随宜方便所说法中不生执着,是名了义,若有能住如是等中,当知是人则为已得住第一义,是故名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者如经中说,一切烧燃,一切无常,一切皆苦,一切皆空,一切无我,是名不了义。何以故?不能了如是义故。所以者何?以取著故,于义不了。”/ j. [, |. I! x% m( O

) V3 W7 F- R7 P在看开示第二XX为了义的《无尽智慧经》中是如何说的:“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经;若有显示种种字句,此等即名不了义,若有显示甚深难见难可通达此等是名了义经;若有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种种言说者、无主宰中显示似主宰者,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1 ~2 N% x  z. o3 V2 q

: x7 V" w3 A7 c  {: M  N" w; {  k这和前面所引涅槃经义完全相同,而与分别三性有无的解深密经义相反。
& e( B3 w& d2 r" T* J* I0 g. N+ g! h! z2 ]6 _2 }
但藏传佛教认为佛陀是智慧无碍者,绝不会说话自相矛盾,有时说第三XX所说为了义,有时说第二XX所说为究竟了义,完全是根据不同根器对象的随宜方便之说。( I( W4 m% c+ j5 o" t
& {- [, |2 Z; Z3 a) O
正如《华严经•贤首品一》中所说那样:“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随诸众生心所乐,悉以方便而满足。”故依据不同经典所产生的不同说法不能看作‘谤法’,难道佛陀会自己诽谤自己说的法吗?: f4 @! z! r' h, ]/ a8 n

# a; x; C" n1 Q0 Z一切出自佛经的说法都是佛说、正说,故与某经某论不同的说法,不能诬蔑为外道邪说。如果那样做才是恶意的谤法行为。说什么“把二转XX说成了义,三转XX说成不了义,这种诽谤涅磐经,颠倒佛说的邪派,只要稍通佛经,就知其谬”。说此话的人也真可谓大言不惭!别说“稍通佛经”,就是只读过一遍《解深密经》和《涅槃经》的也不会演出此二经相混的无知闹剧。
8 @5 `! w! o$ S. @0 D- i- g) i$ h# H
说“黄教教义错误连篇”纯属无知瞎说。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禅密净律......门门通佛道,何必抑密扬显呢?
, p- @1 K/ u. b: y7 x) W$ M
! y: t$ A5 C8 X& D1 F/ \* y' K顶礼大威德真实成就者多识仁波切!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 _5 h% Z, T1 a4 N南无阿弥陀佛1 u, e+ Y) `' r  R# |- k; v
南无阿弥陀佛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祈竹仁波切答问:为什么藏传佛教用到以人骨制成之法器?
: x5 P7 b+ M  _5 b0 P. t1 U1 _- O$ r" l! m
佛法教示无常之理。这些人骨法器,是为了让真正发心修行的人常常忆记生死无常,努力于佛法上之修持。佛教的僧人,有些会发愿终生住在冢林中,这也是为了常常忆记生死无常而培养出离心及精进的缘故。在传统的寺院中,在僧案浴室内也会涂绘骷髅图像,其目的也是令人常念生死无常。在藏传佛教及印度的密法传承中,有一种称为为'断'(chod)的施身法门。这种法门要用人骨法器,如骨笛等,也要在冢间修持,是一种能迅速地切断我执的法门。
% L. |; V( e0 @% Y  I. }  i& n, @/ G/ |# {
  忆记生死无常是精进修持的原动力。它有六个殊胜益处:
5 j; p. C8 p: c! @' }
' [: F! l! t8 F* d# N9 ?  (一)它是最有利益的修持;
& A. q; W& ~# Q4 k9 Y  (二)它令修持变得有大力量;
) {- l. ^" P1 B/ p2 N- U5 _* Z  (三)它引领行者发起真正修持的心;
2 \' E+ K# N0 c2 I2 k  (四)它支持行者精进修持;
, M" @+ _; @% C  (五)它推动行者达至最终成就;及
' A. O* w$ n; L  (六)它令行者临终无悔及安乐。 . h5 s) x: z! b% W( g5 Z( J
9 n) H: H5 X% x) {6 i1 o
  一般的藏传佛教徒并不需要用到人骨法器。; m1 k; a( d! o& H

3 `1 P/ O; g% Z7 D
大修行者所用的人骨法器,也并非随便买来或以残忍的方式得来的,必须是以其他修行人生前发愿在死后把骨头送赠作修行用途的才可采用' O  t5 C9 H/ w! Y2 x& b
/ `1 Y: M0 Y% b+ s& h
3 _$ \6 w- W2 H  `9 G
摘自《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宝哲问答选录》
- \, f: [) L3 d9 T' H0 d

/ v" r, j! E4 a& A7 V; E: t2 s" G6 {4 f
人骨念珠-林清玄
2 g$ @; \$ Z2 m/ r2 S+ M  0 d4 P  G  q1 L( V1 F  U
阳光正从窗外斜斜照进,射在法师手上的一串念珠,那念珠好象极古老的玉,在阳光
1 D% [% e0 G/ R. z! Z. w4 V, q里,饱含一种温润的光。- b  _0 |0 t$ c( g  @
4 h! J2 b8 P3 m: F/ o  I7 A/ E9 T
  每一粒念珠都是扁圆形,但不是非常的圆,大小也不全然相同,而且每一粒都是黑白相1 w  R4 J, a- \; `
杂,那是玉的念珠吧!可能本来是白的,因岁月的侵蚀改变了一部分的色泽,我心里这样想; ?5 F& \" n7 l! {' h  T& f9 j
着。
+ O4 u& [& f; l9 N) `$ r8 R; O# b: g$ H# c  R2 ?  B8 y
  可是它为什么是不规则的呢?是做玉的工匠手工不够纯熟,还是什么原因?我心里的一
% i# b" d! M) Q. }1 [2 F0 D2 T些疑虑,竟使我注视那串念珠时,感到有一种未知的神秘。
: j7 @& w0 u# |7 C% x3 {7 k( E
  "想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念珠,是吗?"法师似乎知道了我的心事,用慈祥的眼睛看着我。4 B$ m$ x1 C8 p+ X4 A

# C3 N& P' X+ [2 l+ P4 c. P3 T% n: }  我点点头。# o$ o' u- {+ T' M; e

4 T4 U% V' Q- `7 t  k# \  ]  "这是人骨念珠,"法师说,"人骨念珠是密宗特有的念珠,密宗有许多法器是人的骨头
2 w; k! W  K) r$ E, N, F- }做的。”
% n6 |: p# j4 n$ v/ L
; B, c; E: H1 B( @  "好好的念珠不用,为什么要用人骨做念珠呢?”* c) C6 w- t/ Z5 b' k

8 ]$ ^; Q( C. b* G  法师微笑了,解释说一般人的骨并不能做念珠,或者说没有资格做念珠,在西蒇,只有2 j2 a& Q1 Z% m( U8 s! z9 m
喇嘛的骨才可以拿来做念珠。9 y6 H$ \- H' [& |& P3 q8 H; L
5 I0 V$ @7 }0 A3 l  l2 V
  "人骨念珠当然比一般的念珠更殊胜了,拿人骨做念珠,特别能让人感觉到无常的迅
8 Q( R  g0 |' |速,修持得再好的喇嘛,他的身体也终于要衰败终至死亡,使我们在数念珠的时候不敢懈& y# F( w! a7 u/ R( t8 e% c' L& Y
怠。”4 M) e+ S% Y: {5 _8 q
0 F9 I2 f! Y8 n& @
  "另外,人骨念珠是由高僧的骨头做成,格外有伏魔克邪的力量。尤其是做度亡法会的' s( ]! Z2 H, B: ]  i
时候,人骨念珠有不可思意的力量,使亡者超度,使生者得安。”7 V. j$ I8 L4 p: f& O! r7 u
- ~; T2 \" o) z  W: V
  ……
0 H4 K+ t4 A1 B  z3 C6 \& A2 L9 u" C
  说着说着,法师把他手中的人骨念珠递给我,我用双手捧住那串念珠,才知道这看起来+ W# z7 V4 a+ j/ M
象玉石的念珠,是异常的沉重,它的重量一如黄金。
  c- T5 @1 Z9 _; N  J1 o5 q+ t( j+ Q6 l  V6 p
  我轻轻地抚摸这表面粗糙的念珠,仿佛能触及内部极光润极细致的质地。我看出人骨念
1 z& _( w+ ]+ d4 Q! a* ]珠是手工磨出来的,因为它表面的许多地方还有着锉痕,虽然那锉痕已因摩搓而失去了锐
  S; a9 \1 o4 ~角。细心数了那念珠,不多不少,正好一百一十粒,用一条细而坚韧的红线穿成。* e" Q4 v; H# B2 V1 `; H# Q

7 j# B7 i3 _% N  捧着人骨念珠有一种奇异的感受,好象捧着一串传奇,在遥远的某地,在不可知的时
  G1 C4 \4 X' k- i间,有一些喇嘛把他们的遗骨奉献,经过不能测量的路途汇集在一起,有一位精心的人琢磨
  s; z% J, }: K+ u! K成一串念珠。这样想着,在里面已经有了许多无以细数的因缘了。最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是,2 Q/ N/ ^# M1 d7 u( d
此时此地它传到了我的手上,仿佛能感觉到念珠里依然温热的生命。
0 \( I! N$ @4 e% h' ]2 z
" _7 X; F$ z/ h( V  法师看我对着念珠沉思,不禁勾起他的兴趣,他说:“让我来告诉你这串念珠的来历# L" A( L- M! z
吧!”) l4 F3 j- n" ~0 N  S' Q

2 k/ y# a: ^8 K( j  原来,在西藏有天葬的风俗,人死后把自己的身体布施出来,供鸟兽虫蚁食用,是谓天
2 K1 ~/ Q: J- D% y9 @) a  @葬。有许多喇嘛生前许下愿望,在天葬之后把鸟兽虫蚁吃剩的遗骨也奉献出来,作为法器。
# _: V' W2 z% W3 D# B" z9 m: S. J人骨念珠就是喇嘛的遗骨做成的,通常只有两部分的骨头可以做念珠,一是手指骨,一是眉
0 _! t$ c2 U5 D轮骨(就是眉心中间的骨头)。
+ y5 ~9 y( a! `# Y
. z8 [  ?! c2 [! l5 b  为什么只取用这两处的骨头呢?
. ]7 m: j  p% a' a: }- \- K0 u; H8 |2 ]
  因为这两个地方的骨头与修行最有关系,眉轮骨是观想的进出口,也是置心的所在,修
4 h5 [) e& Q: P# T& D: p7 H行者一生的成就尽在于斯。手指骨则是平常用来执法器、数念珠、做法事、打手印的,也是
2 Z' R/ g3 R6 |" f* q$ T修行的关键。! N9 g* r' y+ w6 ^

* w' _9 c3 H0 L( @& `; @/ j6 V  "说起来,眉骨与指骨就是一个修行人最常用的地方了。"法师边说边站起来,从佛案上6 M: g5 @0 c8 C- W' n7 L
取来另一串人骨念珠,非常的细致圆柔,与我手中的一串大有不同,他说:“这就是手指骨
# j2 V7 M  S$ `$ D% n念珠,把手指的骨头切成数段,用线穿过就成了。手指骨念珠一般说来比较容易取得,因为5 F8 ^3 D2 U( ?' E- f# y
手指较多,几人就可以做成一串念珠了。眉轮骨的念珠就困难百倍,象你手中的这串,就是
# x! a( i2 q% x4 ~% z! R3 ^一百一十位喇嘛的眉轮骨呢!. ^# N1 }# V+ p; s/ z2 n  d3 z
* ~& P6 i  D, J( `# `; D$ k
  "通常,取回喇嘛的头骨,把头盖骨掀开,镶以金银,做为供养如来菩萨的器皿。接# U& W) I0 D7 q' e
着,取下眉轮骨,这堆骨头都异常坚硬,取下时是不规则的形状,需要长时间的琢磨。在喇
9 c9 d# [, `5 ~. R" C嘛庙里,一般都有发愿琢磨人骨念珠的喇嘛,他们拿这眉轮骨在石上琢磨,每磨一下就念一
7 I, M; N+ D4 H  I* l8 _句心咒或佛号,一个眉轮骨磨成圆形念珠,可能要念上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心咒或佛号,因4 G% ?7 W, a" }/ I0 d' m; U
此,人骨念珠有不可思仪的力量也是很自然的了。”
& a% c  V; T) H( Y0 p
5 ?$ u2 g) m/ Y8 C  法师说到这里,脸上流出无限的庄严,那种神情就像是,琢磨时聚在念珠里的佛号与心& g+ l: s. ?- f! G
咒,一时之间汹涌出来,接着他以更慎重的语气说:$ e; b+ G& e2 [2 s; d" K3 k9 ~

4 ~3 g* r% b* [) ]/ H/ G: K  "还不只这样,磨完一个喇嘛的眉轮骨就以宝箧盛着保存起来,等到第二位喇嘛圆寂,
# v8 }9 ?8 F+ ^% t3 h3 @# i8 u) s再同样磨成一粒念珠。有时候,磨念珠的喇嘛一生也磨不成一串眉轮念珠,他死了,另外的0 ^. k; Z/ i# b( A3 `
喇嘛接替他的工作,把他的眉轮骨也磨成念珠,放在宝箧里……"法师说到这里,突然中断
; n' z$ m& J; _" _8 m4 r了语气,发出一个无声赞叹,才说:“这样的一串人骨念珠,得来非常不易,集合一百一十
0 N, s9 C3 v$ V, y$ I位喇嘛的眉骨,就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光是磨念珠时诵在其中的佛号心咒更不可计数,真
% W. {: ?9 Q  ]: J, c' f是令人赞叹!”. v, r4 Z( v' I" h6 k' f; h
1 u, e# r5 l/ B
  我再度捧起人骨念珠,感觉到心潮汹涌,胸口一阵热,感受到来自北方大漠口流荡过来
5 a# u* L. |1 h  M0 J: y7 S) S的暖气。突然想起过去我第一次执起用喇嘛大腿骨做成的金刚杵,当时心中的澎湃也如现
: f# I" ~& W5 K, l/ @: w在,那金刚杵是用来降伏诸魔外道,使邪魔不侵;这人骨念珠则是破除愚痴妄想的无明,显
- u6 x2 Y1 y3 F% F# l露目性清净的智慧。它们,都曾是某一高僧身体的一部分,更让我们照见了自我的卑微与渺* J, H2 v6 W, j0 K- ?" z$ G7 c* }
小。
6 ^  H  z* K6 J7 f5 N% o" |9 @7 O( |' q1 P1 d" T- F" h
  我手中的人骨念珠如今更不易得,因为西藏遥远,一串人骨念珠要飞越重洋关山,辗转
3 Q# `4 ~/ Y$ _# ~) X! A2 D5 E+ b数地,才到这里。在西藏的修行者,他们眉轮骨结出的念珠,每一粒都是一则传奇、一个誓
5 ^6 Z1 ?/ M& a2 d: m, X愿、一片不肯在时间里凋谢的花瓣。2 n* m) H& ]# k+ p) I9 x4 b1 S

1 v$ ~6 U- ]9 n, @( D6 T% ?; I+ a' c2 L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西藏喇嘛美丽的传奇:3 d: p- G8 e) i) c( ^2 _5 B2 h
9 B* k5 k; t  ?: r) {, g7 N
  在一次围战中,一个士兵正要用枪打死一位老喇嘛时,喇嘛对那个兵说:“你可以等一
' L* d1 t. `* B下吗?”
7 L* A1 q! _! E- s3 n# r- q; [; {9 S2 s: F
  "早晚也是死,为什么要等?"那个兵说。
$ t! y7 H2 s: V- O5 `. Z" G
' L+ c' O8 Q+ D( Y  他的话还未说完,喇嘛已腾空而起,飞上数丈,霎时又坠落下来,落地时竟是盘腿而
; {' g6 F6 b& F2 e7 }坐,原来他已经进入禅定,神识脱离而圆寂了。7 A) p" l4 g8 {# x1 m

: H* o; @. _+ W* m  他的眼角还挂着一滴晶莹的泪。: Z$ T5 x0 a, Z
6 t5 p# n- Y3 Y$ t" u
  喇嘛为什么瞬间坐化呢?原来在佛经记载,杀阿罗汉出佛身血者都要堕入无间地狱,这
- |: j4 a$ ^# }, z5 l& @; r/ Z位喇嘛悲悯要弑他的小兵,为免他造下恶业,宁可提前结束自己的今生。那眼角的泪正是莲
. L7 C  X; _1 D! l) K. a花上最美的露珠。" i7 a2 c$ Y. v8 G  _8 h! r

7 o) z3 r% w4 i2 Y* w  记得第一次听这则故事,我也险险落泪,心灵最深的一角被一些无法言说的东西触动。, d* q' m: R+ j% v6 \3 X
后来每一次每一次,我遇到可恨的人、要动气的事物时,那一角就立即浮起喇嘛纵身飞起的
$ T, ?6 D! K% ^4 g* J# n身影,那形影里有无限的悲悯,比我所有的气恨都更深刻动人。
' c; _6 P5 {5 B6 b
; l0 p' k; o; f2 o) ]) O! e" G  C2 F  "你可以等一下吗?"这语句里是饱含了慈悲,一点也没有怨恨或气恼,你轻轻重复一( |2 e) t4 c. b( x
次,想到斯景斯情都要落泪的一种无比平静的柔和的语气。这人间,还有什么可以动气的
9 H# w5 t' K1 C事?这人间,还有什么可恨的人吗?只要我们也做一朵清净之莲,时常挂着悲悯晶莹的露
) Z( k# E' n+ T: y) g4 F水,那么有什么污泥可以染着我呢?7 h6 g( M. W. h: ~7 {

( t' y' c# p2 k1 V. l9 ~  在空相上、在实相上,人都可以是莲花,《法华经》说:“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
( W6 @  z3 q. `4 ]# P  D  s  E7 s雨,润于人华。"《涅磐经》说:“人中丈夫,人中莲花,分陀利华(即白莲花)。"《往生要1 l5 n  x# X9 l
集》里也说:“如来心相如红莲花。”
4 T& s, Q5 u- B' k5 R# r; ]+ _$ Q1 D
' V" j4 X1 _1 Q* d) y: I4 d  人就是最美的莲花了,比任何花都美!佛经里说人往生西方净土,是在九品莲花中化1 u! `; N5 o6 `
生。对我们来说,西方净土是那么遥远,可是有时候,有某些特别的时候,我们悲悯那些苦! S8 c, w9 e' U( W, g& e$ b
痛的人、落难的人、自私的人、痴情的人、愚昧的人、充满仇恨的人,乃至于欺凌者与被欺
# m, U* ~# p4 v9 B  U9 O凌者,放纵者与沉溺者,贪婪者与不知足者,以及每一个不完满的人不完满的行为……由于
6 l4 s6 r+ U) r/ q7 G4 G, E" i这种悲悯,我们心被牵引到某些心疼之处,那时,我们的莲花就开起了。
6 k* _+ B" v* ]; P" _
4 I2 v4 F- ?4 J8 H( \0 k6 Z+ ~  莲花不必在净土,也在卑湿污泥的人间。
7 B5 S: X/ M  m" `2 J- g2 [' C7 e" ?  f
  如泪的露水,也不一定为悲悯而流,有时是智慧的光明,有时只是为了映照自己的清净0 C7 @/ }+ `# f5 ?
而展现吧!5 L- N( \% R1 n; B; `+ I2 B

9 [4 J0 G! E& p  在极静极静的夜里,我独自坐在蒲团上不观自照,就感觉自己化成一朵莲花,根部吸收! _+ h) e  O0 y* Y& s
着柔和的清明之水,茎部攀缘脊椎而上,到了头顶时突然向四方开放,露水经常在喉头涌% l! e3 k2 I( K; Q
起,沁凉恬淡,而往往,花瓣上那悲悯之泪就流在眉轮的地方。0 @! G- L$ |  E) D

" D% @& D3 w' ]! w2 d( M; M  我的莲花,常常,一直,往上开,往上开,开在一个高旷无边的所在。
6 u6 c1 E( o: p8 q3 q/ A; N! x. T$ e$ F
  喇嘛眼角的那滴泪,与我心头的那滴泪有什么不同呢?喇嘛说:“你可以等一下吗?"我
* C$ t/ R) O/ c1 }! l! p+ B+ W( B) E的泪就流在他的前面了。! W3 |. i- s! ~
  U  {" m* X" o) L5 w9 X
  我手上的这一串人骨念珠,其中是不是有一粒,或者有几粒是那样的喇嘛留下来的?, Q4 e$ b+ _4 P4 W1 j6 h

+ y$ M! R8 V) r" Q7 ?  f  我恭敬地把人骨念珠还给法师,法师说:“要不要请一串回去供养呢?”* T; v; N' [  b3 a( G

5 K, j* ?& R7 f% i% m" l  我沉默地摇头。. b" E) J  S, }8 [' m& B. k
$ e4 M! d4 {' R7 D) U5 V8 ~; Q
  我想,知道了人骨念珠的故事也就够了,请回家,反而不知道要用什么心情去数它。  h  a, ?% h, d/ h7 A

$ G9 {/ Z/ r9 F% j% v  告辞法师出来,黄昏真是美,远方山头一轮巨大橙红的落日缓缓落下,形状正如一粒人$ ^3 H- M- b% ?% `5 V
骨念珠,那落日与念珠突然使我想起《大日经》的几句经文:“心水湛盈满,洁白如雪乳。”+ ]7 v( \7 H$ F4 @& y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C9 b2 B% b0 n, Y( x

6 p0 ^$ }: n' u; e2 g  如实知自心,正是莲花!正是般若,正是所有迷失者的一盏灯!
& u$ o, l+ F4 }+ G) M, V+ ~  Y3 _# ~$ e6 h" ]0 ~, |
  如果说人真是莲花,人骨念珠则是一串最美的花环,只有最纯净的人才有资格把它挂在
" i: d$ D" N. {$ {颈上,只有最慈悲的人才配数它。
- h7 S; i  B+ Q1 U& T

) R2 }6 S- ^* D( i+ s3 L) v& T6 |5 _7 m# D/ _: g( }2 a
' I9 _! c9 O' a4 P! N) h9 f! \4 E) w6 C
' I& Z( N6 X) k3 g5 n5 h% d8 ^: C5 Y/ Y

2 x' x2 ?$ N" u2 S% y
; b5 u& e% j( p8 R% l' g  W* x* {憨山大师与不可思议的密宗境界——使用人骨法器的有力证据!
4 c4 }" U8 |2 k8 Y. t% O, Y+ {- _
& E" `" X' r5 t0 K
《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记载的两则梦境,就十分典型:
8 c  _, G% j& O$ E' g" x" B; j3 B. t# k- s4 L  I
“又一夕,梦僧来报云:北台顶文殊菩萨设浴请赴。随至,则入一广大殿堂,香气充满,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见有一人先在池中,视之为女子也,予心恶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则知为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水浇予,从头而下,灌入五内,如洗肉桶,五脏一一荡涤无遗,止存一皮,如琉璃笼,洞然透彻。时则池中人呼茶,见一梵僧,擎髑髅半边如剖瓜状,视之脑髓淋漓,心甚厌之。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此不净耶?’即入口啖之,如是随取随啖,其甘如饴,脑已食尽,唯存血水。其池中人曰:‘可与之。’僧乃授予,予接而饮之,其味如甘露也,饮而下透身毛孔一横流。饮毕,梵僧搓背,大拍一掌,予即觉。时则通身汗流如水,五内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轻快无喻矣。如是者吉兆居多,总之皆与诸圣酬酢,常闻佛言,常有是好梦。”& m/ c) y" a5 c3 [# V; D* b
8 W* l0 i9 L7 }; Q( a# t5 c
“又一夕,梦自身履空上升,高高无极。落下,则见十方迥无所有,唯地平如镜,琉璃莹彻。远望唯一广大楼阁,阁量如空,阁中尽世间所有人物事业,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来无外。阁中设一高座,紫赤焰色,予心谓金刚宝座。其阁庄严,妙严不可思议,予欢喜欲近,心中思惟:如何清净界中,有此杂秽耶?才作此念,其阁即远。寻复自思曰:净秽自我心生耳。其阁即近。……忽闻磬声,开目视之,则见弥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礼,仰视其面,晃耀紫金色,世无可比者。礼毕,自念今者特为我说,则我为当机,遂长跪取卷展之。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然如梦,但闻空中音声历历,开明心地,不存一字。及觉,恍然言犹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弥勒楼阁耳。”9 |, {( w; M& v' [) b: I3 @! j8 }
5 ^' ]3 T  @# f% ^' M
了达上述法理和事迹,人们必将对大乘佛法生起不同的感受,同时深深领悟,为何汉地祖师会异口同声地对依智不依识的金刚密乘推赞备至。的确,既然是真理,怎会有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呢?汉地大成就者们依靠自证境界,完全可以现量体验到甚深不共的大乘秘密加持,只不过大多秘而不宣而已。对此等深密莫测的大乘圣境,若以凡夫心妄加分别、贬毁,显然是十分危险的行为。
9 I/ ~- H/ Z# Z

: k2 U* B. h  D& t  ^+ Z7 o4 ]- W4 a5 X4 {: _# x6 Y
密宗上师要求所有弟子宁可饿死也不要杀害任何众生# q: T2 i4 l8 ?% T, N! d

) b$ r. A* G; W$ H
4 M) P! T* M# S8 E我的大恩上师晋美彭措如意宝说:“宁可饿死,也发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不杀害任何众生。现在或未来,凡以我为师者当依此而行。”3 y# m2 R; [# T. ~8 c$ q
2 \8 ?/ t4 K, X* x. j7 S" `2 r
1 M4 b6 a1 G8 Z( h, A$ p$ h
扫荡伏牛山
* C* {6 W( \+ b; y% {6 `. _' a2 ^9 L
8 l, U: z6 S" f$ S$ Z0 P2 y3 A

, }8 @& R4 o) M8 s, }
8 Y# i; Y, J8 f& I9 B
八十年以前,河南西部伏牛山是有名的动物乐园,生存着各种野生动物,它们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在自然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伏牛山成为人们挣钱的“聚宝盆”,伏牛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成为人们猎杀野生动物的血腥战场。
; _) o5 o4 [$ y* A  ~  d由于人们享用野生动物血肉的欲望,商贩们以高价收购,而山区人们则在金钱的驱使下向伏牛山开战。他们制作土枪,三五成群地进入伏牛山狩猎,任何动物都不放过,较大的动物有狼、獐子、狐狸、野兔等,飞禽有野鸡及各种鸟类。他们在山中安营结灶,夜不归家,五六天后,带着猎获的“战利品”返回,大小动物有十几只,到市场上卖掉后,又到山上去继续“战斗”。年长日久,狩猎队伍不断壮大,天然动物乐园逐渐变成了杀场,正如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扫荡一样,大小动物一概不留,统统猎杀。没多久,较大的动物如狼、獐、狐、野猪便灭绝了,人们捕捉不到大动物,而后便开始猎取小动物。由于药材市场蛇胆、蝎子、土元价格日益上涨,狩猎者在山沟里大肆捕捉蛇、蝎,每天可捉十几条蛇,五六十只蝎子。没过几年,由于那些野生小动物的增殖速度远远跟不上大批人员的捕捉,药材市场需求量又很大,价格一涨再涨,山区人们便开始人工养殖蛇、蝎子、蚯蚓等,家家户户又办起了养殖厂,蚯蚓作饲料,喂养蝎子与蛇,又让蝎子与毒蛇相互残杀,从而获取毒蛇的毒素。他们还学会了杀蛇取胆,一般五百多条蛇的胆才凑足一斤。蝎子则被放进高压锅中蒸煮,再用铁锅炒黄烘干,如此处理后的蝎子称为全虫,要七百只才够一斤。8 D- N' o" l5 _5 T
在藏地的美青山,原来也有各种野生动物,后来随着贪欲的增盛,人们依靠抢支,网具等各种器具进行捕杀,其结果与伏牛山相同,如今野生动物极其稀少。
) B2 G& J" H: J+ B
# Y/ ]% q6 s0 S3 y真是可悲可叹,人们赚钱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那些动物残遭屠杀也无有尽期。从此业者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请有智慧的人们仔细观察。我的大恩上师晋美彭措如意宝说:“宁可饿死,也发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不杀害任何众生。现在或未来,凡以我为师者当依此而行。”! t3 s4 N% C5 D* l& S! h) l! [: z
9 K7 o& {7 P+ n% g5 S* h4 ?7 y+ _

- q* ?7 O! }* q( J4 f索达吉堪布《悲惨世界》
! e! o1 g6 [: C4 B' P* g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关于无上密宗的双运、降伏等甚深法门的释疑作者  或喜或悲
5 D3 H" b& V. g
3 {$ ?/ k: i, e/ D0 O. b4 m/ @* c9 Q在密乘中,双运、降伏被称作“禁行”。禁行顾名思义,就是须禁止的行为。那么,是对什么人禁止,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可略作开许呢?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质、条件、意义,及其和戒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敏感问题进行冷静探讨,是正确认识密宗的重要环节。) C$ Y3 z0 K6 A: `
密宗上师:/ A! L( I& z, @4 b
当你能够用眼睛盯住树上的苹果,使它从树上掉下来。不过这还不够,你还得有能力用眼睛使掉下的苹果长回树上时,你才有初步的资格来问有关双修的问题。这时你是否具备双修的能力,还是要听从你的上师判断。
( C1 u; `' t. B# M' S( J0 X- J' s6 Z
一切罪业当中,谤法是最大的罪业,要造这个罪却一点都不难,只要嘴皮子一动就行了,甚至不用说出来,心里抱持成见就是谤法了(经中云于一类佛法起恶劣想就是谤法)。造下这个罪,不但往生解脱无缘,还须堕落恶趣受尽苦报。密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宗派,古今大德都未曾对此深法有何疑议。毁谤密宗的后果是什么呢?《智慧深圆续》云:(续即密宗经典,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心违密法造恶者,定堕地狱真可愍。”所以,在此劝请大家不要为部分用心叵测、错谬百出的谤密言论所惑,不要对自己根本不甚了然的密宗深法动辄评论甚至毁谤,以免将来追悔莫及!
* {3 v# }% y3 q
9 p: }( B- n2 V; W# w
《般若锋兮金刚焰》% b5 ]- j! |$ S1 e/ c9 O0 e1 q2 ^

9 e  {# N2 o9 x5 w谤密者学理不深,却善于拿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东西来蒙混初学,请好好读读这本书!除疑解惑还能大长学问!这个贴子的主体部分是这本书的第八章,仔细看这个贴子,对密宗的大部分疑惑都能除去!有这方面疑惑的同修务必要参看此贴全文,存下对密宗的非理成见,就是谤法大罪,将是你往生的巨大绊脚石!(于佛经一类起恶劣想即是谤法罪)
3 S$ P5 D) M4 k5 U4 P9 V; w8 \* ]8 a- E6 |
作者 释智诚 秋吉彭措
6 _! v. T1 B# W4 Y
2 S$ T+ P2 N) o# X1 I1 U
此《般若锋兮金刚焰》是目前最系统的破萧著作,从见、修、行、果一个体系方面抉择了萧氏邪说的谬误。仅上、中册在台湾出版就引起了萧平实师徒内部的混乱与分裂。本书也从正面以诸多教证理证成立了显密圆融、密法是清净无垢的正法。* ?+ Y5 }8 y$ d+ I3 C8 M& Y+ d
e书下载 1 U) [2 k0 L$ R; s
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brfxjgy.chm
# i4 E1 R. G5 I

* x6 x, ?/ Q1 D 7 E- n8 v% {  B+ c2 ?5 w' x

: C" ^3 g5 B' i; O& W " S- C! n9 W8 ~# Q; h' }
密宗法义深不可测,单凭凡夫心来思量是很难出得了曲解的窠臼的。虽然有些密宗法门让人暂时难以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法门跟一般人望文生义的“淫”和“杀”绝对不能混为一谈,而绝对是清净的正法,本贴将以方方面面的教证和理证来证成这一点。1 @( ~: l' @8 H6 S. o; N; H
+ Z: O, e+ }4 U; j0 P7 ^- q, v
此外,由于藏汉佛法交流的不成熟,部分十分荒唐的常识性错讹也严重存在。比如说只有极少部分具格的在家大修行者才能实修的双运法门,竟然被谬传为严持净戒的藏传出家人也在广泛修习。这类以讹传讹的谬论,就是十分严重的谤僧大罪。在这个贴子里也将对类似的误解加以澄清。

4 \& g; u( W9 \% s" I5 N, ]
7 p, F# K: u7 s- `至于目前网上流传的一些不利于密宗的文字或者说个别“不如法事件”,我们需要加以理性分析。不可否认,跟汉传佛教中的谁也不愿其发生的少量丑闻一样,极少部分不如法的密宗修行人和借密宗行骗的人,也确实是有的。不过,这里错的是不如法的人而不是清净正法,不能把人的过错归咎于法,这个道理一目了然。
9 b$ _2 P! j& l2 o1 G( ^2 X" z$ ]6 _" [# ~3 ?8 }8 M( F1 y) \
“谤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大力收集涉及密宗的个别不良事件或现象,然后运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加以大肆散发。这种意气用事的做法,实际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如果把汉传佛教的类似事例收集起来,数量和情节可能更加惊人!但我们绝对不会这样做,而且可以保证,任何对整体圣教不利的事,我们都绝对不会去做。事实上,假冒伪劣等恶行给整体圣教造成的损害,比起某位信士在某时某处所受到的具体伤害,要严重得多。因此,客观地讲,我们都是受害者。”
3 _* p1 l$ H; n  c2 C. D. k* e1 V8 o! q  w  C2 J
而且更加需要辨明的一点是,绝不是所有的这些传闻都是真实无误的。事实上大部分并不足以征信。一部分传闻,仅是片面之辞;一部分传闻无来无由,根本无从查证;还有一部分甚至是某些仇密势力刻意制造的抹黑事件,这一点已经有了先例,其当事人已经发布了对于造谣中伤密宗上师的忏悔声明。在这个斗诤坚固的末法时代,部分谤密人士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实在是让人感慨良深!提请大家对这类传闻要谨慎对待,切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以免造下毁谤真正大修行人的罪过!
& D3 h) T6 k# C+ _% n& V) F7 z3 M' y
以下不妨由太虚大师的对于无上密宗甚深法门的一段评述来引入正文:4 D: j4 s2 R& ?( u. z9 O- a

9 B/ E6 A) w* \
1 W  l0 R# `: d- Z$ U5 n' V太虚大师在《佛理要略》中说:“‘总持’即陀罗尼义。普通指陀罗尼为咒,是取狭义。然陀罗尼义实甚广,如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等。此中所明一切法大陀罗尼,即指陀罗尼中之大陀罗尼也。非但指密宗之咒,——密咒中有是大陀罗尼,亦有仅为一事一用之小陀罗尼。一切法皆大总持义,如天台圆教一色一香皆法界义,贤首圆教事事无碍法界义,皆任何一法包一切法,等于密教大陀罗尼。何以故?如云随拈一法皆为法界,今拈一纸亦即摄一切法;盖任拈一法既皆法界,则一切法皆不能出此法界外也。又如事事无碍,则任何一事物即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亦即一事物,即境即心,即身即佛。此一切法大总持即大乘之妙用,融会前二而成就。前二为体与相,此即为用。又所谓大总持,谓一众生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一那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那等。明此则更无空界时劫拘限,速疾圆成佛果,普度众生之大用。如是大乘法三义甚深甚广,今为初学粗略而谈,广如性、相、台、贤、禅、密各宗义中说。例如密宗,也不过发挥此法法皆大总持之妙用;欲界特盛之贪莫过淫欲,最重之恶莫过忿杀,——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极凶工具亦莫过淫杀,而无上密宗即以淫杀为大修行法,则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卫,最污秽之物亦成上供,可谓极乎烦恼即菩提之能事;然亦实现此‘无法非大总持’之功用耳。若知佛是干屎橛,道在屎溺,则更何足怪哉!”
8 ^- \; @  W( Q* |4 E

: T3 s( w2 G# g' Y

  ?7 V/ O/ p8 a8 Q! x 3 m/ |6 D2 {/ X4 J% L5 }; E

) U* i4 ~; d1 X2 U. `  L3 c& D) L; H* A
《般若锋兮金刚焰》第八章如意自在
" T6 T+ ^+ v  y7 E8 n
! c" q& z' v' b4 S% T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 C5 k& n6 P4 \& Y+ T% l; J2 R
4 e, ]" X! b- }$ e" ?
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师(圆悟克勤禅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公(张无尽居士)曰:‘正好说禅也。’师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P- r3 O( ^; [. u3 J9 T
——《五灯会元》
+ x0 [. z: K( }& F' d, p
" G; R; @3 D6 \无上瑜伽的双运、降伏等禁行,是外界对密宗最感迷惑之处。其实,这些法门含有十分深妙的道理,在显教中也有适当披露。像汉地的天台、华严、禅宗等圆顿大法,就和无上瑜伽“转烦恼为道用”的精神存在相当接近之处,只不过较为简略、含蓄、偏于理而已。2 k3 M9 a' J3 a* {; B7 N' K

( ]: z6 o8 r$ A. ^$ `- ?- v关于禁行,海内外众多大德已经作了不少解释,但是,尚有众生因为福德因缘、信根慧力暂不具足,难以心开意解。此外,还有些不良之徒,认为狂谤密宗是争风邀名的终南捷径,而揪住禁行大做文章又被视为攻击密宗的“撒手锏”。为了帮助广大佛教徒对金刚密乘生起正确的认识,下面依据可靠教理并在不违越基本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深入浅出地就双运、降伏进行适当论述,顺便粉碎萧张邪说谬论。
" H1 _2 x; Y) |/ f  j: p% Q, U7 X1 {0 x% G5 g; _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
1 z4 d. h& X- T6 {6 z   

& |5 W! M% j! ?' `6 f9 v( |  Q5 C
. m! @. V+ s- _& [2 T9 H) U在密乘中,双运、降伏被称作“禁行”。禁行,顾名思义,就是须禁止的行为。那么,是对什么人禁止,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可略作开许呢?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质、条件、意义,及其和戒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敏感问题进行冷静探讨,是正确认识密宗的重要环节。' y- z1 j+ A: m3 O0 v6 C& \
1 Z& F# ?' j0 \8 n$ u
我们知道,无上瑜伽主要包含玛哈(生起次第)、阿讷(圆满次第)和阿底(大圆满)三个层次。玛哈瑜伽侧重观修本尊坛城,持诵明咒。阿底瑜伽直截修持离戏心性,不依赖外部条件。这二者和双身(双运)法关系都不大。阿讷瑜伽分作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其中的有相次第主要修持风脉明点(杂龙),复有自身修法和他身修法之别。所谓双身法,实际就是指有相圆满次第中的他身修法。由此可见,双身法虽有其特殊价值,但只是无量甚深密法之一,并非一切密宗弟子唯一的选择。# n4 P% l; p8 p" p
, W% K' d; K9 S0 Y; x# A3 _9 M
总的来说,密法可分为解脱道和方便道(这两个名词于此有特殊含义,和别处用法不同)。双身法即属于方便道,此种法门,仅对极少数具备根性和因缘的修行人(一般皆为在家瑜伽士)略有开许。就绝大多数密乘弟子——特别是出家僧人——而言,双身法是禁止的。在藏地,出家僧人一般都是修学解脱道,也就是谨持别解脱戒,趋入正常有序的闻思修行。无上瑜伽的方便道虽不失快捷,但其难度和危险性较大,对修法者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绝非普通学人所堪行持。解脱道则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十分稳妥,可谓是当今时代绝大多数修行人的最佳选择。
5 D9 R4 C! _9 \
% ~8 I: e: g8 C( l% w% |. L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开示道:“子一:方便甚深道。主要依方便奇妙之行,以强力使现自住智慧,而速能成就彼果,犹如玛吉噶(一种点金剂)之力,于一瞬间其将铁球转为黄金也。……子二:智慧解脱道。主要以闻思修行之殊胜智慧,来抉择诸法皆为本觉自然本智自圆大坛城而修习故,究竟诸道后,于自现身智坛城大平等中解脱,犹如果支巴之宝,与铁界物并置,使其渐次变金也。于彼(解脱道),上根修悟同时而趣入彼道,乃名顿悟道;先抉择正见,于彼义如理修炼等持,乃名为渐悟道。有如是两种也。”“以本体而分方便道禁戒行,与解脱道谨慎行二。初者有共同一般行为及特殊双运、降伏行为二种。二者解脱道有信行、勤行等七种渐次行为,以及无取舍顿悟行为,共说八种也。可见,利根行人修学解脱道,同样可以极快顿悟成就,并不比方便道逊色。了知此点,对出家人来说尤为重要。
+ F  V0 N0 d: t4 A/ J( _# W, X3 w- A6 n8 ]( X
在历史上,尽管不少摄受空行母的大瑜伽士是公认的登地圣者,具有胜义比丘戒,但为维护僧团形象和教众信心,他们仍甘愿示现居士身份,并对一切出家僧人礼敬有加。故此必须提醒一句,若有个别出家人想打着修行密法的幌子,恣纵自相的贪欲烦恼,很可能会失毁根本戒,损害自他。作为一名修行人,必须对自己的发心、能力、层次和身份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负责任,那就后果堪虞了。8 S5 `  D$ T- x8 K' U3 ^

5 F1 M, Q+ J8 `/ A2 Y' t当代宁玛派大法王至尊金刚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在《窍诀宝藏海》中开示道:6 l3 v. i  p, V8 e
6 k+ Y( W% w+ e+ l  q
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任何密宗方面的证悟境界,只是依止一个空行母,根本不会得到暂时与究竟的解脱。因为如果贪心不能束缚我们,那在轮回中受束缚这回事就根本不会存在。总之,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从来没有依靠自相烦恼而得解脱的佛陀圣者,这只能是在原有烦恼之上更加增上烦恼。自己以为是密宗师,可以随心所欲,就象印度外道大自在派中的性力派行持贪欲,如果依止这些所谓的‘佛法’行为能得到解脱,那为什么小虫得不到解脱呢?因此在密宗里仅依靠一个空行母,根本不能成就密法。现在世间人以密宗为籍口,或妄称自己是伏藏师,以贪欲来修持无上密法,这种做法实在是自欺欺人,只能是毁坏自他的心相续。”
' e$ q( F! b! S$ @2 f! e2 e$ T; x% Q2 T& Q+ [0 z
“总之,不论是降伏还是双运,如果没有密法的修行要诀,自己是绝然不能享用空行母或直接行持密法中的甚深行为,否则那就和外道大自在派的行为无二无别了。
+ D- G3 R$ L7 {6 D# w( m2 H+ B0 l3 b3 A, C5 _
在大幻化网续部中讲,解脱道犹如果支巴之宝,其与铁物并置能使渐次变成黄金,而方便道就犹如玛吉嘎之力,能于一瞬间将千斤钢铁变成黄金,因此依空行母的方便法能迅速地成就。方便道与解脱道有如此缓慢与快速、渐悟与顿悟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在竹钦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中讲得比较详尽细致。因此一方面依靠方便道的行为应该值得我们赞叹颂扬,但另一方面我们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也应该谨小慎微,否则很容易将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如果不具有任何解脱的教言,那么天边无际的小昆虫也都在作不净行,它们也应该得到解脱,但事实并非如此。”
5 V& v6 V! B- D, D& n. I; I; Z$ K: H: ?
“在大幻化网中,有解脱道和方便道,作为无上大圆满的修行人,不依靠空行母也能成就,因为这是究竟解脱的大圆满宗派。”
& v! M: p7 I0 ?8 z9 P% _" D; F/ v6 C2 g+ H) m& r6 I
至尊上师益西彭措堪布在《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讲道:“大圆满宣说的不是修道中的瑜伽士或菩萨的境界,而是无学道的佛果中基道果不分的究竟本体,在修大圆满正行时不藉任何功用,从开始便以智慧去感受无生法界,在已经任运地安住在法界中时,若还有为地去修生、圆次第,则同样成为障碍,也不需借助空行母。这时只需修上师瑜伽,使相续中产生清净、稳定、不退转的信心即可。相比于大圆满,生、圆次第还是属于不了义的法门。只有理解了大圆满的特点,才会对法圆满产生不共同的信心,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听别人赞叹大圆满殊胜而随声附和,则不可能深入堂奥,理解甚至证悟大圆满心性。% j* t1 S8 Q2 A  O- I

# _8 o* i+ }6 G4 \大圆满开始修时是直断分别心,安住于分别心的大清净本性,以智慧去感受修法。这时阿赖耶识和法身无别,第六意识与无漏智慧无别,但在产生大圆满智慧前,即还是以分别心去相似抉择时,阿赖耶识和法身,第六意识和无漏智慧还是截然不同的法,并应将其区别处详加鉴别。这时修取舍因果、严持戒律、积资净障等世俗有为善法便特别重要。相似的见解虽高,但若行为上已开始一切都不执著,不取舍善恶业,则无异于受到了魔的加持,是最邪的修法。大圆满不是安住在分别心上,而是将分别心直断,安住在它无生的本性上。' w, q$ p* G$ G5 U

. s2 v3 S8 l5 O3 a6 ?, M  d远离一切相执、勤作、戏论,不依赖外部条件,直观心性顿悟成佛,乃是大圆满法极为不共之处。所以,宁玛派祖师历来强调,顶乘大圆满的加持力和成佛速度,较之于下乘共同续部的任何修法都要迅猛,双运法亦不例外。大圆满灌顶中,依靠水晶等而直指心性的第四级灌顶(句义灌顶)居于秘密灌顶、智慧灌顶之上,就证明了这一点。
, n& I* E/ J( D# G
- \( j6 |5 o2 {. @9 F4 t密宗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寂灭迷乱分别念证悟心性本面。若能直截悟入离戏实相,生起次第的本尊坛城和圆满次第的风脉瑜伽,亦可自然成就,因为了义的本尊和了义的中脉即是离戏大法界。抓住这个根本点,就会明白,密宗其实并不怪异。《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云:“如是具慧者以闻思之慧,如理通达大等净之义,先有如此殊胜正见后,便随彼理,而入道修炼等持,依靠入定、后得瑜伽,诸平庸迷乱分别念,皆已自解脱。因若解脱分别之心,则与彼无别同行之风界诸行,亦自然会解脱于智慧法界故,一切能取所取,迷现之分别俱缘,悉皆自消自解脱,现前实相真实谛,并得无学之果也。”了知此点甚为关键。2 w3 p5 Y6 c) O) X

# O0 s. F. m+ V. m尽管具体的窍诀、方便和修法有所差异,但在大等净见和转烦恼为道用的根本精神上,玛哈、阿讷和阿底没有不同。因此,如能具备大乘正见和良好心态,远离不必要的误区,对无上瑜伽生起如实信解,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7 ^: M# ?/ I" B& G
/ E- X! j2 G% c
机械思维模式的缺陷,不仅体现在割裂上,也体现在单向上。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1 F1 S2 C" a: P  J

+ }5 |' Q8 p. i- n2 Q5 l/ l% r' G+ h
意识永远是意识,烦恼永远是烦恼,不善法永远是不善法,而胜义实相,则永远是孤立僵化的他体实法,这种机械论断显然有欠考虑。线性的单向发散是最为低级和死板的一种运行方式,因而它并不总是正确的。在探索玄妙深密的宇宙人生真谛时,尤其如此。许多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前进途中,适时地转转身,换换角度,真理或许就停在眼前。5 ?% }" {. T6 D; m
+ J/ i# s8 {! E' }9 [8 N
要正确认识密宗禁行,必须对此理引起高度重视。而灵活剖析善法和不善法的本质,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8 P0 ?+ _: ]3 g) w' d; I
; \& M3 q: F0 S6 T7 W
众所周知,较之于小乘教法,大乘佛法更加注重根据内心状况而不是外在行为来判断戒律、善恶的得失。所以十种善业或十种不善业里面,最要紧的是三种意业。当然,这并不是说身三语四就毫无意义,而是说业的定性和定量,内在心意之等起起着主导作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许多教言对此进行了深入说明。是故,在对因果不虚深怀敬畏的同时,本着大乘精神,尤为注重观察和端正内在的发心,遂成为藏传佛教因果观的一大特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因果不虚”中讲道:
( |8 b) W: a! U$ ?, w$ f8 z% `- Q
9 b" \6 U8 e) Y! R上至有顶下到无间地狱底层的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议、千差万别的痛苦和安乐,都是来源于各自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如《百业经》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
. i3 P$ r. L+ m1 W: F4 P9 [
6 R2 W  [* N* d" D# O' m有些人尽管现今大权在握、地位显赫,拥有许多受用,但是当死期到来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随他而去,只有自己此生积累的善业恶业紧紧跟随,将自己引入轮回的善趣与恶趣之中。《教王经》云:‘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尽管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不会当下立即现前果报,但任何时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缘聚合时必将自食其果。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又如《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例如,当金翅鸟展翅翱翔在高高的虚空中时,它的身影没有现出,但是并非没有身影,最后无论降落在哪里,它那黑乎乎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样,所造的善业恶业的果报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最后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 j* C- x8 K# {  J! D0 x7 c" C9 h- T1 f# o7 ]4 w/ j/ U1 S
……象龙树菩萨那样的圣人,尚且需要感受这种业力的异熟果报,更何况说我们这些从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造了不计其数恶业的人呢?而且我们现在仍然还执迷不悟地累积罪恶,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即使是脱离恶趣恐怕也不容易。- Z6 o: {& V; v& H; M8 Z* J

- O, F* j5 O! d) t) h6 K+ b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谨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业也要尽心尽力予以杜绝,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毕力加以成办。如果没有这样从小处着手,那么以每一刹那的恶业也需要在恶趣中住留数劫。为此,就算是很微小的罪业,我们也也绝不能认为就这么一点点无关痛痒而抱着无所谓的轻视态度。寂天菩萨亲口说过:‘刹那造罪业,数劫住无间,况无始轮回,积罪失善趣。’《贤愚经》中也说:‘莫想诸罪微,无害而轻视,火星虽微小,能焚如山草。’
. s6 ^/ T4 `2 y8 l# d7 V) v  s  r3 L9 T2 x
同样,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大为可观的果报,所以不要认为仅仅这么一点点有什么用途而不屑一顾。……此外经中也说观想佛陀甚至向空中抛撒一朵花作供养的善果,获得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是难以到达它的边际。如《贤愚经》云:‘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功德藏》亦云:‘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本来,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小,可是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年它的树枝都增长到一由旬左右,即便如此,这也无法形容善恶果报的增长程度。+ c6 r9 Q; l# l* b  d
8 e, h' d2 O: ~5 ?& Q4 s8 D
相反,即便是违犯了细微的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
, R3 J) ^4 r& l1 C1 P$ S$ J6 v
% ?2 V) R$ E" s$ Q4 A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还是要看人的心起心动念。举个例子来说:一棵大树,如果它的根是药性,那么它的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它的根是毒,那么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性,毒性十足的树根绝不可能生长出灵丹妙药的枝叶。同样,如果带着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但实际上只会变成不善业,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瑕,那么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象是在造恶业,但事实上已经成了善举。《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则)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1 a$ J3 I6 B* M# y
% Y5 j' _. x% M! ~1 m, ^8 d, ~8 ?
因此,对于没有丝毫自私自利、内心无比清净的菩萨来说,身语七种不善业才有直接开许的时候。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以及星宿婆罗门子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之类的情况。& T' N/ q1 w! m  H' n: u
* V8 i: z0 u. S. L2 y
下面简明扼要地讲述这两则公案。
, E5 E, e, W9 H, J+ n  F0 T: s4 c9 p$ J
从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大悲商主的时候,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名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强盗企图杀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知道后心里想:这五百名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这个人残杀了他们,后果必将身陷地狱住无量劫,实在可怜;如果我杀了这个人,就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是自己下堕地狱我也心甘情愿。这样三思之后,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这一公案,表面上来看是造了恶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菩萨的他亲手杀了一个人,但实际上完全是善业,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念,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 M* E: J2 T; [+ \2 B3 }

  l' i; j5 \4 @8 E2 F7 ?9 ?* M再有,星宿婆罗门长年累月在林间持梵净行。一次他到城中去化缘时,一位婆罗门女对他一见钟情,生起贪爱,欲绝身亡。星宿婆罗门不由得对她生起悲悯之心,于是和她结成夫妻,以此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 O8 P! R" F5 U/ |7 z+ c
: W# u( |- p, S) m/ @诸如此类的杀生及破梵净行才有开许。而对于为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而行,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4 X/ R4 Q+ y4 }& @不与取也不例外,对于根本没有私心杂念、有胆有识、大义凛然的菩萨来说,为了爱财如命的富翁,而从他们手中盗窃财物上供三宝、下施乞丐等是开许的。% ]$ E. g% d7 M+ \+ n/ n* X0 d4 C
3 c# m2 ^1 }' ~/ B# |/ F
妄语也是同样,如果是为了保护濒临绝境的众生性命或者保护三宝财产等说妄语是开许的。但以私欲欺骗他人是绝对不开许的。

0 [7 U- ^% v; L1 T) W( C, I5 {7 Y2 Z: H  B% P
离间语也是一样,例如,一个行善之人和一个喜欢作恶的人相互为友,而且为非作歹的那个人势力强大,因为担心行善之人被他带入罪恶的邪道,而说离间语使他们分道扬镳是开许的。相反,使志同道合的两人关系四分五裂,说离间语绝不开许。9 S5 M% G7 s, }6 j
& E4 s& A2 y  q! o  w3 O1 Z
恶语也是如此,对于以温和方式实在无法调伏的人士,只有以强制性的手段才能使他们步入正法。再有上师等宣讲教言揭露弟子的罪恶等,这些情况下口出粗语恶语是开许的。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而轻视侮辱对方的粗恶语是不开许的。
. t1 ]: T" B4 Z5 w" F# S# s. a& N' G* N1 {. T
说绮语也是一样,对于爱说爱讲的有些人,以默然禁语的方式不能使他们趋入正法,只有通过权巧方便才能令他们进入佛门,这种情况下说绮语是开许的,而说些让自他心思散乱的无稽之谈并不开许。- F& o) C+ \$ U5 Y& R
  Z8 ~6 R2 _  ]5 a% j# r
由于贪、嗔、邪见三种意罪业,不可能有转变成善妙动机的情况,只要一生起恶分别念,就必然是不善业,因此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
% V! K( B  F+ u' M3 Z
+ d3 g4 A& z) i7 Y& g  D$ g4 N. @/ v! [所有善不善业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尽管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心的分别念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与严重的恶果。所以,我们每个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态,如果处在善心之中,理应生起欢喜,尽量使善业与日俱增;倘若处于恶意之下,那就必须立即忏悔,而且暗暗自我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虽然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生起这样的恶分别念,实在惭愧。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在自相续中永不再现。  ^# O; q' D8 r) m; P! ^: R2 m
, `, H4 v4 p3 W1 M' A$ A) \9 I
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务必要详详细细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确实是善的动机,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处在与别人竞争的心理或者装模作样、贪图名誉等心态中,那就必须要认真加以纠正,做到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不论怎样也无法扭转自己的动机,还是延缓做那件善事为好。”
5 ^- Q9 }  j( d  ]0 M  {1 `9 s3 p% f- }! n. r0 G# l
“可见,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获得快乐也都是往昔业力成熟的果报。同样,现在无论行善或作恶,它的果报在来世或者来世的来世也必然会成熟。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对因果的道理生起定解进而加以取舍非常重要,万万不可以高深见解的法语来轻视因果。如邬金莲师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而无有解脱的机会。’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在证悟实相之见解的同时,必须要细致入微地取舍因果。& w# [% ?  _3 R- m' k& G7 Q
6 s  S" x% F0 j4 V1 S  g
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如果证悟了空性而造罪,到底是有害还是无害呢?
$ G0 X: t% ?6 O; x7 }  x. U8 m' m帕单巴仁波切回答言:如果真正彻悟了空性,就绝不会造罪,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L; u( D: Q4 u& C- E1 r如果你真的渴望修持正法,那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相脱离而实地修行。
5 V" @: _4 Z* @, I5 h% m$ K! j3 D, E* B7 x6 e* {4 _
上文提到的星宿婆罗门子的公案,在汉译《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中也有述及,除了名字稍有不同之外,主要情节基本一致:“尔时世尊赞众尊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萨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重罪,离于诸罪及远一切堕恶道业。善男子,我念过去阿僧祇劫,复过是数,时有梵志名曰树提,于四十二亿岁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时梵志,过是岁已,从林中出入极乐城。入彼城已,见有一女,彼时女人见此梵志仪容端严,即起欲心,寻趣梵志,以手执足,实时躄地。善男子,尔时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曰:‘我求梵志。’梵志言:‘妹,我不行欲。’女曰:‘若不从我,我今当死。’善男子,尔时树提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时,我于四十二亿岁修净梵行,云何于今而当毁坏?彼时梵志强自顿抴,得离七步,离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不令是人以我致死。善男子,尔时梵志又如是思惟已,还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善男子,尔时梵志于十二年XX为家室,过十二年已寻复出家,实时还具四无量心,具已命终生梵天中。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观:若余众生由爱欲故堕于地狱,行方便菩萨生梵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E; c6 y  {" l  c7 A5 n
6 E/ |- A& Y  s& j
这段经文的缘由,是阿难示现对众尊王菩萨的行为不“检点”进行“揭发”,佛陀的裁决是:大菩萨以清净悲心而接触女众,无有过失。为证明此点,遂举往昔树提梵志之事。最后,佛陀总结强调了大乘方便的殊胜作用,明确开示内在的善巧方便可将表相罪行转成功德。懂得这一大乘不共精神,对于正确理解密宗意义重大。
, ?& ?  R( [% a" Z0 m& A: Z& B2 d# i$ E2 E* c
大悲商主的公案也出自《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佛复告智胜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世遇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为求珍宝入于大海。善男子,时贾人中有一恶人多怀奸伪,常行恶业初无悔心,善知兵法恒为寇贼,夺他财物以为产业,状如贾人,共诸贾人同载一船。时彼恶人如是思惟:此诸贾人大得珍宝,我今当杀此诸贾人,取其珍宝还阎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杀诸人。善男子,尔时有人名曰大悲,于彼众中作大导师。时彼导师于夜梦中见海鬼神来作是言:汝此众中有一恶人,如是相貌,恒为寇贼劫他财物,彼人今生如是恶心:我当杀此五百人已,取其财物还阎浮提。若此恶人得遂本心杀五百人者,作大恶逆业。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菩萨,若此恶人杀诸菩萨,以此业缘障碍罪故,一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恶人于其中间常在地狱。汝为导师可作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彼五百菩萨亦复可得全其身命。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如是思惟:作何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五百菩萨全其身命?作如是思惟已,乃不向一人说是事也。尔时待风,余有七日当还阎浮提。七日过已如是思惟:更无方便,唯有除此一恶人者,尔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复作是念:若我向余人说,此五百人当生恶心,生恶心已杀此恶人,彼诸人等当堕恶道。善男子,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护五百人故,害此恶人!是时导师,即以短矛刺杀恶人,令诸贾人安隐得还至阎浮提。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导师则我身是也,五百贾人此贤劫中五百菩萨是也,当于此劫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时彼恶人命终之后,生善道天上。善男子,汝今当知,勿谓菩萨有如是障碍业报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实时是菩萨方便力也。2 x0 b% h" C# c& b* Y: R
2 k- m% K% `7 |* s# P7 N3 D2 i* B# c
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经律异相》等佛典中,也讲到上述两则公案。对于正确理解善、恶业和双运、降伏等禁行,这两个公案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K- S. i) E; A, b
$ l+ B: V6 s* W! t2 [+ F  G
《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的内容十分殊胜,广大宣说了大乘佛法的不思议处。不妨再引述一段供读者参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诸菩萨摩诃萨所行方便,声闻缘觉之所无有。……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亦复如是。为化众生,处于五欲,见法无常不以常想而起于爱,又不自害亦不害他。善男子,如小种子虽生于芽,然其本色无所亏损,不生异物。善男子,如是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种子,菩萨虽有烦恼于五欲娱乐,不生三恶道芽,不损善根之色,亦不退转。善男子,譬如鱼师,以食涂网投之深渊,既满所求,即寻牵出。善男子,行方便菩萨亦复如是,以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熏修其心,结以为纲,一切智心以为涂食,虽投五欲污泥之中,如其所愿,牵出欲界,命终之后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咒术,为官所执初五系缚,此人自以咒术力故即断五缚,随愿而去。善男子,如是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虽处五欲共相娱乐,为化众生如其所求,以一切智咒断五欲缚,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士夫,善知战法,藏一利刀卫送行人,而彼众中无有一人能知此人密怀奇谋,而反轻之,更生怜愍无敬重心,各相谓言:‘彼人既无器仗,亦无伴党,此非健士,复无势力,自身不救,何能济人?此若坏贼,无有是处,彼人必当受诸困厄。’时彼士夫遂至空泽,群贼俱发,尔时士夫牢自庄严,寻时即出所藏之刀,始一掷刀群贼丧命,诸贼既坏复还藏刀。善男子,行方便菩萨善藏智刀,而以方便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为化众生。声闻见此方便菩萨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不知方便故生浊心,或复怜愍谓为放逸,如是之人尚不自度,何况能救一切众生?若能坏魔,无有是处。尔时菩萨善用方便智慧之刀,如其所求断诸烦恼尽令摧灭。善男子,汝今当知,如诸菩萨摩诃萨所行方便,声闻缘觉之所无有。……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亦复如是。为化众生,处于五欲,见法无常不以常想而起于爱,又不自害亦不害他。善男子,如小种子虽生于芽,然其本色无所亏损,不生异物。善男子,如是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种子,菩萨虽有烦恼于五欲娱乐,不生三恶道芽,不损善根之色,亦不退转。善男子,譬如鱼师,以食涂网投之深渊,既满所求,即寻牵出。善男子,行方便菩萨亦复如是,以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熏修其心,结以为纲,一切智心以为涂食,虽投五欲污泥之中,如其所愿,牵出欲界,命终之后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咒术,为官所执初五系缚,此人自以咒术力故即断五缚,随愿而去。善男子,如是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虽处五欲共相娱乐,为化众生如其所求,以一切智咒断五欲缚,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士夫,善知战法,藏一利刀卫送行人,而彼众中无有一人能知此人密怀奇谋,而反轻之,更生怜愍无敬重心,各相谓言:‘彼人既无器仗,亦无伴党,此非健士,复无势力,自身不救,何能济人?此若坏贼,无有是处,彼人必当受诸困厄。’时彼士夫遂至空泽,群贼俱发,尔时士夫牢自庄严,寻时即出所藏之刀,始一掷刀群贼丧命,诸贼既坏复还藏刀。善男子,行方便菩萨善藏智刀,而以方便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为化众生。声闻见此方便菩萨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不知方便故生浊心,或复怜愍谓为放逸,如是之人尚不自度,何况能救一切众生?若能坏魔,无有是处。尔时菩萨善用方便智慧之刀,如其所求断诸烦恼尽令摧灭。" Z$ H5 G$ F8 J

% g1 D3 n) Z! x5 J& r
* j6 K& L: S% J/ G大悲心和空性慧,无疑是大乘方便的核心。许多经论都讲道,怀着空性大悲藏的大乘行人,通过内在不共的善巧方便,将表相的身语不善行转成功德、善法,从而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完全可能的。具有胜妙大等净见和甚深窍诀的金刚密乘,自在驾驭表相行为的能力,更是不在话下了。既然在传统上,都认为汉地是大乘化域,那么,老是以声闻人甚或外道徒的狭隘、粗浮眼神审视一切,当然不是正常现象!
2 i/ h% u3 A& J
) M. y% H9 @: M8 X. M窥基法师《大般若经理趣分述赞》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4 v8 x. v- [+ C' n" y9 |
( t% A0 x, H4 D/ @; |4 U曰:又以伏世间,普遍恒乃至有,皆令清自然伏。: o" ^# {5 q* @$ o0 H4 P# }6 q' h
曰:自下第二重等所得果利。于中有二:初明利他,后明自利,此利他也。伏世等者,佛菩萨观诸有情多所蔽,有珍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其因所蔽增长恶业,当堕恶有出期,遂起大集其财宝,令舍悭吝不起恶业。菩萨实是后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等,不己身名利诸众恭敬,故起一增百千善。由是善求善知,遇一王杀缚鞭杖生,善心悔,王之言:‘此诸众生愚悷,若不苦楚伏,故我苦之。’善方解。如仙豫国五百波罗门更增功德,此亦如是。一切十所有道,皆此知。故贪时利。' L1 O* v% w6 k- e
) L6 M$ R$ p9 j, c4 P: y
一切十所有”等语可以看出,窥基法师在善恶问题上所持的态度,与《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完全一致。这里虽然借用“贪欲”之词,但其实际内涵早已换成大乘智悲双运妙境(后得智中大悲之心),故与无有方便摄持的自相烦恼截然不同

# T9 c, a9 U: ?2 q, |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若经》对法涌(藏译为法胜)菩萨自在示现的描述,揭示了不可以相取人的原则:“时道理空中声复语常啼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空无愿甚深之法生信解,汝一切相心求深般若波蜜多。……汝于此中莫生秽相,应作是念:我未能知说法菩萨方便善巧,此说法师善知方便,为欲调伏刚强有情,欲令有情植众德本,俯同世事现受诸欲,然此菩萨不取法相,无著无碍曾无毁犯。汝善男子,当于尔时,应观诸法真实理趣。云何诸法真实理趣?谓一切法无染无净。何以故?善男子,以一切法自性皆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阳焰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汝善男子,若能如是观察诸法真实理趣随逐法师,不久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又善男子,于余魔事汝应觉知,谓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应嗔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法涌菩萨摩诃萨住此宫中,常与六万八千侍女游诸苑池,以妙五欲共相娱乐,妙香城中男女大小为欲瞻仰法涌菩萨及听法故,有时得入常喜等苑贤善等池,亦以五欲共相娱乐。又善男子,法涌菩萨摩诃萨,与诸侍女受妙乐已,昼夜三时为说般若波罗蜜多。妙香城内有诸士女,于其城中七宝台上,为法涌菩萨摩诃萨敷师子座众宝庄饰。……时诸大众既闻法已,有诵持者,有书写者,有转读者,有思惟者,有如说行者,有开悟他者,由是因缘彼有情类,于诸恶趣得不堕法,及于无上正等菩提永不退转。汝善男子,应勤精进速疾往诣法涌菩萨摩诃萨所,当令汝闻所求般若波罗蜜多。又善男子,法涌菩萨是汝长夜真净善友,示现教导赞励庆喜,令汝速证所求无上正等菩提。法涌菩萨于过去世,以勤苦行求深般若波罗蜜多,亦如汝今求之方便。汝宜速往法涌菩萨摩诃萨所,勿生疑难,莫计昼夜,不久当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a+ Z3 ~+ O. k% ~2 `

7 D; M3 b0 a% F《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亦云:“佛告:‘善男子,于波罗奈大城有一法师,而常作意受持、课诵六字大明陀罗尼。’(除盖障菩萨)白世尊言:‘我今欲往波罗奈大城,见彼法师礼拜供养。’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彼法师者难得值遇,能受持是六字大明陀罗尼,见彼法师同见如来无异,如见功德圣地,又如见福德之聚、如见珍宝之积、如见施愿如意摩尼珠、如见法藏、如见救世者。善男子,汝若见彼法师,不得生其轻慢疑虑之心。善男子,恐退失汝菩萨之地,反受沉沦。彼之法师戒行缺犯而有妻子,大小便利触污袈裟,无有威仪。’”6 ?7 F, i6 O# L$ i" I
( n5 N6 Q$ W5 I7 K. m/ h
《圆觉经》也讲道:“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刹。宗密大师《圆觉经疏注》释曰:“现染之中而不染也,如净名云: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等。华严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欲度有过众生,先以同事相摄,心既相亲方能受教。如净名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亦同华严善财善友婆须蜜女等。”“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睹逆行便生憍慢。”' A. q! V9 |4 H1 k+ K, [

! t7 s% {$ K  l6 a! H可见大乘善巧方便菩萨外在示现的行为,极为空灵无碍、神妙难测,若唯以表相行迹作为判分标准,难免有误。& B- ]( P8 U9 A& k; ~

0 ]/ j* r& Z4 t  a在取缔一切实有自性的大乘妙境中,同样的显现和行为含有不同的性质和意义、产生不同的后果,是十分正常的事。故此,内在的见解和证境,较之于其他任何因素都更加值得关注。若能深达此理,就会明白,无论顺行还是逆行、禁行,皆可成为大乘菩萨成办二利、圆满二资的殊胜方便。
+ c# o5 U/ }7 H0 m9 b& N$ m! `1 i8 Y7 M; R; R6 \, F
了知善不善法的不确定性之后,再来探讨戒律,就比较方便了
4 y% r, p9 p% j" g5 W; {1 z* U1 k
8 ~2 x0 {& W  w5 h: r* V4 G
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藏密问答录》讲道:7 _% Y/ f1 R0 }2 a9 B8 k
+ N% s2 j" q$ s! A7 g
“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上瑜伽中,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8 R) \, t& k, d% J2 s' ]; f! V
9 m: L1 u$ R4 _- Z0 `
答: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矛盾、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修行人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一般而言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明确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得以存在的方式,按照无垢光尊者等智者的论述,则它们可以一本体异反体的方式并存,因不舍本体的缘故,三者实无任何相违之处。以十不善业而论,别解脱戒将其判入自性罪,但凡受戒僧众任谁都不能毁犯;但对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只要本着无丝毫自私自利、一心只为他人之心性,则戒律中对其在特殊场合、条件下,身、语所可能行之七种不善业亦作了相应开许。
( r, q/ \+ b# u
& z3 K9 i3 D/ q7 s说到淫戒,其实在密宗的所有宗派之中,从未开许过任何一个修行人在未了达贪欲本质的前提下去搞所谓的双身修法。不过与上举十不善业的道理一样,如果一个修行人已达到了很高的修证境界,此时他便可以方便法摄受双身修法。不仅密乘中有如此开许,声闻乘中同样对此作过相同的解释。如果一个修行者已断除了自相续中的烦恼,他也可依方便法在显现上暂时‘破戒’。《律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案:
5 }+ {# d! m9 K! j2 b6 ?1 ~  }0 L9 @9 _3 q5 n5 }
有一阿罗汉名为色迦桑目(汉译为妙贤比丘尼——引者注),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法而得阿罗汉果。在其显现为得果比丘尼时,未生怨王与她行邪淫,但因她早已断除了贪欲之心,故在整个过程中未有丝毫出自个体贪心指使下的乐受。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缘故,所以并不能将其行为判定为破戒。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已断除了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释迦牟尼佛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指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故。这个出家人还仅仅只是断除了欲界贪欲,但佛陀亦对他的行为作了开许。2 v' c- c7 l8 L

, t3 w5 }+ {1 [. S; A大乘经典中再次对未被贪心所摄的所谓破戒之淫行作了相应开许,这方面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佛祖释迦牟尼佛。
& e; u. Q( z0 q6 k9 K
7 K$ k: ^! j/ J+ F# \9 H据一些大乘经论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曾转生为婆罗门子星宿,他于四万两千年中一直行持梵净行。其后在一王宫中偶遇一位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相貌庄严之星宿,心性立刻就动摇起来。她未有丝毫怀疑、犹豫,当下即在其脚下顶礼。星宿颇感震惊,就问她何以如此,女人此时就大胆表白说要做星宿妻子。星宿当然要予以回绝,他诚恳说道:‘我乃持梵净行者,岂可随贪欲而转,故实无法与你共同生活。’但女人心意已绝,她当下表示若星宿不能同她共结连理,她马上就会因悲伤过度而自杀身亡。. l9 @* K9 y' g: Q/ C( s! e3 L

1 ]. ^. C: p1 o& ^6 z  I当这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星宿面前时,他不觉陷入两难的处境之中:若与女人结为夫妻,四万两千年行持梵净行之功德、努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但若抛下女人自顾自修行,她又可能因我而死。星宿原本已扔下女人径直走开,但在走过七步之后,对这个女人的悲悯之心终于让他停住了自己的脚步。他下定决心,只要能令这个女人不再感受痛苦、不因情丧命,自己即便舍弃戒行,并因此而身堕地狱也在所不惜。
. P8 d( p/ `) a
# ^7 W1 P+ a% U- }打定主意,星宿便于随后之十二年中与那女人生活在一起。最后他则再次出家并修持四梵住,且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凭大悲心摄持所行之故,星宿反因此而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
9 [1 w" F1 S4 q# o5 j8 p: S2 P1 @9 n; Q# Y* k  R4 V: k
由此可见,对某些众生来说当数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若能以悲心及善巧方便行持,反倒可以之而积累起无数福德资粮。若小乘、大乘戒律都对非以贪心及愚痴所摄之所谓邪淫作了方便开许,那么以理推之,无上密乘在同样的指导思想下特殊开许个别修行人将贪欲转为道用就更不足为奇了。出于密法要求保密的基本原则,这里不可能广说具体的行为细则。但我们内心应该明白一点,即对三乘戒律、对三乘一切表面上的互相违背之处,都应该持有这种圆融不二的观点。0 \, @( I5 J8 P. d* v& g' y0 z

6 ~6 g8 o' e5 v0 D; m如果说前面所着重探讨的是判定破戒与否的一个标准——有无离贪之心与方便善巧,那么下面即将展开论述的则是另一个判断指南与旨归——是否远离了执著。脱离不了执著的守持戒律,其戒行又焉得究竟清净!考察男女之间的所谓淫行时,也必须参照此条标准。* f8 f+ ^9 s9 F+ g
3 S9 b- K$ p. m5 I
《宝积经》中非常明确地宣说了‘行’清净戒与‘见’清净戒的区别:‘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大集经》中又说:‘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以此之故,《大智度论》中也说:‘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5 @8 D' H  B9 e. `/ c; w

: ~4 r9 q, O1 Y) x. |; A由此观之,如破除不了我与我所之执著,则决定不得见清净戒。而异生位之凡夫,尚未离开三轮执著,这样看来,即便他们将根本与支分戒严持不犯,也只能算作行清净戒圆满而已,故而见清净戒的能持与否才是衡量一个修行人戒律是否清净的最根本之标准。这个标准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已得圣果之阿罗汉都不能被称为戒行究竟清净。这个观点对许多小乘修行人来说,也许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它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对密乘的有些戒律,我们的眼光同样也应该放长远一点,毕竟对所有未接受过密乘灌顶的人而言,这都是一个让他们倍感陌生的领域。, F1 o% n% ]% H! e# y; U1 i
8 H/ J; j$ m9 H" [5 n
至于密宗道场中供奉着的男女双身像,只可在此略作说明:对这种双身塑像不应以世间凡夫不清净的分别念去妄加揣度,它们根本就不是男欢女爱的象征,也绝非是在鼓动众生的无明与贪爱。男身代表的一般是方便或显现,女身则代表了智慧或空性。这方面的道理只能暂时讲到这里,因在未经密法灌顶者面前宣讲这些会引起诸多过失。密宗戒律里有严格规定,以图片、文字、讲说等方式,在非为密宗根基者前公开展示、宣传密法,并令彼等生起对密法的邪见,此等行为均属破戒之举。1 z4 v! M1 _0 d' G5 w' C

2 Q& N6 Y/ B/ d/ ~然而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双身像都在各种公共场合中被多方展览、暴露着;商店里也公开出售各式各样的唐卡;打开计算机,网络里有着数不清的五花八门的双身寂忿像,这些作为都严重违反了密宗戒律中有关要求保密的条文,令人痛心疾首。* G) _' ?' H2 Z/ n! U: B8 q( H5 j
4 Z7 }* Z3 [+ K* ]' p3 H) d2 o' g
关于双身修法还有一点要予以说明,即这种修法毫无疑问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在佛陀临近圆寂之前,他于印度南方哲蚌地方为众人宣讲了《时轮金刚》法门,而《时轮金刚》中则广讲了双身修法。再比如释迦牟尼佛以报身佛的形象在密严刹土宣说了《大幻化网续》,里面提到四十二尊寂静本尊以及五十八尊忿怒本尊,这一百位本尊就全以双身的方式出现。讲到双身的续部经典还有很多,这些全部是佛在不同环境中为不同根基的众生开示的无上大法。如果连这些都要怀疑的话,那所有的大小乘经论就都得面临同样的可信度问题。$ L  R( h7 ]: b+ R$ y
; l7 C/ r$ B/ Q; x6 o+ v7 I
其实佛陀在显宗经典中也绝非只字未提密法、未提密法中的双身修法,只不过他提到的方式比较隐秘而已,这也是佛陀一贯的传法方式。他在大乘经典中明显、广泛宣示的教义,在小乘佛法中往往是以不明显、略说的方式出现。比如讲到空性,佛陀就在小乘根基众生前着重抉择了人无我空性,至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则并未作明显、公开的开示,但也早已在其中留下了可供利根者未来向更究竟的空性境界迈进的阶梯。同样,佛陀也在部分显宗经典中暗示了密法的某些方便法门,只是未作更多的引申与铺陈,否则也就不会有显密之分了。比如《女身令佛欢喜经》中就说道:‘菩萨者,为令诸佛生喜,将自身化为女身,常行于善逝之前。’这就是所谓的以隐藏方式宣说,类似的经典教证还有许多。
( u9 G# n$ w! B& q5 J/ i% b- N3 ^
法师又提到双身修法的适用范围、资格限定、所欲目标等问题,这里一并作答:
7 m' N6 @# U# _, N5 |

* m* U# H# H5 U* T" \密宗修行者并不一定各个都得修学双身大法,密法的万千法门中,有很多种都与双身修法所要达到的目的殊途同归。而且密宗中能真正实修双运法的人非常少,故而密宗历来都不是最强调此种修法。假双身修法之修行路径在密法中被称之为方便道,除此之外的万千法门则可大致归纳为解脱道。在条条大道中,最稳妥的便是解脱道,这才是从古至今的大成就者们所共称的最胜解脱方便法门,已有无数密宗行者依此而获得成就。当一个人的贪心强烈且又难以认清贪欲的本性时,最保险的修行法门便是依止解脱道,否则就很有可能出偏差。对凡夫而言,连自私自利的心性都难以克服,再假双身修法之名而随顺自己的贪欲,如此修行,离解脱的目的地又何其遥远!; `7 v# F3 G* W! B

+ m8 ^9 \6 U0 E8 B' p: `# S$ `" |$ q密宗大成就者布玛莫扎在其所著的《成智慧论》中说过,密宗中的双身修法绝对不是让修行者去执著自身的生理感受,空乐无别才是其所应达到的目标。此论还严厉谴责了所谓学密一定要修炼双身法的谬论。就以我们大圆满教法来说,就不曾过多强调双身修法。6 V- k: x. A5 w! n

" o# Q* r5 q1 E7 k: Q$ M1 L5 p当然了,如果有个别根基对路的人,他们已能认清烦恼即是菩提的本质,并对诸法自性有着清净定解,则可以此方式而得成就,这一点在显宗经论中也有所反映,如《楞严经》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华严经》云:‘吾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善逝,色受想行识,无数善逝众,彼成大能仁。’;《维摩诘所说经》又云:‘为增上慢,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一切尘劳,即如来种。’;《文殊幻化经》则云:‘非除轮回而修涅,是缘轮回即是涅。’;六祖惠能大师也说‘烦恼即菩提’……这些教证都明确告诉我们,大乘显宗同样认为依靠烦恼即能获得无上正等觉,此种思想在《无垢称经》中表达得更明显。此经中云:‘莲花非从旷野干地里生,而从泥水中生也。如是无上正觉菩提亦非从声闻断惑、见无为法而生,若生如山之萨迦耶见,则能生无上正圆菩提心。是故,诸烦恼为善逝之舍利也。’这种观点与声闻乘的看法并不尽相同,因声闻乘要求修行者必须断除烦恼方能证果。同理,密宗中对贪欲的本质也自有其与显宗不大一致的观点,但在五毒即五智这一点上,密法与禅宗无疑有着相同的指导思想。& g1 \( t. g' j/ r" Y4 ]5 J

' f# l! G# [/ y+ i+ e说到这一修法的目的,无非是想以方便道证悟佛果。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的传记中说,有一些修行人就是以此法门而达到无学道之果的。……
: [( L  n# E& b; C1 ?2 I* W) J6 o4 d( x/ e5 {) ~. ^
另外,在藏传佛教千百年来的发展史上,成千上万座寺庙中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绝大多数都是严持戒律的出家众,以在家人身份应世的并不多见。据《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介绍,藏地的一些寺院当其在处于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诵戒时,最多可有十万出家人同时参加;而历史上以菩提萨埵为代表的无数个行持比丘清净戒律的出家众也可谓比比皆是。另据《藏族通史·吉祥宝瓶》记载,至公元十八世纪,仅格鲁派一个教派的寺庙,数量就已达到三千四百七十七座,出家僧人三十一万六千二百多名,这三十余万名僧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忽然之间就被某些人一笔勾销了出家人的身份。另以我所在的五明佛学院为例,九五年学院第一次召开持明法会时,就有三万八千名出家僧众参与了这一盛会。……
* ~& _7 o# {& p# x9 E+ y# {: E: ?
4 R- T% G( i" A+ P莲花生大师以自己的行持为所有密宗修行者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外以别解脱戒律为一切修行之基础;内依无上密咒道之生圆次第为修行法要;密行则以大圆满即身成就虹身。此等境界恐非凡夫所可能妄加评议!作为虔信因果的一名佛教徒,我在这里诚心祈请大家,不真正精通佛法基本道理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开口对佛教指东道西,否则,谤法的罪过很有可能在瞬间就被自己造下,而所有罪过当中,此种恶因是必将引领造孽者直堕金刚地狱的。5 d% k9 ^3 W* L/ z5 K
7 m$ a) Z  ^8 ~" I
由于交通、语言等障碍所限,汉藏佛教界之间的往来一直很难在深层次展开,故而误解、错解乃至偏见、成见才可谓层出不穷。而藏传佛教的教义中因历来特别强调谤法罪、舍法罪的过失,故任何一个藏族出家人都不大可能去诽谤小乘或大乘显宗,因之绝大多数藏地佛教徒都不会对汉传佛法有任何怀疑之处。反观汉地,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么些年来,我接触了数不清的汉地四众弟子,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张口就是‘双身’、‘吃肉’、‘诛法’等话语,似乎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密宗。对此问题我已翻来覆去说过很多遍了,最后再在这里强调如下:" \; f, m) F' r0 P; i- V

* v9 w# M, c: q( w9 l密法对戒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日常起居中,僧人们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未曾开许过一个凡夫,一个尚未认识到烦恼、贪欲本性的人,去修什么双身、降伏等大法。在这方面,《时轮金刚》里有着严厉而明确的规定:‘凡夫人不能作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为。’藏地著名的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通过这些教证,我想大家已能从中看出密法对所谓双身等修法的限定与说明。但我最想表达的是,希望各地的佛教徒们从今往后都能多多关注密法的本质特征,不要再在这些即就是藏族佛教徒也极少实修的双身等修法上浪费注意力以及好奇心了。4 Q2 h) C7 `' w, V" K9 q

& @3 a, `) p4 i如果本身就属慧浅欲重之流,但却假借双身修法的名义为自己的贪欲大开绿灯,这样的密宗行者实在是玷污了密法的圣洁。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有少数密法修习者的行为不如法,就一股脑地把密法本身一棍打死,人之过失岂能连带法本身也跟着遭殃!《弥勒请问经》中也宣说了同一道理:‘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我们所应着眼的依然是密法的精髓——甚深的空性与光明见,严谨的持戒行为。这些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 u$ X6 ^% _) _& `  e6 }6 ]3 M: N* F3 m5 e
一千多年前的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期间,曾下达过这一所有藏民都要遵照执行的命令:‘藏地僧俗,今后见解需依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行为需像静命大堪布一样严谨奉行别解脱戒。’这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藏地的戒律基础问题。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亦云:‘夜空的星星虽然繁多,但启明星只有一颗,除大瑜伽师和大成就者外,所有僧尼必须以别解脱戒律为首,破别解脱根本戒者不得与僧团共住。’由此观之,藏地毫无疑问是三戒并重的,双身修其实并不具备代表及典型意义。它具体的方便之处以及指导思想,我们已略作宣说,此处不再赘叙。8 Z" T7 c7 n0 n- m8 N; c

0 [5 O9 A* y7 T在看待这一现象时,一方面要清楚此种修法确为释迦牟尼佛所传,已有一些行者依此而证得佛果,故万不可随意贬斥,除非他已通达八万四千法门之所有密意;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密宗并不以双身为唯一、最胜方便,它有无量无边之方便窍诀,就看你自己的根基到底适合哪一种修法;还有就是不可因噎废食,因为见闻或道听途说了一些不如法之双身修炼事例,从此以后就连法也舍弃,这是最要不得的。等因缘成熟之后,总有一天你也会领略到密法的无限风光及不共特征与加持。9 }+ _$ G1 k) h  y2 s! m, u

0 h" g: g' |! ]+ E# _' L5 g4 M4 f总而言之,藏传、汉传佛教在要求佛教徒严守戒律这一点上并无任何差别,绝大多数密法修行人也以解脱道为自己的成佛门径。对这些人来说,戒律,而且是严格的戒律,才真正是他们的行持表征。
& [1 P1 k, {4 l, Q- o' l

- p+ \& |- b$ |2 X
) Y1 E6 i% u5 [6 ^- J5 r5 e: R
! e! W' I3 B4 `& U. t  J堪布仁波切的精辟论述,为探析密宗禁行和戒律的关系,指明了方向。5 }+ |# l6 i: }4 }4 _

5 O4 c0 t+ W5 d9 D
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我们知道,每一乘次的教法,都是一个完善的有机体系,因而戒律也不是孤立之法,只有将其放在具体的理论背景下进行分析,才有意义。论及三乘戒律时,抛开大小显密佛法特有的见解和精神,显然是不行的。7 L3 h2 U. {" H, i

' Y! ~! s+ Q* z7 l  Y小乘学人对人无我空性有着独特造诣,但他们对法我的实执,依然深重。同时,万法唯心的道理,亦未得到广大开显。这就使得小乘戒律较为刻板。但即便如此,小乘别解脱戒在某些时候,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灵活性,没有完全一刀切。  l: E& w, h7 H) @
( j, ]$ J) S1 q, D
下面不妨以四根本戒的淫戒为例,略作分析。根据四分律或有部律所制标准,具戒者犯此戒的别缘有以下几点:1、基(对境);2、连续贪染欲求之发心;3、加行方便;4、究竟。关于“究竟”,智贤律师《戒律根本论善解日光教海疏》中云:“究竟即是经历上述基(对境)、发心、加行之后,事情的完结,主要应具足两个条件:以我所执而与境合;受乐。% W) Q0 b3 g$ U* {6 m

. ~( f2 d- B" g/ A(1)以我所执与境合,排除了已消尽了人我执的罗汉。罗汉虽有身识,然于此身识无有执,故不犯。如佛在世时,一已证罗汉果的比丘尼被未生怨王劫持七天,行不净行,佛说此比丘尼无犯。
7 w; j1 L' l/ {) g
(2)受乐。因睡眠时毫无受乐时不犯,如佛世时一比丘,睡眠中遭老妓女不净行,因毫无觉受,故佛告其无犯;已证色界初禅的人不犯,如佛在世时有比丘已证四禅,然身体羸弱,遭肥壮妇女强行不净行,因无乐受,故佛告其无犯
3 p- X: k2 c8 f, y7 U! H
8 t- Z1 i: X4 I# [被未生怨王劫持的罗汉尼,就是妙贤比丘尼。后于长净时,大世主(大爱道比丘尼)观察发现她在遭难,便命莲花色比丘尼飞去营救,才得以脱身。另两位比丘因未受乐,故佛陀告其无犯的公案,亦详律藏。可见,即使在小乘别解脱戒中,也有例外情况,不是单凭表相行为就简单定罪。0 R. S$ B+ w$ i5 C
" d" U  p+ @& L+ r9 _5 f" Z5 _
可以肯定的是,有着实相智慧和胜妙方便摄持的密宗双身法,(至少)在犯缘的第二点“连续贪染欲求之发心”和第四点“究竟”上,是十分清净的。没理由让人相信,大乘法在端正发心、对治自相的我执和乐执等方面,会比小乘做得更差。  W2 R! y2 ?+ B, h8 O7 N$ B

/ ]5 ]- }0 T+ x) E全知麦彭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讲道:“于此大方便密乘誓言中,能摄一切别解脱、菩萨之戒律,较下乘诸行为,于此变成更为清净也。彼亦,不必说上下共同所许之诸行为,甚至上下相似之诸行为,亦不但不违,而且极为胜妙。譬如,于别解脱时,具足对境、意乐、加行及究竟后,是犯根本戒,说此四种事,亦是别解脱之宗,仅断除损害他众而已。菩萨乘者,彼上具有利他之心故,菩萨若无自利作意之垢,并以大悲心,则虽行不净行等,然不仅无过,且有功德。但是,若以贪欲自利心,而自赞毁他,悭吝不施法财等,则说其犯根本戒也。密乘者,证悟等性之见故,不缘诸境及有境,于现相中似作杀生等,然毫无一般之对境、意乐、加行及究竟,是依智慧及善巧方便作之,故于世俗中,是能成就二利之殊胜方便。于是,未被诸垢所染之分谓别解脱戒,趣入利他之分谓菩萨戒,如是于此圆满或具足彼二戒故,如铁物渐成白银和黄金时,后者已具前者之价。或如一铜器,作溺器时,即成不净物;作盆之时,即成清净物;作供圣之资具时,即成极为清净物;若作佛像之时,则成供养之境。如是一切三门之业,若与诸烦恼相应而行,则束缚于轮回中;若以一分智慧方便所摄持并断除非法而行,则成乐趣、解脱之因;若以大智慧方便摄持而行,则成无上菩提之因;若以极大智慧方便摄持而行,则无勤自成大菩提之因故。如是转依之理,较下宗者,此乃更为清净也。彼亦,如对不净行而言,诸一般平凡者,其等起为贪著男女相触之乐,正行为耽著出精之乐,究竟为彼贪欲种子置于自心,而令其束缚也。诸瑜伽者,希求无漏大乐之心等,具有大福德之等起为前因,其正行为身语意手印之加持力,与使风心入中脉之窍诀方便力,以及现前智慧之妙慧力,来使诸庸俗欲乐皆显现为智慧。最终以如火之智慧,能烧尽一切诸庸俗心识习气之林故,成立诸密宗之行为乃为胜妙也。对诸其它者,亦可如是对应也。是故,一切清净之行为,皆是以智慧力而成,其智慧者,是由清净见解而生,或是净见之自性故,当知见解能持誓言之命,阿木罗续云:‘是故所谓之誓言,即说彼乃自见解。’”
# S  L4 w' T1 Y2 S, O4 {$ k0 @( s2 I- S
在无上瑜伽等净无二境界中,想找出庸俗不净的对境、行为和心识,都很困难。大空性和大清净改变了一切世俗显现法的暂时相状,有法和法性(在胜义中)非为异体的关系得到凸显和运用,当此之际,难道还能允许再以旧有的平庸目光打量色心万法吗?所以严格来讲,若不想否认大乘佛法的胜妙性及对小乘的向下兼容性,就必须承认,密宗双身法和小乘所理解并宣说的淫戒四种实有犯缘,一条都不沾边。
/ D* r& q& |& k: l6 \) {; K/ p3 `: P" v- i% ^
再从淫戒的开缘看,有三点:1、若睡眠时无所觉知;2、若不失乐(即没有一点儿自相烦恼随持的庸俗乐受);3、若一切无有淫意。双身法显然符合后两点要求。) N2 ^8 g, I' A. \. [" L

3 ~. v2 M+ M# C* }7 X
道宣律师《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云:“唯淫一戒,开与境合,三时无染。以不损境。”“四分云:若为怨家强持男根令入三犯境,于三时心无有乐,皆不成犯。……脱有其事,内指口中啮之,唯觉指痛则免重罪。如前论说蛇口火中可也。……三明不犯中:若睡眠无所觉知(谓开怨来偪己身分),不受乐(谓开怨家将造他境),一切无有淫意(无爱染污心故),并不犯。”宋代灵芝元照律师的《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释云:“‘唯’下别简淫戒。三时无染者,虽开还制,异遮戒故。不损境者,出开所以,简异余重一向无开。”义净法师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云:“若初中后皆知,而无心受乐者无犯。”“若被逼者,三时不乐无犯。”这些教言,十分清楚地说明,自相的烦恼染心才是破此戒的决定因素,这就从根本上提供了大乘教法和小乘戒律圆融无违的可能。
& [+ l0 L+ {/ ?5 H0 E8 |- b. ~

6 ]) j+ V6 p, x3 s; d$ ^考虑到别解脱戒的保密问题,所以有关论述只能点到为止。不过,大小乘戒律的不同特色,还是有许多经论教言可资参考的,如《大宝积经》(卷90)云:“声闻、菩萨学清净戒,所发心、所修行异。优波离,有声闻乘持清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为声闻乘说尽护戒;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云何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者持尽护戒?菩萨乘人虽持净戒,于诸众生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云何名为菩萨持开遮戒,声闻乘人持唯遮戒?若诸菩萨于大乘中发趣修行,日初分时有所犯戒,于日中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夜后分有所犯戒,于日初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以是义故,菩萨乘人持开遮戒,设有所犯不应失念妄生忧悔自恼其心。于声闻乘有所犯者,便为破坏声闻净戒。何以故?声闻持戒,断除烦恼如救头然,所有志乐但求涅槃,以是义故,名声闻乘持唯遮戒。复次优波离,云何菩萨持深入戒,声闻乘人持次第戒?菩萨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未曾舍离菩提之心,如是菩萨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渐当尽……以是义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说有开遮,名不尽护;声闻乘人持次第戒,名曰唯遮,名为尽护。) z1 i" f) F8 `

$ U& v- m; Z: x  \《古尊宿语录》云:“问:‘斩草伐木,掘地垦土,为有罪报相否?’师(百丈禅师)云:‘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无罪。有罪无罪,事在当人。若贪染一切有无等法,有取舍心在,透三句不过,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此人定言无罪。’又云:‘罪若作了,道不见有罪,无有是处。若不作罪,道有罪,亦无有是处。如律中本迷杀人,及转相杀,尚不得杀罪。何况禅宗下相承,心如虚空,不停留一物,亦无虚空相,将罪何处安著?’”
* F% @7 O% f& _  ]0 a" N0 Q/ g( e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卷41)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谓如菩萨见劫盗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又如菩萨处在居家,见有母邑现无系属,习淫欲法,继心菩萨求非梵行,菩萨见已作意思惟:勿令心恚多生非福,若随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处令种善根,亦当令其舍不善业。住慈愍心行非梵行,虽习如是秽染之法,而无所犯多生功德。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坏灭,一切不应行非梵行。”- o! _$ P: V& t! [) \

* c4 N4 N6 D+ f; _* |《摄大乘论》(真谛三藏译;玄奘法师译本亦然)云:“云何应知依戒学差别?应知如于菩萨地正受菩萨戒品中说。若略说由四种差别,应知菩萨戒有差别,何者为四?一品类差别;二共不共学处差别;三广大差别;四甚深差别。……此戒中或声闻是处有罪,菩萨于中无罪。或菩萨是处有罪,声闻于中无罪。……若略说所有身口意业事,能生众生利益无有过失,此业菩萨皆应受学修行,如此应知共不共戒差别。……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复次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由此戒有时菩萨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为安立众生于戒律中,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及逼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心,生他信心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令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
6 q" V2 E  P- F0 a7 n; l2 L
. @* x3 a6 _4 H世亲菩萨释曰:“论曰:四甚深差别
5 _; T4 u3 s2 ~3 k1 @9 a" j释曰:如来不于二乘中说,亦非二乘所行……- |) d, @6 O" j6 s7 C' N0 E
论曰: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
2 x& i1 y3 v; P释曰:如菩萨能行如所堪行方便胜智,今显此二义。若菩萨能知如此事,有人必应作无间等恶业,菩萨了知其心,无别方便可令离此恶行,唯有断命为方便,能使不作此恶,又知此人舍命必生善道,若不舍命决行此业,堕剧难处长时受苦。菩萨知此事已,作如是念:若我行此杀业必堕地狱,愿我为彼受此苦报,当令彼人于现在世受少轻苦,于未来世久受大乐。譬如良医治有病者,先加轻苦后除重疾,菩萨所行亦复如是,于菩萨道无非福德故,离染浊过失,因此生长无量福德故,能疾证无上菩提。如此方便最为甚深,行益等行,亦复如是。
, B! m: y5 ~. c* Q* {3 ]论曰:复次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 h! [  g: k  h6 S* b" q6 F
释曰:前明实事非显通慧,此下明通慧不论实事。菩萨戒有三品,即身口意业。除意业,以无变化故。身口二业有时变化所作,亦是菩萨戒。此身口戒或现为善,或现为恶,或生怖畏,或生欢喜,皆令众生远离恶处安立善处。此戒难思量,故言甚深。非本身口所作,云何成戒?以能成就戒事,令众生离恶生善故。又此变化从菩萨意业生,菩萨以意业为戒故。, J, H( v( b% \4 g6 X
论曰:由此戒,有时菩萨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为安立众生于戒律中9 n3 D) M8 G/ l# N8 I
释曰:众生有二种:或宜欢喜教化,譬如拘物头花因凉月开敷;或宜逼恼教化,譬如莲花因烈日开敷。菩萨亦尔,如那罗王及善财童子,或现可爱事,或现可畏事,安立众生于善处……
- ]5 A4 C, j3 L$ s8 W" Z* p论曰: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 X9 S, S7 `* r" z6 v2 [2 `
释曰:此实行及化身所行戒,非下地所能行,非二乘所能通达故,名甚深差别。”/ B) _) {- c( q. U% J# \- y
- z2 ^5 ^; _9 |
( f: O4 c! R9 I$ X& @+ n
+ |7 H  P' Y' R7 N
既然以各自理论背景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大乘戒学精神和小乘戒学精神,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那么死搬硬套地“对号入座”,拿下乘法硬性裁决上乘法,就显得很不合适了。毫无疑问,密宗是大乘佛法,而且是大乘佛法之巅峰,因此按大乘戒学精神看,为方便智慧所摄之禁行、逆行,非但无有犯戒之嫌,反而具备莫大的意义——“菩萨大利”、“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如果一定要把大乘戒学全都塞进小乘戒学框架中,那就必须首先把大乘显密佛法的见解、修证和果位全都塞进小乘里面。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 X$ E3 E3 K' p0 Q; h+ M( X《宗镜录》也讲道“夫万行之由,皆为契真显本,若违真逐末,不识教宗。凡一切众生,皆本具自性之律,若钝根者,则渐以相示,若上器者,直从性明。如傅大士云:‘持律本为制生心,我今无心过戒律。’首楞严云:‘持犯但束身,非身何所束?’如是之机,如是之教,岂须戒耶?已自知各具佛性戒故。然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萨,亦不坏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初心自行根劣故,须理事相资;以久行化他圆满故,须权实双备。……所以华严论云:夫小乘戒情有宗,来创为凡夫造业处,言是作、是不作,善、不善。如此立教,未为实有,如此有教,且凡情妄之横系诸恶,以教制之令生人天。……如华严经持戒即不然,经云:‘身是梵行耶?身业四威仪,乃至佛法僧,十众七遮,和尚羯磨坛头等,是梵行耶?如是谛观求梵行者了不可得,是故名为清净梵行。’如梵行品说。如是清净行者名持佛性戒,得佛法身故,乃至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持佛性戒故与佛体齐,理事平等混真法界。如是持戒,不见自身能持戒者,不见他身有破戒者,非凡夫行,非贤圣行,不见自身发菩提心,不见诸佛成等正觉。若好若恶,若有少法可得,不名净行,当如是观。如是性戒,即法身也。法身者,即如来智慧也。如来智慧者,即正觉也。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然虽无取舍,于理行二门,亦不废具修,如寒山子诗云:‘五岳俱成粉,须弥一寸山,大海一滴水,吸在我心田。生长菩提子,遍盖天中天,为报慕道者,慎勿遶十缠。’夫九结十缠性虽空寂,初心学者且须离之。是以诸佛所说深经,先诫不可于新发意菩萨前说,虑种子习重发起现行,又观浅根浮信解不及。如净名经云: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又云: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故云得之者隐,傍之者现。若于淫怒痴情生味著,得其事者,则道隐,若傍善观之,了其性者,则道现。虽了而不著,故云亦不与俱。若非久行根熟菩萨,方能理事无碍,如先德偈云:久种善根深,逢尘尘不侵,不是尘不侵,自是我无心。”& }0 R, u+ b6 Y: U* n
$ l( T  e1 g2 \$ w0 n3 |1 |& J
越是上上乘教法,越往心地上着眼,越以内在见解和证境为依托。大乘圆戒和佛性戒超胜不共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说,同样是戒律,但可分出不同的层次;同样的行为,也可导致不同的结果。
! x$ G* m( a8 @& n, y. |
# B" P& O# ~8 M+ c
《大宝积经》云:又大迦叶,四种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何谓为四?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大小罪中心常怖畏,所闻戒法皆能履行,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而是比丘说有我论,是初破戒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诵持戒律,随所说行身见不灭,是名第二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持戒,取众生相而行慈心,闻一切法本来无生心大惊怖,是名第三破戒比丘似善持戒。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具足修行,十二头陀见有所得,是名第四破戒比丘似善持戒。”佛陀于此讲到依小乘标准可谓清净持戒,然从大乘精神看却属破戒的四种情况。此处的破戒,是指失坏“见清净戒”,而非二乘所执的“行清净戒”。由是可知,行戒清净不一定见戒清净,而见戒无垢,则其功德、利益远非行戒可及。宗密大师《圆觉经略疏》所言“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睹逆行便生憍慢”,即是此意。/ }9 E4 I- y" u1 r) x& v
; a( e! F# g; g
% k; C3 |/ E' e; r  d- j
宝积经》复云:复次迦叶,善持戒者,无我无我所,无作无非作,无有所作,亦无作者,无行无非行,无色无名,无相无非相,无灭无非灭,无取无舍,无可取无可弃,无众生无众生名,无心无心名,无世间无非世间,无依止无非依止,不以戒自高,不下他戒,亦不忆想分别此戒,是名诸圣所持戒行。无漏、不系、不受三界,远离一切诸依止法。”《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则无有菩提是人菩提譬如天法如幻速成人中上,若人分别戒,实则无有戒,若有见戒(执戒)者,是则为失戒。戒、非戒一相,知是为导师。如梦受五欲,娱乐自快乐,分别见女色,此中实无女。戒、毁戒如梦,凡夫分别二,实无戒、毁戒,知是为导师。”“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
1 M$ [% {; c* d4 M2 v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胜义实相摄持世俗修法和行为,是修道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阶段。不是所有初学者都能一步迈入这个阶段(《宗镜录》:于初心凡夫,及出假菩萨,亦不坏于事相,遮性二戒,悉皆等持。以初心自行根劣故,须理事相资。),但是,也不是所有大乘行人都永远不可能达到这个阶段(《宗镜录》:以久行化他圆满故,须权实双备。)。一旦对离戏实相产生深刻了悟,那么许多事情都将变得跟从前大不一样。这一点是不须怀疑的。
, w  J- p- R; }) P, y
; f+ i$ }$ }* t我们不否认大乘学人严格以小乘别解脱戒自律,以及在末法时代大力提倡“行清净戒”和“以戒为师”的重要性,可是,这并不能成为绝对抹杀大小乘戒学的根本差异(特别是《摄大乘论》所谓的“甚深差别”)的理由。轻易抛掉大乘不共精神,无条件迁就和随顺小乘教法,甚而将其奉为最高裁判标准,未必是佛门之幸事!. h, \; ^, X5 |. T$ b) E+ F! S  m

$ N0 Z- t+ ]; z5 M# Q+ @7 i7 F
0 X, N8 o# I1 x' o- m
& d7 c' |/ w$ O0 m0 g3 t" e# g; z/ n+ {
# C: g9 R) }& E  _9 q) g$ i
讲过大小乘戒学的关系,该谈谈密宗戒律了。以胜妙绝伦的密乘见修境界为依托的三昧耶戒,其殊胜性和加持力,当然也不可比拟。在各大续部、法要中,对此均有介绍,在这里没必要详述。相比之下,阐明密宗对别解脱戒的高度敬重,以及显密戒律的圆融无违,更有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8 B/ e6 w  p. \3 I7 t1 o

/ i, Z) j, Q- O8 x1 w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中说:“初佛大续中,极力遮止故,密与慧灌顶(第二、三级灌顶),梵行者勿受。倘持彼灌顶,安住梵行者,违犯受遮故,失坏彼律仪,其持禁行者,则犯他胜罪,定当堕恶趣,亦无所成就。”此谓行持梵净行的出家僧人不应接受真实的第二、三级灌顶,否则会犯根本罪。也许有人问:若不用明妃,僧人又如何得到圆满的灌顶加持呢?其实,在传统上,藏地僧人受灌顶时,第二灌之甘露皆是用加持过的牛奶、红花水等代替,第三灌之空行母则一概用画像表法。如是既不违别解脱戒,又可得到圆满的灌顶。至于传授灌顶的金刚上师,亦不违此理,如《密宗道次第广论》之“时轮本释”云:“于出家惟以语表传授第三灌,故可以智印(观想的明妃)传灌顶。”故此,藏地出家僧众虽然修持、传授密法,然于小乘别解脱戒却始终能做到清净无染。5 `6 P4 }. Z+ {

* D8 W7 x8 D% W. X( C3 U云丹嘉措尊者在《三戒论释》“三戒圆融”章中,全面阐述了大小显密戒律的性质和关系
4 M* [4 p/ M7 e/ \( L
+ F% Q  b8 N) S1 ^关于三戒各自反体不相混杂、遮需圆满、下戒的本体转依为上戒、下戒的功德上戒以上具的方式存在、表面相违实际不违以及在何时何地主要需要行持上下何戒这六种道理,全知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中说:‘声闻菩萨与密乘,三戒悉皆不违越,禁自相续尽利他,所现转为解脱道。’其中所说的意义,在其注释《净车疏》中云:‘那么,实际上是怎样的呢?一位补特伽罗相续中具足三戒而守护,自体不混、遮需皆圆、本体转依、功德上具、要诀不违、应时主行。’”% K) j+ w2 D! }" [
$ o; r9 ~& x0 O" [% V6 s0 x
“丁二、遮需皆圆:2 I/ Q6 P( N% u! h9 g7 j, \
/ F. ?# S0 {- j
所遮烦恼需不缚,各自道方皆圆满。

/ b4 N0 |7 ?+ l0 ?5 ?! d! a2 p% x
断除转变与道用,均断惑相智者同。

2 C& d4 v$ k# u5 x. E* L6 o在戒除所遮——自相续烦恼以及由烦恼引发的不善业这一点上,三戒均是一致的。《毗奈耶经》云:‘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贪欲之因而未远离贪欲,此非正法、非戒律、非佛教;当知何法直接间接成为远离贪欲之因而不成贪欲之因,此乃正法、乃戒律、乃佛教。’而且三戒的所需——自相续不为烦恼所束缚也是相同的,就拿非梵行来说,声闻乘禁止与菩萨乘、密宗乘以方便摄持而行这两者在不为贪欲之垢所染污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虽然形相上不同,但从各自道的不同角度而言,遮止、需要功德均圆满。声闻乘视二谛实有存在,因而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性而转变为法性,密乘将烦恼视为智慧自性而道用。三戒的方式表面看起来是各自分开的,实际上均要断除束缚之因的自相烦恼,这一点所有智者都是一致认同的。”* n& ]% s9 [- ~* [1 Q* U0 j, E
* ?- A- B9 h; T6 p) ~& e
“丁四、功德上具:1 Y7 Q& h% w6 b
0 u! i. L0 ^3 r$ ~8 z
世人行者瑜伽士,胜心上上有害下,

5 r( z2 x( a. T  B
是故上具下功德,如此能胜伏下戒。

! P4 a5 X, f# {- v; v世间俗人、实修三学相续稍得境界的瑜伽士、以殊胜方便智慧摄持的瑜伽士超胜的内心,上上有害于下下相续中的低劣之心与耽著显现等,因此守护下戒的功德在上戒中以增上具足的方式而胜伏。《密藏续》中云:‘因调化故戒,无量所有戒,无余净摄于,无上胜誓言。’4 ]! f* k  [1 l0 f) W
丁五、要点不违:, F9 [$ @( c. ~! i7 w$ L7 \
依靠三想而行淫,彼瑜伽士不具足,

0 N* Z$ T1 c3 {
对境意乐行究竟,如梦要点不相违。

4 i6 W1 x6 @! U. }如果有人想:别解脱戒与菩萨戒摄于密乘戒中是不合理的,因为别解脱戒的四他胜等一切罪业均需断除,菩萨禁止一切有害众生之事而饶益他众,这与密乘戒的五应行誓言直接相违。3 ~9 R8 c$ o& j
解答:表面看起来相违,实际上丝毫也不相违,以四他胜中的非梵行为例,通过三想的方式依止业手印时表面上是行淫,其实那位瑜伽士断除了对境的自相之想而转依为佛父佛母之想,因此不具足对境支分;由于将自相的贪爱转依为大乐之想而不具足意乐支;对于以贪欲所行之事,能行者以防护之善巧方便摄持,因而不具足加行支;最终将究竟泄露明点自己感受安乐的贪欲转变为大乐智慧,不漏而持明点,所以究竟支也不具足。由此可见,了知一切法为心性自现的人就像在梦中行事一样,三戒的要点根本不可能相违。《密藏续》云:‘无贪即是贪,贪性无有贪,彼为胜梵行,亦是极大贪。’又‘本来无生真如性,幻现眼花之方式,虽作双运降伏事,然而尘许亦未作。’
. @% @7 @  R2 Y4 K$ n- @
! g/ w: M! j! `+ R9 D( V8 M丁六、应时主行:
: z/ R' w6 ]. P  Z& z2 S6 C
: x0 G( U7 S% v9 }( X8 J' X- H
恶业以及大众中,主行下者离贪欲,

% |) B! \4 w, b/ b% a
行时静处行密宗,内不相违无杂护,

, @7 l  T: \5 l$ h8 |9 Q
违量遮需智者许,初学瑜伽成就者,

9 k: B4 Y7 G0 Y& y& Z; J' x; x' j
以及遍知何行为,需结合时时轮说。

" W5 n+ R- S% L; {4 o不善罪业方面的所有自性罪以及在大庭广众之中,不用说是初学者,就算是自相续不为罪业所染的诸位瑜伽士为了不失毁所化众生的相续,也必须主要按照声闻宗而行持,如《密集金刚》中云:‘外持声闻行,内喜密集义。’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士也曾经这样说过:‘外在实行依照经部宗,具细取舍因果之必要。’
; n' U% d' ?$ K9 W$ @' @# z, U7 H8 m如果菩萨远离了自私自利之心,并且必定成为利他的身语七不善有开许。
* }1 f- @# A7 b# X1 R9 g, P在行持密宗的不共行为时以及在寂静处行持密宗行为,虽然表面上与下戒相违,但只是堕罪的形相。究其实质,非但无有罪过反而具有必要。如莲师又说:‘内依密乘共同宗派行,具有结合生圆义必要。密依大密阿底宗轨行,具即生成虹身之必要。’《分析三戒论》中云:‘凡为罪业不善方,多依声闻宗守护,相违离贪之堕罪,依照菩萨宗护持,成为世间不信分,二者相同勤守护,若成世间趋入因,开许大乘别解脱。’; G' b. P3 \9 |/ Y$ s. W; U# W
如果三戒内部互不抵触成为一致,则成为他众不信的部分等所有取舍之处当互不混杂分别圆满守护。如果内部相互抵触,有一戒称为所断的成为另一戒的所护这样相违的现象,那么要看哪一戒成为自相续所遮烦恼的对治以及不束缚相续,就行持那一戒,这一点是智者们共同承认的。
! ~/ s" g5 m$ G7 j( G* a如果产生不善罪业,无论何者均当遮止,如果产生善业与功德,那么就必须要修学。因此,分清一般与特殊的要点极为关键。也就是说,具足三戒金刚持上师行为必须无有过患,而且还要与时间相结合,对于各时的取舍都要通达。% Y6 c+ a4 I% P8 F
初学者主要护持别解脱的所遮与菩萨戒、密乘根本支分的所有堕罪。所谓初学者是指尚未获得依靠密咒或等持转变酒的味道以及灭毒等暖相之前的人。境界得到稳固以后根据智慧增上的程度不同,通过安住于生圆次第瑜伽的方式依靠殊胜誓言物等密宗内续的共同行为,如果依靠修持生圆获得了暂时成就,则行持无有取舍的行为,现前究竟果位遍知智慧时,则唯一是利他的行为。总而言之,行为必须与时间相结合,这是《时轮金刚》中所说的。《时轮金刚大疏》中云:‘故初业者莫做瑜伽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获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 `9 u3 j5 }4 ^- J; a
) L1 k, P4 v5 |) \* j6 A
表面的不同和内在的一致,表面的相似和内在的差别,这里面实在有太多微密之处,为心浮气躁的谤密者所忽视了。凡夫直线思维模式在空灵玄妙的大乘佛法面前,怎能不一败涂地呢?
5 G# j8 I3 E7 j( I$ ]% N% z* x# N" m& V& O# @( Y
为帮助广大密乘学人对解脱道生起定解和信心,严持戒律,藏地高僧大德留下了许多殊胜教言。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对戒律的重视和赞叹,就不胜枚举,如《胜利道歌》云:“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引导取舍之教言》云:“智慧戒律犹如眼与足,各自分开无法行善趣,以及决定胜之欢喜洲,是故诸时此二当双融。”《三戒之教言》云:“无等具恩上师住心间,宣说甚深修法与挚友。请听无边功德所依基,若具清净戒律之胜饰,天等诸众定会长时供。”《教诲甘露明点》云:“何为清净之戒体?佛经论典所宣说,一切取舍护如眼,于此浊时虽极难,然于显密三乘教,各乘得果直接障,根本堕罪于自续,当恒远离精进行。”' H2 B6 s$ V9 e( P: z% h! `6 n

5 D* C% Z/ |4 j法王如意宝复于《窍诀宝藏海》中慈悲开示道:
0 g& j1 t* m7 @. P+ r
4 A2 B2 t! _5 ~& q& H. q$ G无论是在家或出家修行人,一定要守持清净戒律,我想如今守戒并不困难。我以前在课堂上也再三强调过,在史无前例的文革期间,受持清净戒律是非常的困难。那时候,如果有人受持清净的戒律,在每次开会的时候都会胆战心惊,人人都以为他不识时务,是牛鬼蛇神。当时我的阶级成份虽是贫牧,但因为我的戒律清净,别人都不敢接触我,也就根本没有人和我说话,每一次开会时我都很小心。8 z7 m# I2 n  q8 ?- F1 |9 W3 @
( i* t+ t& W& O8 ?9 s
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要想受持清净戒律确实不容易,但时至今日,社会环境也比较宽松自由,并且上师也经常谆谆教诲。在释迦佛的律部经典中对此宣讲得非常详细,管家们也经常强调戒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劝大家受持戒律,持守净戒的人会得到人天共赞,你们要是有心的话,肯定会遵守戒律。”. M9 T! P1 z7 q0 u, }, X) V1 I, L* C

! D7 J* g0 X: Z/ o* [: ^6 C“世间上的痛苦和快乐都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造成,尤其痛苦的根本就是贪嗔痴等三毒烦恼,如龙猛菩萨所说:‘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不善感诸苦,恶趣亦如是。’那么远离烦恼所招感的果报与前恰恰相反,实际上就是快乐。在我们所造的业中搀杂有贪嗔痴成份的都是恶业,断除贪嗔痴以后都变成善业。此窍诀的中心内容就是说明贪嗔痴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如果真正断除了贪嗔痴,暂时和究竟的安乐都能得到,因此断除贪嗔痴对于凡夫来说,实在是至关重要。. ^4 X6 ?1 ]; C. A7 J
- w! D. @" l0 z4 n+ U, `" l$ g
广义的贪心是指对轮回中色声香味触等一切诸法的贪执。前面已经屡次指出,不管是有情世界中的帝释天或转轮王等,或是器世间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无常的本性,因此轮回中诸法都为痛苦和无常所摄,我们对轮回中一切盛事、妙欲等都不能生起贪心。
1 x0 I/ U8 }1 E& K- I& u  d6 r$ X+ ~/ M3 F3 c# v5 [1 A
在传统说法中,所谓的贪心是指青年男女对异性所生的贪染心。其实这也不一定都是青春少年,不少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也会生起贪染心,特别是早年熏习比较严重的老人,其贪心也象烈火一样炽盛,藏族有一种说法叫:‘虽然已经老态龙钟,但他还是喜欢美丽的姑娘。’但是,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的身体,都不值得依赖,都是空性,都属于痛苦和无常,是不清净的法,所以没有任何值得可贪的。
- p+ z% K( z  l: F2 T
, I8 Q5 k- U; [% W男人与女人之间互相吸引贪著,这贪欲是一切祸害的根本,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并没有进行认真缜密的思维。假如一个出家人还俗成为在家人,就会丧失现有的自由和快乐,他就不由自主地为饮食等生活各个层面去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实际上,正是贪心这个魔束缚了三界中的一切众生,而使之无法获得解脱。因此,谁离不开贪心,他实际上就已被痛苦的镣铐束缚了,这种人永远也不会拥有安乐静谧的生活。
& q- x% H5 Q5 z+ \
: X, D1 Z$ |( \, O* h3 g无论是希求往生极乐世界还是获得阿罗汉的果位,有世俗贪心的人是不可能靠近,更不能达到这种目标。贪心炽盛的人,完全无法忆及极乐世界的功德,比如一个年青的男人正苦恋着一个女人,这时死魔突然来到其面前,他根本不会观想、祈祷阿弥陀佛,而是一直贪恋着女友,在此痴迷不舍的心态中死亡、趋入中阴、然后转世。虽然已经隔世,但在贪执心的束缚与驱使之下,那么他的来世就很有可能会变成是女友身上的小虫,重来这个苦难世界感受无量的痛苦,这种人已经失去了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因果丝毫不爽。  A6 R6 R* |5 t/ r' b$ E1 L. o9 T

& J# y" C7 p& c9 a# ]+ ]+ v; N贪心也是一种颠倒的心态,只要作详细的观察,人的身体实际上是一切不净物的来源,它经常产生和排泄的都是一些肮脏污秽的物质。如果身体每天生产美食、甘露等洁净的事物,我们也还可以贪著,但是人身上的九窍流出的东西全都不洁净,不论是头上的垢屑、口中的唾液、面上的鼻涕,还是身上的汗垢以及肛门流下的污秽粪便,并无一丝能够分析为清净,所以人的身体本来就象是一个不净物的滤器。人的身体也是由血、肉、肠、骨、髓、鼻涕、口水和大小便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如果里里外外详详细细加以观察,除了不净物以外,再无清净可爱之处,根本不值得拥抱、亲近。
3 o5 h# h/ E. p# p( [9 M& r8 c5 ]2 g5 z; c
男人和女人,不论穿著的衣服如何华丽,如藏人穿的是氆氇或羊羔皮,并以珊瑚、松耳石等宝贝作装饰,并在脸孔上涂脂抹粉,这样外表看起来虽然好看,但如果其身体被戳一个洞,那洞中流出的物质就能把她全身的衣服都污染;又如把一个人的内脏掏出来,那么旁边所有人的妙衣都会被搞脏,如果以一个人的不净粪染污了清净的衣服,作为正常人谁也不愿意再穿,所以每个人的身体都同样污秽不净。由此,你们认真想一想,对人的身体有何可贪可喜的呢?不管是对男人还是女人的身体,真正要做详细的观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为之贪恋。……" t+ A# W, M. Y! t5 Y# }* Q

7 J% l7 j6 I, ]( M. K' m0 ]1 U如果是真正的五部空行母,其身体中自然散发俱生的妙香,而世上平凡的女人却只能不断地在身体上涂抹香水,可是某些贪心比较大的人嗅到女人身上涂敷的妙香时,也会油然生起贪心。如果你真正喜欢妙香,那你应该去享受大商场中陈设的各种高级香脂。你为什么只对女人身上所涂抹的妙香会生起特殊的欢喜心呢?实际上几百个女人坐在一起也是臭哄哄的。& K& w3 X+ y5 O% l4 L
男性与女性之间喜欢互相注视,但如果你经常喜欢欣赏异性的容貌,觉得他的脸是那么好看,那我们可以把他脸上那层比较细薄的皮肤削开,这时皮肤没有过后,那你还喜欢看吗?同样,如果你喜欢他的身体,那把他身体外面的皮肤削开,再把他里面的内脏掏出来,这时再看看你到底贪的是什么地方。
& I' V; i+ i$ b如果把外面皮肤削完过后,再把这个血肉模糊的身体放在你面前,那你这时只会是感到非常恐惧,根本就不会生起贪心。既然如此,我们现在知道你是对异性外表这层如莲花花瓣般非常细薄的皮肤生起了贪心,因为对整个身体的内内外外进行了观察,除了不净物与薄皮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了。如上分析,既然你对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对境生起贪心,确实是很不值得,是一种颠倒和愚痴。”' t  v% n+ H8 N  D
“在此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能贪执的心,如一个男人爱上某女人而结为夫妻,开始时认为她青春美丽,不可方物,但过一段时间后,他就不再情愿看到自己的妻子,当初他非常贪爱的妻子现在已经毫无吸引人之处,于是他又开始追求别的女人了。实际上以前他所钟爱的女人,与今天他所讨厌的妻子同为一人,根本就无有任何差别。
9 `5 `& @2 r: G/ g" p6 E/ [因此有贪心的这种人,就如疯子,那狂乱的分别念就象是风中的绵絮一样飘忽不定,今天追求甲,明天喜欢乙,以前他喜欢的美人,后来他会认为过于平凡。假如美丽的本性真实存在,那么你的心情为何前后有如此巨大的变化?不应有任何变化。以前所喜欢的人也应该永远喜欢,并且你所喜欢的人应该得到全人类的一致认同。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某女以为某男的眼睛勾魂摄魄,非常迷人,但另外的女人对此并不表示欣赏。
% _: T6 w- w# Z0 Y' N( c- M. g( T在我们房顶上的一些小鸟的贪心强烈,它们也经常象人一样舍弃旧友结交新朋。但在我们看来,这些小鸟并不美丽,在形相上它们彼此之间也并没有任何差别。我们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对于同一个女人某人会认为她好看,但另一个人则会认为她一点也不好看,但实际上这都是由于自相续的分别念在作怪,如果是牦牛看到这个女人后,心中根本就不会有好与坏的评价。4 ?# I5 p; Q1 l6 w; X/ V
本来本性并不存在的东西,但贪心重的人反而执著为实有,如是对女人的身体生起贪心,而在离贪的瑜伽士或一个不净观行者看来,女人的身躯一点也不美丽动人,对此一丝一毫的贪心也不会生起。我们对外境的诸如名闻利养等一切贪也是同样的道理。
& [% M) E, t& e; u8 m6 m又比如,对于污秽的不净粪,人类会感到恶心不愉快的,但在狗与猪看来却是一种美味可口的食品。因此对于好、坏等判别全是众生的分别念而已,这与疯子的心念无有任何差别。: ]4 k- ?" \. w9 v2 o+ G
作为人身的五蕴本来是无有任何实义,五蕴聚合也无稍许实义,并且它还是三大痛苦的本性,是刹那生灭的法犹如闪电。若详细观察后,就会知道轮回一切诸法皆是苦的本性、空的本性,并无任何东西值得贪恋。从身体的五蕴乃至器情世界中的一切本无可贪之处,但凡夫因分别念以为外境实有存在,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于是给自他都带来巨大难忍的痛苦。本来不净以为清净,本来痛苦当作安乐,本来无常执为常有,如此给今生来世带来无尽的痛苦。0 a! j/ Z# j3 \
在此主要宣说了对治贪心的窍诀,其实也可以此类推其余的烦恼。”& G9 K0 x! \5 N
“若心真正能安住,那所有的分别念就会消于法界;我们若没有认识其本性,那分别念就会越来越强大。比如对一个年轻的女子,最好一开始就不要看她,然后不要去想她,也不要与她讲话,不要跟她接触,当内心产生小小的贪心时,就应该立即断掉。否则若你跟她接近,与她说话,然后与她一起做一些不清净的行为,最后你们的后果就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在一切分别念萌发之际,我们就应立即加以斩掉。”- W9 k- {3 |' G) b# w
“声闻乘弟子非常恐惧这种空性的道理,会马上逃避,而大乘对此则生起希有之感,并且直接享用。所以大乘与小乘在智慧上有天壤之别,而密宗的智慧则是最殊胜无上的。如火的本性还未消失之前,谁也不愿意与火相接触,但是密咒成就者以密咒加持火后,无论怎么接触都不会被灼伤,那就没有任何必要逃避。同理,烦恼如何转为道用也是依据本人的智慧和境界来进行抉择,如果还被烦恼所束缚,那说明烦恼没有根除,密咒没有成就,还应继续修持。如果烦恼丝毫也不能束缚自己,那一切烦恼就已经成了修行上的顺缘……
0 x; T, h0 e9 h# o) T' \如果你并未明了真正的窍诀,也没有努力修持,只是依靠简单词句而直接以贪心来行持密法,这就是所谓的疯狂者,如此对自己本人乃至佛法都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本来不是大成就者,但自己却装模作样,伪装大成就者,这种做法极端错误。自己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密咒师,自己相续中有没有自相的烦恼。”+ j1 g$ n" l6 A. N1 x/ o2 C
“比如木匠对做家具方面非常娴熟精通,而屠夫则在杀生方面具有不共同的窍诀,如疱丁解牛而游刃有余。同样,密宗在断除贪心方面有其不共殊胜的教言,如果依靠密咒乘的善巧方便,将自己贪心和嗔心的命根在一刹那间也能断掉,然后在幻化的世界中可以享受幻化的快乐。如是的密法修持者,虽然遇到美女而生起贪心,但这些都是根本不会成为束缚,就象水不能遮挡水月,或者是火上加木柴,则火焰反而越来越盛燃。故对于这样的人而言,贪欲非但不能使之束缚,而且越来越增上他的智慧。
3 m5 R) w4 g2 y, d% v' G; I在以前的大伏藏师和大成就者当中,也有一些不摄持空行母,如以前的俄勒班玛汪钦、德车嘉村娘布和(第一世)蒋扬钦则汪波,他们在一生中都没有依止过空行母,故伏藏大师不一定都要依靠空行母。也有密宗的伏藏师需要依靠空行母或明妃的手印来取出伏藏,但有些人籍此以为所有宁玛巴的行者都需要依靠空行母,这种说法就未免失之偏颇。因为莲花生大师当年是住在明妃的智慧法界中埋藏许多伏藏,在受持时也是这种方式,所以莲花生大师在授记一些伏藏大师掘取伏藏时,也应依靠同样方法来取出伏藏。如从列绕朗巴的传记来看,他只有依靠空行母后才能开取伏藏品。但这些伏藏师不但无有自相的贪心,而且能证悟全部的贪欲为大乐智慧,在他们而言,烦恼或美女都成了修行旅程中的顺缘。”
. w* S4 a: r0 C7 N“虽然密宗里可以享受妙欲,但密法深奥莫测,现在世间上有不少人错认为密宗只有双运法和降伏法。他们以为在大众面前依止几个空行母这才是密宗行者的行为,似乎空行母越多,密宗的境界就会越高。还有些人把不信仰佛教的女人也摄受为自己的‘空行母’,不管到哪里去,也是出双入对,而于降伏法,他没有真正的菩提心,更没有生圆次第的境界,并且对那些真正弘法利生的高僧大德们发恶心,妄想用各种降魔法来损害他们。如果这种不良作法蔚然成风,将会对密宗产生极坏的影响。: |) K' ?  H( H) m. z& ~
能够如理如法行持密法的人,在当今世界确实罕见。本来对密法是必须要加以保密,不能随便公开,如象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如果大家阅读过他们的传记,就会知道他们是象野兽一样在寂静的地方行持双运和降伏法的,而并不是在众多人面前行持密法的甚深行为,因此我们对密法不能颠倒行事。”
+ Y9 y) Z4 f. n3 V6 J+ Q+ A' A" F“又如百年前在我们学院喇荣沟的第一世敦珠仁波切,当时他与大成就者藏珠的关系比较密切。有一次敦珠的空行母生病了,就请藏珠为她治病。治完病后,敦珠仁波切告诉藏珠:‘你是一位大成就者,你应该显现一个神变’,然后藏珠首先喝了十多碗酒,结果这些酒全都从他的手指中流了出来,盛到一个盒子当中。之后成就者对敦珠仁波切说:‘你显示一个神变吧!’于是敦珠仁波切开始吸烟,十个手指随后都冒出青烟。当时小南久活佛也在场亲眼目睹,他以为这些大成就者的手指都是有孔的,否则酒可以从手指中流下来,青烟也可以从手指里冒出来,这怎么可能呢?如果自己并非证悟本性的大成就者,而喝酒抽烟,这些都成了恶趣的因。如有些凡夫模仿格萨尔王的行为或禁行,这都是不如法的。”- n+ ?" T3 Q( w$ `( Q" u. v
“如今有些人以密宗为借口,做出许多非法的行为,如杀生、偷盗、邪淫等等,但这些实际上都是毁坏佛教的标志,同时也违犯了密乘的根本戒。学密的人不应该这么做,我们应该是相合世间而弘扬佛法和行持佛法。真正行持佛法的人就应该象阿日班钦、(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等许多前辈大德那样,实际上他们修持密宗的生圆次第的境界已非同凡响,但在外面上他们守护所有的别解脱戒也非常圆满,并不象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密宗师’。/ \& m6 q7 v* T4 h
希望你们应好好地修持,不要以密宗为借口,把自己恶劣的行为都认为是密宗的修法,然后自己作双运降伏等等,这样不但于己而且对佛法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比如真正在密宗里,高僧大德根本不会因嫉妒心而对别的高僧大德作降伏,也不会以贪心邪淫,否则,其结果必将摧坏自己的心相续。
" n( {$ N0 q. B5 p8 Q很多古德说:作为大批僧众的住持人,必须是一位清净比丘,若是修持密行的瑜伽士来主持教法则比较困难。如果同时具有出家人和在家人二种福田,那必须由出家人来作住持。- H4 s: x3 V4 B/ S, L  ?! i
即使内心的证悟高不可攀,但外面的行为也应该如法。”
: N1 X6 i6 {% C7 R$ [, ?' O“在修持大圆满时,当然一切轮回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不用说,而其它一切属于分别念的事情也都应断尽,我们应当在无修无行无执当中安住。因此,在修持大圆满时,一般也没有接受空行母的这种方便方法。……不共同殊胜的大圆满则不需要
0 o3 e0 W) K) @  R
6 s; Y! y" @1 m2 _* m3 q1 C0 o- l$ u8 k% d( U, M% ^
至尊上师法王如意宝钦定的五明佛学院院规,具载于《纪律教诫甘露文》中0 c8 v1 f6 ]' C# u* R$ b
) p+ T# s; j4 m; k0 p4 [
“现在对住于大密光身成就静处及其他分校之徒众,宣说应听受之纪律。* g4 e! z: t+ S( N6 r4 L
分三:遮止、守持及开许。8 ?7 p. ^( H. q
一者分二:根本学处、支分学处。
0 r) E( Z" a4 ]* t
( a  R; J8 p# K3 ]5 T, [根本学处:已被各支具足之根本罪所染且覆藏者、及饮酒、吸烟者不可住在学院;如是失坏金刚乘誓言不可恢复者不能参加密乘灌顶及僧众法事活动;复次,自己于闻思修不精进且对他人作障碍之散乱者,于好转之前应离开此地去往他处……
" D* v% e% A" v) K8 g4 J: O支分学处:被支分学处中僧残罪过失所染者,当依大堪布托嘎如意宝之作法予以严厉呵斥;如是不听上师教言且于道友少悲悯、唯以散乱行度日、依止恶友、常时携带伤害他命之器械者等等,未见好转且恶劣过失不断增上者,须给予温和之教诫,令其迁往山林静处或其他寺院。……喊叫、大笑、拥挤、游戏、竞赛、取外号、揭人短、说淫秽语等,如何劝令改过,由分区管家负责,不可违越;尤其讲法、听法过程中,未得堪布与辅导者开许而擅自中断传承之劣行,须彻底断除……8 d2 k) n- m) c5 F5 o" h1 i

6 k, f3 b5 s. W! k: X另外,喇嘛、觉姆(尼众)经常会面、说各种绮语等如是因异性而生堕罪之行为须遮止;去城镇等时,作污家行、以烦恼引发争论、玷污僧众高尚形象等诸形象僧人,当时,僧众应善加商议,依其恶作给予相应处罚,令其断除;喇嘛、觉姆无论是谁,若无其他戒友在旁而与异性一起坐车等,或有戒友在旁,然与异性身体相接触而坐,皆为不可;如是以烦恼及散乱引起而看各种电影、电视等、去热闹处、作游戏、唱歌、跳舞、受用各种军人用品、穿戴各种戏具、去城中闲逛等,均须舍弃……
1 Z$ M4 v0 I8 Y7 [8 r$ Z! M' ]
( P! b; H& U0 i; x6 ~/ B5 R  o如是所说之所有要点若归纳宣说,一切功德之基础即清净戒律如眼而守护;佛子菩萨之愿行承担后,不放松讲闻大乘法;作为最后有之妙法无垢光明大圆满之见彻底认识后,于修行恒时精进。此三者以外更甚深之法,即便三世一切佛陀聚为一体亦无能宣说,请大家牢记于心。政治之宪法、法律、法规中之各种政策,在其他地方有说亦应了知。
* B& s) Z$ O7 B1 g+ d! I" T  n+ v1 ]
# I7 m! o, k) o
此为导师所制戒,清净僧众之纪律,
+ Z5 r! H0 c7 J+ d2 q
! j/ C0 w) F+ {# Q  f! A
一切挚友之学处,切勿舍弃当行持。

! c" ]% R% l% t9 ~5 S8 r
/ ^& b9 [  v+ w) g) t3 b. V4 k

- T7 b1 m; v$ {& G3 O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之所以誉满全球,成为大乘佛教之殊胜庄严,除了精湛的闻思修行,清净如法的戒律也是个重要原因。这一点,在本学院安住、参学过的人士,都深有感触。6 p4 @& `$ @/ E: D, G

  \8 y' N! R* h除了谆谆教诲,上师法王生生世世精持、弘传戒律的事迹,更是以身作则的典范。如《法王晋美彭措传》载曰:% V9 a$ Z- n, P* n
5 _: I5 w4 l' U$ D/ |& H6 ^
内在功德圆满的大成就者可以同时示现多个化身一并利益众生。根据前面法界金刚的授记中说,法王在列绕朗巴的同时也示现为道孚大成就者根桑秋扎。) y- W7 T' z* E9 ~" W
( f" \. g* P5 K" s. t) O
道孚的大智者根桑秋扎,是一位智慧深广证悟究竟的大成就者。根桑秋扎尊者临近圆寂时的话也已证明这一点。当时,他的侍者弟子阿华悲伤地问:‘上师,您老人家圆寂后,我们到哪里去找您的转世灵童呢?请您慈悲明示,此道场又将如何继续……’上师笑着对他说:‘关于我的转世灵童,你们不必劳心费神地到处寻找,将来有一位能背诵《真实名经》的人来到这里,他重新建立此道场,这就是我的转世。’之后边说持戒的功德(念诵《普贤行愿品》颂词‘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边擦拭钵盂而安祥地圆寂了。" G6 L8 |1 ]2 I
5 z3 C- f! a5 }  H( y% K, c+ Z
发现两大神秘山洞后,法王一行来到此地朝拜古屋神山。当时,木纳地方的诸位知名高僧大德根据法界金刚的授记以及法王能够出口流畅背诵《真实名经》等许多依据而准确无谬地认定他就是根桑秋扎大尊者的化身。法王在此创办了一所分院,并且为众多信徒传授《真实名经》、《入菩萨行》等经论,又为部分根基成熟的人讲解了《中阴解脱教授》。( J% \4 i  x: m1 R3 y- O

, P' Q4 b1 _; v/ B8 K7 F  {- V益西彭措堪布《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有一些更细致的描述根桑秋扎仁波切一生戒行清净,堪称近代持戒者的典范,他临终的示现证明了佛语的真实不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仁波切一生护持戒律犹如眼目,连支分细戒也严持不犯,而且著述弘多,精进传法度人,以苦行猛修而著称。一天,尊者自知化缘已尽,对侍者说:‘你拿着我的僧伽黎到外面抖动三次,并对大家说,释迦比丘根桑秋扎戒律度已圆满。’侍者奉命抖动并重复尊者的话时,周围很远的人们都闻到一股奇异的妙香。”4 _, x5 b# b1 n* \: U! v
  Q! q3 d* Q# X+ F
在此期间,所有的出家人差不多都已被迫还俗,与在家人一起放牧、务农,过着凄惨的生活,自始至终受持清净戒律的人寥若晨星。人们的思想污浊不堪,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都视破戒为光荣。再说,法王仪表堂堂的相貌、冰魂雪魄的气质使无数美女佳人为之倾心。许多稍有姿色的女人在他面前弄姿作态、花言巧语,企图引诱,但他丝毫不为之所动。当年与法王形影不离的嘎多堪布深有感触地说:‘不用说是违犯戒律,甚至他老人家的钵盂、锡杖、三衣也从未离过身。你们年青人绝不知道在那种处境下如此护持净戒有多么不容易啊!’众人听后都感动不已。5 ?6 X/ W* j7 l! z& ?

; g9 y! ?/ _* H法王也曾意味深长地对僧众说:‘当时如果舍戒还俗会受到上级表彰嘉奖,似乎整个天下没有一个人支持守戒。但我想到人生委实难得,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所以尽管困难重重,我一直象护眼目一般守持净戒。如今你们持戒有很多顺缘……’在那样的年代里,能够一如既往地持有真知灼见,日不间隔地传授正法,坚持不懈地修行,连细微的戒律也未违犯,实属罕见,他那如冰雪般洁白无瑕的品行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宛如污泥浊水中的一支白莲花,纤尘不染,挺然而立。”
& t% U1 y( M) Z. c/ w0 h$ h$ [, Q' y' e8 y, J' K% x  G: I8 T# e  J
由于许多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佛教被蹂躏得体无完肤,整个佛教内部一片混乱,不成体统。法王从那时起开始着重弘传律藏,让许多僧人受沙弥戒、比丘戒,建议几个规模较大的僧团重整旗鼓,修复、重建寺院,僧人们披袈裟、著僧衣,在寺院中广泛开展闻思修。
+ z: C  G* s6 j2 `8 i9 I: ^" G( V* H. q8 D$ j
公元一九八五(木牛)年,法王为三千多僧人传授《教藏集》大灌顶,并且认为:对于僧团内部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一次声势浩大的整顿势在必行。他当机立断召集藏地各大寺院的住持,知名度、威望颇高的大德们共商此事,他们一致赞同法王的建议,都感到这一整顿是当务之急。随后发布了一份《公函》,其主要内容,概括而言即:修行人必须闻思修行、清净戒律、弘法利生。中心意旨是:除了宛如群星围绕明月般的个别密咒师以外,寺院里僧人必须全部出家,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律。按照经续要求,戒律不清净和破密宗誓言之人一律不准与僧众共住。作为僧人应当认真闻思修,放弃一切世间琐事,具备作为应供的条件。此《公函》在四川、青海、甘肃为主的大小寺庙中好似起死回生的妙药,使奄奄一息的僧团重新有了生命力。
9 ]" ]7 Q  |) Q& u& Q* L+ y* h2 {% @2 x9 M
尽管在此次整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始所未料的违缘障碍,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法王临危不惧,排除万难,终于取得了胜利。他老人家略带伤感地说:‘在我没有进行这次整顿之前,在家人、出家人中无一不对我恭敬拥戴,自从整顿后,许多人对我恨之入骨,无端诽谤。可是,我想佛教已如夕阳一般,如果佛教内部不进行整顿,任其自然,那么将危在旦夕。为了延续佛法的慧命,我宁愿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怯而退步……’/ \  C$ m! O& D/ J- X

5 \6 T0 b  J+ C4 a6 ?) H$ x如今西藏雪域的佛教僧团能够净持戒律,井然有序,在很大程度上是法王当年激浊扬清、兴利除弊、妙手回春的结果,这也可算是佛教史上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 _$ F. @8 E# ]# I4 Q. Q  [1 R# M1 _- f
正是在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等持教大德呕心沥血的振扬下,藏传佛教迅速摆脱历史阴影,英姿飒爽地重振雄风,戒律清净、学修精进、显密圆融的正法道场比比皆是,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盛况。" E% Z4 V, R* [; q/ \8 j+ A
/ k+ n  W$ e9 ~4 ?
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入行论广释》中,讲述了藏地前辈祖师的持律美德:“在修习饶益众生的善法上,以前噶当派的善知识们像阿底峡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榜样。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传记中后学者如是评价过:他的一生中,从未生起过损害众生之心念,甚至连自己先成佛的念头都没有过,唯有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之善愿、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记录了他利益众生的窍诀,希望诸位都能去学习。”“以前噶当派的博朵瓦格西,持戒非常清净。当时寺庙附近有一位姑娘对他产生了世俗情爱,用了许多花招想打动格西,但丝毫没有起到作用。那个女人因而转爱为恨,决计报复。后来她与别的男人生了一个小孩,小孩生下来不久,她趁格西正在给很多弟子转XX的时候,将小孩抱到博朵瓦格西面前说:‘你的小孩你自己管吧,我不要了。’格西当时心里想:‘不论怎么样,可能是我的业障现前了,这个女人也是可怜啊……’于是就泰然地接过小孩,说:‘好,那就由我抚养吧。’那时他的弟子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有些因此而舍弃了博朵瓦格西,有些甚至还诽谤格西。后来,那个女人良心发现,也为格西的悲心所感动,便自己说出真相,到格西面前忏悔。”4 ?8 e+ G! V! r1 R9 ]4 a

1 W3 U. z7 \! r5 p堪布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浅释》中讲解“妙龄少女僧人敌,贿赂国王堪布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一颂时,说道:“作为欲界凡夫,男女之间的贪执可谓非常严重,且因此而流转生死不停。对僧人而言,年青貌美的妙龄少女则是守持清净戒律的主要违缘,是出家人最大的敌人。《阿含经》中佛告阿难言:‘莫与女人相见;若见莫与共语;若与言语则当自检心。’而阿底峡尊者对女人亲自供养的物品则一概不予接受,他曾说过:‘男众出家人不能接触女众。严持净戒之出家人与年青女子不能经常往来、接触,若经常接触,自然会生出很多烦恼,最后在一刹那间就会破戒,这是很可怜的。’他还说过:‘我对怨恨的敌人并不害怕,但对年青女子却很害怕。’同样,女众出家人对男众也应如此观待,不应经常往来。”
! [4 N/ @& z+ z' H
  s3 q2 L$ D0 _益西彭措堪布在《成就真实戒经略释法音》中,广大宣说了持戒的意义和破戒的过患:
9 b5 y- f, q( r1 ^/ l- f6 }" C& o% t: y/ \
若从持的角度来说,则戒律是清净的甘露,能熄灭行人身口意的炎炎恶业之火,使其心中生起清凉的安乐。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一切禅定及无漏智慧的功德都要依戒才能产生。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楞严经》云:‘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律是登上一切善法高楼的阶梯,依此可以渐次登上增上生与决定胜的高楼,因此如果没有戒律而又想得到一切功德,那就好象欲在空中建造楼阁一般,根本不可能。若舍弃戒律而修定慧则是成就魔王与外道的因,无法得到解脱,因此戒律就如城墙能抵御魔王与外道的侵犯。佛在大小显密诸乘的经论中处处赞叹戒律的殊胜,尤其赞叹别解脱戒是菩萨乘与金刚乘的基础,是佛法寿命的血液,是僧众的根本,是渡生死海的浮囊,是末世众生的导师,所以必须要受持。佛在《华严经》中云:‘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能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3 |) W2 [+ H" f# N. G  F, ^
9 \4 ?3 Y, y# l7 C4 H6 P人身难得,生命珍贵,为什么此处佛却说宁可舍命而死,不可破戒而活呢?佛说因为舍命死只使今生命尽,还会因持戒而生于人天善趣或者清净刹土之中。但如果破戒则会在百千万生之中不得转生为人天善趣的种姓,长劫失去善趣解脱的安乐,当受堕落的痛苦,而且活着受用十方的信施,过患无量无边,因此宁可持戒死,不可破戒活。古德云:‘宁可守戒贫穷饥饿而死,不愿破戒邪命富贵而生。’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云:‘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若破戒而活则福报受用逐渐衰损乏竭,丑恶名声到处流传,诸天鬼神呵责詈骂,一切贤圣指责舍弃……,真是吉祥幸福远走快避,诸恶过患如云来集。破戒之人无羞无愧,为了生存无恶不造。《比丘珍爱经》云:‘破戒之人一日中,造作无量罪业种,自损种种诸恶行,悉会行持定无疑。’法王的金刚上师托嘎如意宝在《赞戒论浅释·智者走向解脱之教言》中说:‘这些人受到种种谴责,不知不觉已到了衰老之时,他们感受剧烈痛苦的同时,忆念今生所造的破戒罪过,此刻内心备受种种痛苦逼迫,最后死亡临头之时,一方面心中恋恋不舍财、子、妻等,但彼等也不会跟随自己,一方面想到以所造的五种堕罪必将堕入地狱受种种痛苦折磨,因此必定会生起炽燃烈火般或如骏马也不能赶的大追悔之心。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应精进护持净戒。’《毗奈耶经》云:‘追悔中死亡,死后堕恶趣。’……”; x8 q/ U* y5 [# m9 `' ?5 u

7 N  ]6 q! t! \: T, H& T8 p) n% z“当然持戒之人住于世间也决定是安乐幸福的,因为住世时天天守持清净戒律,精进修习善法,使暇满人身具有实义,一天之中所修功德所积福报难可估量。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的末法时代,修行持戒所获功德远远超胜于在净土中或正法时修行所获功德。《三摩地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佛经中还说在末法时代,一日持一条戒的功德将胜过正法时代一生受持满分戒律的功德。”* U2 ^. s% x! L& m6 b. H
; [6 B) J6 R7 \) y, {0 _. J7 f
“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佛要求的更严。有些人只有大乘之名而无大乘之实,不解佛出世本怀只为断尽众生三毒烦恼,引导众生住于三乘涅果。更不知理事界线、暂时究竟、了义与不了义、见修行果次第,借口修大乘,断章取义歪曲佛经祖语,附加上魔王的意旨,鼓吹不出家、不修行、放纵贪嗔痴、大造十不善,废弃戒定慧,不修十善业。他们如此作的目的无非为自己行持魔业披上一层美丽的伪装而已。若观察此类人一定都是贪欲心炽盛,嗔恨心强大,愚痴心深厚,嫉妒心猛烈,我慢心高大。然而悲哀的是世人没有智慧的眼睛,被这些佛陀早已痛斥的魔子魔孙骗得昏头转向。菩萨一念欲心尚且不起何况去行持呢?但如今一些对佛法僧怀恶毒心的痴人,自己汩没在贪欲的淤泥中不能自拔,而且声嘶力竭地教唆蛊惑无知的初学者贪轮回厕所。见到真正寻求解脱,出离世间的修行人,无端嗔心勃发,种种强力干涉阻挠。当然看起来似乎他们非常慈悲完全是为了我们着想,但应当看清这是伪戴天饰的恶魔。”
% T& |. @6 S8 ?( G; @
* i+ }7 O; U! a$ S  H; V“若破戒则失去一切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安乐。法王如意宝于《忠言心之明点》中云:‘犹如空中建花园,增上定胜诸圆满,无戒无此机会故,念知谨慎调自续。’戒律是度生死海的浮囊、达涅城的坦途,在最初入道时就要认识它的特殊地位以及无法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点,佛制比丘五年专心一意的学戒,树立对戒律的信心,稳固对戒律的认识,然后才开许学教参禅。往昔因按此无欺次第修道,所以证果成就者多不胜数,而现在的人心浮气躁,眼高手低,轻视、毁谤、舍弃戒律,对戒律的作用、功德、地位、体相、学处一无所知,对破戒的过患也忽视不顾,修行的基本条件、根本基础一点都不具足,妄想直接高攀禅宗、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等的无上硕果。沩山禅师云:‘毗尼法席尚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如此过海浮囊被破戒罗刹要走,入涅城的道路被恶业的洪水冲断,欲达目的地只能成为泡影而已。所以应当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来精勤地守护一切功德基础的如意宝戒,否则纵然如何劬劳,永远都不会有收获。无有基础或基础薄弱却想建设美丽的花园或庄严的大厦,只是一种异想天开的妄想,若能则建筑得越高受到的损失越大。有人忽视戒律但精进念佛持咒等,此类人死后堕入恶道成为魔王、魔民、魔女或成大力恶鬼及凶狠罗刹、夜叉等专门恼害修行人,死后入于地狱中极难解脱。”
, d5 T( h8 Q) o. B7 i5 C& k: Q4 j' \3 d/ k% M" T4 S' s
益西彭措堪布复于《走向解脱》中开示道:1 T$ E  }/ n: L% T: _
8 k+ {& _3 f$ b" K6 n2 I  W9 K

* d1 `  e0 ]7 Y2 ]5 j) Z
4 g. G8 U& f& f) H4 ?8 a$ X3 g
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础
5 }0 x: ?9 X) }. R/ ^

+ m# U- y( M$ }5 U: ^……有些人一方面以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续中没有以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戒体为基础,菩萨戒及三昧耶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学显密大乘,受持菩萨戒和三昧耶,最后才会得究竟解脱。佛曾在《菩萨戒本经》中云:‘若菩萨如是见,如是说言:“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不应受,不应学,菩萨何用声闻法为”,是名犯众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 U% w1 g- r* n! r5 t% }  }: u9 i
还有人认为小乘都是发心利己的,我们已学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这种看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杀生、不偷盗、不说妄语、不邪淫,对他人不发嗔心,口中不宣他人过失、不损害他人等等守护自己三门这一点上,和大乘菩萨无任何差别,也已和佛陀没有差别。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守持菩萨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门不但不损害有情,还积极饶益众生,如不杀生且放生,不偷盗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运用众多方便去断恶行善。总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为出色。5 R3 |. h6 V0 ?* W8 [( C% [, ]. Y
8 i5 }, D% X' m% n& i* U4 S& E. G
有人这样以为,自己学的是无上大圆满,而非小乘和大乘显宗,故纵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调伏自相续的烦恼,也可弘法利生,不会堕恶趣。这种观点并不如法,学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净,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胜出世间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无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续》中就已明确指出:
2 R! m7 r& Y; ^4 m5 k9 L$ X. S% w+ x5 E* Z9 [

! ^6 F" {4 y* b) l
$ l6 U4 j0 M# v8 s; p) E
佛说破戒人,修密不得成,

5 t# t# u. h* R4 P+ w$ D3 I
不入涅城,城边亦不至。
+ \7 z0 J: ^9 N: ~' F2 W: B
即修密破戒者,无法进入涅大城,相似的成就也无法得到。又说:
6 f2 E) ~* Q3 @+ q$ `5 L0 t3 Y& }3 s5 @1 ~

0 k( o% {. A' N* e( L% a  r
众生若已破戒律,彼无机会趋善趣,
; l9 r' E( c) t7 p3 h
不得转生至善趣,殊胜安乐亦不得,

! Q5 z/ H* x1 X+ g  }
何况佛转之密乘,彼无修成之机会。
& `, c3 a2 c/ p4 q+ F* ~4 s
虽然小乘行人的发心是为了自己脱离轮回而守护戒律,密乘行人则为普度一切众生而受持戒律,两者在发心上有很大差别,但外在的行为取舍仍没有差别。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后世的修行人,行为要遵循小乘,应分别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别解脱戒。而且藏传密宗各派的大德对小乘别解脱戒也是特别推崇,宁玛派的历代传承上师,如嘎饶多杰(喜金刚)、莲花生大师、布玛莫扎、全知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也都未曾说过修学密乘的人,失坏大小乘根本戒后还能成就,而且在示现上,这些祖师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净的三乘根本戒,甚至连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5 W( O  ]& p. b- g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净戒律,这一点和各自的能力、福报也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教证显示破戒且未忏净之人不堕恶趣。《普贤上师言教》中讲过:一切上师无上的大悲心就是摄受弟子、传法灌顶,使弟子知道取舍的学处。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死后不堕恶趣而往生佛国净土,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会错乱空耗,虽然上师三宝有大悲心,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8 H( t4 J, R0 P* L& O* E0 r' M
: g: o7 Z# u- Q1 }3 r
总之,别解脱戒是密乘和显宗大小乘学人所应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恩赐的对治烦恼的正法甘露,我们不能妄加取舍。大乘显密弟子必须同时修学小乘的法要,具备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学人也最好能进而修菩提心进入大乘显宗和密宗。”

9 K4 f. E$ D3 ?9 s  K3 e
" E. O8 b6 z2 K% K1 N- A上师法王如意宝规定,凡想长住五明佛学院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戒律清净;2、团结和合;3、精进闻思修行。戒律清净被放在了首位,由此也可见戒律对修行的重要性。在学院里,凡已破了三乘根本戒的,不管是活佛、堪布,还是刚入院的小喇嘛,一律摒除出僧团,乃至今后学院里的讲法、法会等都已无资格参加。在戒律清净的基础上,再要求四众弟子团结和合,凡有打架、吵闹或相互有矛盾导致互不说话,必须在当夜之前相互道歉、忏悔,消除芥蒂,否则也将被开除。因为僧众不和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无从建立。这两条已保证了学法的顺缘,在这良好戒律的基础上,再精进闻思修,佛法的功德就会迅速生起。这也是法王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当年对弟子所作出的严格规定。5 m" S$ M! J; U& u6 x/ g- |% t
' \; f$ g$ T6 S
不少初学者都自以为很贫穷,福报浅薄,故无法供养上师三宝。若将每天守持净戒的功德,供养上师三宝,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相比的上品供养,且是最了义的供养,佛在经续中所赞叹的上品供养就是守持净戒,如理如法地修持,忏罪积资。”- ]; ]# i" j. m. u) A  Q
7 H1 w: f5 _; ?. ?: G  s( I. k
) T- {* ?4 y' _: y& \* `
大乘、密乘也应对治贪心
4 H6 q) `% |7 G2 ]# P: s! B3 y
佛在大乘的《月灯经》中说:# v! W: [, m0 Y  Z  ]& H
& h  }: }8 E  J6 l* M; N/ m# f
女人是乃无穷尽,具大恐怖之缰绳,
* K& P6 r" {/ ^$ k% `9 |5 x: e/ y
是故诸佛不赞许,染心执取女人者。

/ B* }7 l3 H. ^- k# J' j/ n# F  `意即相对于有烦恼贪心的男人,女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在轮回中不能出离,因此女人就象千变万化而又极其恐怖的绳索,将男人紧紧拴住在轮回之中。因此诸佛对于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之人都一律不加赞许。又说:# b$ o7 ?3 v6 o( B
5 F3 {. r; a& `4 w5 y
此道不能得菩提,是故不能近女人,

* L# q0 {$ P5 ?! b$ J: k
犹如嗔恨之毒蛇,智者应当远女身。

4 d' M8 m* a: L/ ^7 x2 i/ Y意即以染污心贪执女人便永远不可能获证菩提,因此对女人不能亲近,女人就象一条嗔恨心极强的毒蛇,一不小心便会被咬上而丢命,因此有理性智慧的人应该远远地避开。
' \8 \( U% O, V( t% [# h4 E. @. f3 v% C% ]" y; `" j5 h
佛在大乘《三摩地王经》中说:
" i, S3 e) D8 A, P% o! U; ^
: J: Y- e4 z7 q+ F. j; U; V2 ^/ b
0 j; O, {3 t3 e2 A3 ]
染心凡夫众,因执腐女身,
8 C+ M" u. \) o5 m4 |5 i% \
转生为腐身,堕落于恶趣。
: |: V. G9 ]! b% S, n2 M
即如果男人对本为污秽不堪的女身非常贪恋执,便会作出许多不轨行为,对于已受戒的人来说,破掉根本戒,因其贪污秽身的果报,来世也转身为具污秽身的众生,若加上作邪淫的罪业,则会堕入恶趣之中。
( a1 H$ q. G- }有谓学密宗可以享受凡情贪欲,贪执凡夫女人。出此言者实未曾真正依止过具相金刚上师,没有好好闻思过密宗的经续和上师的教言。莲花生大师说:‘初入佛门的人,凡是增长邪分别念的缘分都是违缘;尤其对男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女人;对女人来说,最大的魔障是男人;除此之外,对男女二者共同来说,饮食衣服是最大的魔障。’以及:‘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女人是修法人的魔障。’莲师这里在间接上也意味着不如理受持三昧耶的男人同样是女性修法的魔障。要知道,我们所修学的无上大圆满,有很多传承灌顶都是莲师传下来的,若不遵循莲师之金刚语,欲成就这些大圆满又从何谈起呢?
6 Y$ ~7 K0 [0 m3 |: ~2 Q# b! U8 R- G" X
无垢光尊者曾云:‘贪执凡夫女人会招致十方的诽谤。’同理,女修行人贪执凡夫男人同样也会招致十方的诽谤。
( @2 G( ~$ p/ ^( k+ P) q
+ b; \  K) i5 [3 v/ p无垢光尊者作了许多揭示女人对修道过患的金刚颂词,下面引述八则,其一为:欲求解脱捷径精进者,违缘魔障莫过狡诈女,违背圣者形象众垢骂,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二为:谁何虽已进入闻思修,但若遇彼此法即减灭,见未见之果报无限量,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三为:谁何虽已利益于他人,但若遇彼名声遂消匿,事业空耗利益将减灭,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四为:虽为智者但遭众垢骂,希求减灭故难利他人,行为下劣故遭俗人笑,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五为:虽为尊者然已破戒律,护法远离众人不欢喜,业障深重现来世受苦,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六为:虽为贤良染污烦恼增,谋求今生恣意享五欲,显相下劣且又染污他,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七为:具信出离胜法亦精进,但若遇彼只谋求今生,弃解脱道永沉于轮回,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其八为:虽为修习静虑之禅师,但若遇彼善法遂消灭,舍离神山到达闹城边,远离衰损根源之女人。……
' }6 M$ v- V; E* w' x. m密乘十四根本戒中有‘不能诽谤智慧空行母’,那么无垢光尊者的教言是否与这条戒相抵触呢?当然没有,因为该条戒中的智慧空行母是已成就者,并非指‘狡诈凡夫之女人’。9 p; Z* |+ ]: ~) V( V6 Z
法王还专门指出,年轻人特点是贪欲心重,老年人特点是嗔恨心重,如果学院里的年轻学法人因贪欲心破了男女众之间的根本戒,法王说其过患比吃了他的肉、喝了他的血还要严重。法王是诸佛菩萨的化现,是末法时代弘扬佛法的红太阳,更是我们的金刚根本上师。法王以他的悲心,给我们作了这么严厉的规定,为我们阻住了导向恶趣之路,希望大家对法王上述的金刚句铭记在心,千万不要做出让法王感到痛心的事。假如男众中有人对出家女众作了违缘,使有人因此失去根本戒,那么这两人的罪过都非常大。因为女众一生中只能受一次出家戒律,这就象有人一生中只能吃到一顿饭,好不容易饭已捧在了手上,又被人抢走了一样可怜。而且因为故意违反金刚上师的教言,他们来世只有到金刚地狱去消这业障。
! u+ L. b) A% Z9 G6 N9 e
因此心有染污烦恼的初学者,一定要谨慎观察自相续,千万不要放纵自己的染心。”
% b3 C; y) Z$ l' H
# T0 O0 T# G& t: ]. }
* M9 w: x( m; w/ f' z  J) p8 E
康区近代著名格鲁派上师札嘎仁波切撰写的《山法宝鬘论》,是一部修心方面的专著,备受各教派推崇。(已由至尊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译成汉文,并于五明佛学院内得到多次传讲。)该书对持戒问题也做了严肃宣说. O( |& ~9 ~5 \" P

( A# ~) q& e7 Z+ I* A' T( ~
+ `, p7 R. O5 Y8 i' ]6 p: z
保持距离

  [$ a4 b1 `7 m: W& e# G0 D住在静处的修行人,包括自己的亲生母亲与同胞姊妹在内凡是女性客人均不允许带到闭关分界以内,就连越过界限的机会也没有开许,更不用说说是请到室内了。虽然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与母亲、妹妹在闭关界线处见上一面,但是绝对不允许与他们共同进餐,长时间地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为什么呢?因为和你们素不相识的一些在家人不明事情真相,看到出家人与女人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便会认为这些僧众无视戒律,行为放荡散漫进而生起邪见。
& b4 F  i! R* k7 M# p  |同样,外出化缘时不必说与其它的女人同路结伴而行,就算是自己的母亲与妹妹也不能一道同行。也不能相约一处悠闲自在地畅所欲言,到城里办事、去近处草原上消遣,或者买东西等任何时候,无论是不是自己的亲戚,只要是女人,就不能与之结伴同行。既不能同住一家旅店,也不能一起进餐,又不能随意交谈。诸如此类的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6 f4 X0 d( m( N$ o尤其是与自己依止同一上师,同一坛城接受灌顶、守护同一誓言的僧尼,举止言行就更要严谨慎重,对于相互见面往来等方面更需要提起正念,小心警惕。如果不是自己的母亲、姐妹以及其它亲属,那么与一般的在家女人虽说经上师开许后可以在闭关的界限处相见,但是除了在非常必要、有重大事情的情况下偶尔一次两次会面之外绝对不能以上师总的已经开许可以见面为理由,接连不断地多次相互碰面。而对于不是自己亲戚的出家僧尼无论有大大小小的事情任何时间里都不能相约见面。即使是相互没有经常你来我往,仅仅在有极为重大的事情,万不得已非去一次不可的情况下,也只准托付上师身边的特殊开许的尼僧侍者捎递信件,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能面对面接触。+ ?8 S! |, {4 s6 `5 M
即便尼僧是自己的亲属,毫无顾忌地在闭关分界处长时间说东道西、大吃大喝,以世间在家人亲友之间的情感仅仅含情脉脉地看一眼,就心潮激荡,兴奋不已,诸如此类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严禁出现。同样,在去其它地方化缘时,尽管与其它女尼不期而遇,也要像碰到毒蛇一般万分恐惧立即逃避。见面时不能像相识已久的熟人般问寒问暖,随便交谈,共同行路。无论是在村镇上还是城市里,都不允许同住一家旅店。因此说,在与出家尼僧交谈、相处等方面要比城里其它的女人更为谨慎小心。与其它尼众相比,对于同一上师座下的尼众言谈举止就更加要谨小慎微。”1 u" M6 X8 h- x7 r7 J, R0 a

, Q* Q# _1 ~3 R2 w# C" {9 B4 b6 P5 h/ D
“防微杜渐

3 C& ~0 U3 w& W8 |7 O作为沙门,不仅与出家尼众不可随意闲谈、密切往来,就是与普通的女人也不能何时何地都满不在乎任意聊天、友好来往。因为通常来说,女人首先考虑的是称自己的心、合自己的意,其次才想到符合正法,一旦和她们亲近交往起来,贪恋之心就会日渐增盛,如此自相续不可避免地会被犯戒的堕罪所玷污,如果到接近死亡时方想到自己与正法相违,到那时恐怕已追悔莫及。
1 `  c) ^& r4 @- k女人使自己惨遭失败,如同不共戴天的怨敌一般。正当自己修习厌离轮回之时,如若与女人接触那对轮回的厌恶之心就会越来越淡薄、微弱,而对妙欲的贪爱之心却日盛一日,所以说女人能断送你趋入解脱道的命根,就像心狠手辣的刽子手一般。与女人密切相处,自相续中原有的善法功德会无余丧失,因此说女人好似摧毁善法庄稼的冰霜一样。与女人过于亲密交往,会使自相续中的信心、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妙慧圣者七财圆满的功德逐渐一一失去。现世中,与女人关系密切的比丘或沙弥将会被护法神所谴责、又会受到上师阿阇黎的严厉斥责,甚至施主等世间上的人们也会对他恶言相骂,就这样失去了人们对他的恭敬爱戴,所有的名闻利养都将付之东流,更有甚者,后世将径直堕落恶趣。所以说,女人掠夺圆满的功德好似粗暴残忍的土匪强盗一般。与女人亲密相处之沙门的心不能调顺地转向善法,所以女人犹如中断别人善法的魔女一样。本来,自己依靠上师的恩德对教言获得了定解,完全是想要脱离痛苦的轮回深渊,可是由于亲近女人而沉湎于有漏的快乐中,因此说女人就好像监狱的看守一样;与女人亲密交往的男人被贪嗔痴搅得心烦意乱,所以女人就像搅拌棍一样。贪恋女人,心中会燃起苦恼的烈火,因而女人如同熊熊燃烧的火宅一般。3 u5 q8 Z  l4 h
由此可见,对于持戒的沙门来说,再没有比交往女人更为严重的过患了。大格西博朵瓦曾经这样说过:‘女人能打消修行者相合正法的念头,如同怨敌;斩断解脱的命根,如同刽子手;摧毁善法的庄严,如同冰雹;掠夺一切圆满功德,如同强盗;断绝所有的善根,如同魔女;令人不能摆脱轮回的痛苦,如同狱卒;引发一切烦恼,如同搅拌棍;是一切痛苦的来源,如同地狱火室。’这其中已严厉地谴责了女人。为此特意制订了如此严格的规定。而且,我们应当清楚,戒律中也说:再三目视女人的面容也遮止,不能与之进行交谈、交往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9 \. C4 }( }) x* g4 V" C
; f3 [. O1 A) u( W6 P& A  F
+ Y, _: k1 j* @2 X; L9 H
有备无患

* G  i: y2 P+ H/ G1 Q, n* a总的来说,我们这些修行人,尤其是出家沙门,如果接近凡夫女人,那么今生也会恶名远扬、来世将趋近恶趣。富有盛名的格西博朵瓦从来不摄受出家尼与女居士。这里有一段缘由:最早的时候格西外出去化缘,当时与颇穹瓦格西结伴前往城里。这时,有一位尼姑毕恭毕敬地来到他们面前请求说:‘请二位尊者为我们开示佛法。’格西博朵瓦面露不悦地说:‘这些女尼的恭敬心就像粪堆里的蛆一样不清净,对我们弊多利少,我们快走快走。’, M% l  {* i$ t" a* a
所以说,身为出家僧侣的我们如果与女子关系亲近、密切交往,那将对自己他人都毫无意义,对此必须万分慎重。初学者如若没有小心翼翼地行持,那依靠小小的逆缘,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毁了自己的戒律。倘若失坏了一次,那么今后纵然是备加防犯,严守戒律,也会像身负重伤脆弱的野兽一样,(猎人捕获它易于反掌,)其它女人遇到此人时,也会因为他有前克而对其进行种种诱惑。他自己也是恶习难改,重蹈覆辙,随她而转,受其控制。
, ~3 {# L% t. @0 D4 z4 Y由此可见,无论住在何处都不能与在家女人以及出家僧尼一起随便闲谈、相互交往。无论前去何方也不能与女人结伴而行,最好不要有熟悉的女人。对出家男众作出如此严格的规定大有裨益。诸位应当从自己作起,对此十分重视,付诸行动,如此将是对佛教最大的崇敬与贡献。6 L9 c8 i2 S# @! d, P' o
自己珍视爱重学处,身先士卒,为大家作好的表率,其它的许多僧人也会效仿进而重视起学处来,明确它的必要性并身体力行。以此将在四面八方扎扎实实地打下佛教根本戒律的基石,获得广大无边的利益。”
  X8 d5 h4 y+ ]) a, w: b1 T
/ k# p9 D6 }3 N1 G# [7 E2 n近代高僧能海上师曾历尽千辛万苦,入藏求法,将格鲁派清净法流引入汉地。从《能海上师传》、《能海上师永怀录》等文献中,可以发现不少严谨持律、精进修学的记载,这一方面反映了海公上人功德事业的超胜,同时,也不妨看作藏传佛教的一个真实缩影。藏密弘传到汉地,是否一定会对戒律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人们亦可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6 v" v" {, Q& v' B
5 M+ z; U+ Y+ |
上述教言和事例,展现了藏传佛教的清净本面。
: N" D4 Q5 G) s  d2 Q
8 Y/ p  w$ s. d. H+ n+ A/ ^
如果还不放心,那么,将信将疑的朋友尽可以来到藏区,作些实地考察,用自己的眼和耳近距离感受(包括我们喇荣五明佛学院在内的)藏传佛教的风采、神韵。作为五部大论之首的戒律学是否备受敬重,出家僧人是否以持戒为荣,整体道风、僧纪和学修状况是否井然有序,这些问题,相信很容易得出明确的结论。, R9 c  J- v7 M
( _: R* s2 X$ p$ @# |7 ]0 L
当事实真相为越来越多的佛友所了知以后,萧平实师徒的无耻言论,就不攻自破了:8 x' f. b! q, J" t) D0 h$ u+ J

  \, t6 [0 r3 _, i. z# J7 M
难道还要执迷不悟的继续修学伤风败俗、淫人妻女、破毁重戒的邪淫的密教邪法吗?对于这种‘连舅妈、姨母都可以作为明妃而共交合,实修双身法乐空双运’的XX西藏密宗,难道索达吉还要继续支持、继续推广吗?”(《真假邪说》)
8 |8 f5 @$ `. X% n- M# @/ `" B“密宗的法义都是始从第一灌顶的入门之时,末至最后的第四密灌为止;始从观想与修练气功开始,末至乐空双运的‘报身佛’成就,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双身法的淫乐四喜境界的大贪而修行的;生起次第的种种法的修行,也都是为最终的淫乐四喜境界而作准备。这种行门与理论,其实都与佛法中的三乘菩提都不相干,因为都是意识心的境界……都只是意识境界而不能触及第八识境界,所以完全不能发起般若智慧,都与佛法无关;但是却因此双身法而成就了毁破出家戒、而毁破菩萨戒,而且所毁破的戒都是最重戒;尤其是出家人的喇嘛、比丘、比丘尼,更是不通忏悔的地狱罪。如此一来,那些和索达吉一样的修证双身法的出家喇嘛们,特别是密宗里面所谓的大修行人,更是极尽一生努力的修习双身法、努力的追求第四喜的淫乐最高境界的人,都早已经是最严重破戒的人,那还有不下地狱的吗??”同上P467)9 ?6 t: h) p0 H' L( @$ E
故对已证明点及宝瓶气之比丘、比丘尼,及母、女、姊妹、畜生女等,皆可昼夜连续不断行淫之,名为‘瑜伽’,如是‘修行’,亦可于佛堂中行之。……如是邪淫,荒谬已极,真是世间之最:竟然可与住持三宝中之比丘尼(藏地自古就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即便有少量女众出家,也只能作沙弥尼。——引者注)于佛堂中之佛像前行淫,竟然可与亲生尊母、至亲之姊妹、污浊之畜生等,而于佛堂中行淫。如是借口‘修行’而以双身法广行邪淫,如是而可施设‘明禁行’之密宗十四根本戒,真是世间最最邪谬之妄想也。”(《狂密与真密》)/ Y5 r* b9 s4 J" J* Z, G
西藏密宗既以男女双身合修淫欲之乐、而谓为究竟成佛之法,始自天竺之密宗,中至甫传入中国西藏之噶当派,末至分裂为四大派、乃至后来宣称最清净之改革派黄教创始者宗喀巴,悉皆如是以男女双身合修之淫乐修证,作为密教中即身成佛理论之主干与修行之法门,几可言:无一宗派能自外于双身修法。”(同上): ~* N& P! t# t4 W/ I
此诸喇嘛等人,心中所思所想者,皆是如何夜夜与年青美丽之女人合修双身法而受淫乐,皆是常思如何崇密抑显而取代显教,皆是常思如何否定如来藏胜妙法义。古来之西密四大派法王,常受女人淫乐,在其所住持之宫殿寺院中,与诸女人行淫杂交、淫声喧腾,美其名为‘精进修行无上瑜伽、精进修行成佛之道’者,事极平常,无足为奇。(同上)- C/ W+ K# \2 o4 h

4 c8 d1 [  h2 H7 B作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汉传佛教深怀感情的汉族佛教徒,笔者入藏求法已阅十数春秋,这期间,曾经无数次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除了诸位大恩上师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智悲加持和金刚密乘卓越的见修境界,最让笔者感动的,就是藏传佛教对戒学的高度重视。一座座严格管理、学修精严的佛寺,一位位善良淳朴、严净毗尼的僧人,皆证明了这一点。无论传戒、学戒、诵戒,还是安居、羯磨、衣食威仪等,在藏地都十分如法。所以平心而论,在戒学的弘传和僧团的整饬方面,藏地整体状况较之于当今的汉传佛教,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反复思索如何借鉴藏传佛教在戒律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宝贵经验,为复兴汉地的佛教服务,我们在这方面尚未有更多的考虑。' U7 p8 m+ \5 [: }
/ J& z3 f3 L. Y% g6 f1 J
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十数年见闻珍藏心中,所以,当我们乍一读萧平实师徒这些明显发自生理性冲动的言辞时,不免很是吃了一惊。实在纳闷:萧先生师徒神采飞扬地数落着的,到底是哪座星系中的哪颗行星上的哪门子“密宗”呀?
* _0 X6 e: n8 @4 m, k8 o+ w& _7 }( m2 e! F5 w+ C
前文反复讲过,在传统上,方便道的双身法仅为极少数有缘瑜伽士(一般都是在家人)所实际修持,整个密教体系中,另有很多不亚于(甚而超胜)双身法的解脱道法门,这些“非双身法”才是广大出家僧众重点修学的对象。那么多高僧大德赞叹和弘传持戒清修的解脱道,那么多事实证明藏地僧团清净如法,萧张师徒却硬要瞎说以双身法广行邪淫”“出家人广修双身法,难道就不怕造下谤法、谤僧的恶业么?$ E; `- W/ A/ w) Q

6 G& ^5 K5 M# S2 [, C实执奔放的凡夫戏论分别心,既然有本事把第三转如来藏理论“考证”成外道神学,把大乘般若空性讲成人去楼空的村庄、枯竭的河川、瓶中无水”“可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以后,就是没有法嘛”“人也空、财也空、妻也空(夫也空)、一切最后都会成空”,那我们当然不指望它能对现空双运、轮涅无二的实相正见,以及建立在此实相正见基础上的密乘禁行得出正确结论。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非仅理上一谬千里,乃至对基本事相,他们竟也如此蓄意歪曲、剧烈夸张、精心渲染、严重误导!6 b5 T) H6 O% I/ M/ D' k$ A
6 [% F- |- ?( M
不能不承认,在改写事实真面、营造虚假氛围和左右公众情感投向方面,小人们拥有非凡的艺术天才。渴求混乱和颠转的小人意志,要的就是这种戏剧性效果。因此,连篇累牍地进行细腻、夸张的性描写、性狂想,遂成为谤密群小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1 p9 W1 b" Z: W% A! G. h  r
( q1 v6 D; }4 w1 H如果仅仅依靠驰骋病态的性狂想,就能扳倒密宗的话,那密宗早就应该不存在了。但事实却不是这样。所以说,谤密群小的直线思维模式和情绪化操作方式,并不会因编织童话故事的艺术天才加盟,而做出真正的大事来。
) V9 W$ ]9 X1 y" b- G  i2 {' ?
6 c- B$ s& X- X& t6 |从理论上强调双运等禁行的价值时,许其为最重要、最殊胜甚至最高的法门(其隐含前提为从共同续部而言),是很正常的。出于种种必要的特殊推崇,在显宗里也有很多例子。然而在现实中,一个受到理论上的高度推赞的法门,其适用范围和所化根性,却不能不认真抉择,仔细界定。故此,双运等禁行在理论上的殊胜性和尊贵性,与现实中的稀罕和隐秘,实际并不矛盾。一方面极重戒律出离心、菩提心,在精心塑造僧人品格和维护僧团形象方面卓有成效,一方面又能让密宗禁行不掩其德并适度流传,这个事实,的确有些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却可以无畏面对任何检验。如此复杂的问题,竟然处理得如此平稳,不能不让人对藏传佛教由衷折服,也不能不让人对藏人的淳厚、善良深怀敬意。——因为按照市俗习惯特别是小人逻辑,但凡是有便宜可占的、涉及“性”和“欲”的,都应该一哄而上趋之若鹜(《狂密与真密》:必定上行下效故,大众悉皆好乐此法故。”),而无须顾及身份、条件和后果。当事实以违背市井常识和龌龊心理的面目呈现时,这些人所能做的,不外乎就是挤出一付惊怪神情,并且对健康的心态和传统扣上其病态的性狂想程序所能运算得出的病态结论了。/ U4 F9 X8 R5 ~
赞扬过双身修法的密宗祖师,也不一定都曾实修此法。譬如,赞扬整体圣教的人,并不须门门深入样样精通;净宗祖师不妨言及禅法,而禅宗祖师也可宣说净土法门……只要是真理,便无需回避,处理好理论和实践、广闻和专修的关系,对这些智者来说,应当不是个问题。
7 S8 X# N+ F3 [/ D+ M# F$ g0 t$ k1 t4 w( _7 m% r+ J
当然,我们不否认,在个别素质欠佳的密宗学人身上,或在藏地的某些特殊历史时期,出现过一些非主流的不良现象。再殊胜的传统和法门,都不能保证与之发生关系的众生无一例外地得到净化,否则,弘法利生就不会是一项难能可贵的事业了。佛法的加持和弘传,涉及法和人两个方面,而一旦与具体的人、事产生联系,情况自然变得复杂起来。众生的烦恼、业缘,显然非如理想中那样整齐划一,它对威胁到自己命根的佛法的本能的规避、抵制乃至破坏,是个老大难问题。这些问题和现象,没有地域、文化和民族的界限。譬如,汉传佛法的伟大,并没有保证她在任何时代和环境中都获得绝对优势,甚至被着她的神圣光环的汉地佛教徒,也不是一直都很争气。但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和个别教徒身上出现的恶劣行为,却从没使人怀疑过汉传教法的神圣和伟大。同样的道理,即便在暂时或局部上,藏传佛教碰上一些麻烦,那也是很正常的事,无须过于激动。更何况,密法的甚深不思议,本身就隐含着更大的受到曲解和利用的可能。因此,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实在不是值得赞叹的行为。正如《藏密问答录》所言:“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有少数密法修习者的行为不如法,就一股脑地把密法本身一棍打死,人之过失岂能连带法本身也跟着遭殃!《弥勒请问经》中也宣说了同一道理:‘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我们所应着眼的依然是密法的精髓——甚深的空性与光明见,严谨的持戒行为。这些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倘若再静心想想,千余年来,藏传佛教从未落至积重难返的地步,总有无数大师慈悲应世,承前启后激浊扬清,那就更没什么好求全责备的了。$ C" _' h; I% P+ ?" N- j5 Y# F
. s) `0 @6 E! S
还需指出,观察佛教历史和现象时,一定要注意将自相烦恼所引发的不良行为和大成就者们空灵自在的示现区分开来。在大乘佛教中,同样的言行,同样的事物,由于内在发心和境界不同,而在实际内涵和后果上霄壤有别,这是完全允许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大乘圆极教法和法界究竟实相所赋予的等净无二妙力,使得超越包括出家在家、清净秽浊等一切相对层面的分别制约的自在境界,以较为活泼和明显的形式任运流露出来,亦不无可能。即便在显教中,超俗离戏的神异境界也屡见不鲜,更何况金刚密乘了。是故,大成就者们的自在游舞,与自相烦恼驱动下的凡夫平庸行为,决不可一概而论。佛经祖语也一再提示:由于不知道佛菩萨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形象出现,所以对一切众生均怀着谦逊和敬重的心态,十分重要。# x9 e5 T8 _5 y' X6 I0 T" ^

. f2 \7 E* i' [除了密法宝库丰富多样,以及戒律和身份上的考虑,影响双运等禁行在藏地广泛流传的另一大因素,即是条件和资格方面的限制方便道的确有其不共殊胜之处,可要知道,越是奇特的法门,往往意味着越大的风险,尤其是某些特殊的条件和能力,常常让绝大多数行人望而却步。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趋入逆行、禁行,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对此掉以轻心,很可能导致可怕的灾难。
" @+ O1 `: p/ p7 f( q9 F! v7 r' }4 w% H. {' e" k# n
《大宝积经》讲道:“佛言:‘弥勒,若说菩萨为欲圆满菩提分故摄取生死,说诸烦恼能为菩萨利益之事,如是辩才诸佛如来之所宣说。何以故?弥勒,此诸菩萨得法自在,所起烦恼无有过失,是为菩萨善巧方便,非诸声闻缘觉境界。弥勒,若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满菩提分法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不与法相应,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菩萨于中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何以故?弥勒,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似)有攀缘,有异菩萨无智力故,于诸烦恼增上执著。”这是说,只有具殊胜智力方便的大乘菩萨,才可以“摄取生死”杂染法、以“诸烦恼为利益事”。否则,便会“于诸烦恼增上执著”,故应“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
. o6 A! ~8 V& V/ a& D9 d6 [/ Z3 U
《大宝积经》接着讲道:“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乐欲离诸业障缠缚,自无损害而得解脱,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于他过失不生分别,志求如来真实功德。’佛言:‘如是,如是!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凡夫愚人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嗔痴习气未断,彼亦别余初业菩萨。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狂密与真密》:绝无可能如宗喀巴所说之‘由入彼中,故从今后乃至未证菩提,于人天中得欢喜住。’……必入地狱正受苦报,然后展转于饿鬼道及畜生道受余报之后,方能重回人间故;重回人间之‘前五百年’复有花报:生于边地,五根不具,盲聋瘖哑。如是果报具载于大乘经中,宗喀巴云何视而不见、继续以此狂密行门贻害密宗行者?密宗行者因何不读经典佛语?而信受宗喀巴之谬言?……已成毁破重戒之地狱种性,不入地狱受长劫之苦者实难,宗喀巴云何可以欺瞒众生曰:‘决定受善趣安乐’?”——引者注)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 X+ r% _/ Z' k9 W8 z! f4 R7 v/ z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应舍诸法,当须舍离,应修诸法,当须修习。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H! J$ h& w1 r. ?2 `" B! F; S" U

1 N* R: M5 P6 J# G/ m4 e上面的经文,对已得智慧力的慧行菩萨和未得智慧力的初业菩萨,作了明确简别。为什么同是大乘学人,同是行持自他二利,要求和示现却大相径庭呢?很明显,是内在的不同根性和境界,以及圆活无碍的大乘教义,允许了上述差异的出现。5 s* R* o$ q# T$ d! \6 A
2 Z+ x. c( z. E8 q) s" f% z
值得注意的是,经文高度强调了“得法自在”、“智慧力”、“智慧火”的关键作用。有一种讹传很广的说法是:只要“气功”功力到达一定火候,就可获得修持密宗双身法的资格。(《狂密与真密》:西藏密宗既以双身法为主修,则必定偏重气功,以便摄持精液不泄而能长住性高潮中享受大乐。”)这是非常错误的。没有法无我和大等净的智慧力,“气功”修得再好,也与外道行为无别。5 l+ {# F) Y4 g4 W
% M% P1 O" N2 d: E! t- U/ d, W
自己是久修具德的“慧行菩萨”,还是未得慧力的普通学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增进自己的佛法修养,更是一个自觉性的问题。稍稍懂得对自己负责任的人,都知道该如何谨慎地抉择。尤其是在末法时期,除了极个别再来人和善根深厚者,有能力趋入逆行、禁行的修行人应该不多,所以解脱道无疑是绝大多数行人的最佳选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也没有任何权力和必要,把“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的慧行菩萨妙境一笔抹杀。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应采取何种修行方式,应以何种态度看待烦恼和色声等欲境,祖师们留下了十分明确的教言,那就是以有效对治自相烦恼为根本标准。抓住这个根本,汉藏佛教中的众多自在游舞示现,就不难理解了。3 {( E4 C5 c7 `
- ^$ R3 i% q/ t0 e- ^4 P, O2 ~
《宋高僧传》记载了一位真正的慧行菩萨事迹:“释亡名者,不知何许人也。居褒城西数十里,号中梁山,数峰回负翠碧凝空,处于厥中,行终诡异言语不常,恒见者弗惊,乍亲者可怪。平常酷嗜酒而食肉,粗重公行,又纲任众事且多折中,僧亦畏焉,号为上座。时群缁伍一皆仿习,唯此无惧。上座察知而兴叹曰:‘未住净心地何敢逆行,逆行非诸人境界,且世云:金以火试。待吾一日一时试过。’开成中,忽作大饼,招集徒众曰:‘与汝曹游尸陀林去。’盖城外山野多坟冢,人所弃尸于此,故云也。上座踞地舒饼,裹腐烂死尸向口便啖,俊快之状颇嘉,同游诸僧皆掩鼻唾地而走。上座大叫曰:‘汝等能餧此肉,方可餧他肉也已。’自此缁徒警悟,化成精苦焉,远近归信。时右仆射柳仲郢任梁府,亲往礼重,终时云年可八九十,真影存于山寺。至今梁益三辅间止呼为兴元上座云。奇踪异迹不少,未极详焉。记载了一位真正的慧行菩萨事迹:“释亡名者,不知何许人也。居褒城西数十里,号中梁山,数峰回负翠碧凝空,处于厥中,行终诡异言语不常,恒见者弗惊,乍亲者可怪。平常酷嗜酒而食肉,粗重公行,又纲任众事且多折中,僧亦畏焉,号为上座。时群缁伍一皆仿习,唯此无惧。上座察知而兴叹曰:‘未住净心地何敢逆行,逆行非诸人境界,且世云:金以火试。待吾一日一时试过。’开成中,忽作大饼,招集徒众曰:‘与汝曹游尸陀林去。’盖城外山野多坟冢,人所弃尸于此,故云也。上座踞地舒饼,裹腐烂死尸向口便啖,俊快之状颇嘉,同游诸僧皆掩鼻唾地而走。上座大叫曰:‘汝等能餧此肉,方可餧他肉也已。’自此缁徒警悟,化成精苦焉,远近归信。时右仆射柳仲郢任梁府,亲往礼重,终时云年可八九十,真影存于山寺。至今梁益三辅间止呼为兴元上座云。奇踪异迹不少,未极详焉。  S" g3 P6 R, r; g# d
系曰:上座始则尔之教矣,后则民胥效矣,曾不知果证之人,逆化于物,终作佛事,用警未萌。故若归其实,乃对法论中诸大威德菩萨示现食力住故也。如有妄云得果,此例而行,则何如野干鸣拟学师子吼者乎!”
, c8 G- R2 q! q& A0 Y$ S3 W2 l' d- i% A$ X# y1 I
藏地祖师也常训诫学人:狮子跃过的悬崖,兔子跟着去跳,只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故此,普通学人千万不可轻易趋入禁行。这和上座所言“未住净心地何敢逆行,逆行非诸人境界”,是一个意思。
# M2 q3 a# m- \5 d; z! ~( `
) u; u1 ^3 {, v3 l% k; ~0 f! c! K上述事例,还有助于重新审视净和秽的概念。萧平实说:密宗法教之所以令人始终不离双身法者,乃因密宗所崇奉之‘佛菩萨’,其实皆是鬼神之类,所以常以五甘露、五肉等淫秽及不净物而供养之,方能得其欢心。”“然五肉及五甘露皆是夜叉及罗剎之所乐嗜者……而密宗所供奉之‘佛菩萨’及空行母度母等人,皆悉贪此淫乐及五甘露等极秽之物,可见密宗行者修迁识法后,往生时来接引密宗行者之‘佛菩萨’及度母佛母等,皆是罗剎或鬼母夜叉等;是故由密宗之‘佛菩萨’及空行母度母等人所接引后之往生处,绝非佛净土,而是夜叉罗剎所住宫殿,必在欲界之内。”“许多佛教学人,初至密宗道场参与荟供法会时,但见颅杯中供呈五甘露等,以为真是密宗上师所说至极清净、至极珍贵之物,却不知其实正是世间最极污秽、最极邪淫之物;将之喷洒于供品之上,而作荟供;荟供之后,初学密法者,竟亦随同密宗诸人而分食之,了不能知其内涵物之邪淫荒谬。今若闻知此事实已,欲不空腹作呕者,亦难之矣!”“密宗之荟供等法事,往往亦以不祥物而作法器法事,如死人颅骨而作之供杯、死人骨所造之念珠……等。以如是不祥物而作法器,而为弟子教授此不清净之‘修行’法门者,绝不可能是真正佛菩萨,必是鬼神魍魉…等假佛菩萨名及形相而变化者,智者稍思即知,有何疑惑?由是诸理,故说密宗乃是邪淫与污秽之双具者。”(《狂密与真密》)! n" X. J# _9 f5 I% E
) r7 i; g8 k; C3 x! f! F: H* q
净和秽,是否真如萧平实所言,存在自性实有的本质差别呢?不是的。上座在尸陀林的自在示现(“裹腐烂死尸向口便啖,俊快之状颇嘉”),就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在一位大成就者的境界中,凡夫心所增益出来的一切虚妄分别,是如何寂灭于无形的。所以萧平实的迷惑,除了从反面证明大乘圆极教法的胜妙难思之外,毫无意义。
* _  W$ ?+ T& C5 V+ N+ I+ D2 i* n1 f3 I# q& }
《大般若经》从无实空性的角度,宣说了净秽之胜义平等性:“汝于此中莫生秽相,应作是念:我未能知说法菩萨方便善巧,此说法师善知方便,为欲调伏刚强有情,欲令有情植众德本,俯同世事现受诸欲,然此菩萨不取法相,无著无碍曾无毁犯。汝善男子,当于尔时应观诸法真实理趣。云何诸法真实理趣?谓一切法无染无净。何以故?善男子,以一切法自性皆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如幻如梦如响如像如阳焰如光影如变化事如寻香城。汝善男子,若能如是观察诸法真实理趣随逐法师,不久成办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金刚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说的这个道理。
+ I) |1 q% J) Z4 s# d9 [/ \
$ J) ~+ s: \0 d; t从现分观察,净秽的暂时差异,亦无决定性。同样一碗水,在六道众生面前,各自获得的感受是不同的:地狱众生见为铁汁,饿鬼见为脓血,水居旁生见为房舍和道路,人见为可资洗涤和解渴的无色透明液体,阿修罗见为眼泪,天人见为甘露。而佛陀,则现量见为明空大法界。这说明,不存在与内在心识割裂开来的实有外境,任何外在显现法,皆需观待众生具体的习气和业感才有意义。这是大乘佛法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则。) K/ `: r& P- \/ f+ ^

0 [" J: A3 j" c# i那么,不同众生的所见境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第六问答义“异境何为共所见”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暂时饿鬼因业障,清净水亦见为脓,除障方见真水故,人见观待为正量,依靠他缘转变故,暂时安立水为量。究竟理证而观察,彼等皆为习气现,因水亦可现见为,清净刹土佛母身,故而人类所见者,不能决定是正量。是故障碍之外缘,愈来愈加清净后,观待下面所见言,当许上上为正量。”因此暂时观待而言,可以承许业障较轻的上地众生能见识为正量,下地众生为非量,如人见水之识观待饿鬼见脓血之识为正量,天人见甘露之识观待人见水之识又为正量。这些有观待、有变化的显现法,都属于“实相现相二谛”中的世俗谛。那么究竟正量是何者呢?《定解宝灯论》讲道:“如此尽除脓执时,了知迷乱修习彼,从而现见彼为水,相续清净大菩萨,见水一尘无量刹,见水玛玛格佛母。究竟断除二障地,彻见双运大等性,是故称为净见量,断除一切障碍故。诸法无谬之实相,唯佛现见无有他。”由是可知,一切显现法的究竟实相,唯是明空双运大法界,界智无二的如来妙境,方为实相现相无别之不变离戏无垢清净胜义谛。. n- u4 l5 `9 j0 z
. o: `! R8 Q9 r& A% l6 H' l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因此这里拿它举例。实际上,万有诸法在法界本性中,皆一味平等无垢离戏,相观待的净秽差别丝毫也无。所谓的清净、污秽,不过是众生心识、业感的虚幻外现而已,恒时处于动态的迁变过程中,没有丝毫成实自性。如《定解宝灯论》所云:“其余现相皆不定,具迁变性而显现,究竟双运之智慧,彻见真义无迁变。
8 v  W: N" M+ S" J5 ?% H& i( O, a) S9 Q, c  m( h! {
在不稳定的相对层面中,存在这样一种对应关系:“除此之外如何证,并非究竟之意义,二障尚未断尽前,实相现相不一致。暂时道位之显现,如净眼翳之毛发,有境(内在心识)垢染愈清净,所见对境亦愈净,有境清净另一方,无有不净之境故。”《定解宝灯论》显然是说,外境不过是观待内在心识而有的函数而已,随着众生内心境界的变化,外境将呈现相应的层次和状态。明白这个至关重要的道理,我们就不会对外境的净秽、贤劣过份执著,尤其不会再将任何问题、毛病和过错,都一股脑地推到外境头上。原来,一切外境本都是离戏无垢双运大法界(本尊坛城性),仅仅因为我们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才将之误读成形形色色的杂染有法。事实上,如果世俗有法真是自性不净,那么任凭如何修炼,也无法将之转变成清净法界,就像煤炭如何洗涤也不会变白一样。无上瑜伽的大清净见便是这样教导我们:一切问题都出在内在的主观认识上,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8 _6 N6 q1 l1 _/ G9 r; Q0 G

! @6 r' a# T4 ]& l+ W摈弃无益的错觉,尽量学会并习惯于用佛的眼神审视万法,无疑是寂灭虚妄分别切入实相本性的最佳捷径。故此,在轮涅无二、等净圆融的了义正见基础上,极力以实相摄持现相,直接安住色心万法的大清净本面,遂成为金刚密乘的不共特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双运、降伏以及享用五肉、五甘露等誓言物,被赋予特殊意义。
; V5 I% V$ U- Q2 I7 e& n) E; B) d7 u# w, p
既然稳稳地占据着实相本面的制高点,金刚密乘又如何能随波逐流地取悦于凡夫迷乱分别心呢?《大乘庄严经论》云:“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道德经》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托出的就是这种戏剧性效果。
# I+ m  F5 b% A! Z/ L* q& v2 m% w+ \( d: S4 w
戏台上,一个人喝了一口水,就在此时,一个名叫“萧平实”的饿鬼从窗口探进头来,尖叫一声:“哟——!你喝脓血干嘛?!”& K; O5 _* k0 ^  g

- I1 Q% [$ ?* `% A% \2 Z$ ^看看《维摩诘所说经》对净秽的阐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 ~; N$ q+ R1 ]0 {3 f2 t8 Z; d& J9 N* `2 }( T) V
《传心法要》同样指出:“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恒河沙者,佛说是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此心即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系不得解脱。
9 o9 K/ B, l% p* U9 |" b5 e
5 ^/ k% z4 X4 H& n, |' R5 v, X净心、无心的心地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精华要义。不反观自心,一味在虚幻不实的外相上打转转,显然是很没出息的行为。. B0 m2 X7 Q' r2 z: r$ A
0 O: t* }- e% K4 Q& h% i, o3 a( T
正是为了帮助修行人强力打破净秽分别、悟入离戏实相,密宗才要求享用五肉、五甘露等誓言物。全知麦彭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云:“以平等性而言,无净无秽故,非为所舍,以清净性而言,亦应为所取。若行持无净无秽之行为,则能领受平等之性,摧灭有相分别念,依此禁戒行为,便速得诸悉地。以方便所摄之彼等物,皆成世间甘露,彼等自性,皆住于已成物故,应当受取也。一切悉地,皆从如理行持教言而生,故应随时而不间断甘露之供也。此等一切行为,亦是若无证悟甚深之义,悍然不顾而行,则成疯狂行为故,乃失坏自相续矣。若是证悟圆融者,亦不必特意行持彼等,故若对应自己之证相,而变成助缘,则当如应依止,如学舞剑者,先从木剑、铅剑、至宝剑,如是次第学习也。如是若无此十种分支誓言,则不会生起烦恼转为道用等速疾安乐之殊胜道。若如是行持故诸烦恼现为智慧,则集谛转为道谛性,异熟蕴体亦显现为清净智慧故,苦谛转为菩提性,是故此道具殊胜之力也。
* j& Y3 v; w% X7 {4 F% s6 r& j  c- k2 U' y- c3 E4 T. X% ^
至尊上师索达吉堪布仁波切也精辟开示道:“对于密乘可以使用的资具(如金刚铃、杵、手鼓、佛像等),受用的物品(如五肉五甘露),誓言物(如会供、唱金刚歌、跳金刚舞等)等,应当用时而不使用违背此条。但对此应分别根基,根基不具足则非应时,当以别解脱戒为主。对五肉五甘露等不能受用时,仅可观想,修行很高者需用。应当看哪种方式可以对治烦恼。”) u9 O: k2 \" I" ^" o# B

6 n% g) j- j  ~+ b% j" }7 \大堪布慈诚罗珠仁波切讲解《密乘十四条根本戒》时说:“第十三条:是不接受密宗的甘露等法器。在密宗里,有五甘露、五肉、天灵盖等很多特殊的法器。如果对其生起邪见,即如对酒肉执著,以为它们是很不清净的饮料和食品,或执著于天灵盖是人的骨头,是一种很不清净的东西,因此就不敢用,不想用,不想接受这些觉得是很肮脏的东西,并拒绝接受这些东西的话,即犯此条。对此大家也应作详细的了解,否则会产生误解。因为,酒肉等东西在现象上讲,就是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但在本性上,酒肉与我们觉得比较清净的蔬菜等一样都清净的,所以,在胜义谛中,一切法都没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如果执著于酒肉等,不管在名言中还是在胜义谛中,若认为它们的本性究竟是不清净的即为犯戒。
8 W5 `$ p3 A7 m; T7 U3 G& @' K7 h7 V8 q. d+ z$ s, g
密宗里,首先教我们初期学密宗的人,不要饮酒,也不要吃肉。五肉有马肉、象肉等。佛在世时,印度一般人不会将这些不清净肉做食品的,修行到一定层次的瑜伽士为了打破自己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心,就专门使用这些五肉。现在我们还没有到达像瑜伽士那样的境界,因此,我们还不能打破这个分别心。但是,我们名言中就可以分别,也应该分别,清净的就是清净的,不清净的就是不清净。磕头行善等应该做的事就去做,不应该做的(如杀生、邪淫等)就不去做。若以为世间的一切都清净的,不管好事还是坏事都去做,那就必定堕金刚地狱,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缘。因此,我们现在不能用,也不应该用五肉五甘露。我们在秘密灌顶时,有一些经僧众加持过由药材作的甘露丸,吃这个代表五肉五甘露,但我们心里要知道一切法在本性上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我们现在还不能受用甘露丸,因此,我们应发愿我们很快就能够打破这些‘分别’。如果现在就用甘露丸,这不但不是密宗的行为而且是犯戒。如果在会供时有酒有肉,但不能喝酒,若出于礼节只要用手指在酒里沾一下,作一个饮酒的动作就可以了。无论是会供还是在其它情况下饮酒,都属于犯戒。不受用五甘露丸,不但可以避免犯密乘戒,还可以避免犯别解脱戒。”
. _1 N; f; j: w5 _* A
2 C. ]! _: V/ }" b6 O* _% r像酒、肉等饮食受用,在修证没有达到一定境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决不能肆无忌惮地饮用和食用。会供的时候,对待酒类,只须用手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对待肉类,也只须吞服象苍蝇腿的体积一般大小的肉。虽然从世人的角度来说,这谈不上是喝酒吃肉,但却足以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即使密宗,也非常反对随意享用誓言物。象铃杵天灵盖等法器,作为密法修行人,平时可以供在供桌上,即使没有这些法器,只要没有拒绝的态度,也不算犯戒。

+ F7 B" Z/ j6 X+ G( z
; }& P1 t  u% k; i$ q8 z1 B" P密宗所特有的甘露丸,虽然是用各种药材制成,但其中也包含了受用誓言物的成分,包括莲花生大师等持明者的甘露。一般人在特定的时间,比如会供时接受甘露丸,就可以表示接受誓言物,也就不会犯此戒条。
: P! A1 D; f: V# q5 a3 M9 W9 p+ K* }3 Q
4 a6 R8 o5 h) Y$ Q  H誓言物的接受方式是随接受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有两种人可以不正式接受誓言物:第一种是初学者,即还没有能力接受誓言物的人,对他们就不必强求;第二种是修行已臻顶峰阶段的修行人。在他的境界中,肉和甘露与糖、水果等都是等同一味,没有分别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接受誓言物。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修行人,就应该接受誓言物。2 ~7 D: ?6 S; }( h" O: g' ?: e6 m

; m! T( g6 y3 J" v+ L0 u6 j之所以要接受誓言物,其目的是为了强行推翻我们从无始以来所建立的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念,通过此举接受本来平等的观念,对修行能起到促进的效果,最后达到证悟大平等的目的。作为初学者,因为接触不到诸法的本来面目,根本无法了知万法的本性。但是,如果执著于自己的感官,认为受用誓言物不仅仅从现象而言,其本体也是不清净的,就已经与密宗的观点大相径庭,所以就会犯戒。这是第十三条根本戒。
; D; x7 {0 G. J* T4 c* a
  s3 F5 Y! Q* q( x* ~/ k, E7 @
《那若巴传》有一段真实的记述:“那若巴完整领受了这些教法后,就到了师利卡马拉寺去。在当地,他打败了所有传布教法的班智达。帝洛巴内心不悦的说:‘那若巴,书中所说的都只是字而已,那些就和小店里卖的渗水牛奶一样差劲。’那若巴遂请示心灵修持之力所成就的无染利益,以及自己是否应到东方卡马鲁巴寒林修行禅定。帝洛巴就拿出一个天灵盖,里面盛满了不净秽臭之物,说:‘吃掉!’那若巴只好照办,结果看似难以下咽的秽物,竟然十分美味。他心里就想:‘有心灵支持力的时候,这堆秽物也具有涅八法味,没有心灵支持力的时候,它就似乎秽恶不堪。同样,不修(无漏)禅定的话,烦恼就是轮回之根,但若能禅修的话,它又成为涅妙乐。因此上师的意思,就是要我为自利利他之故,修习禅定。’此时帝洛巴说:‘你想的没错!’然后就给予那若巴一般除障法以及转诸行为道的教法。帝洛巴与那若巴师徒心意乃成无二无别。
# f: V1 x" z% D/ e; l" V- ~. I
  z6 H+ R( {$ t  ^: s0 B% `0 l9 p法尊法师翻译的《阿底峡尊者传》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尊者闻种比跋之胜德,欲往参未遂,唯遥作观想供养,殷诚祈祷。一夕梦中,见一刍,持一人臂,渐食而来,尊者念云:‘出家者不宜食人肉也!’来者问曰:‘佛亦有错误乎?’尊者含愧。又曰:‘汝亦欲食耶’答曰:‘愿食。’遂授一无名指,食讫,获得加持。次日早晨,任运而入无分别三摩地。尊者念云:‘此为佛菩萨之加持耶?抑种比跋之加持?不得了知。’后时有一持咒者,请求种比跋加持,告曰:‘汝与我无缘。’问曰:‘与谁有耶?’告曰:‘毗迦摩尸罗寺中,有一王种出家刍号胜然灯智者,我于某时梦中现某相加持讫,汝当请彼也。’次持咒者至尊者处,广述种比跋所记,尊者始知前梦为种比跋也。”
# g0 j* G# D+ }' |( `- F/ Y
* D3 h; x7 T( f' T: j& B: l+ W此类神异示现,在汉传佛教中也为数不少,《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记载的两则梦境,就十分典型又一夕,梦僧来报云:北台顶文殊菩萨设浴请赴。随至,则入一广大殿堂,香气充满,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见有一人先在池中,视之为女子也,予心恶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则知为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水浇予,从头而下,灌入五内,如洗肉桶,五脏一一荡涤无遗,止存一皮,如琉璃笼,洞然透彻。时则池中人呼茶,见一梵僧,擎髑髅半边如剖瓜状,视之脑髓淋漓,心甚厌之。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此不净耶?’即入口啖之,如是随取随啖,其甘如饴,脑已食尽,唯存血水。其池中人曰:‘可与之。’僧乃授予,予接而饮之,其味如甘露也,饮而下透身毛孔一横流。饮毕,梵僧搓背,大拍一掌,予即觉。时则通身汗流如水,五内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轻快无喻矣。如是者吉兆居多,总之皆与诸圣酬酢,常闻佛言,常有是好梦。' J+ _+ m% ]& }5 K% m  C
  _0 N5 \- R7 L5 B! U9 K/ e
又一夕,梦自身履空上升,高高无极。落下,则见十方迥无所有,唯地平如镜,琉璃莹彻。远望唯一广大楼阁,阁量如空,阁中尽世间所有人物事业,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来无外。阁中设一高座,紫赤焰色,予心谓金刚宝座。其阁庄严,妙严不可思议,予欢喜欲近,心中思惟:如何清净界中,有此杂秽耶?才作此念,其阁即远。寻复自思曰:净秽自我心生耳。其阁即近。……忽闻磬声,开目视之,则见弥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礼,仰视其面,晃耀紫金色,世无可比者。礼毕,自念今者特为我说,则我为当机,遂长跪取卷展之。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然如梦,但闻空中音声历历,开明心地,不存一字。及觉,恍然言犹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了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弥勒楼阁耳。
! ~! e! N: q: }+ F- `* `: ~& R
" m' j  o* p4 G/ P了达上述法理和事迹,人们必将对大乘佛法生起不同的感受,同时深深领悟,为何汉地祖师会异口同声地对依智不依识的金刚密乘推赞备至。的确,既然是真理,怎会有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呢?汉地大成就者们依靠自证境界,完全可以现量体验到甚深不共的大乘秘密加持,只不过大多秘而不宣而已。对此等深密莫测的大乘圣境,若以凡夫心妄加分别、贬毁,显然是十分危险的行为。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带破除了对净秽的实有耽执,再继续介绍汉地“以智慧火烧烦恼薪”的慧行菩萨实例。 《五灯会元》里的那位蚬子和尚,经受住了严格勘验,显见不是个贸然胡为的莽汉:“京兆府蚬子和尚,不知何许人也。事迹颇异,居无定所。自印心于洞山,混俗闽川,不畜道具,不循律仪。冬夏唯披一衲,逐日沿江岸采掇虾蚬,以充其腹,暮即宿东山白马庙纸钱中,居民目为蚬子和尚。华严静禅师闻之,欲决真假,先潜入纸钱中。深夜师归,严把住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遽答曰:‘神前酒台盘。’严放手曰:‘不虚与我同根生。’严后赴庄宗诏入长安,师亦先至。每日歌唱自拍,或乃佯狂泥雪,去来俱无踪迹,厥后不知所终。”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提及此事:“参学人有悟,必经明眼宗师勘验过始得。如一僧常于神庙纸炉中宿,有师潜入纸炉,俟其来宿,拦胸把住,便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僧云‘神前酒台盘’。又一僧,人言其得悟,玄沙故与偕行,至水边,忽推之落水,急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僧云‘伸脚在缩脚里’(云云)。此二僧者,非胸中七穿八洞,千了百当,随呼随应如空谷发声,随来随现如明镜对物,何能于仓卒忙遽做手脚不迭时,出言吐语如是的当、如是自在?彼闲时以意识抟量卜度,酬机作颂,非不粲然可观,争奈迅雷不及掩耳处一场懡攞,可不慎欤!”叹仰之情溢于言表。 归宗斩蛇是和南泉斩猫齐名的公案:“师刬草次,有讲僧来参,忽有一蛇过,师以锄断之。僧曰:‘久响归宗,原来是个粗行沙门。’师曰:‘你粗?我粗?’曰:‘如何是粗?’师竖起锄头。曰:‘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曰:‘与么,则依而行之。’师曰:‘依而行之且置,你甚处见我斩蛇?’僧无对。……师后到黄檗,举前话。檗上堂曰:‘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只有归宗较些子。’”(《五灯会元》) 血淋淋的杀生居然受到赞叹,体现了禅门的非凡气概,也是汉地圆顿教法向密宗发出的亲切信号。在如此强悍的大乘精神面前,连“伪道学”的萧平实也无话可说,只得悻悻承认:“菩萨大悲,宁可自身担负杀业;欲度彼法师。”(《宗门血脉》第三一五则 归宗斩蛇)善永是善吗?恶永是恶吗?净永是净吗?秽永是秽吗?分别执著永远自性实有吗?萧先生该好生想一想了。 类似的逆行、禁行,在汉传佛教中比比皆是,谨再引数则供佛友们参阅: “师(石霜楚圆慈明)初在汾阳(无德禅师)时,阳一日托以梦亡父母,命库堂设酒肉为祀,祀毕,集众僧令食,咸不听,阳因犹自饮啖。众曰:‘酒肉僧岂堪师法!’尽散去。惟师与大愚六七人存。阳翌日上堂云:‘许多闲神野鬼,只消一盘酒肉,断送去了也。法华经云:此众无枝叶,惟有诸真实。’下座。”(《指月录》) “嘉州僧常罗汉者……好劝人设罗汉斋会,故得此名。杨氏媪嗜食鸡,平生所杀不知几千百。座延入,僧顾其仆云:‘去街东第几家买花雌鸡一只来。’如言得之,命杀以具馔。杨氏泣请曰:‘尊者见临,非有所爱惜,今日启醮筵,举家内外久绝荤馔,乞以付邻家。’僧不可,必欲就煮,食既熟,就厅踞坐,拆肉满盘分,置上真九位,乃食其余,斋罢不揖而去。是夕卖鸡家及杨氏悉梦媪至谢曰:‘在生时罪业见责为鸡,赖罗汉悔谢之赐,今既脱矣。’自是郡人作佛事荐亡,幸其来以为冥涂得助。绍兴末年卒,肉身久而不坏。”(《神僧传》) “释广陵大师者,维扬人也,不言法名,淮海之间竞呼广陵大师也。形质寝陋性多桀黠,真率之状与屠沽辈相类,止沙门形异耳。好嗜酒啖肉,常衣繐裘,厚重可知,盛暑亦不暂脱,蚤虱聚其上。侨寓孝感寺,独一室,每夕阖扉而寝,率以为常。或狂悖性发则屠犬彘,日聚恶少斗驱,或醉卧道傍,扬民以是恶之。贞元中有一少壮,素以力闻,尝一日少壮与人赌博,大师大怒以手击碎博局,少壮笑曰:‘騃儿何敢逆壮士耶?’大师且骂而唾其面,于是索少壮斗击,观者围匝千数,少壮为大师所困,迸道而逃,自此人方知有神力焉。亦于稠人广众中自负其力,往往入阛阓间剽夺人钱帛,市人皆畏其勇而莫敢拒。后有一耆年僧,召大师诫敕之曰:‘汝胡不谨守戒法,奈何食酒肉屠犬豕,强抄市人钱物,又与无赖子弟斗竞,不律仪甚,岂是僧人本事耶?一旦众所不容,执见官吏桉法治之,何处逃隐?且深累佛法!’大师怒色对之曰:‘蝇蚋徒喋膻腥,尔安知鸿鹄之志乎?然则我道非尔所知也,且我清中混外者,岂同尔龌龊无大度乎?’耆年且不能屈。后一日自外来归,入室闭户,有于门隙觇之,见大师坐席放神光自眉间晃朗照物洞然。观者惊报,少顷寺僧奔至,瞻礼称叹,或有忏悔曾谤之者,或有弹指赞咏之者。明日群僧伺候大师出焚香致礼,及开户,瞑目如入禅定,已长往矣。自此广陵人写貌供养,号之为大师焉。”(《宋高僧传》) “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鴙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宋高僧传》) …… 在汉传佛教中历来被尊为神僧、神尼、神迹的非凡示现,于密乘中大量涌现时,却被扣上“索隐行怪”等一大摞罪名,横遭诋毁。这真正是咄咄怪事!如果一定要投凡夫实执分别心之所好,以庸俗的学科知识、机械时空观、人本主义思想、顺世外道观念为圭臬,才不算“索隐行怪”的话,那还要大乘佛法何用呢? 北宋张商英撰写的《荆门玉泉皓长老塔铭》,从反面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事例:“至复州,见北塔思席禅师,发明心要,得游戏如风大自在三昧,制犊鼻裩(犹今之短脚裤),书历代祖师名而服之,曰:‘惟有文殊、普贤,犹较些子,且书于带上。’自是诸方以‘皓布裩’呼之。 熙宁间,至襄阳为谷隐首座。有蜀僧依止师席,师怜其年少有志,稍诱掖之。僧亦效师,制犊鼻,浣而曝之。师见之曰:‘我裩何故在此?’僧曰:‘某甲裩也。’师曰:‘具何道理敢尔?’僧礼拜曰:‘每蒙许与,切所欣慕。’师曰:‘此岂戏论!与汝半年,当吐血死。’后半年,其僧呕血死于鹿门山。闻者异之。” 这桩触目惊心的“血案”,强烈提示慧行菩萨不思议逆行、禁行,和凡夫狂生的庸俗行为,有着本质区别。没有高超的内证境界就擅越雷池,定将受到因果的严惩。 正因为和汉传佛教一样,对行持逆行、禁行的条件、资格,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严格的限定,藏传佛教才做到了稳定、健康的发展。关于无上瑜伽的不共殊胜处,以及密法的修持、行为和见解的关系,《定解宝灯论新月释》讲道: “事行瑜伽之续部,若无见解之高低, 则证现有净等见,已达究竟之同时, 未见高低亦区分,自尊他尊有贤劣, 清净以及不清净,则为自害自己也。 他宗认为,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以及无上瑜伽部之间的差别是在修与行上,而与正见无关。在见解上,显宗与密宗以及密宗各乘之间均相一致。因为远离四边戏论的见解只能有一个,如果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离戏的见解,则彼见解必定堕入戏论。从所知上讲,远离四边戏论的大空性只有一个。但见解不是从所知上安立,而是从能知上安立的,而能知对所知了知的程度不同,便可导致见解的高低、正邪。如萨迦耶见是邪见,相信轮回、因果等是世间的正见,对大空性与大清净生起的定解是出世的正见等。 显密正见的区别是:在胜义方面,大乘显宗只具有无生大空性的定解,在世俗显现方面,未深入到现法的本性是了义本尊、是佛的法身光明智慧的层次;密宗也借助不共同二谛来诠述,但在灭谛(胜义谛)中指出了光明、空性双运,如彻却的本来清净与托噶的大光明指出了现法的本性是本尊、是佛的法身光明智慧。 如果认为各续部的见解没有差别,则有两大太过,下面仙人具体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是第一大太过:‘则证现有净等见,已达究竟之同时,未见高低亦区分,自尊他尊有贤劣,清净以及不清净,则为自害自己也。’如果四续部或六续部的见解无有高低,则已证悟或抉择了无上续部大净等无二见的修行者,在见解上没有自尊与圣尊的贤与劣、净与不净的差别,但在修行事、行、瑜伽续部时,为何有自尊跟圣尊贤与劣、净与不净等不同的分别?如是则自己对自己徒然作了损害了。 无上续部在‘修’时自己与本尊平等,是无二一体,没有高下之分,在‘行’时不取舍净与不净。而事、行部在‘修’时自己与本尊存在着高下、贤劣之分,在‘行’时也要取舍清净与不清净。这一点需要先了解。现在既然他派论师说事、行、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的见解一致,那要么事、行部具有无上瑜伽部的见解,或者相反,无上瑜伽部具有的是事、行部的见解。如果是前者,则事、行部在见解上应该已经证得了一切显现的外境与内在的有境为大平等与大清净,但在‘修’上却依然分为‘自尊他尊有贤劣’——贤妙的本尊与下劣的自身,在‘行’上则进行‘清净以及不清净’的取舍。 如是见解上没有高下之分,但在修与行时,却与见解脱离,有了高下之分,这样见解与修行互相不一致,实际上修行也成了非理的、邪的修行,故这样的修行人只是自己损害自己而已。其次,如果无上瑜伽部的见解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的见,则导致第二大太过: 或者如同下续部,贪执取舍之同时, 行持等性取舍行,双运降伏酒肉等, 未证疯狂之行为,岂非成为呵责处! 或者无上续部的见解同下续部(事、行、瑜伽)一样即自尊与圣尊有净与不净、贤与劣等的区别,那么在‘修’上也应有耽著,在‘行’上也应有取舍。但是无上续部在‘修’上采用双运、降伏等证悟方便,在‘行为’上可以饮酒,享用五肉(人肉、马肉、象肉、狗肉、孔雀肉)等。就无上续部本身而言,因为有无上的见解摄持之故,这些‘修’、‘行’都成为了证悟的殊胜方便,但如果没有大等净见解作为基础,对这些取舍等行持平等一致,也即是对他们不作取舍,则难道不是没有证悟的疯子的狂妄行为吗?难道不是应遭呵斥之处吗?无上续部的这些不共行为并不在没有证悟者的行持范围之内,它需要证悟、安住于大等净之见,然后在出定时以如梦如幻方式如理行持,这样对自己获得圆满的证悟成了极大的顺缘。否则犹如兔子学狮子跳跃悬崖,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这种行为一来使自己堕落,二来使他人因此而对无上密宗产生误解,而造恶业。在密续中,明显宣说了事部、行部、瑜伽部与无上瑜伽部修与行的区别,而在事部、行部、瑜伽部的各自续部中未直接宣说它们之间见解的差异,但根据续部,在间接上也可明显推出修与行是因见解的差异而有差异。有大等净见的瑜伽士,因为见解很高,修行也随顺见而高深,他们饮酒从来不醉,一般人所认为极不清净的五肉,他们却甘之如饴,虽食用甘露,却又无丝毫的执著,大家熟知的济公和尚就是这类典型。外道与内道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皈依了三宝,内道中小乘与大乘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生起了菩提心,而在大乘法中,从大乘显宗,到大乘密宗的事部、行部、瑜伽部,直至无上瑜伽部,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异则源于见解的差别。佛法没有胜劣之分,但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区别,忽视了这一特点,将小乘法门、大乘显宗法门、无上大圆满法门均等量齐观,则于佛法尚未入门。” 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也论述了密宗行者证悟境界与应持行为之间的关系: “此处宣说深广之密宗行为分四:初学者之行为;得少许觉受者之行为;得少许稳固者之行为;得极稳固者之行为。初学者之行为主要是指座间的所作所为,如食之瑜伽、供食子、作泥塔小像、水施、供曼茶罗、顶礼、转绕、诵经、作七支供、缮写、供养等十法行,此等之时当以加行发菩提心、正行修一切无生空性、后行回向摄持而行。关于十法行,《一切法行窍诀现观庄严续》中云:‘缮写供养施,听闻读受持,传讲及讽诵,思维与修行,作十法行者,福德无有量。’依靠此等行为可生起少许觉受,因此称为普贤妙行。得少许觉受者之行为:入定时内在生起的觉受之人将入定平等一味的境界与后得诸根门前所自现的一切相结合,如同生起次第的入定中观修本尊之坛城一般,后得时将一切显现如幻观为本尊之坛城并加以串习。圆满次第之入定中所生起的觉受与后得之一切自现相结合而平等一味行持。总之,修行者出定后享用色、声、香、味、触等种种对境时,了知彼等一切皆为本尊之自性,将本尊也了知为自心,并且了达心为空性而以本尊供养本尊、智慧融入智慧、法性融入法性之方式而行持。结果后得之根前一切显现境均成为修道之助缘。……此等行为称为密行或觉行。凡是对觉受有利无害的一切座间行为都应当依止,一切有害的行为皆当断除。 觉受获得少许稳固者的行为:为了增进觉受当作觉性禁戒之行为,此种行为分有戏行为、无戏行为与极无戏行为三种…… 此等行为必须与修行者之根基次第以及时间相结合,这一点十分重要。初学者如果作觉性戒禁行为或怙主普作行为,则将堕落恶趣,因此必须断除。依靠此等行为可增进修道,从而迅速获得(共不共)两种悉地。” 全知无垢光尊者还在《大圆满禅定休息净车疏》中辨析道:“故应如别解脱戒而守护,贪欲未染之诸堕。即如上二戒而守护,世间不信作为对两方面皆禁止者,则皆当精勤而守护者也。金刚乘比丘之所为,无有罪失,故须与时位相关而行。若未生觉受之间,以共同律仪为首而守护;觉受已生,即所行分内、外二种。于秘密行时,灌顶、会供、诵咒、修持。二者,为自性加持之四时,以密咒戒为首而行持。然下二戒,亦能得断除利益增上也。譬如第三灌,若自心未离爱欲,则不能入于密行故。若明点无漏而坚固,离凡愚三业执著,即不净行堕,根本皆无,为于禁止分,退离贪欲自性故。如金与石无分别时,则虽抚金而无有堕也。” 《普巴金刚续》中有一个反面例子,常为密宗上师用来教导弟众须谨慎行事:过去有劫名普庄严时,不动佛出世宏法。当时有一传授密法的比丘名托噶孙奴,应一富豪子弟‘黑解脱’及其奴仆‘单帕’所请,传授‘能随自所欲,受用一切的解脱之道’。之后,‘黑解脱’不断请求上师传授给他容许行者借以欲尘得解脱的教授。上师则说:‘若行者能证得实相本性,那即使他犯上杀、盗、妄语、邪淫等亦能证得解脱。虽然从世俗见解而言,此等不善业当会令你缚于轮回之中,但是只要你能证悟心之本性,那尽管造下此等恶业,也可得到解脱。’黑解脱对此段教言似懂非懂,忘掉了应先认识心性的前提,却认为‘唯借杀淫等业’便能获得解脱。而单帕却真正领会了上师教言成为一个清净行者。当二者冲突,去上师前决疑时,上师首肯了单帕的观点,黑解脱遂依仗父亲势力将上师与单帕逐于外地。他完全错解真言乘的教义,以为可随意作男女邪行及诛杀等事,于是他无所畏惧地实行食人肉、剥人皮、集合大群娼妓以供其玩弄折磨……此等恶业令其死后直入金刚地狱,后再辗转入于八热、八寒地狱中感受痛苦,最后成为一食肉罗刹,被金刚橛降伏超度。 所以说,如果昧于实相本性,唯于自相烦恼驱动下胡作非为,并不能算是密乘禁行,后果极为严重。同时也要知道,置无上瑜伽胜妙不共的见解和证境于不顾,对严格的条件和强烈的警示也视若不见,仅仅抓住双运、降伏的表相行为,就妄下定论煽风点火,更加不对。这既是对密宗的无知,也是对整体大乘精神的亵渎。把这种无知和亵渎揪到阳光下游街、示众,是本章即将完成的使命!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起初疑议密宗的太虚大师最后接受灌顶、成为密宗弟子ZT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f; U! ^  {, m——略述太虚菩萨“密教观”的变迁
" K& m) q6 b* @8 \- b) A3 H2 `: Z

; U5 q2 ^! o9 {5 @# }5 _- V# C
: f$ g7 }* D/ N. f/ K1 @不仅今天有,甚至与太虚菩萨同时代的人,皆有认为其判密宗为“融摄梵魔”的观点是可作为他老的定论,加以引证、阐述的!但他老晚年又为何亲入密坛接受灌顶、成为密宗一员呢?言行岂不是矛盾了吗?怀着这样的疑惑,对史籍作了粗浅的浏览,终能于中得以释惑;今不辞鄙陋,与大众分享释疑的史籍,并对太虚菩萨“密教观”的变迁轨迹作一粗浅的勾勒,以白大众,以正邪谬!
# W" V. \0 Y6 G- h: E% t) U9 M" Q2 ]6 P
& g" m/ ?4 t& p民国四年(1915年时年太虚菩萨27岁) “这一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内有日僧来中国布教条款,有人作「中国的阿弥陀佛」一书为驳斥,辞义精辟──获读后,于密宗始发心探讨──。”(太虚自传)
* Q: G4 `( r, K' }1 e! K
5 x; q6 ]9 D! Q9 V民国七年(1918年时年太虚菩萨30岁) 是年冬,太虚菩萨阅《频伽藏》中之密部经轨,但“未为深入研究”。
2 y/ N+ E# V" r) o鄙愚按:若无师自研,密部经轨可谓“枯泛”;枯者:论理,显乘皆有;论修,无师,于曼陀事相则莫名其妙!泛者:密部广大,含摄极丰,无奢梨指引,如何次第成就?
- m( X9 g0 R0 G0 z! U6 I- A% z( A4 L
民国九年(1920年时年太虚菩萨32岁) “……先作的整理僧伽制度论及王宏愿曼陀罗解,皆在这一年的海潮音发表。并介绍流通王弘愿所译密宗纲要,我对密宗的兴趣,及国人对密宗的注意,亦因此而引起。……” ; p  c! F' \# s, p* h6 v
4 `; d% a, Z- R% M( }/ \
民国十年(1921年时年太虚菩萨33岁) 日本觉随阿阇黎来华,意于中国访一可以传密宗的,要把中国唐时传入日本的密宗,再完全传回中国,他属意太虚菩萨堪膺此选,所以再三劝请太虚菩萨到日本去学密宗。太虚菩萨未去,大勇法师发心一试,遂赴日。持松法师亦于同年赴日学密。 1 p, {5 m2 i9 \  H$ Z
鄙愚按:传太虚菩萨回绝觉随阿阇黎时有“无‘即身成佛’之野心”云云。 ! R0 U; \7 r: i6 Q
  Z# F, z+ }$ K, Y
民国十三年(1924年时年太虚菩萨36岁) 大勇法师二次赴日归国,在杭州传密;太虚菩萨闻知,“严切手书,责以速来武汉,乘寒假期中传修密法”!大勇法师开坛传授密法于武院,“武汉密法,忽焉而盛”。(同年,持松阿阇黎任洪山宝通寺方丈,武汉信众“学密之兴趣倍深”;武昌佛学院并礼请持松阇黎于五月间莅临传密。)又,太虚菩萨致信王弘愿居士,力劝勿礼请年逾七十犹娶妾的日本真言宗新义派僧正权田雷斧来华开坛灌顶,未果。 9 p  w/ P% u9 Q$ r- S
鄙愚按:太虚菩萨虽“基于八宗平等发展之信念,以得见密宗复兴为志”,但此时似于密法尚未全然明了。加之“潮兴”之时,学人多心态不正,趣于神通,此恐未能不给特重“人间”的太虚菩萨留有一负面印象!特别是王弘愿居士受权田雷斧的阿阇黎灌顶后,秉弘法大师的宗义,贬斥余宗,且传法时接受出家人礼拜,种种事端,大违太虚菩萨弘法本怀。
7 _: z7 o9 a/ \$ y7 h九月始太虚菩萨辞去武昌佛学院院长一职。 # t0 p, F0 J( _% L
鄙愚按:此太虚菩萨弘法的一大挫折!武昌佛学院成立至斯,“僧俗兼收”,“目的在造就师范人才”以组“理想之佛学院计划”。但大勇阿阇黎正在北京办“藏文学院”,准备入藏求法,武院可为师职的人才几乎全体北上;同时,持松阿阇黎在洪山宝通寺大兴密乘,灌顶传法,武汉信众与武院日见离心,武院经济上日渐困难,时值太虚菩萨胃疾发作,诸事齐来,太虚菩萨“宁无不快之感”!
) F3 A4 ^. L) w+ G) c. y
" _$ A0 Z0 \2 C  `民国十四年(1925年时年太虚菩萨37岁) 春,九世班禅大师抵京。 年四月,太虚菩萨在京为“藏文学院”讲《摄大乘论》,法尊法师笔记。大勇阿阇黎决意率团入藏,乞太虚菩萨开示,菩萨书偈曰: 心佛众生,一如无别;下同悲仰,上齐慈力(本依)。
2 G& a% O* x6 a8 y. E率身律仪,澡心冰雪;严己正人,住持体立(严正)。" V! F3 a6 y# ~0 E
宽消峻怨,和凝厚德;事由吉羊,成由福德(宽和)。1 h9 M. j% ^  G3 I. q7 @; R
随顺时机,施行法教;摄化无方,广学善巧(摄化)。
$ i, U4 V  @4 u是年,能海上师入藏学法。 时,东藏二密,普扬泛滥;王弘愿居士夸以“即身成佛为独具之胜义”普贬他宗;而内地喇嘛,多蒙古人,承前清余泽,尚有大庙广众;但与汉地言语不通,形服殊异,法义隔阂,可想而知。太虚菩萨与印光老对当时密宗渐起意见,太虚菩萨在《中国现时密宗复兴之趋势》中主张:纳于教理,轨以戒律,严其限制。 十月,太虚菩萨赴日,在高野山大学,金山穆韶讲《弘法大师之密教观》,语中涉及太虚菩萨之密教评论;太虚菩萨因之作《金山教授之说与感想》温和应战。回国临行,太虚菩萨作《留别日本诸佛教同袍文》,内有“高野为秘密之玄都,辉腾觉海”云云。 年底,大勇阿阇黎入藏,滞留康定。 . L' l$ J0 J  n0 p3 ~

6 c/ m1 {9 w( A, ?6 J+ a; _6 _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年太虚菩萨38岁) 白普仁喇嘛于杭州、南京两地启建金光明法会。太虚菩萨不以为然;时多杰拔觉尊者在汉口传密法。 时年,太虚菩萨于法义主“中华佛化之特质在禅”,并于《评宝明君中国佛教之现势》中云: 晚唐来禅讲律净——中华佛法,实以禅宗为骨子。禅衰而趋乎净,虽若有江河日下之概,但中华之佛教,如能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或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   ~& r, C0 @: ]/ _5 l( X1 Z# S- W0 a
+ o' ?! `9 g5 g+ ~8 }& b& j
民国十六年(1927年时年太虚菩萨39岁) 是年观音诞,太虚菩萨致书常惺,劝以勿去西藏学密: “融摄梵魔,渐丧佛真之泛神秘密乘,殊非建立三宝之根本。‘经书十倍华土’,‘圣证多有其人’,藏僧夸言,未堪保信!且试探藏密,僧俗已有多人;法师自可游心三十七菩提分法,以之奋追千古,宏范三界,何用门头户底去依傍之也!因有相知之雅,敢尽进言之责。非太虚不能言之,非法师不足信此!若息缘之外,则泉州雪峰亦上选也。愿法师决之!”
  z1 t! Z/ p8 l% P+ b
* D) T5 o1 d4 y3 z4 g6 t( e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年太虚菩萨40岁) 太虚菩萨赴欧,在驻法使馆的欢迎宴上,发表《西来讲佛学之意趣》,内有“藏文(教典)亦偏蔽于混杂婆罗门行法之密教”云云。
6 u" C  A! K0 Y1 f4 ?3 N
# L5 _  R) E9 n& |民国十九年(1930年时年太虚菩萨42岁) 时年为康藏学法团团员恒演编之《略述西藏之佛教》作序: “宗(喀巴)师以行修果证,与宗继有人之故,久成胜业。吾乃徒托空言,不惟为世所嘲侮,而从予起信入佛门之弟子,亦有违越而不听受者;则又不禁悲惭塞心,而仰无以自安者也!” 因康藏学法团成员,入藏地,知其法之殊胜,乃两次来电,望太虚菩萨先往西藏修学正法,再事弘通。与太虚菩萨留内地之弟子遂起争端。 本年,汉藏教理院发起。
& T8 P6 Q4 Y+ F$ d6 L鄙愚按:初学遇胜法,如少年见丽姬,惊艳之余,不免四处夸炫,其实尚未探得罗帐也。岂不知“各花入各眼”,以己意强推所好,不免终致惹人烦厌。但初机择法,不以抑扬循循善诱,亦甚难领其深入。此事难矣!惟海公上师“肚里明白,嘴上少说,说必依理依据,切中要害”为善!太虚菩萨经此,于情感上岂能不生感触?惟太虚菩萨迥异俗流,不以情废法,似于宗大师教法渐起知音之感。
2 N; l* Q$ o* j+ }1 i
7 Z  V  n/ V8 Y- H,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时年太虚菩萨44岁)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正式开学。 太虚菩萨有诗云:“汉经融藏典,教理叩禅关。”
6 y7 Y: H7 I+ J$ |7 J2 p
! Z! W9 I- k' |2 @7 O2 e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时年太虚菩萨45岁) 本年春夏,同出权田雷斧的王弘愿居士与曼殊揭谛和尚,为居士可否传法灌顶,大起争论。 汉藏教理院,满智师去,太虚菩萨命遍能师主教务,常恩师主事务,渐归平静! 是年,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
9 l" z" L$ n" F7 N4 J

# W, Q; w& S2 Q3 ? 0 i$ Y& w  t/ ^  i3 e4 ]. V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年太虚菩萨46岁) 是年四月九日,太虚菩萨于南京面晤九世班禅大师。 时,于杭州灵隐筹备礼请九世班禅大师主法,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教内多诸疑争,太虚菩萨连作三文,褒扬维护密乘:
8 D0 H3 t! H9 R' B3 y- H) e《斗争坚固中略论金刚法会》:香巴拉国与南天铁塔所流出之密法,决不能以无史实可稽而斥之。 - M" B* |' t( v9 p$ }
又作《梵网经与千钵经择隐》,证密典亦古译旧传!
% g$ J) j0 \; ^& ]; t' C- U2 M& [《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然真空门妙极于禅,而假相门妙极于密宗。故行证之妙门,独以此二为崇。盖天台、华严,着重于玄妙的描写,致行证反成无力也! 1 R3 Q" t4 x6 q  B
鄙愚按:这次会晤,由超一法师任翻译,实是太虚菩萨“密宗观”由倾向否定而渐趋不褒不贬至躬亲学习乃至侧重肯定的一个大转折点。虽然,依现有的资料,太虚菩萨的见地始终都未必合于应成中观,却于宗大师与其教法,始终推崇备至! * v1 O1 n3 x& l/ H+ A9 U8 a
(资料: 《第十九編 文叢》:「今於釋迦、龍樹、無著、玄奘外,所崇極者莫逾宗喀巴上師;且重建中國之密宗,更視為非一遵黃教之途轍不為功。」<《太虛大師全書》精第30冊,p.803> 《第五編 法性空慧學》:「以下如馬鳴、龍樹、無著、世親、覺音、天台、玄奘、賢首、曹溪、永明、阿底峽、宗喀巴等,東西古近的這些大祖師,都應該遵依學習。因為他們都是一代大師」<《太虛大師全書》精第7冊,p.842> 通过以上二则引文,太虚菩萨对宗大师及其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 G9 K1 v; [) S( _9 K
至五月,太虚菩萨抵杭州参加九世班禅主持的时轮金刚法会。会中太虚菩萨从九世班禅受金刚阿阇黎灌顶,执弟子礼。 时人多不解曾判密宗为“融摄魔梵”的太虚菩萨亲入坛场受灌,多为之惊奇。太虚菩萨作“答客问”解释: “余亦极欲研究西藏佛教特胜之密咒。当谓非灌顶传授不可。余于佛祖古制,非万不获已,不肯违背。因谓:如能授以总灌顶,俾可自在研究诸咒部者,当从大师授之。亟蒙喜允,为专授金刚阿阇黎大灌顶法。此余为得研习一切咒法之自在,从受灌顶之意义及经过也。” 9 H; K2 G$ ~  N# N# J0 L

" q! e1 l. Y  J. l2 |0 j/ e鄙愚按:此是太虚菩萨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受灌顶。至于“余亦极欲研究西藏佛教特胜之密咒”云云,无疑间接否认了以前对密宗的种种贬斥之辞。 端午前,法尊法师自西藏回,太虚菩萨命入川主持汉藏教理院。从此汉藏教理院的教务开始进入正轨。 是年冬,法尊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完毕,太虚菩萨一再嘱译《咒道次第》(《密宗道次第广论》)。
* {$ |# H8 ~8 r; y; Y
( x# W0 Z/ x7 i% i+ y& g3 c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年太虚菩萨47岁) 是年春,《菩提道次第广论》印行,太虚菩萨为作序: “从天竺性相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 年底,付函于再次入藏的法尊法师,由其致于安东格西,请来汉藏教理院弘法。(尊法师入藏,安东格西圆寂,事未成!实为汉地藏传的一大憾事!) 8 F( R; N8 I: z: ?; q9 \

0 k! }* a; q+ g: Z- W民国二十五年至民国三十一年(1936~1942年 时,太虚菩萨48~54岁) 期间,太虚菩萨多次于汉藏教理院著述和演讲,阐述与藏传相异的宗义、见地。但都可以归于学术之争,即使被他认为高扬中论空义而专破唯识太过的、月称论师所著的《入中论》,亦评为:“功过互见而瑜不掩瑕”! 同时,法尊法师在主持汉藏教理院的同时,勤于译事,重要的藏典次第译出。这无疑对太虚菩萨正确的认识藏传乃至密宗,有着莫大的助益! 0 e- g* p9 T8 V0 m0 {! N

# `8 [6 Y4 [+ e; S5 q! u' p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太虚菩萨59岁) 太虚菩萨圆寂!
5 u1 E" _/ I. L" R% a
& v* W- p5 {1 ~1 \, {
, _0 Z* X( |( q: ^- d/ c4 N2 F6 P8 u5 B# k6 D
鄙愚综述:太虚菩萨一生密教观的变迁,留于我们非常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遗产,不仅在他老生前,亦在他老寂后,亦有纷繁复杂的局面。法尊法师是他的首要弟子,同时又是近代汉地藏传佛教的巨擎;而印顺长老亦是他的首要弟子,但在密宗观上,则更近似于太虚菩萨早年的观点。 孰是孰非,斯人已逝!太虚菩萨一生对密教观点的变化,在于我辈学习藏传的后学,有着“后后胜于前前”认知,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是如此认为。 略述这个变化的轨迹,对于我们的意义,也许不全在变化本身,而在于一代大德不断学习,永远都没有固步自封的那一份精进,而正是这一份精进,才成就了一个不断从迷雾中探得真相的太虚菩萨,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尊奉和汲取之处吧!
0 _3 u  x. Q: }0 [9 _# }! ~+ A
6 A4 {; d0 @, C! N: M7 |* Q* W
  P, p# l/ u) w2 v: p6 H8 e4 i

: ?! }" p, B* }1 t; S( x # K9 w3 q6 \; G1 p* H3 ?7 I

! _- Q" M3 L' v/ u , o' {. ^) j! Q( K5 [$ c- ]3 M8 r8 c2 K

3 k2 H( Q' t- ]9 q2 s弘一大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对密宗的赞叹和对过去疑议密宗的忏悔
( k6 U5 W- n+ `5 `' s7 H
   
' F! `: L% h) c/ S7 y  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4 O, S7 K7 L$ z
  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M8 d2 z! E, `+ J! A/ q0 L
  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致疑惑唉!
8 E6 F7 p% o3 @( \$ I$ s9 Q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梦参老法师劝告大家学显教不要谤毁其它的乘,自找罪受
) Z2 ~2 l0 J9 L/ }
! G; W* m* {2 ~1 M0 ?* }& T1 q9 x/ a- z) H+ q9 ~& h

. |2 z4 u& ?, x
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随学一乘。于所余乘不应轻毁。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 V" a8 `- F: j; k& `) M, n. f
; ?' `9 e% g+ ?$ U1 N/ I
  “于三乘中随意所乐,发愿精进”,三乘的法,随便你喜欢那个法,你修那法就好了。“随学一乘”,不定,你哪个因缘种得深厚,你就学那个,这个要随缘。我想学声闻乘法,你遇不着《阿含经》,遇不着〈俱舍论〉,又怎么学呢?同时你遇到这个老师,他没有学过〈俱舍论〉,也没有学过《阿含经》,他又跟你讲什么呢?他学什么,你就学什么。
% v7 u% \( S- ?3 M
8 |, b3 o. t+ ^" v' R, z  我在厦门南普陀寺恢复闽南学院的时候,那时我是教务长,你到哪里请老师?中断了。学生二十来岁,我们那时候七十多岁,你要想找个四五十岁的老师,没有了。
9 o  ^% [  Q! p3 B+ y- y
# X# s+ R$ E4 t& D5 w, m8 T  以前的闽南佛学院是修唯识宗的,可是现在想请老师讲讲〈八识规矩颂〉没人可以讲,都没学过;有学四教的,有学五教的,有学净土的,他就会讲《阿弥陀经》。怎么办?你会什么,就教什么,所以教的很复杂。课程不够,我请几个厦门大学的老师,老教授来,文学也要学,我们也有英语、日语,那就教的很复杂。为什么呢?随缘。你要想决定学什么,没有了,怎么办?还有教的课程,学生得有书本,没有书本怎么学?用油印,在图书馆里头请几本,找别人翻印,就教去了。

/ N" V* w4 @% j" F$ V% E7 |: v8 a9 s) s' Q) H+ S: K$ x) C
  三乘经典,随便他要学哪一部,就可以共同去学,但是不应当轻毁。可是有那个恶行的,你不能跟他亲近,不能跟他交游,你要是一亲近跟他交游,那你可就倒霉了。  V1 X& |6 B  f5 J  j$ Y$ p
  0 i4 s! v% j7 G6 A& K/ t( A( s6 ?
     所以学三乘法的时候,或者学显教的时候,我们为了种福,不要谤毁其它的乘。不论哪一个法师讲经,你都赞叹随喜,莫要生谤毁。你不必评论他讲的好、讲的坏,你要是跟他有缘,高兴听你就听,不高兴听你可以不听,那没有什么错。你要是谤毁,无缘无故给自己找些烦恼,找些罪受。没罪,你要找些罪受,又何必呢?不论对人,对法,你心里总有一个佛法僧三宝。我们讲《占察善恶业报经》,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大得很,你念法的时候,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十方诸佛所说的法都在里头,没有拣择的。: t3 P* }( P( Y  G7 y
  : a  v$ w" E3 P  Z% p- ]" a# X
    一切胜僧,可以引起你的好乐。因为有凡僧,你就可以想到圣僧;因为有圣僧,你可以想到佛,你的功德就种下去了。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老和尚开示道:“至于密宗,由于不空尊者、金刚智等传入中国,经一行禅师等努力,才发扬光大的,但,这些都是佛法,应当互相扬化,不得分别庭户,自相摧残,若彼此角力互攻,便不体解佛祖的心意了。……总之,说自己的是,谈他人之非,争论不已,这不仅违背佛祖方便设教的本怀,且给他人以攻击的机会,妨碍佛教前途的发展,至深且巨。因此虚云特别提出,希望各位老参及初发心的道友们,再不可这样下去,如果再这般下去,便是死路一条,须知条条大路通长安的道理,学佛的人应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镜录》和《万善同归集》等1 a$ C$ T; D+ g' a
; A' o; i5 e- h4 v4 p
4 |; c9 |  t5 m  M& p7 y% h8 B) B

2 K& D" o$ z* ?" M2 M. H净空法師說:「佛法裡面的密宗,密不是神秘,不是秘密,是「深密」。佛法沒有神秘,也沒有秘密,密是深密,理太深了,事上的境界也太深了,不是初學人能夠理解的。
! ?' ?% z# l1 c( g) g- f& v6 h
我學佛第一位遇到的是章嘉大師,他是密宗大德,所以我對於密宗的常識知道得很多。密宗的修學是有階梯的,從哪裡學起?從持戒學起,從五戒十善學起。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密宗正法不违《楞严》,请不要妄传“密宗为《楞严》所破斥”之类的谤法言论!一切罪业当中,谤法是最大的罪业。造下这个罪,不但往生解脱无缘,还须堕落恶趣受尽苦报。密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宗派,古今大德都未曾对此深法有何疑议,劝请大家不要为部分用心叵测、错谬百出的谤密言论所惑,不要对自己根本不甚了然的密宗深法动辄毁谤,以免将来后悔莫及!
1 b3 r+ o) q; p% W2 U
7 X8 H* R1 ]- z, h2 y( S7 P! X0 ^4 ?7 v2 \' ]& B- E* ?# d& t0 H) ?6 |

0 W3 x8 n/ r1 L2 f密宗法义深不可测,单凭凡夫心来思量是很难出得了曲解的窠臼的。虽然有些密宗法门让人暂时难以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法门跟一般人望文生义的“淫”和“杀”绝对不能混为一谈,而绝对是清净的正法,本贴将以方方面面的教证和理证来证成这一点。
. ~& Y% C, S5 h& A7 J) O/ `! r) C5 B0 V2 d( Z8 }  D
此外,由于藏汉佛法交流的不成熟,部分十分荒唐的常识性错讹也严重存在。比如说只有极少部分具格的在家大修行者才能实修的双运法门,竟然被谬传为严持净戒的藏传出家人也在广泛修习。这类以讹传讹的谬论,就是十分严重的谤僧大罪。在这个贴子里也将对类似的误解加以澄清。: ]) B7 Q7 I$ Q, s( u+ F( `

- H: l# T7 o( b) @  z" E至于目前网上流传的一些不利于密宗的文字或者说个别“不如法事件”,我们需要加以理性分析。不可否认,跟汉传佛教中的谁也不愿其发生的少量丑闻一样,极少部分不如法的密宗修行人和借密宗行骗的人,也确实是有的。不过,这里错的是不如法的人而不是清净正法,不能把人的过错归咎于法,这个道理一目了然。

. [8 C! ~% Y; n( O5 @" w& F/ }# w$ ?: b, _8 ^
“谤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大力收集涉及密宗的个别不良事件或现象,然后运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加以大肆散发。这种意气用事的做法,实际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如果把汉传佛教的类似事例收集起来,数量和情节可能更加惊人!但我们绝对不会这样做,而且可以保证,任何对整体圣教不利的事,我们都绝对不会去做。事实上,假冒伪劣等恶行给整体圣教造成的损害,比起某位信士在某时某处所受到的具体伤害,要严重得多。因此,客观地讲,我们都是受害者。”: x$ W/ O4 e& N* h# D: v+ }

9 t( f6 I8 N  D而且更加需要辨明的一点是,绝不是所有的这些传闻都是真实无误的。事实上大部分并不足以征信。一部分传闻,仅是片面之辞;一部分传闻无来无由,根本无从查证;还有一部分甚至是某些仇密势力刻意制造的抹黑事件,这一点已经有了先例,其当事人已经发布了对于造谣中伤密宗上师的忏悔声明。在这个斗诤坚固的末法时代,部分谤密人士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实在是让人感慨良深!提请大家对这类传闻要谨慎对待,切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以免造下毁谤真正大修行人的罪过!9 b2 c: d  F+ ~8 ?' l* T
* }- R$ h$ @5 m1 \' n% D' S3 X
●太虚大师对密宗双运、降伏及五甘露等密法的认同,启示我们不可以表相论定佛法!
/ ]: m1 U; B, c) Y1 L
7 n- U3 `8 k" Z9 ~( f' o太虚大师在《佛理要略》中说:“‘总持’即陀罗尼义。普通指陀罗尼为咒,是取狭义。然陀罗尼义实甚广,如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等。此中所明一切法大陀罗尼,即指陀罗尼中之大陀罗尼也。非但指密宗之咒,——密咒中有是大陀罗尼,亦有仅为一事一用之小陀罗尼。一切法皆大总持义,如天台圆教一色一香皆法界义,贤首圆教事事无碍法界义,皆任何一法包一切法,等于密教大陀罗尼。何以故?如云随拈一法皆为法界,今拈一纸亦即摄一切法;盖任拈一法既皆法界,则一切法皆不能出此法界外也。又如事事无碍,则任何一事物即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亦即一事物,即境即心,即身即佛。此一切法大总持即大乘之妙用,融会前二而成就。前二为体与相,此即为用。又所谓大总持,谓一众生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一那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那等。明此则更无空界时劫拘限,速疾圆成佛果,普度众生之大用。如是大乘法三义甚深甚广,今为初学粗略而谈,广如性、相、台、贤、禅、密各宗义中说。例如密宗,也不过发挥此法法皆大总持之妙用;欲界特盛之贪莫过淫欲,最重之恶莫过忿杀,——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极凶工具亦莫过淫杀,而无上密宗即以淫杀为大修行法,则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卫,最污秽之物亦成上供,可谓极乎烦恼即菩提之能事;然亦实现此‘无法非大总持’之功用耳。若知佛是干屎橛,道在屎溺,则更何足怪哉!”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佛法博大精深,若是无力融会贯通,难免触处成碍。妄言密宗(尤其无上瑜伽)是《楞严经》“破斥”的对象,就是由无知和狭隘所引发的可笑论调。下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 }& j1 o/ {- p/ y) B+ X6 b
- v* n4 v' V; g/ m7 y
' J0 }3 |5 D; h  g# E, j
萧张师徒说:

, d2 a2 s) |- x1 p5 `: g$ n' m, n& X(《楞严经》云)‘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噉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堕。’……如此密教所说法义,岂非正是佛所预记及破斥者,故知西藏密宗所教之法,落入大邪见中。《真假邪说》P371 F) G" J1 c" m$ }! f4 X' R- X
“《楞严经》中佛亦开示:‘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先佛如来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也就是告示末法的佛门修行人,应当远离密教所追求的淫乐初喜、二喜、三喜、四喜境界,应当远离密教所修的外道行门男女双身交合的贪淫邪法。”同上P289
* F# m8 w7 I+ N( J# K# F  D& N) k“如 佛所言:‘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未来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毕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楞严经》卷九)
  c7 }: C) q) H如是密宗双身法之邪知邪见,害人不浅——舍寿必堕地狱而受长劫尤重纯苦故,此乃违犯十重戒故(《狂密与真密》)
2 [' W  L) `- d6 V9 o5 ~  j乃至淫逸浊乱男女不别,而令佛道薄淡者,正是今日西藏密宗喇嘛教之写照,完全无异;佛于《楞严经》中所指斥者,即是今时西藏密宗所传法道也。(同上)
2 C4 k, f, o! s) ~( i. H3 ?+ k% |2 j
仅从字面上粗略扫过,《楞严经》似乎对密宗有所不利,可细加观察,事实却并非如此。# M2 O. o  O) i3 H$ \
如前所述,密宗见修行果均立足于现空双运的实相正见胜义空性非但无害于世俗业因果,反是无自性的缘起显现合理存在的前提。藏地高僧大德在在强调,空性智慧必须和世俗中谨慎取舍业因果有机结合起来,方为二谛圆融的无垢妙道。如莲花生大师云:“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上师供》云:“生死涅纤毫自性无,善恶业果如如不虚妄,二互不违相互以出生,解龙树义现证求加持。”全知无垢光尊者《三十忠告论》云:“空性之中行持诸因果,证悟无著护持三律仪,无缘大悲精勤利他众,二资双运即是吾忠告。”《大圆满心性休息》云:“所谓真实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缘起,方便智慧任运成,依现无性之业果,修现无性之道故,获得现无自性果,现无自性而饶益,现无自性之有情。即深因果之缘起,故为了义经续义,依二资粮二次第,速成圆满正等觉。”“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此等趋入诸恶道,永不解脱离善趣。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此等说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断见者,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 g4 x: d2 s( d7 i( r( |  z- Q4 }$ `. E
0 c' a! L1 `' m; h
& ~. D6 U1 o/ m, C1 F1 C( M
清净无伪的出离心、菩提心,谨慎取舍业因果,净持别解脱戒……,这些世俗修法历来受到藏地密宗学人的高度重视,由此引发的优良品质,深深影响和伴随着他们一生。即便在大乘圆戒中有所开许的非梵行等身语业,也受到严格限制,如宗喀巴大师《菩萨戒品释》云:“谓诸菩萨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别解脱所制性罪少分现行,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此所云者,谓杀生等身语七支。身所行者,论中惟以欲邪行戒,系为在家菩萨安立,遮出家众。谓出家菩萨,为护声闻圣所教诫,令不毁坏,一切不应行非梵行。余不与取等六学处,总为二众菩萨所安立。既如此,密宗行人又怎会盗用空性之名而广行淫秽”“破佛律仪呢?在我们喇荣五明佛学院,数十个显密班级中就没有一个是以双身修法为主课,也没有一名学僧或法师实际修持双身法。因此,倘若能对藏传佛教加以全面研习,或亲来藏区实地考察一番,相信一切疑虑都会冰释无余。
, T# |% ]0 O( P& [/ a8 W
3 e6 o5 L# v4 x( f7 [
无论如何,持有现空双运实相正见并严谨护持佛教别解脱戒的“外道魔众”,是不存在的。假如“空性”真会成为持戒、行善的障碍的话,那也只有“人也空、财也空、妻也空(夫也空)、一切最后都会成空”“可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缘起性空以后,就是没有法嘛”的“萧氏断见空”,才堪当此重任。
6 m  ]2 h& T6 B3 r! I
( i- H  t* U% E( W, n, x
“四种清净明诲”和“五十阴魔”,无疑是摧邪显正的殊胜教言。可另一方面,如果缺乏实相智慧,仅凭一腔激情,则难免不产生误读。试问:再清净的法义,再善妙的经论,又如何能经得起小人意志的精巧加工和顽强利用呢?
1 M4 _7 k7 ]: [  b4 ^$ U: z" k0 f- P- D
要从义理上把握教法精髓,进而做出正确判分,不是件容易事。深堕识阴区宇的“萧氏神我第八识”,竟敢招摇过市,甚至欣然来碰《楞严经》,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撇开深层内核,仅在皮相词句上游走的坏毛病,难道我们要一直迁就下去吗?( v& P, z7 T% F  y

6 \' K/ f: ?7 F% T
8 V- l$ C* ?2 b  r, t  e' i9 ?
只有摆脱种种误区,在(如前所述)大乘圆教精神指导下,深入探析《楞严经》和密宗的关系,才有可能得出与事实更加合拍的结论。# u3 q) b5 w* L, x, ?
% ?: ]. Y! E# b7 T1 j$ h4 `" |6 L
《楞严经》云:“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从“此非饭本”一语可看出,清净明诲所破斥的对象,乃是无明所摄的自相烦恼,而且很明显,此时亦并非完全是从烦恼即菩提的圆教角度讲。在强调俗谛中的因果、戒律时,佛菩萨对有法法性“非一非异”关系所作的侧重,自然和胜义修法有所不同。从“非一”的角度,强调世俗有法本身固有不虚的缘起力用,乃是佛经论典宣说世俗行为规范的常用方式。这对于普通学人来说,十分必要。但诚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离戏自在的实相智慧可以赋予世俗有法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内涵,因而在完全符合因果律的情况下,同样的外在行为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完全可能的。经论中的说法,往往都有着具体的语境、层次和对象,搞清楚这些前提条件,比识得一两个词句更加重要。
/ X+ D4 K9 D5 L: [5 b

( o8 t. Y/ }8 v" U" r' Z5 X
- m5 Q! K2 d# m& q6 Y' Y0 Y6 f憨山大师《楞严通议》云:“戒有多品以四重为先。梵网诸本皆以不杀为首,此经独以断淫为首者:彼约利生以佛性种子而观众生,故首断杀;此示真修,以淫欲为生死根本故先断淫。……前云众生相续欲贪为本,故今愿出生死,必以断淫为第一也。”这也说明,“四种清净明诲”主要是立足于个人的修行解脱而言,宣说世俗行为规范时较为注重别解脱戒精神,是十分正常的。可在本质上,《楞严经》毕竟是大乘教典,大乘离戏实相正见和二谛圆融的根本精神,决不允许始终留存任何相状执著。因此倘若细心研读,从经文中发现大乘不共妙义,并不困难。《维摩诘经》云:“增上慢人,说离淫痴为耳。若增上慢者,佛说淫性即是解假如不敢说所有大乘行人都是增上慢者,所有《楞严经》读者都是增上慢者的话,那么对于“清净明诲”等教言,就不应该唯一按照小乘思想进行狭隘解读。2 w5 }9 o: m6 N  m" p- p8 F* X/ {! T
0 y: v4 P' n3 P' E+ @( g5 j
关于密乘禁行和小乘别解脱戒的无违,前文已做了仔细分析,若从大乘菩萨戒或圆戒看,情况也很微妙。如《摄大乘论》云: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金光明经文句》云:又圆教人何但持之是戒,唯杀唯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前诸戒行浅近隘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故名究竟持不杀戒也。……圆人行于佛法,即究竟持不淫戒也。圆人又有染爱法门,如和须蜜多女……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屑出屑、将声止声。前诸行浅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是名究竟持不淫戒也。”《宗镜录》云:“如是之机,如是之教,岂须戒耶?已自知各具佛性戒故。……是故不同小乘有取舍故。”如是三戒圆融之理,前文已讲得很清楚,这里不必重复。总之应当明白,早已转变性质和内涵的大乘逆行、禁行,和“清净明诲”所理解并破斥的平庸行为,完全是两回事。不仅毫不沾边,甚而可以说,大乘妙行和甚深圆戒还是自相烦恼染心的最殊胜对治法。而认真断除这些“修恶”,恰好是“清净明诲”所欲达致的原始目的。所以《首楞严义疏注经》直截讲道:“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此戒虽与小乘名同,而持随有异。此则一一内防心念,轻重等持;彼则事遂缘成,轻重随戒。故云先断心淫。故论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与小乘持戒全别。
; k- C5 r8 y! e0 W/ i5 i% f; \9 d" _: K4 o, Y: {
《楞严经》的本意,也不是为了持戒而持戒,持戒的目的,是生起定学和慧学功德。这从“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可以明显看出来。大乘定、慧功德生起后,将对离戏实相获得深刻体悟,由此审视万有诸法的眼神,也肯定和从前大不一样。倘若净秽、善恶、戒毁戒等戏论分别随着实相智慧的现前一一寂灭,原先对小乘别解脱戒的暂时执著,在完成渡河舟筏的使命后也自然需要遣除。是故,一步到位地把定、慧功德直接融摄进来的大乘圆戒、密乘禁行,并没有任何责任和义务接受形式上的羁绊,因为她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过程。如果一定要丢掉目的而去迁就过程,显然是不合理的。/ ^# e- S5 X% }: A! [, U, }* r+ s$ O

5 p0 z+ `" {6 i: ?  K当然,圣者菩萨认真持守小乘别解脱戒的情形很多,但要知道,现量证悟实相智慧后如梦如幻的持戒,和凡夫地未舍法执的著相持戒,本质截然不同。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大乘逆行、禁行所独具的强力加持作用,乃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认真来说,如不离实相妙境,则无论顺行逆行、持戒失戒,都是圆满自他二利的殊胜方便,没有进行片面取舍之必要。$ `- {: \: W$ C% w1 c( N
《楞严经》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肯定被谤密者所忽略了——“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蕅益大师在《楞严文句》中解释道:“故知不摄,则真心便为妄心。能摄,则妄心便成真心。而摄心妙法,无过于戒。念念与妙戒相应,则名为摄。非谓戒有方隅,摄是束缚也。如下文云: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夫身断,律仪戒也。心断,定共戒也。断性亦无,道共戒也。又身心俱断,故不住生死。断性亦无,故不住涅槃。又身断故出生死,真谛戒也。心断故游戏神通,俗谛戒也。断性亦无,达杀盗淫妄等性即是佛性,无复可断,中道第一义谛戒也。经文又云:众生不识本心,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正与此中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义同。如此方名净戒,方可称为摄心,方是无漏之学。”“身断者,木叉戒也。心断者,禅戒也。断性亦无者,无漏戒也,此入空意也。身断者,律仪及定共也。心断者,道共也。断性亦无者,涉境而不染也,此出假意也。身断者,证无漏也。心断者,涉境不染也。断性亦无者,断不断俱寂灭也,此中道意也。曰淫机者,如前偈云: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若未息机,纵能伏断烦恼,不曾永除幻本。故须直向机字觑破,则断与不断,二俱寂灭矣。
% j: ~% I$ @: N+ C; |* i
4 l( m' X/ k2 j' A* `# h, z( b事情已然十分清楚,并不是我们无中生有地企图从《楞严经》中虚构出大乘思想,而是作为大乘教典的《楞严经》本身就明明白白地宣说了大乘不共妙义!当然,能否看得出、读得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 e( z4 m) F, Z
0 t3 @# F6 m+ V8 q" U很明显,《楞严经》的究竟密意是说,不离实相妙境的大乘圆戒和密乘禁行,乃是超离二边戏论最极清净的无漏道共戒、中道第一义谛戒。达妄即真永除幻本,断与不断二俱寂灭,才是“摄心为戒”的最高境界!- X6 O6 c+ O, L4 y" L1 D  @" O, L
: T9 W6 U2 H, @- ~; Q" x
, X: |! z9 _! k) r. s
正是对《楞严经》真实密意的严重误读,给无知的谤密者注入了丢人现眼的巨大勇气。幼稚的比对和恶意的渲染,无非是想将三乘戒律乃至大小显密佛法硬性割裂开来,进而在人为制造的混乱中捞取个人利益。可我们的佛法,却并不会因此而变得真的不可调和,也不会轻易给小人意志挪出它所希求的位置。
. Y7 g) I. ]6 E5 u
6 ^( P3 H6 L: n9 X; W- }《楞严经》毕竟是大乘教典,因此尽管在宣说俗谛戒学,到头来仍没忘记摄归法无定法的胜义实相,“断性亦无”、“先断心淫等语,早为三戒圆融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同样立足于大乘巨厦之上,达修恶即性恶而涉境不染的自在妙境,怎么可能和《楞严经》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呢?任何一个对大乘实相正见和二谛圆融精神有所领悟的佛教徒都不难看出,大乘圆戒和密乘禁行,非但不是《楞严经》所破斥的对象,反而恰恰是经文所真实赞显的大乘至境!
; @$ ?. C" W" [
0 r7 p' I6 T2 p" l. H9 W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疏‘况权实多端生熟难测’者,亦涅第六经四依品云:如庵罗果生熟难知。谓内怀腐烂外现律仪,此为外熟内生;内具深法外示毁禁之相,为内熟外生。是则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又说有迦罗迦果、镇头迦果,二果相似,迦罗迦果则恶药人,镇头迦果则好益人,喻善友恶友外相相似,故难知也。其权实多端通于诸经,此经婆须胜热无厌等逆行此为权示,岂得为非,故难测也。”故知究竟而言,大乘佛法在善恶、戒律等问题上,是以内心境界作为判分标准,而非外在表相。“摄心为戒”的“摄心”二字,早就含了这层意思在里面,不能轻易放过。  R7 h4 p& i" h) N* A: r

( Y. R- s- h7 K5 e8 n( g$ ?9 b《大宝积经》云:“若无为者则是一切诸圣根本,是中无有持戒亦无破戒。若无持戒无破戒者,是则无行亦无非行。若无有行无非行者,是则无心无心数法。若无有心心数法者,则无有业亦无业报。若无有业无业报者,则无苦乐。若无苦乐,即是圣性,是中无业无起业者,无有身业亦无口业亦无意业,是中无有上中下差别。圣性平等,如虚空故。是性无别,一切诸法等一味故。是性远离,离身心相故。……是性真净,从本已来毕竟净故。”故知佛陀并不认为离戏平等法界中,还有持戒破戒等边执戏论。# f7 B: ~1 ?1 e. Y; U

2 ]  T. b* _& r- E0 w《万善同归集》云:“净名经云:‘非净行非垢行,是菩萨行。’故不著持犯二边,是真持戒。大般若经云:‘持戒比丘不升天堂,破戒比丘不堕地狱。何以故?法界中无持犯故。’此亦破著,了诸法空,事理双持身心俱净。又若论纵横自在,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名破戒者。”故知世俗中法,皆不可定执,终须摄归胜义实相。若对直线思维模式坚执不舍,是会受到佛祖呵责的。8 x8 X. t* M4 ^: U" ?
: [% G( R  I1 |
那么,判分是否大乘了义教法,有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标准呢?智者大师在《维摩经玄疏》中讲道:“一切大乘经但有一法印,所谓诸法实相。若大乘经有实相印,即是大乘了义经,闻者乃可得菩萨道。若无诸法实相印,即是不了义经,闻者多堕二边不能得无生忍也。复次若无实相印,虽说种种愿行犹滥魔之所说。所以者何?魔王亦能说种种愿行,但不能说诸法实相。故大智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诸法实相即是真性解脱之异名也。问曰:‘声闻经何故但用三法印,摩诃衍教何故但用一实相印?’答曰:‘声闻根钝著重故,须说三法印令厌生死苦欣涅槃乐。菩萨大悲根利,易悟生死即涅槃相,能不舍生死,不取涅槃,入不二法门,故佛但说诸法实相印也。”
  ^, |2 G# d) Z% v( k
, a4 p1 ^% r& h, @: c  l关于真性解脱,《维摩经玄疏》多处言及:“观众生品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人,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淫怒痴性,即不思议真性解脱,为体也。”一明真性解脱者,此经云: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今明淫怒痴性,即是胜鬘经明自性清净心不为烦恼所染。若烦恼不能染,是则生死莫之能拘,性自无累,名为解脱。故此经云: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是名不思议真性解脱也。”“若通教虽说苦道即是真性,乃是偏真法性之理说烦恼即空,空非实慧。虽明业道即空,空非方便,故非三种不思议解脱也。若别教说苦道非即是真性大般涅槃而有真性涅槃之理,若生死苦道灭,方显真性得常住涅槃,明烦恼道不即是实慧,断烦恼尽实慧方圆,明业道不即是方便,断业别起方便化物。是则十二因缘三道灭,得三种解脱,虽辨真常三种解脱,犹是思议之相也。若圆教所明,苦道即是不思议真性解脱,故此经云一切众生即大涅槃,不可复灭,烦恼即是实慧解脱故。譬如不下巨海,不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不得一切智宝之心。业道即是方便解脱,故此经云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缚不脱,能起自在之业。普门示现无缘无念,而有十法界三业利物,如磁石吸铁也。所以此经明行于非道通达佛道。非道者,即是十二因缘之三道也;通达佛道者,即是不思议三种解脱也。三种非道不碍三种解脱之佛道,三种解脱之佛道不破十二因缘三种之非道,如须弥入芥无相碍也,即是三种不思议解脱之相。”
3 a* Q* l. W' u, i) I- @
& A6 V" ]6 m' {' J由此可见,早由一实相印印定并与华严、天台、禅宗等了义正法同根共气的金刚密乘,是不可抗拒的。除非把大乘显宗和汉传佛教中最精妙的部分全都推翻,否则,就不可能找到扳倒密宗的机会。2 `+ y5 i3 j  B! K4 C

! N6 v# q' D" g7 F越是与中道实相背道而驰的邪说谬论,越对表相法感兴趣,越爱抛开合理内核来挑别人毛病。而轮涅无二的一实相印,则为我们指明了透过现象切入本质的方向。同时,诸法实相也为正确辨析和对治魔事,提供了有力武器。就拿(上文所引)《狂密与真密》提及的“想阴十魔”为例来说,《楞严经》云:“阿难,彼善男子(承前)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楞严文句》释云:“受阴虚妙者:谓于观行位中了知受阴本如来藏,不发十种魔事,或虽发而觉悟不惑,故云不遭邪虑也。本以圆解而修圆定,今既不遭受阴中之邪虑,则将转有漏受成无漏之正受,故云圆定发明也。夫圆定既得发明,只须如法精进,从观行三昧策入相似分真究竟三昧,则有何善巧之不得,有何法界之不历(中略)有何常住之不获?而乃忽生心爱,著意贪求,譬如鳞角未成辄思飞跃,羽毛未备便拟抟扶,学未优而求仕,丹未成而先服,其可乎哉?故知招魔成堕,皆是自心妄想为咎耳!”在“贪求善巧”下,还有“贪求经历”、“贪求契合”乃至“贪求永岁”等,共计十种妄想。经文最后总结道:“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妄想引发魔事,劣见引发妄想,所以推到头,招魔成堕的祸根乃是解不真、悟不彻也。那么,密宗在悟解方面怎样呢?毋庸置疑,现空双运等净无二实相正见抉显的是最极了义的法界本面,应成大空性对一切妄想邪执均作了平等遮遣,光明如来藏则揭示了阴界入的真实法性。著相贪求,不仅不是密宗努力的方向,反而恰恰是密宗不遗余力地破除的对象。所以就胜义实相而论,密宗与彼等魔事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0 Q) b/ A$ S- v1 C! p/ {

& K. \, K) P. T/ x& v2 s* C$ _
2 Y+ v4 B. w: {7 k0 o' j6 a
3 |; v3 D: M- }+ b* \1 k% l* t! \+ Q- V既然“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那么直接安住离戏实相本面而令有聚自解脱的大乘妙行,不但清净无垢,还显然是最极了义的破魔妙法。《首楞严三昧经》云:“尔时天女以无怯心语恶魔言:汝勿大愁,我等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别,我等不离是如。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界法佛界法不二不别,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魔界无有定法可示,佛界亦无定法可示,魔界佛界不二不别,我等于此法相不出不过。是故当知,一切诸法无有决定,无决定故无有眷属,无非眷属。”《摩诃止观》云:“修者,若四大违返则先修病患,若四分增多则先修烦恼,如是一一随强者先修。法者,眼耳鼻舌阴入界等,皆是寂静门,亦是法界,何须舍此就彼。出宝箧经(云云)。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烦恼即法界。如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净名云: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佛道既通无复次第也。……魔事为法界者,首楞严(三昧经)云: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实际中尚不见佛,况见有魔耶?”《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云:“三明破魔法者,当用三法除却魔罪:一者了知所见闻觉知皆无所有,不受不著,亦不忧戚,亦不分别,彼即不现;二者但反观能见闻觉知之心,不见生处,何所恼乱,如是观时,不受不分别,便自谢灭。三者若作此观,不即去者,但当正念勿生惧想,不著躯命正心不动,知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于魔界无所舍,于佛界无所取,即佛法现前,魔自退散。既不见去来,亦不忧喜,尔时岂为魔所恼?”《维摩经略疏》(智者大师述,湛然大师辑)云:“此中明入佛法门。但诸佛现国垢净不同,为令众生得入佛慧,若众生应见善法威仪进止安详光相尊特入者,即为现之,宜用恶入者,现为四恶烦恼而令得入。如华严云女人示贪欲法门。若凡夫人为此堕落,善财一触即悟无量百千法门,此则是示欲魔入佛慧。如善财见满足王行如幻法门,忿咤杀无量人,因是得悟,即是因恚魔得入。如见婆罗门投岩赴火,放身一去佛法现前,即是用痴魔入佛慧。从此三毒起等分,四分生八万四千尘劳诸使众生入佛慧。”《四明尊者教行录》云:“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良由本理具魔佛性,不二而一,二而不二,随缘发现,成佛成魔。性既本融,修岂能异?故圆实教称性而谈,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故得云:魔外无佛佛外无魔。亦是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俱称法界,皆一体遍周,故悉得称王,皆诸法朝会故。若于魔佛,起胜劣心,自是邪思,殊非正观。然魔法本妙,如富豪家满中七宝,而凡夫生盲转动挂碍,为宝所伤;二乘热病,见是鬼虎龙蛇,怖故逃避。渐修菩萨,犹如夜视,见不了了。唯圆顿行者,从初决定见是七宝,而自在用,唯佛无碍故。……以圆不自圆,乃偏邪诸法,一一皆圆也。……如华严胜热婆罗门投火化人,则全用外道之行。和须蜜多女,染欲摄生,则全用魔罗之法。若非深住魔外法界,安能令无量人得证三昧?乃是行于非道,通达佛道也。”太虚大师《佛理要略》云:“例如密宗,也不过发挥此法法皆大总持之妙用;欲界特盛之贪莫过淫欲,最重之恶莫过忿杀,——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极凶工具亦莫过淫杀,而无上密宗即以淫杀为大修行法,则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卫,最污秽之物亦成上供,可谓极乎烦恼即菩提之能事。”8 O& _) M5 L# Z6 \4 e. G
5 }9 R! G2 H) h, ?
由是可知,称性而谈称性而修的密宗圣行,可谓将大乘圆教精神发挥到了极致。若非洞晓万法均为平等实相之幻现游舞,焉能做到如此圆活自在,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在此之外,难道还有更加了义的破魔法门吗?无视大乘实相的不思议妙用,唯在字面上进行简单的联想、比对,真是何其颠倒也!8 G# O+ S! T. J$ ~$ @' w9 b
4 w. R* ~; H9 J! L' a2 R+ b/ g: U
《楞严经》讲过圆解、圆修(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之后,接着宣讲的持戒、诵咒、立坛、辨魔等,均是大乘见修的辅助法行。如来对此等菩萨万行的开演,源自阿难的示问:“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很明显,安立道场、远诸魔事、深入菩提这几个目的,在金刚密乘中都顺利实现了。至于三如来藏之圆解,即根识而悟入圆通实性的圆修,更是属于密宗的基本教义。所以说,拿《楞严经》来“破”密宗,就像拿水来灭水、火来灭火一样,只能适得其反!
- j  E/ `$ L+ S3 D& D

; L; f' O. k1 U) Y从现实中看,藏地密宗学人(特别是出家僧人)绝大多数均修学解脱道,认真持戒,僧纪严明,如是既做到了精修密法,同时又完全遵循着《楞严经》“清净明诲”的慈训。不要说比丘,甚至沙弥都受着严格的教育和管制,贪淫等自相烦恼无有抬头之时。如《沙弥五十颂》(龙树菩萨造)云:“所谓贪为障,此是佛所说。声称不障碍,沙弥莫愚说。倘若仍言说,当断其僧财,摈出经堂外,尔后如尸体。”说说都不行,更何况随便去做呢?故此显密圆融、见行无碍,遂成为藏传佛教的显著特色。若欲公正、全面地考察藏传佛教,就既要看到她在实相证境方面的非凡成就,同时也应对其实际行持中的主流风范给予足够重视。就像汉地大乘僧众千余年来认真持守小乘别解脱戒,以及了达大乘逆行和无上圆戒的台、贤、禅等诸宗学人的主流行持无可厚非一样,藏传佛教的解脱道和方便道、实相妙境和严谨行持,也不存在想像中的矛盾。0 ?% g/ k+ l" x$ W

/ ~. [. r2 r. d; ^' v4 p佛教中出现下述现象是很正常的:某部佛经高度强调的内容,在别处得到升华和超越;或者同一经中,有时讲胜义,有时讲世俗,有时讲无相离戏的了义法,有时讲暂不舍分别相执的基础要点;乃至同一教派内,也存在不同层次的修法和行为规范……众生的根性、意乐实在太繁多了,佛教的智慧和方便也实在太奇妙、太丰富了,因而谁都不能执一而终。作为一名佛教徒必须明白,法门的高下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关键是首先认清自己的程度、根性和身份,再行定夺。只要能帮助自己有效寂灭自相烦恼,稳固和增上证境,哪怕有相的戒律,勤作的修行,也是很好的。反之,看似有些见解和境界,但若对调伏相续、对治烦恼作用不大,那么除了采取谨慎低调的行为,别无选择。只有不离大乘实相正见和二谛圆融精神,作出正确的法义定位和自我定位,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e! i* I6 J$ P" ]- a7 O

, l2 h4 i2 s9 E如果固执先入之见,对权实、本迹、了不了义、密意和意趣等要点茫然无知,就难免触处成碍了。《竹窗随笔》讲到这个问题:“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此处建立,彼处扫荡,此处扫荡,彼处建立,随时逐机,无定法故。假使只看楞严,见势至不入圆通,而不广览称赞净土诸经,便谓念佛法门不足尚矣!只看达磨对梁帝语,见功德不在作福,而不广览六度万行诸经,便谓有为福德皆可废矣!反而观之,执净土非禅宗,执有为非无为,亦复如是。喻如读医书不广者,但见治寒用桂附而斥芩连,治虚用参芪而斥枳朴,不知芩连枳朴亦有时当用,而桂附参芪亦有时当斥也。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故知大乘法如珠走盘,从来便无定法可得。实执结心之人,怎能不手足无措眼花缭乱呢?; W2 i7 V$ n/ l, s% f

' F* s7 ~# |, F5 D8 }9 A倘若尚未领悟空灵无碍的胜义实相和大乘精神,那就没必要从枝末皮相上找密宗的麻烦,同时展示自己的无知。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上面的辨析,相信稍有头脑的人,都会深深懂得,密宗是如来正法,而且是殊胜无比的了义正法。非常感谢谤密者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让无上密法通过辩论而大放异彩,深入人心!
* w9 X0 @! F  N* G8 H. S% a5 u
0 L+ P; f: O" |# G' X
健康的心态和清净的智慧一样重要。事实上,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笔者衷心希望,本章的内容能帮助世人远离两方面误区:无端诽谤密法和随意利用密法。

$ o* ]# `; S; N! K- U& l
5 T  i3 c, y; I5 v9 ]* U* v0 x% t有时候看,不负责任地打着密法(特别是双运、降伏等禁行)的幌子,胡作非为招摇撞骗,由此给密宗带来的长远损害,似乎比幼稚的诽谤还要令人忧心。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方式,激活了形形色色的假上师、假活佛,本为苦海宝舟的无上密法,仿佛成了他们邀名博利的私人工具。除了提醒广大信众以智慧观察,我们必须强调,密法自身的胜妙和个别人对她的恶意利用,决不是一码事!这和汉传佛法在现实中碰上的类似麻烦,是一个道理。
) O' i2 D  |3 u2 b) p5 x% Y5 `' k0 A
谤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大力收集涉及密宗的个别不良事件或现象,然后运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加以大肆散发。这种意气用事的做法,实际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如果把汉传佛教的类似事例收集起来,数量和情节可能更加惊人!但我们绝对不会这样做,而且可以保证,任何对整体圣教不利的事,我们都绝对不会去做。事实上,假冒伪劣等恶行给整体圣教造成的损害,比起某位信士在某时某处所受到的具体伤害,要严重得多。因此,客观地讲,我们都是受害者。/ U& g6 l" s$ }9 T1 n
. i$ ^* q% e( [5 p, \
在分析外部原因的同时,人们不应忘记向内寻找自己的不足。非常明显,正是佛法基本知见的普遍缺乏,才为不良分子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使他们如鱼得水大展身手。世间的传染性疾病一般皆有其特定范围的易感人群,事实表明,被打着汉传佛教或藏传佛教幌子的“病菌”所侵害的“易感人群”,大多在智慧、知见、经验等许多方面存在不足,甚至还存在一些投机取巧、轻浮放任等心理缺陷,贪等烦恼一般也较为深重。苍蝇不会喜欢叮在干净的地方,作为佛教徒我们都相信因缘和合的道理,所以有时候一味地怨天尤人,也不是个办法。
! n$ ~8 {7 f+ N' r/ O3 K# h& t$ U) q. z6 s( R1 H: y# r
有理由相信,本书的问世,不会成为假密宗之名的投机活动欢喜之因。随着显密佛法真义的开显,观察、依止上师的常识的普及,无疑会大大减少轻信和盲从的危险,让那些糟糕事离我们越来越远。  p: G, a2 f0 R1 \# `
" {- C8 U" i; r5 ^! ^/ h" v( w) f: B) h
据《毗奈耶经》等文献记载,即使释尊在世的时候,也有一些搞非法的佛教徒,人数竟还不少。故知有正必有邪,这是个自然规律,不足为奇。针对具体的人、事进行制止,是一个办法,但不是釜底抽薪的最上策。只有快速填补佛法知见真空,让清净无垢的显密教义浩荡进占精神阵地,才是建立教界新秩序的根本大计。随着佛法基本常识的普及、广大信众佛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各种邪师谬论和欺诈行为的生存空间定会越来越狭窄,佛教界的新气象也就指日可待了。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开示:西藏密宗是佛教正规宗派,我们不能非议問:不少汉地居士对西藏密宗的非议很大,他们引用《楞严经》,对四皈依、喇嘛喝酒吃肉、或打着双修旗号骗色的行为,直接斥为邪魔歪道,全盘否定了西藏密宗。% f2 |% U9 B1 X7 M

! E" w0 G! [- o4 X% d7 p答:西藏佛教是从印度传过去的。佛法,诸位一定要知道,佛没有定法可说。佛法永远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古印度跟这个西藏土着,他本土有这些神道教。所以佛教这个教学非常高明,他不排斥,他不否定别人,他能够把他圆融贯通,所以称之为密。这个密,神密。佛教学本身讲密是深密,这个道理太深了,不是一般人能懂的,所以称深密。 那么在西藏的时候,确实深密之外他还有神密。为什么?古印度这些神教,像婆罗门教这些教,统统融汇在一起,而佛给他作新的解释、新的教义,真的把他们都变成佛教了。这很高明,不排斥他,教他觉悟。所以佛是觉的意思,觉、不迷,就是佛教;迷、不觉,那就是迷信的一种神道教了,土着的宗教。所以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 w4 m- B6 I' j9 t那么西藏教是佛传的,这个密宗是佛教正规的一个宗派,而且是属于高级宗教。为什么?你看《华严经》讲到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高的是讲到事事无碍,如果他没有这个境界,他要想跟着学,全都堕地狱。5 @7 x( l1 g' x
我的老师是密宗的上师,跟藏密是一家,章嘉大师。藏密的承传是四个喇嘛,那么现在大家熟知的,只是晓得西藏的嘉瓦班禅,另外两个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在从前都知道,只是最近的时候忽略了,以前统统知道。内蒙、外蒙,内蒙章嘉大师,外蒙哲布尊丹巴,他们这四个四兄弟,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学生,传人。那么章嘉大师尤其是贡献大。你看在清朝,四大喇嘛只有章嘉大师住在北京,常住在朝廷,跟这个帝王接触的机会最多,国师嘛,你看看清朝历史你就晓得了。所以我跟大师三年,我认识他跟他学的时候,他老人家六十五岁,他是六十八岁过世的。我的佛学基础是他老人家奠定的,这是个真正善知识。他告诉我我才晓得,密法在佛法里面就像学校里面的博士班一样,他是最高的博士班。那么你就晓得,博士班要什么人才能修?要硕士才能学博士。你要不是硕士,你是随便一个人学密,哪有这个道理!好象我什么基础都没有,我一下念博士班,这是不可能的,那怎么会不堕地狱? 所以先要学显教十年。他们定的是十年,十年显教,经过考试及格,及格他有个学位,叫格西。拿到格西的学位才能够学密,这个是藏传密教的学习的次第,不是什么人都能学的。
% B; n5 H. T) f) C那在真正大乘佛法里面讲,这个学密(注:这里讲的学密是指学那些密宗禁行,比如说一般人很难理解的双修法门等,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密宗弟子终身都没有资格修这类法门,也不会去修;如果把这里的学密解释为学习藏传佛教的一般显宗法门和基础密宗修法,这与事实显然不符合,也与下文意思有出入)是什么时候?我们讲很开放的,这个一般的标准,初住菩萨。也就是说,他已经证得法身了,他已经超越十法界了,他才有资格。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了,他才事事无碍,才有这个能力。 你还有烦恼习气没有放下,你去修双身。修双身,他还有淫欲的念头,他就堕地狱。修双身,没有淫欲的念头。淫欲从哪里来断?从淫欲里头没有念头,淫欲真断了。这是什么人!你能不能做到?你做不到,你的淫欲要堕地狱。你做到了,你超越十法界了。所以密宗只有实报庄严土跟阿鼻地狱,当中都没有。你上不去,你就堕下来了。这是老师告诉我的,所以我们对于密宗是非常尊重,但是不敢学,真有烦恼习气。你吃肉,他真有贪心,真觉得很好吃,那这就堕落。真有这个功夫的人,吃那个跟没吃一样。他能够吃肉,你盛一大碗的狗粪给他吃,他照样吃,他没有分别,这个是真正的密。如果肉吃得很香,摆一碗大粪给他,他就不敢吃了,他就是假的。你说这个多么不容易! 在过去,这是《高僧传》里面有一个故事,也是有个得道之后的高僧,他的行迹也是不大讲究的,但是教学生教得很严,持戒很严,督促很严。他自己也喝酒、也吃肉,也到外面去应酬。学生不服,不服,他笑笑,好,明天我请你吃肉,你跟我一道去。到第二天叫大家准备畚箕、锄头,到山上去挖死人的死尸。挖出来的时候,你们大家我请你们吃。没有一个人敢吃,他在那里一块一块津津有味,大家呆了。他说,你能像我这样子,可以。你不能像我这样子,乖乖持戒,你不要学我。学生服了。所以这个不容易,所以密是不学密就不能成佛,密是最后一关,你全部要通过。真正是不起心、不动念,不但是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分别、执着是低层的,最高的是不起心、不动念,你才圆满成就了。3 {1 u- M2 E9 H1 h
那么现在密宗里头这些大德,我们看他的行迹,我们不敢非议。因为什么?不知道他的境界多深。我们只有讚歎,绝对不批评。但是我们自己晓得,我们到不了这个功夫。他是真的是假的,不要去管他。这个里头有真的,当然假的也不少。我不知道,有假的,龙蛇溷杂,可是我们对他有恭敬心,这自己的德行不亏失!( G& q/ f" ^* V4 v. z
6 g0 N2 G+ w9 ~8 Y3 z
) `2 j( T5 e  Y
==========================================
9 `( K4 [4 a8 b% s) A3 d" K, k2 l6 c) _3 r
“所以密是不學密就不能成佛,密是最後一關,你全部要通過。”) Z' ^# V3 Y- @$ p9 r! }* s( a% u' |
4 N$ C: H1 y2 B' M, z8 @
+ N! _) K: |4 Y$ R% F# v2 E. s
老法师的意思是无上密的禁行如双修等是一般人修不得的,对于部分骗子也要警惕,不要盲目投师。$ P' r' p0 P  D  n( g

9 j: b* q1 p8 w- h0 y6 I; |藏传佛教当中的显宗法门和一般密宗法显然可以如法依修。
! W% X, D/ \% \5 G( ~& U& V

# v9 r7 _+ }: T: N/ i# K8 h8 E
9 K* x# j* C* O2 A  g6 q( f7 g[ 本帖最后由 nianfo 于 2008-9-3 23:58 编辑 ]
鲜花(0)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印光大师:% N$ W) v4 n. K  C; |; {$ V

* q' M# }& O' x6 @6 U/ X  ^+ k凡学佛之人,更有应注意之事,即切戒食荤,因食荤能增杀机。人与一切动物,生于天地之间,心性原是相等,但以恶业因缘,致形体大相殊异耳。若今世汝吃他,来世他吃汝,怨怨相报,则世世杀机无已时矣。若能人人茹素,则可培养其慈悲心,而免杀机。否则纵能念佛,而尚图口腹之乐,大食荤腥,亦未能得学佛之真利益也。: U3 }4 W" \# k4 }& y" Z
  再者,今人好言“禅净双修”,究则所谓“双修”者,乃看“念佛的是谁”。此仍重在参究,与净土宗生信、发愿、求往生,迥然两事。又禅宗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系指亲见当人即心本具之佛性而言。密宗所谓“即身成佛”,盖以即身了生死为“成佛”。若遽认以为成万德具足、福慧圆满之佛,则大错大错。盖禅家之“见性成佛”,乃是大彻大悟地位;若能断尽三界内之见思二惑,方可了生脱死。密宗之“即身成佛”,不过初到了生死地位。此在小乘,则阿罗汉亦了生死。而圆教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即已了生死。七信与阿罗汉,了生死虽同,其神通道力,则大相悬殊。八、九、十信,破尘沙惑,至十信后心,破一品无明,证一品三德秘藏,而入初住,是为法身大士。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方入佛位。其历程尚有如此之远,非一蹴即可骤至也。修净土者,即生西方,即了生死,亦是“即身成佛”,但净宗不作此僭分说耳。而与禅宗之纯仗自力,较其难易,实为天壤之别。尚望预会诸君,三复斯旨。

1 [) U6 w' j4 o& I4 w- G " r, I  f' d5 l) X/ p3 q  X% q
/ j+ w1 m1 m& ~7 F
1 T+ w! R1 G0 U' W9 }3 [- E* k+ ?
  我们所修持的这个净土法门,是最殊胜超绝的,大家不要轻视了。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种种法门,无非是观机而说,好比对症下药一般。如果自己的根机,和这个法门不相应,修起来,是很难得益的。一切法门,皆仗自力修戒定慧,断贪瞋痴,必须惑业净尽,方能了生脱死。或者烦恼尚有一毫未断尽的,生死还是不能免,况全未断者乎?这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干到彻底才可。' Z2 m* z3 M& H$ m& k
  唯有念佛一法,是如来普应群机而说的,亦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成就的。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即烦恼惑业完全丝毫未断的凡夫,只要具足真信、切愿、实行,念佛求生西方,亦可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得往生,生死就可了脱了,所以说是最超胜的。
/ B! [) _2 s: E1 G  佛在世的时候,十个人修行,就有九个可以成道。因为那时的人,天性淳厚,根机是很猛利的。到了后来,众生的业障逐渐增加,根机也就渐渐的陋劣下来,再要和从前一样,是不可得了。然在晋、唐时候,还有这种仗自力可以了脱生死的人,但已是逐渐减少,越后越少的。到了现在,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如此看来,就晓得仗自己的力量去断烦恼、了生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此时如仍不自量力,要说大话,轻视这个念佛横超法门,而去别修其他法门,那恐怕要了生死,就比登天还要更难了。
; m, {/ c+ P% g9 \  我并非说其他的法门不好,实在是因为法门有契理不契机的,有契机不契理的。唯有这个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理机双契,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末法世中,更为适合众生的根性。所以《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7 k0 W3 ~( x3 R1 A- W- z2 [
  为什么念佛求生西方,叫做横超法门?古人有个譬喻,拿来解释,就把我们具足惑业的凡夫,比做一条虫,生在一根竹里最下的一节。这根竹子,就比做三界。这个虫子,要想出来,只有两个法子:一个是竖出的,一个是横超的。
. P2 o7 }# p- E7 U) v, Y( g. w  竖出的,是自下至上,一节一节的次第咬破,等到最上的一节咬破了,才能够出来。这是比修别的法门,定要断尽见思烦恼,才能出三界的。见惑有八十八使,思惑有八十一品,这许多的品数,就比做一根竹子的节数。那虫向上直钻出来,就叫做竖出。例如一个断见惑的初果圣人,要经过七生天上、七生人间的长久时劫修习,才能证阿罗汉,了生死。二果,亦要一生天上、一反人间,才能证四果。三果,欲界思惑已尽,还要在五不还天,渐次修习,才能断尽思惑,证四果。这才算是出三界的无学圣人。如果是钝根的三果,还要生到四空天,从空无边处天,以至非非想处天,才能证四果。这竖出的法子,是如此艰难久远的。
! m* B* p& i6 f8 _: ?4 m4 t  G& [  横超的,就是这条虫子,不向上面一节一节咬,只向旁边横咬一孔,便能出来。这样的法子,比那竖出的,是省事得多了。念佛的人,亦复如是。虽没把见思烦恼断除,但能具足信、愿、行的净土三资粮,临终就能感动阿弥陀佛来接引他生到极乐世界去。到了这个清净国土,见思烦恼,不断而自断了。何以故?以净土境胜缘强,无令人生烦恼的境缘故。如此便得三不退,一直到破尘沙无明,成就无上菩提,何等直捷简易的事!所以古人说:“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今且拿一段故事来证明这个竖出艰难的道理,大家且静听听。1 |/ u* ?5 i6 U3 v( I2 W
  唐朝代宗大历间,有个隐士,叫做李源,舍宅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为住持。后李源想要去四川朝峨眉山,因约圆泽同去。圆泽欲由长安经斜谷,陆道去。李源要自荆州入峡,由水道去。两人意见不同,各有所以。李源不知圆泽之事,圆泽了知李源之心,恐到长安,人或疑伊想做官,便由荆州去。一天乘船到了南浦地方,因滩河危险,天未暮即停舟。那时有一妇人,身穿锦背心,负罂而汲。圆泽一见了他,便俯首两眼流泪。李源问道:“自荆州以上,像这样的妇人,不知有多少,为什么生此悲感?”圆泽道:“我不欲从此路来者,就是怕逢此妇人,因为她怀孕三年,还未分娩,就是候我来投胎。现在见了,已是无法可避了。请君少住几日,助我速生,及葬吾山谷。三天之后,请来看我,我就对君一笑,以为凭信。十二年后,中秋月夜,到杭州天竺寺外会我。”说完了,就更衣沐浴,坐脱去了。李源后悔无及,只得把圆泽葬了。三天之后,就到那家去看,果然妇生男孩。因把详情告诉她,并要求和小孩见面,果然一笑为信。李源因兹无意往川,便回洛京。及回到慧林寺,才晓得圆泽在未行之先,已经把后事都嘱付好了,因此越晓得他不是平常人。过了十二年,李源就如约去杭州,到中秋月夜,就在天竺寺外等候。果然月光之下,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骑牛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易性常存。”李源就晓得是圆泽的后身,就上前问道:“泽公健否?”牧童答曰:“李公真信士也。”便略叙数语。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如是看来,能晓得过去、未来,和有坐脱立亡本领的圆泽,还不能了脱生死,逃避胞胎。何况我们具缚凡夫,一点本事也没有,如果不念佛求生西方,要想了生死,是做梦亦做不到的。1 p! W8 T- V+ Y% Y7 Y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因为宗门下的人,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来是和佛一样,所以叫做“见性成佛”。但他的粗细烦恼,丝毫尚未断,不过能常自觉照,伏住烦恼,举动就和圣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伏不住烦恼,那造起业来,比他人更要厉害。因为他的烦恼里头,有开悟的力量夹杂着,就变做狂慧,所以造业的能力,也异常的猖獗。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所以已经开悟的人,更要加工进修,时时觉照。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方是了生死的时候,并非一悟便了。类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禅师,因为悟后未证,仍不免轮回之苦。覆辙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说真成佛,更加差得很远了。
" r1 r; |" g4 G0 F# O5 F  福慧圆满的究竟佛,是怎样成呢?据台宗来说,一个断尽见思惑的圆教七信菩萨,修到十信的时候,才把尘沙破尽。再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四十一个位次,每破一品无明,就升进了一个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这样次第,到了最后的等觉地位,才把四十一品无明断尽。再断一品无明,再进一位,才能成就福慧圆满的究竟佛。像这样子,的确不是轻易的事情。大家晓得这个道理,就不会误解了。* n0 }6 K. ?# u  u' ?
  又有人说:“我们各人的自性,本来是一尘不染,清净湛然,就是净土。自性本来不生不灭,亘古亘今,不迁不变,就是无量寿。自性本来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无量光。如果离了这个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个净土可生,阿弥陀佛可见,那就是头上安头,无有是处。”并且认为这样,就是“禅净双修”的道理,亦是错的。因为这样的话,完全是偏于禅宗,对净宗是完全不适用的。何以见得?因为禅宗是不教人生信发愿,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参究话头,求明心见性。就说是离了自性,没有净土可生、弥陀可见。话虽不错,但终是偏于理性的见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无碍的净宗隔别,所以说不是禅净双修。修净土人,专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大家要明白的。. T3 E- |# Y$ ]. }3 g6 l8 w( k
  还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话,纵然听起来,是如此动人,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如此快便。“即身成佛”的意义,是说密宗工夫,修到成功的时候,现身就可成道。然而这样成道,不过是了生死而已,勉强说做“成佛”,或亦可以。如果是真的当做成了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的佛,那就大错特错了。譬如一个小孩子,剃下头发,人人就叫他名“和尚”。或是受了三坛大戒的比丘,亦叫他为“和尚”。或是在丛林里头做方丈的,亦是叫做“和尚”。但如上的“和尚”,勉强亦可说得。如果是当做真的“和尚”,亦是不对的。就事实来讲,是要有道德学问,能够有使人生长法身慧命的力量,才算是名符其实的“和尚”。7 o: f& |" d" B& O4 k9 e7 t6 A
  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是即身成佛。再要到了弥勒佛下生的时候,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在这个释迦灭后、弥勒未来的中间,要再觅个即身成佛的,无论如何,亦是不可得的。即使释尊重来应世,亦无示现即身成佛的道理。
% G: L# ]- U/ p% A: Z0 s2 g6 b! ~  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间,西藏的活佛到临终的时候,能晓得死后要去哪家投胎,叫弟子们到时去接他。且在出胎时候,亦能说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然而虽有这样本事,也还不是即身成佛。何以知道呢?因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自然就能像释迦佛那样的,能说各种方言,一音说法,亦能令一切众生皆能会得。何以西藏的活佛,中国的语言,他就不懂呢?如此一件小事,就可证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何况后来的活佛,死时亦无遗言,生时亦无表示,都是由人安排,拈阄而定的,那更是不必说了。6 o* ?' E+ e/ {- K7 ]5 t4 ^( T
  又修密宗的工夫,要成功,也是很不容易。如专求神通速效,不善用心,且还有遭遇魔事的危险,还不如念佛的来得稳当。民国十七年,上海有一皈依弟子,请我到他家吃斋,便说他家有个亲眷,是学佛多年的女居士,学问亦很好,已有五十多岁了,可否叫她来谈谈?我说可以的,于是就叫她来。等到见面的时候,我就对她说:“年纪大了,赶快要念佛求生西方。”她答道:“我不求生西方,我要生娑婆世界。”我便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下劣了。”她又云:“我要即身成佛。”我又回答她道:“汝的志向太高尚了。何以那个清净世界,不肯往生,偏要生在此浊恶的世界?要知道,即身成佛的道理是有的,可是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亦非汝我可以做得到的事。”像这样不明道理的女居士,竟毫不自量的口出大言,实在是自误误人的。
+ I5 }" X) ?) x8 R! N  d! y  还有两个要求生华藏世界的人,有一天,那个害了毛病,这个就去看他。后来因见他病势不对,就赶紧的叫他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大家亦在旁边助他念。过了一刻,就问他:“看见什么境界没有?”他答道:“没有。”这样的问过两、三次,都说没有。到了最后一次,他就说道:“娘来了。”唉呀!这个问他的,才晓得他们如此靠不住了。因为在他的心里,以为念这样的佛号,和这样的希求,应当要看见华藏世界才对,为什么反见娘来的阴间境界呢?自此以后,他才回头来修净土法门了。要晓得华藏世界,是要分破无明的法身大士,才能见得、生得的。其余就是断尽尘沙的菩萨,亦没有分的,何况是具缚凡夫呢?就是华严会上,已证等觉的善财童子,普贤菩萨还教他和华藏海众,以十大愿王,回向极乐,以期圆满佛果。可知净土法门,是无机不收的。所以我常说,九界众生,舍念佛法门,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念佛法门,下无以普度群萌,就是这个缘故。譬如天下的人,个个都要吃饭,亦个个都要念佛的。
/ Q; R7 q: n2 Q) L4 S  奉劝诸位,不要不自量力,打出格的妄想。总要老老实实的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如来说这个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的总持法门,及不枉费十方聚会,在此灵岩清净道场的殊胜因缘。望大家珍重!
; z1 [, m7 u+ f5 b: h; F/ \
- _; e$ {  h. I; E

9 o3 D+ Z: g  }2 ^# b  |/ I0 T  z& @ $ A( _+ G) K* N' a. |

1 h. _, t3 v5 S% K! C  [印光大师开示8 h  g$ t6 X: |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
  _" c8 F; ~; t  ^% P0 o* @0 x: ]) [- F, I3 _9 q
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W3 _, s: x1 s
& n) D7 y! H, x' _6 ~
彼以宗教之义为准,故致有此过咎也。使彼最初即知此义,则其利大矣。

: j# F. ^' `" F* r
, k5 s! o2 T; q聪明人多以明理悟心为志事,而不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念念若能相应,自可明理悟心。即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较彼明理悟心,未断烦惑,仍复轮回生死,了无出期者,已天地不足以喻其否泰。况既往生矣,亲炙弥陀圣众,当即亲证无生法忍,岂止明理悟心而已哉!5 r- l6 G+ [3 ~# U/ f
1 r/ ]5 ~, [0 B, I& }

/ l5 g6 |% E  K净土法门,唯上上根人,与愚夫愚妇能得实益。而通宗通教之聪明人,多以志大言大,不肯仗佛慈力,而以仗己道力为志事,甘让愚夫愚妇早预圣流也。
: ~- a' a( ?8 Q5 x: q& x
5 ]8 J  s3 L( v, q$ |贵邑或有此种见解之人,故为稍说其所以耳。既欲皈依,今为取法名为“契光”。
% `; R7 X/ `% L! [7 ?0 P

- u0 ~; n# z2 ~9 F  J3 K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 j/ d) _, R! J. R4 [
- b: u4 x( y' G2 c) L0 U
果能一心念佛,即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若能心心相应,则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极平常,极玄妙。若能信受,可谓超格大丈夫。
0 B/ ~, T* q+ V) M9 w! U5 y# _6 E& Y5 I0 N" x- c8 E0 _
光以宿业,生即病目,幸犹见天七十多年。今则目极衰昏,拒绝一切笔墨应酬。恐汝或为他宗倡导所摇夺,故特略说特别通途二义。庶不至弄巧成拙,求升反堕耳。
8 L) s( S9 ^6 T, d# X8 |* i4 C' q9 d
当常看净土五经,则知净土法门,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总持法门。3 p3 |. c8 p& h$ }! s* Z
0 @. |; r% \1 G  b
其有所未喻者,当常看净土十要,则群疑冰释,一心月朗矣。& n4 V7 @( y  v$ _
. [! P. u( N& V+ T: u: g! b
《文钞》语虽拙朴,于禅净之所以然,与日用伦常之互相益,稍有发明,亦可以作自利利他之一助。7 k1 m/ a9 p  _1 t

/ t' L" |% Y/ e* ]; N# V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 复秦铭光居士书
/ z+ O  U# b' S4 L$ m" M

: f. H1 p  ?) f$ b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8-9-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隨喜。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3-2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教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老弟佛学院正规出版物中最初级的《藏密修炼教程》是哪一本呢,有没有光盘版或网络电子版?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9-3-2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17 11:53 , Processed in 0.26814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