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86|回复: 1

妙祥法师谈经行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0-5-2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今天在(鞍山佛教协会)王会长和(鞍山佛协慈善院)郭院长等居士的邀请下,来到这里和大家见面,感觉到很惭愧。因为本人没有什么修持,也不会讲经说法,只能说是勉为其难地把自己在修行中一点体会供养大家。; F! J) f$ V# n" }& G) S
今天想讲的题目叫“行道”,也叫做“经行”。这个经行大约是在九七年我闭关期间,有些体会而写,因为怕将这个经行的内容忘记了,就简单地记录了一下。记录下来以后,就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经行”。写出来以后又有些后悔,也怕着了众生相。但是为了这些,自己认为这些体会,对修行很有帮助,所以才记录下来。
& n* _2 M- d8 I7 a1 S( P+ z! f& ^
, F! r( d4 U) ]" Y) h2 B" O  x% c: V      经    行   
8 ]% Z! X3 @% ^" a6 I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      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 n, {' n% i  a
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      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
$ F8 ^- c* K8 `3 t7 n8 m下脚如踏棉云慈悲升      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
2 c& K5 o- W( P+ v$ I落脚坚稳不翘平心地      日晒风雨雪闹增定力
* d7 n1 m6 @- J: d不别石坑尿水直心去      绕直室外小行无( m7 z* {/ B& s* s$ v
月日时念长行功德现      念佛持咒话头随已愿: g0 j0 U$ }" K. q
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      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 C9 r8 J% r" A* |1 r0 V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十方如来菩萨同护叹
3 e* \) C( C: s: q, `% ]
% O+ i- z2 ~' t5 M8 o行道本无话可说,以无念为宗,慈悲为本,无所求为持戒,无所得为目的。略说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实相,以助道业。其功德之大,难思难议,难说难尽。为十方如来、菩萨,所加持,护念赞叹。众生欢喜拥护,如荷花出水清净,虚空无貌自在惭愧沙门 释 妙 祥 ,供养参考,不要乱传,免笑行家。
; M0 L* e+ x4 r' F; Z$ l$ ^$ x& J
$ ~' s% b9 k. U7 i4 T经行得名由来,《慈恩玄赞》曰:“西域地湿,垒砖为道,于中往来,如布之经,故云经行”。7 R' s+ h5 i! S4 H9 o: u# a3 Y

8 }* y; M. r. ?" f5 T: y“经行”也叫做行道。《南海寄归内法传》云:“旧云行道,或曰经行,则二总包,不分泾渭。”泾就是泾河,渭就是渭河,泾河为清,渭河为浊,会合后再不可分,取这个意思。
8 F& Z0 t6 D% J. p) j& I, H% M2 }+ y+ }3 p
  行道就是返朴归真为“行”,证得如来本性为“道”。了生死,必须行道,八万四千法门都叫行道。此只是其中一个法门。
: `1 ~8 B) q' o9 s( q7 v7 ~' P% {& u/ t
  经行所谓的行,就是要达到无所行,利用一切的方法达到无所行。行道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后来逐渐地被人 淡忘,隐没消失了。1 L% W* d1 h& r4 _: p7 P
# M; ^6 b' G3 D7 a( M1 c; r
  修行佛法并不只是念一会儿佛、坐一会儿禅,余下时间就不知做什么了。应该是二十四小时都会修行。所以这个行道对我们的修行,无论念佛也好、坐禅也好、修密也好,都有很深的意义,起到很大帮助。这里的意义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脱生死,超出轮回。我们都知道生死无常,来到人世间就是想修行,但怎样修行得圆满,怎样利用我们的一切时间,都倾注在修行之中,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念佛是有一定时间,坐禅也有一定的时间,余下很多的时间他没有念佛、也没有坐禅、也没有去诵咒。比如说,我们走出这个院子的时候,可能就不会用心了。我们在家居士如果上街,或是到单位上班就不会用心了。甚至在自己的家庭里、屋内,或是到卫生间,短暂的一个时间,有可能我们就不会用心。所以这就是一大遗憾。经行正是解决我们这些问题很好的一个方法,它能配合念佛、修禅、修密,能把我们的功夫进一步地提高起来,使我们更懂得怎样去修行,来圆满我们这一生。
3 I5 x+ A% {, U: N& q
( C* c  `8 m/ z6 G1 |6 c: q  修行有数种三昧:有常行三昧,有常坐三昧,有半行半坐三昧等。我们如果想得到三昧必须从其中要选出一个方式来,做为我们的修行的方式,这样才能很快地入道。为什么说有的人在修行中很快地开悟证道?就是他会修行,掌握了修行的要点和方式。所以说今天跟大家讲,无非是让大家理解这点。 我以前在五台山碧山寺的时候,曾经和一个师父一起到台怀镇去办事情。当往回走的时候天就下起小雨。此时,这个师父正跟我讲,他说:我最爱坐禅。当他说到这的时候,雨点就逐渐地大了起来,他就跑回了寺院。当时我很有感触,就是说我们虽然有时候说是修禅定,光知道在坐中有禅定,不知道在行走中更重要。一个雨点下来,怕被雨浇湿了,马上就跑,被境所转,那时就把我自己扔在外面了。
( ^- r4 J' f+ D! D2 e
& ]1 [! c) K( n# f6 o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行道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随时随地都要学会修行,这修行光说不行,应该是落实在实际中,很好地去努力。比如说南传佛教,斯里兰卡的比丘在外面走的时候,要遇到雨是不允许快速跑的,也无人快步走,跟往常一样非常有威仪走回房间,这样做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妄想心控制住。
  @- v2 f+ q! r8 {' l7 V$ t' {7 R3 {( X* u" @6 i
  下面我开始讲这个经行,经行头一句话叫:“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眼观这个“眼”就是我们的眼睛。我们知道,我们在轮回之中有了眼睛,眼睛就是我们轮回之相。我们眼睛不断地看到了很多事物,发现了山河大地等,眼对我们来讲是一种造业的表现。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把它转过来,眼睛不应该往外看,应该收回眼根,这样就会达到收回我们的心。所以说眼睛对我们的修行来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我们看到了白天、黑夜,就应知道白天黑夜、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们眼睛所见,这些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我们之所以轮回就是因为被眼睛所骗,想找回真实,我们就应该把眼睛收回。怎样收回呢?就是用“观”,什么叫 “观”,就是把心收回来就叫观,不是往外观,要向内观,不观而观。如果你能够不再去观察外面的一切,便是真观。' o, o6 b; l3 U0 x) g8 o

% ^, {/ R& J! A2 t0 f  例如虚云老和尚,一生或坐或卧,或与人交谈,总是双目垂视三尺,即便偶尔开目一望,也旋即下垂。这个虚云老和尚,我们都知道经过了四朝五帝,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是不可比拟的一位大德。他的修行方式对我们来讲是很好的一个榜样。他眼睛从来不往外抬,也不看,为什么他不抬不看?就是因为他对外面的事物无所求,无所要求。他知道眼睛是造业的,所以就不再往外瞅了。世间的男相、女相对我们来讲实际上没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习惯性,当说话的时候总是看别人的脸色、眼神和动作,来取决于我们应该说什么,这就是分别心,这就是轮回。虚云老和尚他就不这样做,就是与人交谈的时候都是垂目三尺,这个垂目三尺的距离正好是卧牛之地,就是一头牛趴着这么大的地方。把眼神收回来,瞅着这么大的地方,做为我们的不放逸的一个方式,这叫“眼观卧牛之地。”7 H2 k! q6 _3 |# H7 C! N9 k
' G, R8 A; Z+ f( z8 Y
    是不是我们眼睛就专瞅着地呢?刚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应该观这么大的地方,逐渐地,逐渐把观也放下,把心要死掉。这就是眼观卧牛之地最开始的方便,这个方便不是放逸的方便,是我们修行要严肃起来、要紧张起来、要抓紧修行的方便。也是我们怎样把心能够达到清净的方法,所以称为方便。这个方便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方便”,那个方便那是在放逸;这个方便说的是不放逸。4 k0 G: d# w2 i# o  |# F0 y

- g5 L% f# v$ k1 I  这“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这个“眼观”刚开始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也很难受,因为我们眼睛已经看惯了。比如说我们上市场,眼睛要瞅柜台,走在路上,我们就看人物,看建筑物,甚至回到屋里也要观察一下环境。所以说我们的眼睛被利用的没有一时一刻能够休息下来。眼睛不休息,它就说明了我们生死在轮回。
- X1 z) e+ g8 P6 A% Y5 k
: d% l9 |3 ^% A4 T  我们知道,佛曾经给大家讲过,生死在哪儿?有的人认为在吃饭之间;有的人认为一夕之间;有的人认为穿鞋之间;还有的人认为几十年。佛说:“都不对。” 结果只有一人答出来了,他说:“生死在呼吸之间。”佛说:“你已经证道了。”就一呼一吸,就有无数的生死,生死也就是在念念之间。每个念都是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想了脱生死,必须从念念做起。并不是说今天我努力了,今天我就在了生死。我们一念就有无数生死,应该是念念修行,才能真正地了生死。
4 ]0 ^3 `0 |, r( u( Y) A0 a% j) H" Z
    所以说我们这个眼睛外观,它就是生死的根本。我们应该把眼睛收回来,“观卧牛之地。”特别是我们在往外走的时候,一定眼睛下垂,下垂观这么大一个地方。刚开始观的时候,外面很有吸引力,这也是我们眼睛养成一种习惯性,不管需要或不需要,都要往外瞅。它有一个很强的攀缘心。我们必须硬做,把它努力收回来,这才行。这个眼观卧牛之地是很重要的。这个功夫应该长期地做,如果我们能够眼睛不再往外瞅了,这样我们的内心就逐渐地清净起来,我们的狂心也逐渐地歇了,这是修行中很重要一个方式。# {( T% S) l/ q# `# N1 b- x6 q) J

$ D9 B5 n6 c5 M1 W) V6 m7 l: ?    而且对我们修行来说,可能一天念几个小时的佛,或是修几个小时的禅。如果我们眼睛再不往外观,这样我们就会把所有的念佛的工夫,和修禅的定力用在每分每秒之中,就更好了。
7 S, w: m$ w: `7 y0 W* _8 w1 `  N5 [) S1 X
  下面再讲第二句话,“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7 U: \/ ]9 j7 W9 \. n% x
  为什么要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因为面,是妄想心的一个表现。我们很注意我们的面孔,有时候欢喜,有时候愁闷。这些表情、动作,都是妄想心的表现。一个妄想多,比较放逸的人,他这个面目表情也比较复杂。这种表情肌的活动,正是妄想心的表现,它对我们修行,是很有害的。我们对面目表情应该控制。( Y; j4 O+ b3 q. b- W$ `2 {
第一个,就要“呆”。什么是呆?就像一个傻子似的,不再有表情。因为有像傻子这种心,才不为外面景象所动。没有攀缘心,才像一个呆子。所以说这个呆啊,不是坏事,是好事。只有不被表情所支配,我们的心才会老实起来。5 y. W' O, F5 R7 Z+ ?/ f
  在九五年,我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是行脚走回来,走了两个半月。那时候我这个人不会笑。这个脸哪,就像一张布,或是像一个木头,没有表情。但内心确实很清静。所以说这个呆,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的表情,也就是自己的内心的活动,控制到呆的程度。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慢慢找回来了。
: y; ]) L' v2 `$ E3 j“沉”,不光要呆,而且要沉,不要欢喜。因为欢喜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欢喜魔,在修行中,如果我们过多地欢喜,就和魔打为一起了。所以说这个沉,应该很沉静,很沉稳。不再去对外面有所追求。这个沉,也是很重要的。$ N- w* e# T8 O* L
  还有“小”,为什么说小?小并不是卑小,而是真正的平等。只有卑小,我们的狂心,慢心才能收回。所以说这个小,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要做到,在所有人面前,我是最小的。每个众生都是前生父母,未来诸佛。我们用这种心情,去和大家相处,用这种方式去修行自己的内心。所以说我们永远做一个最小的。宣化上人曾经讲过,他说我是最小的,如同小蚊子。所以说这个小,就是行菩萨道。佛在世的时候,也是把自己变成最小,往昔曾去做常不轻菩萨,礼拜一切的大众。
8 J# Z+ \  h. Q: U% b8 {+ I9 m/ N
4 [: S6 H2 U* |- x  为什么表情要去掉这些不正常的表现?因为这是一种修行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再攀缘的需要,也是我们知道怎样去修行,怎样去抓住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需要。在佛的圣法律中,叙述歌戏等的无知,《四分律》云:“歌戏犹如哭,舞如狂者,嬉笑如小儿。”歌戏,既歌舞的歌,唱戏的戏,犹如哭,种种表演,就像人在哭一般。7 v; {8 T" D" r4 O9 m

6 m. N0 u$ I; \' S! w) Z舞如狂者,跳舞就像一种狂人。嬉笑如小儿,我们的表情,不断地嬉笑,实际上是一种无知的行为,如同小儿一样。在修行中是很障道的。所以说我们应该远离嬉笑。
老柳教车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5-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相”,小相这个相,因为一切众生都依攀缘心而住。什么是攀缘心?见相住相,就是攀缘心。所有说要远离攀缘,就必须远离一切相,特别是能够吸引我们的相,一定要远离。首先把自己的面,要控制好,这才好,这才能修行。
& T1 Y" l' N; \* o  t5 r9 a+ {) I) |  - D7 h* C6 q3 @5 F- i
  “不攀缘”,就是为了收回六根。在《清净道论》里有收回六根的例子——这个《清净道论》,在我们修行中是很重要一部论。这里有个记载:“在乔罗达格大窟中,有七佛出家的绘画,”就是有一个山洞,山洞里的顶有七佛出家的绘画。过去七佛,就是从释迦牟尼往前一共有七佛。这七佛出家的绘画,“非常精美。一次有很多比丘参观此窟”,有很多出家人来到了这个山洞。“见了绘画说:尊者,这画很精美。”这个尊者,就是心护长老,“心护长老说:诸师,我住此窟已六十多年”。这个长老住这个洞多长时间呢?是六十多年。他说我“尚不知有此画。”他说我六十年,都不知道有此画存在。“今天由诸具眼者所说,才得知道。”今天是由大家所讲,我才知道还有这幅画。“这是说心护长老,虽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但从未开眼睛而望窟上。”就是没望过这个洞顶上。我们想一想,六十年没有望过这个山洞的顶。画了那么美的佛像的画,他也没有去看,这多高的修行。为什么我们不得道?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到处乱看。所以说过去修道得来的,不是轻而易举的,也不是三句两句话说得道了,必须下很大的功夫来收回六根。) X* _5 u$ |/ V8 V5 C1 q4 O
4 ~1 h/ Y: d; P) G- J7 c# k
  “据说在大窟的入口处,有一株大龙树,他亦一向未曾仰首上望过。”就是说有一个大龙树,非常高,他也没有曾经仰首上望过,往上瞅过,“但每年见其花瓣落在地上,而藉知其开花而已。”他怎么样来辨别这个树开没开花?看它花有没有落地,他就知道开花了或没开花,从不抬头去瞅。
; ^4 |; r) y- }; {7 }, C  & a0 K0 X( h" {( g! B
    “当时国王慕长老之德,曾三度遣使请他入宫受供养。”就是国王去请他三次,入宫去受供养。“但都遭拒绝了。于是国王便令王城内。”就是国王城内的,“哺乳小儿的小妇们。”就是刚生小孩哺乳期间的妇女,7 h6 C4 {/ y) c0 m7 C# j* a

, D! p* R6 ~3 B“乳房都捆缚起来,加以盖印封锁,他说:直待长老来此,一切乳儿才得吸乳”。就是说你要是不来,这些小孩都得饿死。所以说呢,就是强行要请这个长老,到皇宫来。“长老因儿,遂来大村”,长老因为怜悯这些小儿,所以来到大村,大村或是那国王的名字,也或是地名。
  \3 O, h' ]' l; Q* @- w
. E0 }2 ~5 I: e$ a2 j  “国王闻此消息,便对其臣子说:去请长老入宫,我要从他受三皈五戒。长老入宫,国王礼拜和供养之后说:尊者,今天很忙,没有机会,我将明天受戒。并取长老的钵,和王后共同略送一程,然后拜别。”# q9 L* w! M, {2 H& U; a$ K
  x: N  }/ h" F& W5 W- I
  你想,这个尊者,不光对他坐的石窟上顶没有看,对他的门前的大树没有看过,而且对国王和王后的礼拜,这样的尊重和供养,他也没有去看:谁是国王,谁是王后?他只知道说:祝大王幸福。他把王后也当成大王了。所以说这个长老,就是不用眼根,来修行自己。所以说非常了不起。我们就不是了,离很远就想看看是谁?
+ t# p6 H) r( S, W/ ]/ ?4 ]  Q
0 |; l" J. m, m/ [; ^是男是女?相貌是否庄严?他说话时眼神是否和善?嘴角是否下垂?是否在欢喜?是否在笑?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分别心,越分别表情越丰富,越丰富,我们的心越散乱,所以说生死轮回永无出期。因为这个攀缘心不断,我们的生死不能断。
' J% J- [1 ]) y' i% {1 y) i
8 E) s- w8 X8 h8 K- S! a2 |  过去啊我也这么学过,别人问话的时候,我也不抬头瞅,别人走了,我也不知道他是谁。虽然是这个心,很想看一看他是谁,但是自己硬控制它,不去看,等走了以后还想知道他是谁?又不能去问,但是不能抬头瞅啊,也是很难受的,但是难受以后会很清净。
9 C8 Z& w# w  Z) J7 k0 h2 W* N
7 L! V6 M5 h8 \  s6 z5 k% k  这个心护长老,在国王那里,过了七天,国王想到:“何必使长老住这里受苦呢”,便让他回去。长老回到了乔罗达格大窟后,夜间在经行处经行。就是我们说的,从这头走到那头,再走回来,往右绕,这叫经行。那住在大龙树的天神,执一火炬,站在一边,这时候天神就出现了,拿了一个火炬,站在树旁,给他照明。 “使他的业处”,也就是“定境,极净而明显”,在修行中,他的境界就现前了,他的境界非常清净,非常明亮,晚上就像白天一样。长老心生喜悦,想道:“怎么我的业处今天异常地明显。”就是我今天的定境,比平时要清晰得多了,平时还有模糊的地方,今天比平时还清晰,从来没有过。“过了中夜后,全山震动,便证阿罗汉果。”
6 w9 z  G/ |# V& B2 k' ]- j  {& M9 K# v  T: ~$ e* m1 z
  就是说,这个心护长老,平时在努力修行,不但石窟上的佛像不看,大树也不看。经过六十年以后,国王那么样的崇拜他,对他那么样的恭敬,他并没有看国王和王后长得是什么样,是男是女他都不知道。就在这种努力之下,回到山上,就很快地证果了。为什么能证果?就因为人家在名利面前也在收回六根,不在攀缘。我们就不是这样,我们见到谁都是去瞅,去看,去听,所以说我们不能得道。心护长老得道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所以说,在他经行的时候,就出现了天神,拿个火炬给他照明。他也没有被这种幻境所转,而认为有一个天神在给我照明,而是说自己的业境,自己的定力比以前要进步了。
" D8 v% ~6 J2 R- `4 X# n. D8 M+ }3 C7 v
  我们有时候见到一点境界,或做一个梦,就会生起了很大的欢喜,有时候自己止都止不住,到处去讲,到处去说。所以说,攒了点宝贝,都卖掉了。长老没有这样,而且知道是自己的业处比以前要好了,这个时候,就在中夜的时候,就发生了震动。什么叫震动?我们知道世间有地震。地震是一种震动,当有人成道的时候也有震动。佛每次讲法也都有震动。这个震动一共是有六种,六种震动。分别为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等六相。那就是,东没,由东往西,东震动,西没,西没往东涌,南往北,北往南,还有边涌中没等等。一方独涌名涌,四方俱涌名遍涌,八方齐涌名普遍涌。震也有三相:一方独震名震,四方俱震名遍震,八方齐震名普遍震。动也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这些都是震动。这种震动,整个山河大地都在震动。但和我们说的地震有所不同的,地震是破坏性的,是我们业力过重所产生的震动。这是修行人,修到了一定的定力以后,所产生的震动。这时候的震动,会把魔宫震动。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情况。我们看到记载,宣化上人原先在东北修行的时候,也是发生震动,井里冒红光,村民都以为着火了,都来救火。所以说修行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宣化上人,曾经在万佛城就发过愿,说我在美国一天,就不允许这个地方发生地震。因为他由于不攀缘,眼根的收回,所以能控制这个外境。
- u7 }7 s$ \( T- W. y' x9 w  N: \9 T0 t: h
  下面讲第三句话,“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慢调息就是把呼吸调匀,是为了摄心。为什么要调息?因为我们的呼吸是随心转。我们心如果忙乱了,心乱了,呼吸就会变粗。所以调息和调心,它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呼吸要调匀。我们并不是为了调呼吸,像气功似的,去练身体。不是这个意思,是摄心。气功走错了一条路,就是调息为了锻炼身体,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调息是为了摄心。因为我们知道万法唯心造,只有摄住心,才是它的根本。身体的好坏也在于心里是否健康,是否妄想少而来决定的。所以说我们调息的目的,是为了把呼吸放慢,调匀。4 T) d: S+ B* I

. t' I! X& ?7 t' R; K/ P  这个呼吸,在修行中也是一种妄想。如果我们心里清净了,它就没有呼吸。呼吸也是我们众生轮回的一种表现。有的人特别注重在呼吸上,实际上这样做有很多的修行,已经离开了佛法。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把呼吸调匀。调匀目的不是为了身体健康,而是为了摄心。如果为了摄心,健康就在其中了。健康是很小很小个芝麻粒大的事情,我们不能为了一个芝麻而丢掉了西瓜。我们一定要知道,呼吸,这是妄想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心摄好了,我们就会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没有呼吸。甚至可以到处找呼吸,自己就感觉到:哎呀!突然地怎么呼吸没有了,我怎么不喘气了!人要不喘气,该多自在啊,是不是啊!少了多少麻烦事情。所以说不是做不到,是我们不会用心。用心用正确了,我们也可以做到。# t$ i$ Y8 M1 i" w0 m. Y! N

! k* e- n: e4 V  过去在印度有这么个事实,有一个出家师父,告诉他徒弟:“你将我埋在地下,埋二十年以后,再把我给挖出来。”他徒弟很听他的话,对他师父很有信心,果然就如他说,就给埋在地下了。给埋了二十年,二十年以后把他师父又挖出来了,他师父和当时是一模一样,还活着。因为他已经把呼吸已经控制了。不光呼吸,饮食都能控制。所以我们应该知道,饮食、呼吸都是虚妄的。, L) u$ y8 E- E) t/ Z$ n0 e
2 T* ~3 ?- N# s7 C& x# a
  所以说,“慢调息摄六根,”慢调息为的是摄六根。六根我们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为什么有六根?就是有了妄想,就会生出六根。六根是一个粗妄想。妄想分粗妄想,细妄想,微细妄想,还有幽隐妄想,有多重的妄想。六根也是我们的妄想之一,属于粗妄想。) g6 ^, L/ g2 k. L/ X

6 W" \) Q' _; }# A1 F+ `# U& v8 f  “慢调息摄六根,”目的是达到“心无念”。我们在行道的时候,走着走着,有时候会感觉到憋气,很难受。因为把呼吸放慢了会难受的,会闷。但是慢慢习惯就好了。并不是缺氧气,是我们的妄想心太多,太过重。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走的时候慢慢调息,时间长了,就不难受了,我们呼吸调整好了,我们的妄想心也就降低了。但必须知道,调息是为了摄心,这个是个原则。如果我们不知道调息是为了摄心,一个劲儿地调息,那就变成了外道,如同气功一样。
  i5 t/ T  ~2 [9 L  j9 D. W. p; ~% I; @2 f: [8 q1 c
  《楞严经》讲:“一根回收,六根寂灭。”如果我们在六根中选出一根,能够回收起来,六根也就灭掉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佛,就因为有了六根。我们觉得六根是很好东西,实际上我们不知道,六根就是六个家贼。它不断地使我们轮回,不断地盗窃我们的宝贝和财物,使我们在这里受苦,不能成佛。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抓住一根,比如眼根,我们抓住眼根,就不再往外瞅。刚开始也很难,比如走到商场了,眼睛它自觉不自觉地,它就要往那个食物去瞅。比如说这个馒头好,那眼睛就要瞅,就得硬不瞅。有时候眼角也要去瞅,也要把它收回来,绝对不瞅,这才行。所以说我们如果能把一根收回来,六根它都灭了。因为它的根子是一个,表现在有六。$ `% K# O3 E0 _  a- Y9 D
  所以说摄六根,这个很重要。9 d: w' z6 S- W( Y0 w' B6 d# N

- n( c$ ]% F& `" r5 P  摄六根很重要。目的是什么呢?是要达到“心无念”。心无念,为什么要心无念?有的人说:“有善念不很好吗?”要知道,善念也是妄想。恶念是妄想,善念也是妄想,有念就是邪,有念就是不正确的。我们有时候往往把念作为我们的一个依靠,那是不正确的,不究竟的。所以说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念应该舍掉,只有一切念灭掉了,我们才会有正念。不是说我们的思维就算正念了,它不是正念。什么是正念?无念就是正念。如果我们这些道理不清楚,在修行中,就不知道这个心往哪使,这个劲往哪使,就找不到这个心。如果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心,我们就摸到边了。所以说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清楚,有念就邪。不管它是多微小的念,也是邪。当然了,我们在生活中,还有善念,还有恶念之别。佛法是止恶不止善。善念可以利用,但是利用也必须得放下。; k- G$ @: B! U2 I6 G" p5 n
/ R4 B/ s8 Q. |
  我们知道,在工作中,比如说,我在药局,当我给人付药的时候,我如果没念了,我能不能把药拿错。这个问题我告诉大家,是不会的。如果你真无念了,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知道的,现在有手工操作,还有一个自动化。无念了就会变成自动化。因为它没有分别心,而更准确地来做一切事情。做而不做,不做而真做。我们就自在了。这个无念,我们不要以为这是断灭法。说你这无念,你这不如同木头,石头一样吗?如果我们心能够同木头石头一样,就好了。我们要知道,我们修行是和木头石头不相同的,木头和石头它也有一念,有一个邪念。我们修的是正念。这是和那些外道堕落石头里,堕落木头里为身,有所不同的。就是在修行中必须清楚这个概念,如果不清楚,我们在修行中,遇到境界的时候,就会恐惧,不敢修下去。甚至以为自己着魔,失去了修行往上进一步的机会,这是非常可惜的。好,现在就讲到这里。; b) s# ]: c: q* K+ k/ R3 e7 h
  p5 \3 X( D* H3 k% r. ?7 @2 y
  上午,我们跟大家讲了三句话:第一个,眼观卧牛之地初方便;第二个,面现呆沉小相不攀缘;第三个,慢调息摄六根心无念。这个心无念,正是我们修行必须通过的过程。想了脱生死,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无念是我们成就的关键问题。我们想度众生也得必须无念,因为我们知道,万法唯心造。因为有念,就有了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娑婆世界和我们六道的轮回,都是因有念而有。如果无念了,我们就能够得到真正的清净——也就是我们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就是根据我们的念多和念少来决定的。所以说,“一念不生,万法庄严”。在修行中无念是我们的根本。我们都知道在净土法门修行中有十念往生,为什么说临终时要十念往生?就是说要我们将所有的妄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如果你能保持二十四小时内就十个妄想的念头,以十句佛号来消除这十个妄想,必定往生,必定能够成佛的。若一日,若二日,一共七天,如果你能保持每天只能打十个妄想,必定能够成佛。所以说有的祖师大德就讲啊,你用不了七天,你要四天能保持这个就十个妄想,那我就肯定,你肯定能够成就开悟,如果你不开悟,我替你下地狱,老僧的舌头便可以割掉。祖师大德给我们下了这么大的保证,就是让我们生起信心,要我们知道修行的路头。如果不知道修行的路头,我们就走了很多的冤枉路。包括我们念佛也是这样,临终的时候就十念往生。为什么临终要有十念?就是因为要我们的妄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有一念,就有一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有两念,就有两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有十念,就要用十句阿弥陀佛来对治这个妄想,所以说这叫十念。念佛就是对付妄想的。所以说,我们临终如果能念十句阿弥陀佛,必定能够往生。但这个念不是我们嘴上去念,我们嘴上这个能念和所念,还是处在这个很低的这个妄想之中,是很粗的妄想。我们还需做一番努力,离了脱生死还有很远的路程。我们需要的是不念而念。就是说我们将微细的妄想,包括幽隐的妄想都要控制到要断绝了,这才能够了脱生死。所以说这个路程啊,整个修行就是要无念。只有把妄想控制住,把它灭掉,也就叫无念。所以我们修行中处处要以无念为根本。不管我们采取是念佛的方式,或是修禅的方式,或是修密的方式,目的都是一个,要无念。这个我反复地说,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够真正的认识这个问题。因为有念,就有了生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12-1 02:45 , Processed in 0.12064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