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85)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4-3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请见谅。同时也欢喜您的指教。所谓见解与我同着,与之同行;与我不同着,合掌令其欢喜;anyway ,我们都是极乐的法眷,何谈冒犯?感恩还来不及呢!; Y8 N* L9 P9 Q( @+ k \
最初学净土法门,我也爱用“『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但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回事,那不是我这种愚劣的根性的人所悟到,证到的8 个字,所以,渐渐地,熟读三经后,我改了,改成”指方立相住心取境“处处从有下手。& w: w" ^# W7 s! k2 ?( x7 S
+ v4 q/ {5 y @& u, z( S
《阿彌陀經》世尊以「指方立相」的方式,直捷了當,向舍利弗第5 _# i; f( x$ j! l, D
* ~$ P4 Y- Q, c- M+ w
一句話,就說從這裏的西方,經過十萬億佛土,有個極樂世界,有一位佛,號「阿彌陀佛」。7 j, |. C$ \' u/ a* m: P, ]
# B- b% K: j- Y9 a 指方,就是明確的說出方向—西方;立相,就是明確的說出有極樂世界,有一位阿彌陀佛。第一句話就直捷宣說,也表示世尊的心急與殷切!經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約是一個銀河系,十萬億佛土之遙,只有佛能知能見。「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也是佛心通佛心,由世尊在此土向眾生發遣,由阿彌陀佛在彼土召喚眾生。兩個「有」即在表示明確而肯定之意。& ^; N( o- E4 P7 L. R6 [
6 Q9 @4 {0 ~6 b
我等凡夫心識劣弱飄忽散漫,十方諸佛淨土浩瀚無數,淨土法門的目的,就是在導引眾生的寄託往生,如果不能定於一個佛土,眾生就無法凝聚心意定位於一。由於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宏發超世誓願所完成,其殊勝境界超出諸佛土,所以世尊乃直指西歸,使眾生有所歸向,由此才能有所安立,有了安立才能有安養安樂,有所解脫。因之我們也是直捷了當,以佛的知見為自己的知見就好,不必另求其他法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西方本就是我們歇息安養的地方。: ~0 q' S9 C3 d y& o
8 o* V' L0 q9 F5 `! F- f; E8 U 這種指方立相,在於安住眾生的心向(住心),導之以欣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取境)的救度方式,大異於由自己「明心見性,證悟無生」而見性成佛的方式。蓋,我們從無量歲月以來,就是從未能做到這種極智慧絕妄念以離生死,所以才有阿彌陀佛施設念佛成佛的淨土法門,讓我們絕諸自力,承擔自己的愚癡而靠佛力往生極樂。9 q! \/ y% T! i. C: ]5 F
5 V, B3 ^* |' X
印光大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就說過「見性成佛」乃是大徹大悟地位,若能斷盡三界內之見思二惑,方可了生脫死。他引《大集經》「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來規勸時值末法的我們,要契應時機,不要做自己無力成就的法門。 1 _$ \9 |, x- p
% o1 a4 v" {+ G l8 \; n1 s4 \
唐朝法照大師在五台山遇到文殊菩薩及普賢菩薩,作禮問言「末法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於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說「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法照大師又說「當云何念?」文殊菩薩說「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如此昭然典故,豈不應深心信順嗎?
) g! @! s Q8 {9 x( Y) {2 q1 W7 \- a
「過十萬億佛土」,當然是無法想像的遙遠,但承佛力卻是一舉頭頃就到的。阿彌陀佛宏發的四十八願中,第二十三願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一食的短暫時間,承佛神力,尚能遍至難以計數的佛國去供養諸佛,況且過十萬億佛土,承佛神力在一舉頭頃就到達極樂世界呢!
. m# @, S1 E' W6 y
' i0 X6 V! g; e# k S0 p 經文說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這是很強烈的加強語氣,表示 阿彌陀佛永遠在住世說法中,也就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淨土經)所說「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諸佛如來為救度一切眾生,隨時都正在開示教化,《法華經》〈序品第一〉云「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然而我等昏闇不知,自以妄念執著閉塞耳目,不能信受念佛成佛,悲乎!( z0 V, h* n/ J* [" }; w
1 ?+ i0 N# k4 | 為什麼是「極樂」呢?經文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淨土經》說「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安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這個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從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中,具足五劫思惟,選擇攝取其最殊勝的特點而建立;並且最重要的,必須是眾生易於往生,才能有利於眾生;如果眾生必須做到這個,或做到那個才能往生,那麼不能做到的豈不毫無希望?如須讀誦大乘,不識字的就無望;如須持戒、布施,則破戒、慳貪的就無望;如須忍辱、精進,則瞋怒、懈怠之類就無望。凡此種種都有不備與不及之處,為能使一切善惡凡夫都平等往生,最好的方式就是阿彌陀佛為眾生完成這些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往生的無上功德,無條件送給眾生享用,納入在「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內,即使眾生乃至一念信受稱念名號,就即得往生,而且住不退轉。這才是眾生所能堪易行的,且是由佛力完成迴施而來的真實之利,對眾生而言乃是極樂也!
+ V3 ?, C% B9 J
( q! C$ j; p; F4 e) s0 [ 有人認為淨土並不離開自己,當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就是「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這當然沒錯,但,這給上根人去懂就好;如就下根人而言,我們只會持「有」,「生者決定生,去者決定去」(楊仁山大德之語),牢牢靠靠的任憑救度是淨土法門的特色與宗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