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花( 0) 鸡蛋( 0)
|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因为这是人体和精神的组织、结构、特质、和功能,再者,肉体如何与精神配合出现「自我」的幻觉。人与环境所产生的矛盾就是从「我执」开始,亦是「苦」的开始和来沿。 [5 k3 O H& ~
- {& S: _* r5 h# M佛陀与弟子讨论法理时,多采用反证的方法,因为可以避免执着、或趣向偏激,或存憎上慢心、或贪安逸不再求向上求法。在《解深密经》的《胜义谛相品第二》指出如果修行人只修行以下的单一个法门,虽然这些都是佛陀所教之法,包括色法与心法,但始终不是究竟:
2 E F# h6 _' X1 Q X8 y7 [+ P8 a- F2 E9 H
1. 得蕴故。即研究「五蕴」,生命元素的构成。「五蕴」是色-受、想、行、识。8 C$ Q6 m+ {& H* A' N
' h8 j8 a( `( @* N4 ]+ V
2. 得处故。即研究「十二处」生命认知功能的构造。即研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 B3 S7 b% T, i: r4 H' I8 ~/ N0 c" H4 b0 k, b# ?
3. 得缘起故。即以十二因缘,研究生命的展开、变化、和流转。
( U( p, n6 ?, e7 F0 Z5 R5 o1 q N' b" i4 w9 r
4. 得食故。即研究「食」,滋养和维系生命的方式和途径。「食」是指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禅悦食、法喜食、愿食、念食、解脱食。
) U3 I8 d% [0 w! N# ^, ? l8 T: N1 k7 J, z' I* m
5. 得谛故。即研究「四圣谛」,生命四种真理是:苦、集、灭、道。! l6 I6 Q( k1 R1 t& H
1 v; W* A g% P6. 得界故。即研究「十八界」,构成宇宙世界的十八种成分。% }% E, v% Q' T2 c( R! @5 @
5 J; Y% B7 [8 H0 t7. 得念住故。即研究「四念处」培养注意力,使有意识地把精神凝聚於真理。
/ D% U0 ?4 U( D5 y0 L! [( M% S- ~5 k7 i9 p& V4 x/ k% b7 e
8. 得正断故。得神足故。得诸根故。得诸力故。得觉支故。即研究「三十七道品」,例如正勤、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
9 e/ B% C6 A" |* j% M
0 j! \" x7 ?" I# ]9. 得八支圣道故。即研究「八正道」。
% k w# \9 w9 ~1 U0 b( a$ ~+ {: C+ @8 X2 L1 X1 w/ d
在学佛以来,我不断觉得有所欠缺,总觉自己有很多迷茫之处,现在明白了,原来是自己仍未把佛陀教法的深层含意弄清楚。要追求无上菩提,佛教是主张自省,原因是要自己不断提升心理品性和觉悟能力,要学尽、明白通透、和修尽佛陀的「所有」教法内的深层义意。到了某一阶段,不要停留,要再向前走。到最後,修行人是不用刻意勉强自己去作出修行的样子,因为他们的修行已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可以说他们每刻都是随意自在。
4 H1 ]0 S3 P2 Z) d! o' B$ D U* e2 `4 q
从前认为,学佛求成佛是「贪」。但原来不是,因为愿力才是支撑学佛的主要动力来沿。如果没有求,就没有学佛的坚持和劲力。从唯识学来说,「欲」是可以的,但由於「欲」所引发的「贪」念便是恶。但如果由於「欲」所引发的「信」和「精进」是善的心所,与真理呼应。
: K, o4 _- A% N+ |* e' ] U- N, U$ m( j8 D2 G% g* [6 D$ @3 X3 Z* G# F( ^) r
请指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