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117|回复: 77

找回內心的平靜 - 慧律法師著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1-3-31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1-4-13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師讲得真好!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1 编辑
* u, F0 f. C2 t% ?
- D7 W3 n' E. @' C4 {6 m( ~真的是好!我把它贴过来,大家慢慢看。。。) H' L( X4 Z. @5 C2 j, d
4 H  ]$ B: G+ Z1 e2 s* W
《代序》找回內心的寧靜8 u% q3 `: J$ a: K

& j9 j: D6 h, _/ i: R/ }/ [ 以前我看到別人做錯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規勸他們,但效果不大,因為能接受的人很少。於是,我一直在思惟為什麼?
1 E8 I4 I+ i, j- Q4 B) I0 I2 K8 a6 i6 m7 M$ D6 d+ f9 U
後來,直到我看見佛經有一句話,如是說:「悟者,覺悟本性;本性不動,是名自己。」這時,我才恍然明白,我們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4 T/ ^, m0 R, _: l" I7 P$ }: n0 J4 m& f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屬於自己、完全隨著環境在團團轉,為了別人的錯誤而自我折磨。4 B4 Q* V# J3 ~$ l* t+ x' c% z
- X  d: p. Q6 j) d1 x
我們不要把錯誤當作是一種罪惡,如果錯誤是一種罪惡,那麼一個成功者,就是一個累積滿身污穢的人。
7 b  y6 C: e+ H+ O: Y% N
7 A$ u: l7 [- J1 c假如,你有心學佛,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找尋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寧靜」。當你找回自己真實的內在,就可以體會到,其實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樂。
# F& |. ]- o7 h) @& a0 @; F% h' L& _* g7 n' @
世界上種種的繁榮虛華,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無法永恆?運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快樂,通通都是暫時性的。好比看一場電影,聽一場演奏,場散、曲終,終有結束的時候。而人們總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恆,奈何依然做不到。因為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合就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
2 p2 c5 z8 O1 M8 o, w% M8 ^1 N9 a0 H; a5 Y5 q( C
因此,我們應當了解,找回自己內心的寧靜,念念觀照一切皆是無常。這樣,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幸福與安祥" h( p5 D4 u  a
; P1 i4 u, ?6 P2 V" N& C$ p  |' ?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裡面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從內心裡頭要有「安祥」兩個字。要能夠「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顆祥和之心。
( B3 E( e: J7 K4 l8 ~
. V+ b9 Y3 E2 v# E' e9 B# K- O3 N8 v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獨生子才十一歲就生病逝世了,她來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後問我:「師父!我該怎麼辦?」
- {6 f. U1 K% r5 J; W
5 \3 p% R6 V0 H8 R' j9 K我就說:「放下!」
9 P0 Q. U6 O' N8 R9 Z6 W# c. s9 i4 M0 o  I
她說放不下,這個孩子實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話:「放下。」* `% P# l: E) G) C

! H: K! o& V! V她就反駁:「師父,這樣不是太消極了嗎?」
" r( H: @( Z9 R5 P" v7 D: r# E/ P. }
5 F" L$ ?5 r3 O& H6 z9 w1 u我就問她:「不然,妳又能怎麼樣?就算再讓妳再哭三個月甚至三年,這個孩子一樣不能復活。你不放下,又能怎麼樣呢?」$ {, ?$ l1 K3 L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學習「認命」。6 Z$ i4 e1 M7 F" h$ L" R4 I
' R1 a3 S: b8 I
什麼叫「認命」?
( X$ A$ j7 }7 Z  J6 s# c, D* L: t) y3 ?: ~$ D6 Y: A/ F
就是對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要勇敢的接受它。我們要了解真理,以達到幸福,就要從本性上去悟。但本性無法用語言形容,語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達出本性,而無法對本性真實地表達指礎。所似,唯有用智慧去體悟,才能透徹。9 O8 |8 r& Y+ f( s
1 k* \! i. T+ s+ I9 k5 v  l% T; q
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地位,過那一種階層的生活,只要他的內心非常安祥,就可以過得幸福。而一個擁有很多物質享受,但卻不了解宇宙真理,內心紛亂的人,生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懲罰;擁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從何而來?要從內心的「安祥」而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3 编辑
- m- L+ V0 S% e" A% ?0 n# B
) M% k$ C: \4 B! J& _降低欲望和標準' c3 L; y) }) ~
1 C& b* E+ e7 N8 ?0 M" I- t6 H8 @
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錢帶給我們的煩惱也很多。我們認為賭博可以帶來快樂,但為了賭博自殺或家庭破碎的事,卻時有所聞。談戀愛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開報紙,情殺的案件一大堆。8 s; g4 g& e8 E- H# p. m3 y3 O

& y. f; w4 R1 f/ ?' q4 c0 C佛陀早就洞悉了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3 i! b& D$ ?, u4 V3 T; D9 q

, f7 ]9 O# ]3 U3 `6 r7 C你想要追求快樂,一定要從內心下手。把慾望和要求別人的標準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不能用自己內心的磅秤去秤別人,而是要拿來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幾兩重;如果拿去秤別人,我們就會為了別人而煩惱。* s3 d6 U7 L1 g" h
; E$ E; i% g- L
快樂,來自內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點。: l% ^' R. H3 E' D# @

2 [+ M: T: K2 Z' t4 t我曾經和幾位同門的師兄,到一個荒郊野外的地方結茅廬修行。9 f" ?$ B2 G/ z) ]

: E' o. z1 S; V; H( Z曾有信徒問我說:「師父啊!你這個樣子修行真可憐,住這麼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閒逛。」4 y1 R0 H3 w% q1 O

. h; A0 R+ o) v+ `# ~3 y我就告訴他:「這個世界並不大,虛空比較大。但虛空再大,也比不上我們的心量來得大。雖然我住的地方這麼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家。」2 p  t8 K, Q" C9 i8 {

. [! u# z3 `; `常有出家的師父說:「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親處處親。」7 g% H  P0 C; o( W& {+ t& N& ]8 N
8 q1 V/ j1 [, p
我們要修持佛法,這顆心如果不能與虛空相應(虛空即無相),就不容易進入佛道,只有與虛空相應,當逆境出現的時候,我們才能以清涼、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擔當。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3 编辑
& U" `3 i1 q( o5 ]3 D: U. L$ h
" S! M* A. S! m. [道,就在你心中1 ?# C; x8 f& `9 k

" L4 ]% p/ ?5 A. ]9 ]" H有一天,我心裡感到非常煩悶,就去見廣欽老和尚。頂禮過後,廣欽老和尚第一句話就問說:「你現在在做什麼?」. P) j; |' Y' I9 A: S2 C0 H

) o2 E( X, W, {5 Y8 z. R我就回答說:「現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點事,講經說法。」5 T' O/ F$ E9 ]& `( ~
老和尚說:「佛還要你幫他做事嗎?你現在是為你自己做,不是替佛祖做的!」2 p% w  o# T6 X/ @; u9 T
我當下頓悟。8 {; m2 {2 u' w' o& _7 G" m
+ m% l& w1 G0 u, W/ ~
六祖壇經上記載,有弟子問慧能大師說:「師父,什麼是道?」
0 }+ d* v5 k' X, M- @
- E8 w$ b1 e* N3 E" Y# }7 O& p六祖答:「道在汝心。」
, O: ?6 b0 B1 S2 _6 x道,就在你心中。你還在找什麼道?根本就是騎牛找牛,道在心。「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v& k- H1 I; \7 [' _9 N- O

# b1 r5 k' d, G' |什麼叫做「外道」呢?
1 L: }& N4 J' L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 v; ?) ^6 [0 @! _" J6 @他們不能體認出自性是什麼東西。別人如果向他們說兩三句好話,他整個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樣,輕飄飄的,別人如果辱罵或批評他幾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
& O7 ^# |1 R, c, @$ `6 u7 \2 Y& g9 S4 D9 m
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無論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歡喜承受。例如:有一個小孩端了一碗湯,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一直打他。但碗已經破了,就算你再怎麼用力打這個小孩,「碗」—還是不能自動黏合的。所以,對於事實,我們就要有勇氣來承受它。
% k) V7 U: E2 ?' \& I
" E$ W( R3 E" S/ t$ f, f6 |( Y* ]; s佛門強調自性的昇華,一切修行一定要從本性上去下功夫,這樣,碰到任何順逆自然能隨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8 Z) j- q) @0 i
2 p" |$ p* w4 [' Q' n
我們學佛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當中,那學佛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運用中。仁者,請善自體會吧!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去貪則清涼
% Q0 n4 F+ \/ k5 W5 U* F9 M2 j. t( j$ q
學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從何下手呢?第一,要從去「貪」下手。
7 ^* R+ d; ^8 ]* j6 I7 W; m! j* s4 `; Z/ ?- L# v) Y
「貪」也可以解釋為「執著」,我們執著就會有痛苦。仔細想一想,我們那一種痛苦不是由貪延伸而來的呢?! X, E$ P; X$ m9 P1 x6 f, h7 r
2 y3 U- Q6 ~( [  b) b  {5 K
貪錢、貪色、貪吃…等等,一切都由貪而來。
" u& N2 p! \: y% L6 T5 J: E5 G
# `2 a# m4 F7 M7 e6 W) N我在讀大學時,有一次參加令營,曾向一位修禪的法師請益。
2 W5 l0 X! ~) r% {- `這位法師就問我們:「你們這些大學生是不是來求法的?」9 R- s  w9 C% x5 v! E
我們回答:「是。」/ q  w3 f  R' ?! y: I  {1 `

; q4 J1 Z1 ?2 c# W6 C2 _; Q這位法師接著說:「我送你們一句話,拿去貼在牆壁上每天看,一定會很受用的。」
/ C* {5 |3 q5 O0 _" X4 i0 ]3 Q, f2 _$ `' G
於是法師揮毫為了五個大字:「去貪則清涼」。這句話讓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貪念,就可以丟掉「我執」;沒有了「我執」,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0 D2 W9 n" {8 X9 f% P- i

3 t! I+ k0 j/ I7 F6 ~有一位信徒告訴我:「師父!我發現自已現在不貪執」;沒有了「我執」,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 ?1 B/ o6 u5 p2 k
我就說:「那是因為金錢的數目並不大。如果你能把十萬塊的現金,放在很多人進出的客廳裡,而你坐在這裡聽我演講兩個多小時,心裡完全不掛念那十萬塊,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3 p( A( m! b) @5 }0 Q. U7 p6 c
3 `9 x, f% \. d# B要知道,人的習氣中,「貪」是最難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這五個字「去貪則清涼」,寫在牆壁上。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貪念。久而久之,就比較不容易痛苦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2 编辑 + R) {. ^, v* ?- a2 x% M9 @" Q
$ {2 p7 `2 c! @! U8 x/ m. {
傲慢招苦) B. v) u: X: E, k
- F! L! z7 [) ^, |0 I
記得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組團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在進去之前,有一位同學一心想要和廣欽老和尚「辯」。一進門,尚末開口,廣欽老和尚就對他說:「你不要說,先聽我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辯論不好!」
4 [8 F  N% P7 N& j! D, z4 E/ G$ b; E這位同學一聽,嚇得不敢出聲,他心想:「我在想什麼,廣欽老和尚怎麼會知道呢?」0 `7 H- p4 N- h) m. Q
老和尚接著說:「辯論是不能解決事情的,要實實在在的修行。」
7 n' {8 r* B: t8 T$ K2 f
$ `# ~; m" p; s1 {7 M! W+ j/ {! y9 j這位同學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頂禮,請求老和尚開示。
. ^: Z5 v/ x- G& h) G& \, o老和尚說:「你的我慢、自大、貢高,是你所有煩惱的開始。」
- @& `% v5 P$ O  \3 _6 J這位同學就問老和尚:「要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呢?」' A# h! h( z0 |9 n* [$ Q
老和尚慈悲地說:「這個很簡單。你要發願,把自己當做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土,任偌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沒關係,因為它是在最底層長處,都沒有優點。別人毀謗找,就當作消業障,只要這麼想,就沒有什麼煩惱了。」; u2 r. G3 z. ?' v1 S4 d
) ^# j  V8 j* o# N* E0 i
我們今天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就是優越感太過於強烈,我們都覺得自己很有才幹,別人勸諫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7 P. j" `9 t6 v" B0 I6 W
我剛出家的時候,由於深度近視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較遠一點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視力不佳沒有看到,就走過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語上的毀謗。這個時候,我就告誡自己,要像廣欽老和尚說,要做一個最沒有用的人;念頭這麼一轉,整個心舒暢無比,就不再罣礙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2 编辑 % w7 \- E* V% B( Z6 ?- Y3 U
% j5 ]3 D; D) L. _: j' i
寬恕別人,昇華自我
& o% E( @# m3 z1 @+ P
. l' y2 N1 b, L3 f6 ~7 p5 k; H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 D9 v4 g! Z/ n1 o
- ]; G1 s) ]7 _. F8 f0 J; i7 @1 T
寬恕,是人類的一種美德。寬恕的本身,除了減輕對方的痛苦之外,事實上,是在昇華自己。因為,當我們寬恕別人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得真正的快樂。假如我們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的行為不滿意;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 _& m5 G  i) k( V9 B/ _( L9 D; u. r% j" U/ j, ^; u& J
一般人說:「我恨你」。但是你恨對方,對方也許並不知情。因為不知情,他也不會少一塊肉,或有任何損失,反倒是自己的內心,因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靜,痛苦不已。因此,我們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為。0 V, d; W+ S, b& ^$ |7 R1 ^
+ {/ U& k! f* L
唯有懂得寬恕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去獲得,那會比一個乞丐沿門托缽還更痛苦。」
1 ~7 }) G# z0 |; D
, B# B* j5 F/ Z9 z快樂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而是要由我們自己來解脫,自己來超越。想要得到快樂,就不要太「過敏」;太過敏的人,對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條繩子綁住自己一樣,真是自找麻煩。
( u+ U9 H9 ?* j
$ @7 F) c, E* m佛陀告誡弟子們:「比丘常帶三分呆。」就是訓誡弟子們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覺得修養沒那麼好,沒辦法輕易寬恕別人,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就遠離,不要跟他親近。「遠離惡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自己無法自主時,就要先斷惡緣。* E) v# {2 ]; D: `/ X
3 z4 K3 Y& h) _1 O7 H9 E
因此,快樂要先學習從寬恕別人而來,寬恕是昇華自己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若能如實地運用在生活當中,那麼,便能與佛法相應而不悖離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放下一切,專心念佛( f" ^" m1 L. K: z
8 R/ H% e, t5 U9 E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學習「放下」。
$ j7 K8 O: ]5 _/ Q& [' e7 I+ B$ ~
有信徒問我:「師父,要如何修持呢?」( Z! h( L: g6 f& e" G

3 Y- t7 |, B9 V/ t3 A我就回答說:「放下!放下!先放下。將心事統統放下,錢財統統放下,一切都放下,這樣念佛才會踏實;如果著於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虛假的。」
. u% k  A6 U" C9 q$ v8 m! {4 y) o( n有時信徒反問我:「在家要為生活奔波,怎麼可能像師父一樣什麼都放下呢?」
, Y  |6 ?# C4 a1 H+ m) V5 m我就解釋給他聽:「放下,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一切境界都可以當作修行。我們應當將一切境界,做為磨鍊心性的材料,不應隨著境界漂流、沉沒,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環境都當作道場;要知道道場不祇是在寺廟,我們的心也是一個大道場」。
$ K# g7 O3 a6 y1 T
9 T9 J7 s& y% R) G我們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別人缺點,要知道,一個人常常看到別人缺點,他是活在他人行為污點當中,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廟拜佛、念佛的時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卻一直在議論那一個師父行為不好,那一個居士家的媳婦如何不孝……,像這種行為,那裡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一個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懷念過去美好的回憶,因為過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來,因為未來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鐘都在改變,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照顧當下,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足則幸福常存
6 S  l( `4 [1 Y4 [" c* F% q+ E' z
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覺得唯有「內心安適,俯仰無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為心如不安,幸福要從何建立呢?
. |( y1 P6 j& I" M8 ?0 I) G2 Z1 s+ o9 r# c* E4 [' I; g+ u
那麼要如何,心才會安呢?* [9 C7 w; X, Y# V" w/ O: U
古人說:「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是教導我們行善時,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幫助人喔!真正的「純善」,是犧牲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佔有。
. x# H! t4 X" U1 {& h% D' X9 g由犧牲奉獻當中你才會懂得,幫助別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會知足、感恩,心也才會安啊!9 V- [- N8 Y( ?7 r8 L8 h

1 J4 K; `+ F+ |* N$ u; q# X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動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墮落的源頭。
" T$ B9 M  z# r, X8 r7 f8 A$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濫觴,因此,自我控制的層次,亦可視為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當然就得不到安祥。
: l: \; d3 L3 V% y8 ^! q% g* G3 }6 A/ ^# @' \
嘴巴喜歡說是非的人,朋友遠離,沒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歡涉足不正當場所的人,內心無法清淨,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聽是非,不懂得聽聞佛法,那麼幸福又從何而來?心猿意馬的人,專心都談不上了,那談得上有什麼修行的成就?/ `1 b9 C1 U: A9 p! h

1 g3 }& B+ V0 w% ^; p- u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懲治我慾」。2 l+ V$ B' M3 U( X" a1 e

( ~( N% P/ p. q3 e( F3 R# M人,就是欲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迴。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個剎那,自我觀照,自我控制,長養智慧與安祥。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錯誤添煩惱
/ ]: Z$ K4 h8 S0 J! i6 T/ Y' K
! m! E7 O  x- a* d* n. \0 l信徒問:「師父!什麼是開悟?」
: z7 m3 T4 X+ G& ~2 m  ]5 B9 c0 I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8 R4 n/ W# R0 D  M8 P0 W( h透視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這就是個開悟的人。6 ]; _" Q9 T/ |) e& y: o
開悟的人有什麼好呢?一個開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災難他不會動搖他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打轉,而依然能隨緣而不變。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內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內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顯現,修禪的人,修到最後就是開悟,開悟自己清淨的本性。開悟的人就能得到永遠的幸福、快樂。& [$ R. O8 M8 X; V, m0 H; q; P. w* p
0 Y7 p; K% u* q8 I; T9 c
那麼,一般人為什麼會得不到幸福呢?
5 K! H# p/ W$ B8 d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正確的。所以,他的心很亂很苦,舉例來說:當我們很誠懇地讚美一個人很能幹,如果這個人內心感受錯誤,他就會回答說:「你不要再諷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2 l1 Q0 K$ e) m, d& _
像這種事事懷疑,處處防備,過度保護自己的人,扭曲了別人的用意,幸福離他還很遙遠。
& c5 g3 @& X7 S+ y) F0 Y9 L8 ~1 D! Z- G$ m6 G6 B
再比方說:我們看到家境貧困的朋友,很誠心地告訴他,有困難時可以來找我們。感受錯誤的人,就會曲解我們的心意,生氣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憐我,我要活得有骨氣,我不需要你的幫助。」3 ~6 @" v" M7 i8 s

  p2 I9 u, c: J' q0 z5 F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沒有好人,他們對外境不能正確的接受,時常感受錯誤,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別人。7 G6 @5 @! ]" [0 b9 F' C, T
因此,我們對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學習以歡喜心來接受,不要因過度敏感,而產生錯誤感受,因而憑添了自己的煩惱。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萬法唯心造9 s9 }$ O4 g- H. S& I

- ?2 U. S% z4 b6 Q1 v; a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
8 b/ u+ r1 o/ p) V) L3 w  \* @* U% C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
4 p3 s) w' ]7 `* i% r4 o0 B6 I: I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賬啊!」
( V& i. {: Y( W: [# C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
$ s5 C( M# _6 _% z$ n( m$ j( p" `+ f7 d
就像我自必須瞭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牠吃得遠比人類更清淨,那麼,牠也在修行嗎?
% T; c# U6 h: F* q- }- g# p/ O2 \  J1 G/ ~6 J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但錯誤的方法,不當的精進,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種執著。我們任何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是這個心,要造業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如果我們慈悲喜捨,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s; e: W, t* v" t( N

' S1 a% r; W: U1 Y9 L( Y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惡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另外,在楞嚴經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裡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
7 h/ ]2 }5 F6 R4 S0 s
+ S- x% A, p1 ?8 ^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P, U4 Q* u8 A: L) z, `

; Q9 {" c3 W: k& p+ o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如此說:「善、惡在一念間。」依佛法的究竟義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自己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覺悟人生0 d) S: Z7 f( _, L- r+ |% V# ~2 K" }

- [: [1 K9 E) _( e, t: S覺悟,是對不悟者來說。
" X, D/ m7 Q) G( C眾生不覺悟,尚然痛苦;覺悟後,就會得到解脫。
3 a. g' z0 m7 x) E3 k
5 `6 F- ^1 t* ^' k$ J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過快樂的日子,但是有很多人無法體什麼是真的快樂、真正的解脫。
! V1 p) p9 U" X2 |/ X, c有些人的快樂就是:念小學時希望念國中;念國中時希望念高中、大學;或是希望追求男女朋友,兩人能夠結婚,永遠在一起。結婚以後憂希望創業,生兒育女,培育下一代,然後慢慢地步入壯年、老年,最後安享天年。
) x# |% G- F* l4 l" a/ Q/ k- p3 N$ ^  U
這世間,大多數的人都是迷迷糊糊來,又迷迷迷糊糊走,生命在無知之中開始與結束。我們無法抗拒,每天在惆悵、迷憫、煩惱、愛恨、嫉妒……等無數重覆交織的心態下過日子,終究還是得交出生命,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業力」。
, B% x9 ]+ u% u! }; L誰都想長生不老,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夠窮究生命的本態。所以,我們對於千變萬化的環境及內心的迷惑,仍然無法解決。
5 {2 d( ^* }8 ]5 P2 T' ?! x
' s1 ~9 f# @7 b- ^8 @* A2 ?) z" a: M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覺悟,至少可使人生過得快樂一點。
  |' e; B6 @2 L# E  L$ k0 c# q; g( @0 g8 i1 W- f0 q: k2 x
覺悟,必須從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為「悟」是一個心部,再加上一個吾字,這代表是用我們的心去悟,而非用身體去悟。% X# v  r9 U4 V" A+ O8 C) i
許多不瞭解的人,聽到佛法很好,可以使我們死後住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就每天拜佛,持八關齋戒,然後到處向人炫耀一天拜了多少佛,但是脾氣卻依然很壞,貪心還是很重,侍人處事依然故我。像這樣,就是因為不瞭解修行必須要有覺悟的緣故,那又怎能快樂得起來呢!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的真相
  F, ^2 D# D$ ^6 k3 c( E( Y6 L
4 w9 t) j! D: T4 I- O修行,並不只是讓環境更加舒適而已,一般人常會要求生活周遭的條件:房子寬敞、廁所乾淨、燈光明亮……。但卻往往不知道要裝飾自己的內在,點亮內心的智慧
& C3 V) x# P5 f; ~$ V2 p9 @  a5 `$ O2 y) n4 u
有一次孟子就譏笑眾生:如果家裡的羊走失了,人們會去找回來;但良心掉了,卻不知道有沒有人要去找。
2 q! ?* c: l' |9 l5 B# t( [
) U& C% g% X& z, }2 I- o9 X一個人若沒有在修行,又不認識這個心,他的心就會走樣變形;就像一面乾淨的鏡子染上塵埃,又像太陽被烏雲遮蔽,無法看到事務真實的面貌。
9 C, a: ?8 P; a& D3 N2 b
+ e) n( o- Z: L* g' w人生、宇宙是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須透過修行、修心來體證真理。
" H2 w3 y% l) ]; A+ R( l9 O6 _6 U- a& P: z" O4 ]( p0 {, z& H& D
我們要修那一個心呢?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心無法控制,有打坐經驗的人,更可以體會倒這個心妄想紛飛,雜亂無章。佛經中提到心有八萬四千個,總結起來有善、惡、無記三種。
4 S4 }, G! @' x+ `
$ E+ A/ d9 L8 K2 P% x" C經中常捉到「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是從執著、分別、無明的角度而言;所以心是罪惡的來源。沒有修行的凡夫,心是惡的;看到名、利、財、色就不斷追求,這是沒有經過訓練的緣故。但是另一方面,祖師大德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說法,意思是成佛的也是這個心。我們的心,亦即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光明、圓滿、具足大智慧的,所以佛教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可成佛。
& N- y# w. U3 G
! e* X9 D% _1 y2 y( v所以,心又可分為佛心、罪惡的心兩種,簡言之就是善與惡、真與妄。我們的本性是真實的、永恆的,是慈悲喜捨的;而凡夫的心卻永遠在變化,虛妄不實在的,因此,我們要從不斷地觀照中來修正我們的心,回復到我們生命本來的面目。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觀照當下一念8 v! t/ @: \/ c, Q) [

- G5 a) P! C! j! ]: ?) n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識的指揮,所以會對事相上的認知做抉擇。也就是說,我們人是生活在慣性意識裡面。+ G! v/ T3 \2 I  h. ~
5 s1 y) c/ b1 S8 M: y8 J4 L
所謂慣性意識,就是習慣於自己的主觀看法,主觀性再加上自己生長背景的價值觀念,對周遭事物就會產生批判,這就是我們的思想。8 r0 F' u: Q5 P* G
9 {9 I$ }  s* M# K
我們從出生以來,行為就一直受到意識控制。
$ s( L" W/ P/ F  m4 G1 r+ {- t9 @
$ ~9 K) B" u, ]4 f; ]9 M2 @7 R小孩子在兩、三歲時,就有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一直到死都會有個人的看法。+ h  H8 N5 W, ]% g5 {+ e) |
思想是瞬息萬變,每天都在增加、減少,改進或懊惱,因此,強烈的對抗、對立,就轉變成一種連續性的錯覺,時間一久,這種錯覺產生強而有力的批判,於是,就扭曲了事實的真相。為了不使自己受傷,於是,儘量說別人壞話、醜化別人。住住將一件事情的真相加以覆藏、偏差。說人家的缺點,就會忘記人家的優點;看到的也都是不好的一面。所以,我們的日子不好過,這都是因為不瞭解自己慣性意識的緣故。5 x# y- \6 j# c7 ]/ x4 ?

) X6 O' N9 Q" a1 r  T所以,佛教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隨時觀照內心,讓自己每天都能進步,但這是指根器較差的人。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聽到一切法本無自性,色即是空,空即不生不滅,當下就開悟了。5 P$ F" M% @2 q* F# p* ^

) r/ }. `4 f; k! D3 ~8 T- x只要對境不執著,妙有自然現前,因此,自性的功夫,就體現在當下這一念。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包容異己) o& n+ h$ P1 D" {% B& L. y# e. j& t

* V7 x- B& F9 m/ I8 F* Z- E& L$ Z「人,生而不平等」。* L; t/ f8 H3 ~+ @: A  L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窮究一生的研究,然後,想要為這個問題,提出一個圓滿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論,才真正為眾生提出了究竟解決之道。4 x# g! O* d: S( G! m5 {  p

" H! N$ [  ]5 f5 k! }1 h人的差異性,有來自先天的業力,及後天的努力與學習。一般人基於此差別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給予批判,就益發的更不平衡了。其實,以佛法的觀點,這種種的不同、相異、對立,卻極為公平。因為,眾生一切的身、心、環境,皆取決於自己的業力。我們要突破意識的觀念,就要放下錯誤的標準,因為,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訂出一個範圍,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敵人,而加以排斥。這都是由意識造成我們內心的一種主觀,如果不能突破,就會一直生活在意識的阻礙裡而痛苦不堪。
+ g. a* b3 u6 t7 g* Y
: r+ a9 u1 ?* E  q8 ^6 v  x: ^. _而當了解了這個道理,你就再也不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或憤世嫉俗了。那麼,爭執中,如一方能夠將衝動忍耐一下,那麼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會比較好。
1 q, c/ P2 O6 L& _, ^6 d; b+ Z. _0 T0 b8 E0 d/ |8 f, ~
就像夫妻吵架時,有一方能心平氣和地跟對方說:「我尊重你!而且我並不想改變你。」這樣,想吵也吵不起來了。; V" o) P0 k8 L! i8 i. A

3 `4 f  |) }1 ^5 Y/ H0 }哲學家也告訴我們:「不要讓你今天的無知,增加你明天的後悔。」+ {0 \5 @7 K5 n! Z9 a" Z7 l* m
: E1 z6 ^5 P1 \. A3 h9 ~1 ?
遇到什麼事,先訓練自己不要馬上生氣,後悔自然減少。包容別人可以涵養自己,改善人際關係,產生良好的互動,這是減少紛爭鬥亂的不二法門。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聽是非,不傳是非; E0 m- V4 f/ }/ P; J# D6 |
+ B+ ]. i+ U3 h) K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 J% @4 C2 I, u! z* J! `$ D

0 M6 W! q; P, F' v2 h生活中說話的機會很多,但是,要說得有意義則不簡單。例如:解決他人煩惱,彼此溝通瞭解,引導他人學佛……等等,如果只是在製造是非,則自己與他人,常常都會兩敗俱傷。
% L7 o/ f; n+ {3 ~0 p
) K" l  C/ n3 x常常聽到別人說「××人很壞、很差勁!」等的評論。如果,我們沒有與當事人相處過,也並不瞭解他的做人,如此,聽一聽也就算了,千萬不要再二度宣傳,因為,人往往透過主觀來評斷人、事、物,難免與事實是有所差距的。% {7 C/ q( G3 m' Q% W5 U, T  v. q

2 Y8 Z: x$ p, c6 g) o而一般學佛的人,常會犯的一種毛病,那就是到一個道場參訪,如果看到不好的現象,常喜歡妄加批評,而忘了自己是為了修行以及聽聞佛法,才來親近道場。
/ q- A* X5 n) e) z" d- H. f
3 `% Z( J3 z( S1 _3 F所以,高雄文殊講堂的四大根本戒規就是: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打妄語。全部跟我們的這張嘴有關。3 ^5 d0 y' j. h/ ^+ S
$ B8 `! E$ g  F& C! m; }
說話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責任;如果我們將說話視為一種「享受」,不想負責任,最後很可能因為話太多而傷害了自己。- n1 c( C0 @6 \) L6 Q) t

& D) ~% `4 R! O* m+ G有時候會聽到一些人告訴我:「××人不好!」
% i, U/ H/ l% n: i3 {8 ^我只是隨便聽聽,如果真的聽進去了,又依據他的話加以二次誹謗,那不就太沒有自己的主見了嗎?8 ^# o8 |. Y) b$ N5 [- ^
/ a4 @% m$ Q4 {# N: A+ ~
所以,我常勸這些講別人的人:「修行人不該談論他人是非。」但是,一般說人是非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辯解道:「他真的就是這樣!不是我在說他的是非。」
: O' N4 e; p+ h; i2 V) k7 K7 Z; o0 U+ r" C
「薄薄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
; _% v! ^% m# p8 L% e  Z: g0 Z2 ^, W! N) z2 A
談論是非,只會蒙蔽自己的心性,障礙解脫之道,談是非時,內心呈現的是紛擾的情況、不安的狀態。而且,「說人者人恆說之」,若不謹言慎行,可以預見的,這個人將永難掙脫是非的困擾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勸反省不造惡
4 i' N4 h4 C  Z. k+ z4 a3 i' S! J9 l! Q
眾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習氣,隨著自己的習性去造業,那就是放縱擴大自己的錯誤;如因著而不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會永遠受到習慣的支配,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 b$ o& b, d8 ?- Z. s, q

2 L+ W9 c3 ^% l+ n) k% ]0 j7 b平日除了隨時修正自己外,必須避免自已「造業」。業,是思想的累積與行為的總和。有淨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之分。但我們通常所說「造業」是指造惡業;如果是善業,就會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詞直接說明。
4 v% N; s$ E( t, p$ w9 M8 s
0 p% C6 [  b' r8 y7 e7 y人,如果時常造業,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障礙著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業力」。例如一個有菸癮的人,他第一次抽菸的時候,不覺得什麼,但是今天抽幾支,明天抽幾支,時間一久,不抽菸就會覺得很痛苦;喝酒、賭博也是如此,習慣養成後要戒掉是很困難的。
0 n! \  x7 b; S
' ]" _, Z' L" g4 u+ Y我認識一個人,他有一次去參加懺雲法師所主持的齋戒學會,七天皆吃素且過午不食。他戒期結束後下山回家,看到魚、肉就拼命地夾著吃。他母親告訴他吃慢一點,他就回答:「七天都沒屹肉,要趕緊補一補,均衡一下。」母親說:「哪不是枉費了七天的齋戒嗎?」他說:「這是業力所牽,沒辦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F+ v' V* ]0 x9 x; }/ m
5 Q& w- }& d& r6 I0 b- A0 m
業力,無時無刻牽引著我們的行為、思想,不是一時就能轉變的。所以,一方面要觀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惡,另一方面,要時時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錯誤、所犯的毛病,現在足否改正?如還有缺點,就要下定決心修正,不要再為業所轉。4 Q$ \- J* K+ u8 W5 q' h/ I& B) p
! n) H( s  [' W! \% f
反省,就像一面鏡子。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也比較會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勸告;而一個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生命的本質。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運命」而不被「命運」7 f: }% c& F& L  w/ u5 ~

7 M. d2 G* U  L( e1 E當前命相、風水、地理之學大行其道,相信的人為數不少;遇到事情總要花錢去求卜問卦一番。
. ~8 h+ V4 t2 j7 m; A% \
  c6 Z% X( |5 C5 A4 N" r/ p那麼,算命為什麼會準確呢?主要是因為人們大都隨「業力」而轉,並無法主宰自己。  h0 H; j. t/ \& g2 A: g8 [
一般人一出生,總是很難擺脫固定的生活模式,甚至過著不想過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命運」。
; F8 K! ^' x' v0 z! G* l命運在康熙字典的解釋是:命也,不可改;運也,可以轉。以佛法而言,沒有修行的人,很容易隨既有的業力運轉而走完一生,這就是被「命」所「運」;但是,以大修行者來說剛好顛倒,他能夠主宰及運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這就叫做「運命」。
0 N  L, P: c: z8 C. k$ l  j7 Q6 X9 C) d/ `. Q6 ?" v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莫不是為了了解真理,掌握自己的生命。例如:一個前世殺人放火的人,造的惡業不計其數,今生卻很幸運地轉世為人,並有機會聽聞佛法;但是他念佛、拜佛以後,反而常發生意外。然後,又是兒女不孝,又是家庭不和……等等。他內心因此非常痛苦,卻又找不到答案,最後,還是決定放棄佛法。
7 G2 X# w" l. H- O+ r
0 Q9 @" F# \% ^9 ~像這樣,就是因為不瞭解三世因果的關係。如果知道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太重,如今業因成熟,並非短時間的念佛或者拜佛,就能夠轉化自己與家人的業障,必須要更加的勇猛精進修行,並持之以恆,才能從生命的束縛之中解脫出來。
( J* v6 i4 B! Z" B
) j0 z  _+ ~; D& m因果是通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算命能夠準確,是過去所造的業有跡可尋,今世才受到牽引。但對修行人來說,命是算不太準的。以前我未出家前,算命的說我將來是個大企業家,太太很漂亮也很有能力,夫妻還會吵架,現在,我出家了,證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0 L$ g: v/ `6 V8 g- i' b

1 m# a* F# _  f5 I" _4 w" G! G所以,人是可以轉變命運的,大部分的人總是庸庸碌碌,甘願隨世浮沈,無法改變他的人生,到頭來,兩腿一伸又再一次隨業而轉,繼續輪迴之旅。這是多麼悲哀的「命運」啊!
( }7 o& q) Q: [& |$ {! l- I' T4 E$ N% \- s4 G3 h+ [8 b1 u
「修行」一定要認清輪迴的本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從原因下手,才是斧底抽薪的解決之法,並不是取決於你相信命運與否。那麼要被「命」所「運」或隨因緣而「運」你的「命」,就端看你自己的抉擇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往內在尋找自性' @4 h! n( u1 [# k
! w4 v' m0 n' y
開悟不是從外在找尋,而是不斷觀照內心才有可能獲得的結果。: M8 x6 a: A5 Z1 X% v

) O9 o0 q% `, y8 ?% v, _2 ^' j一天,一位基督徒來見我,他因為看到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於是質問我:「佛陀所說的話,怎麼如此狂妄!」- e- P0 E0 [' d3 c; b

- Y1 Q( R' {- x# Y4 W# F' E! O1 j我告訴牠是誤會了其中的意思:' U( V6 v0 `7 Z! A" t

. `& y; _; o1 `# W. R「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不是色身,而是指真我、是指本性,天上天下只有本性是最尊最貴的。」
+ ~" q; Y% H5 L& G$ z; F! U, a
  T* ?  i/ `% J* X" d+ \所以,我們讚誦經文,要了解佛經所指的涵義,例如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意思是說不要受六根的束縛、不要受六塵的誘惑,對於外境不拒、不留,心不為所動,這樣就能夠「唯我獨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擁有無量的智慧,心就可以獨自存在。「獨自」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開車,一旦遇上塞車,許多人都會情緒煩躁、拼命抱怨,很難置身事外。所以,人大都在不自覺中受到外境的影響,無法將自己的心獨立。  b9 W: q: U! {% |5 {
' ^$ o: Q+ N2 |0 B  Q
有一次,我去台東演講,途中路面非常顛簸,在車上弟子就說:4 [, e3 J( {/ `, E6 M
「師父,很抱歉啊!」3 h3 [) g" I+ i
我告訴他:. p2 V8 l% h8 E# V
「這條路不錯啊!像騎馬一樣,平常要找這種路還不容易呢!」
( k1 R2 V$ ~; S# l6 t. T# m/ _) Z+ q( P4 \9 J
我們碰到境界,只要觀想成好的一面就不會起煩惱。1 T8 N- l$ |/ Y* e
- |  A; x3 q: Z7 N$ K1 j2 Q
煩惱、不煩惱都是心的問題,開悟的人為什麼煩惱較少?因為悟到了大家都有本性,更加地認識自己,所以對事對物較不執著,煩惱相對也就減少。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不二法門9 p3 u. z( x( H1 g
9 {  z3 v0 o- c; k6 Z1 e* W
學佛要自在有幾個原則:
7 A& ^; r2 B  N! J
7 q2 u5 S6 o( l: L一、「自他不二」:我與他都是同一本性而無所分別,例如:有人當面侮辱、傷害我們,如果只是個人而不是整個團體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容忍。因為以他人的立場之所以大發脾氣,必定有其原因。佛陀說:「能夠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異己」,就是與自己看法、意見不同的人,我們要容忍他、尊重他,這樣一方面可以去除我們的慢心,一方面可以減少與其衝突的煩惱。
3 W5 V! T* W8 z- f! l# V  p0 M
; v9 c- T/ A7 X/ F二、「色空不二」:色法與空性是一體的。既然知道世間一切法皆是無常,就沒什麼好執著的。就像一只茶杯,將它分析,只是質子、中子、電子等化學元素,茶杯已經不存在了唯剩假名。但是,一般人因為不了解空性,所以對於世間的一切汲汲追求,追求不到就感到非常痛苦。如果知道世間的人事物都是假相,不可能永恆不變,遇到境界時,就比較能夠釋懷。
' V5 A+ C5 I* \2 L# ^" I
" R; r1 c; g. K$ l3 d三、「生佛不二」:眾生與佛是平等無二的。如果了解自己努力修行,將來也可以成佛;體認到這一點,你就不會感到自卑。有一位老太婆時常誦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次我就問他:「老婆婆,您念佛是為了什麼?」# f5 H; m1 w1 J, M1 i6 ~4 p
) T3 u, C/ u5 d) D1 ?
她回答:「我要去阿彌陀佛那個世界,幫阿彌陀佛掃地、煮茶、煎藥。」& `$ ~3 ^9 T* u- \1 ~* Z
5 W/ R) O+ J5 e9 G3 G/ l8 k8 r
西方極樂世界那裡需要我們掃地、煮茶、煎藥呢?其實學佛很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佛。) N6 S$ V1 A; j1 Y# j
& F' O, C+ p" b+ A
四、「物我平等」:就是中國儒家思想「民胞物與」的精神,我與天地萬物皆同一體、同一本性,所以要愛護一切眾生,發揮「物我一如」的慈悲精神,愛護一切。
. l% A' o: Z' Z1 h* w+ J) D8 B
; V7 e. j% ~9 N+ g* h0 o( G只要我們消除心中一切的對立觀念,就能契合進入不二法門,達到心裡最高超的平衡。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謙受益,滿招損, g4 [% \. t, E' P

; ~% B3 C" |. _5 z4 R) q) E& q- o9 m6 i5 T2 s
我們要隨時觀照自己,檢視是否有貢高、我慢的習氣,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L: a, E" y( {* C3 y; }: n

, v) a4 O1 T$ S" g& q; ?, _想改掉驕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謙虛的哲學,因為謙虛是保護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稱讚我們:: L8 e( g( M! Y/ s- w7 m
「××事都是因為你的關係才能成功。」
% s  y2 ^7 n2 U  I我們應將功勞與大家分享,並應該謙虛的回答說:- i# J2 K# c) o; ]& R" a1 a6 V
「這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的。」
- _/ ~. H) P, R& p1 ?7 T' s5 j就像我有時到各地去演講,弟子會告訴我:
# r+ e4 C' G  D9 R2 W! v7 k「很感謝師父慈悲蒞臨,為大家說法。」) p* R/ Q7 z0 `1 A
我回答:* j1 y. v8 H. h+ t) [& P2 \
「如果沒有主辦單位辛苦的籌劃,又沒有專程來聽演講的人,我要說法給誰聽呢?所以該感謝的是大家。」
' F8 p1 S" h5 B* C
) m+ X' h7 z! t9 d- Q! Q謙虛的人,對待別人的態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好找壞」,如果以這種觀念處世的話,就不容易被人傷害。8 l/ i8 j* S$ B7 L% p% s$ L) W
曾經有一位老和尚,受到了他人的毀謗,但態度仍然非常從容,內心絲毫不為所動;一天,他拿著鋤頭在庭院裡鋤草,突然有一個人莽撞地跑來謾罵他、詛咒他:
; m3 w! w! ]& p& {「你這騙財騙色的老和尚!」: d8 ^0 P1 J( U; r
老和尚聽了沒有生氣也沒有解釋,只回答說:
: A. p; U( C( m9 N9 z, J「你自己沒有就好了。」
3 D& F* O2 }8 E$ b, J
, l" ~1 e" X: f0 C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環境所轉,抱持著「如果我騙財騙色,我下地獄;但是別人沒有這樣就好了!」的態度來面對毀謗。不像一般人若聽到他人的毀謗,會氣得暴跳如雷,覺得受了傷害,大修行者卻可以灑脫自在地一笑置之。* C4 ]2 _$ k7 Z
& v5 X0 L" ~7 s7 Q' h
「謙受益,滿招損。」謙虛的人的路愈定是愈寬廣,也會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驕傲的人,則不易為別人所接納,並且容易為自己樹立敵人。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己與寬人* N/ l+ J( X: c0 E/ a4 T

1 u7 {% m$ B# ?- j7 c( F" R修行人要讓眾生有解釋的機會懺悔的餘地,不要咄咄逼人。( `7 w# }; s( K4 _" O2 I/ x

9 c* e% [) t/ _, [; Z5 s6 w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過去曾造了很多殺業,甚至毀謗三寶,學佛的人都應以慈悲關懷的心來原諒及開導他。
. r9 y( v: i) k* b+ E* j: W$ i所有罪業中最嚴重的莫過於「毀謗三寶」,一般人不學佛、不相信佛法,因為因緣未至,當然無可厚非,但也請千萬不要破壞佛經、毀壞佛像。" I. N' n9 W, v3 x1 {

  b! y8 }% w* U( M6 d有一次我到左營幫人助念,結果一接近死者,全身就起疙瘩;因為他的死相很難看。當我為他加持時,心裡面總是不太對勁,想其中必有緣故。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太太以前學佛,常到護國寺聽經,先生因不贊成她學佛,就將家中的經書燒毀,海青剪破。! d) Q$ r3 _7 p: g9 J
4 [! n- A" G" j8 F5 ^
我們無法與佛法結緣,不相信佛法,這倒還無所謂,但千千萬萬別燒佛像、毀經書啊!
4 _' |0 g! G0 g7 R
0 P( H- ]- C; H- q5 f世俗也常說:「做人不要做得太絕,要留後路給別人」。- G2 X3 O' S! h( D; N8 V
- d! x& Z) q( C. ~1 J4 L
人大都是嚴以律他、寬以待已;即使本身犯錯,也會想盡各種方法來寬恕自己的罪過,這恰與弘一大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修持完全違背。( @0 M( X: d2 d# G2 W

5 W) P4 V$ x6 d) |/ K7 U此外,切記勿在眾人面前公開談論他人的隱私,因為人人皆有自尊心,揭人之短、傳人是非,是很沒有道德的。; ~6 F( Y  h: l: C

" ?7 e5 y7 b/ @, J0 _# J事實上,不造口業,自己才是最大的受惠者。0 ]  \4 I2 J) {& ]
+ Z; B' g1 h4 f
佛陀說:「要原諒別人的過失,因為我們是由業力而來的眾生。」嚴以律己,精進辦道,不談論他人的是、非、對、錯,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生活禪
8 a8 [4 A( V$ s0 ^* n. O# ^( D' a: @% i
學佛要能有正確的修行觀,才能開啟內在本有的智慧。7 J% I2 X6 q$ a9 o, K

! n; ]( b7 N4 ?/ w& i6 K* M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學佛以前還算是很快樂的,但是學佛以後,他自己覺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難過。4 V6 [9 s. A) Q( @, i& }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來找找,向我「討回」他的老婆。他抱怨:「從他太太學佛以後,每天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做修行的功課,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課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裡,肚子餓得不得了想吃飯,她卻叫我帶著小孩去館子吃。」如此,平日和諧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爭吵。& }2 h+ O8 @+ ^
) ?* z3 t7 K% Y5 j& K
在家居士有心學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須認清楚自己與出家的法師在修行上是有分別的;不論修行的基本態度或修行的方法都應該不相同。) l9 [( q1 w! q1 r* q

7 a  Z( Y0 ?6 n( l; o/ ~. H  s出家人以修行為他一生的職志,每日必須花很多時間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與修行相關的功課上。而在家居士就無法做到如此,因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個小時來做功課,結果住住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親子疏離,友情消失。因為你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學佛就變成了一種痛苦與負擔。) q( ]9 H; M0 P* h8 ^
; \: e6 M) M; a" z
事實上,修行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絕不是有了師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飯。: U+ Q3 f# v- {% ?- V
: d- m1 Q, g1 s  t, X5 j: b" n$ i
學佛了,更應先盡到自己為人婦、為人母的本份,將家庭料理照顧好之後,這樣,你用多餘的時間來念佛拜佛、親近三寶,不僅家庭和諧美滿,而自己也更能以觀照的工夫來突破貪欲與執著,巧妙地思惟如何運用佛法待人處事,如此,智慧才能獲得提昇與開發。" P$ a) `3 j: n+ i3 a1 m: [

! \% t: G+ u( ]( p! S六祖慧能大師曾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2 a3 J- r9 @, |( ~* [# I/ G/ P/ G0 J* C' \- o, j
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實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以得到革新與超越,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實念佛制心一處8 n: W+ f  F* d8 A

; w6 [, _3 S3 j# R" Z8 J老實念佛是相當重要的。. s, _, `' t( @! V( u

& ~  _2 `( V$ a0 y如果有人問我:「法師,我今年七十幾歲了,隨時可能會死,已經來不及參禪悟道,也沒有太多時間去參訪善知識,你可否告訴我有那一種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5 T: G7 ^, O0 f
我會告訴他:$ ^' `! K3 C3 q" u
其實,不只是瀕臨死亡的人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修持此法門,念佛法門是老少咸宜的。只要專心持誦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1 x/ A' v& B9 i- v* q$ Z. D
3 ]: i, g/ Q0 b! w3 q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為了趕速度、拼數目,佛號連成一起,字音無法分辨的一直念,這樣無法攝心,當然對修行毫無助益了,所以念佛要不急不徐、了了分明的念,才會有成就。. ]" j( ^. m( W1 t
/ t9 b/ A9 u* D, H, U4 c" O0 ]3 i
修行辦道無奇特之處,唯有細水長流,不夾雜、不間斷,驀直修去。如果以淨土法門為主,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每日的功課如下:早上誦普門品、持大悲咒二十一遍,晚上誦佛說阿彌陀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號、觀世音菩薩聖號百千聲。
, ]* R3 Z- l1 l+ Y4 j. Y$ l2 K9 v, x; g! j% u7 N0 j
修行要專精、一門深入,不要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又修別種法門,到最後那一種也學不好。有一位老居士,沒有學佛,也一直沒有因緣聽聞佛法,他可能只是聽說念佛的好處,於是他就自己這樣持誦:「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一天,到他臨命終時躺在床上,一時竟不知道是要念「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 ^, S6 P2 b$ p0 r2 A& w1 w
5 z( \* O# j4 \( t! |
雖然憑著誠心與願力也是能往生西方淨土,但力量總不及專心持誦一佛聖號來得大。3 b8 j- }4 V9 N3 f8 P1 R6 m, p  u

  A; X% w! d) {! }/ o4 Z1 D3 V- I4 ]所以平時學習訓練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遺教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以世間法來看,如果能將所有的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來做某一件事,就自然容易成功,修行當然也是一樣,制心一處,就會激發出無量智慧。' M+ I4 a  s& ~6 h
; U/ W: d; M6 g3 ~6 N" ?! e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樣,命終時,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辨佛神; m  Y1 g' ^6 J2 _, Z1 y
9 B) z" L+ @* ?& W" c
學佛第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有正如止見!
) p/ i7 l) q9 [5 I% U4 u5 s7 p( V, g' q" F8 \" N9 k1 H. j
許多人雖然已學佛了,但仍神、佛不辨。佛教徒應釐清一個觀念,那就是佛與神是不同的。4 y+ T: `4 s8 V% H2 P4 F) [
; h* a* Z" g+ [4 _
釋迦牟尼佛是已覺悟人生、宇宙真理的聖者;他放下一切世俗榮華,在深山叢林中修行,於菩提樹下悟道,繼而為眾生說法,教化眾生,開啟眾生的智慧,去除眾生的煩惱,讓眾生覺悟菩提,成聖成賢。. H$ r! g7 _7 @9 C7 B  q
% {9 d( d8 l- a, X) s
因此,佛是超出三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得到解脫的聖人。+ C$ s0 z+ o3 y; F

* Q1 U% e2 O4 B+ W7 R, n9 K# e  N至於神呢?在道家、佛教以及《易經》中則各有異說,但總括而言,凡是有浩然正氣、正直無曲,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的,死後皆可成為神。: @4 p$ ~3 m! G% q

( I% c1 V8 r5 _! y" C2 I眾神也有正邪之分。如關公、岳飛、文天祥,死後,因為其凜然之忠義精袖,廣受後人敬仰拜祭,是了不起的正神。而邪袖,則乃是依照邪術修鍊成為精靈的物體,雖亦有神通,但仍脫離不了鬼道。" T; W2 C; K6 w( u! \+ y

$ [: b. B  w/ F' z此外,還有天神、地神之類,有某些教派說天神皆由玉皇大帝(佛教稱為帝釋,居欲界忉利天)所冊封,如雷神、電袖、水神、火神、稼穡神、禍福神、草木神等;地神如城隍爺、土地公(城隍爺如陰間縣長、土地公則如陰間鄰里長)等等不一而足。
0 d" i, [  {8 D/ p+ h) K: [7 q9 k& z6 H
0 a8 P3 ]4 H! O' ?神的福報雖然也不錯,可是依然沒有斷除煩惱,仍無法超脫三界,等到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輪迴。
5 a" V. w* e. C8 \' v- [1 T
2 d5 o8 K2 R3 v3 c由此應知,神不是佛,也非菩薩,佛教徒應該加以審慎觀察,以免神佛不分,雜陳供奉,如此怎夠資格稱為正信的佛教徒呢?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2 \: ~" `+ I/ Y; A; m) {% O, G: Y' @7 b; b0 q: B
人花在批評、毀謗、傷害他人的時間,勝過於冷靜思考了解自己。
5 f0 d9 X( c: k# N2 h1 k# g4 b! W( m- D) z& ~+ p
在現今人際關係日趨複雜的社會裡,人們常因狹隘的心態,引發利害衝突,產生種種煩惱,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為中心,由於處處為自己設想,產生分別與對立的心,更因個人的主觀,漠視客觀環境的存在,於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導致將心態陷於不平衡,進而造成人我之間的不和諧,導致無謂的紛爭與憂擾。- O& h( B0 [3 O) R, {( N+ N0 U; J: W
# J- Z& v5 r, W
像同事之間,雖共處同一辦公室,卻終日互相猜疑,於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計較,動輒相互向老闆告狀,說是自己受盡委屈,要求這要求那,時而滋生事端,破壞辦公室的氣氛;事關自己的利益,爭取也就算了,有時還要涉及無辜,令周遭的人也倍感壓力;此種行為,其實是一顆心被嫉妒及猜疑蒙蔽了,以致做出喪失理性的事情,真是愚痴啊!
& x2 M5 p3 |' k% X9 W* J# `1 g0 v$ A! V6 T* ^" M4 M
例如有一次顏淵在為孔子煮稀飯時,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樣髒東西,於是顏淵就用湯匙將它舀起,咬咬看它是什麼,碰巧孔子在他身後,見狀便不高興地說:「唉!這個顏淵怎麼這麼不懂敬師的禮節呢?」3 F& G+ R, o/ Z
孔子將此事告訴子路,子路脾氣很壞、個性衝動,馬上跑去找顏淵算帳;待顏淵講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氣和地向孔子說明。0 m2 [' C6 f4 f: r& d( F

* r4 z7 A3 `& c6 G孔子便集合弟子們說:「我孔丘親眼目睹顏淵偷吃稀飯尚不真確,更何況平常在大街小巷所聽到的是是非非,又怎麼會準確呢?」
2 u. @6 b$ a0 H+ Y2 R+ {$ O* Z* y% ]! i* Z& H$ R9 T1 M
人本來可以過著快樂的日子,但我們卻會為了一點小事,把自己搞得煩煩擾擾,無法寬恕、原諒他人,只想改變別人,而又不反省自己的人,將會抱憾終身而隨業力墮落。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認識無常! g4 L5 {3 I$ B4 q9 B
- h* o% u; w5 B$ R$ x- n. C0 p  k
認識生死輪迴的本質,是學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體認。! I6 F6 a7 w( E8 G- z

5 k9 T& q  S4 r4 L2 F8 s9 g6 ^2 f生死從何而來?由眾生的起心動念而來。我們起了一個念頭,內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讓人無時無刻不去想它;好比說一個人執著金錢,出門時,心底就惦記著它,整天擔心被偷、被搶,或者盤計著如何聚集更多財富。畏懼死亡也是一樣,走在路上,遠遠地就好像感覺前方擺了一副棺木,非得繞一大圈的路來閃躲它不可。
. d# ~2 {- e2 t3 G- e; s心中的執著斷不了,就無法明心見性,那面對生死、輪迴時,自然也將處於恐懼邊緣。& o6 ~2 P  J4 y" `% C

" B. W+ J! \) p學佛的人,應學習以平常心來看待無常與輪迴。: x2 J& S0 I) U0 o# n

. d3 `; Y# H. R$ \, F- d! h& h永嘉玄覺禪師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無常有一天一定會到來,因為這是生命的實相!面對死亡,就要有我必會死的認知,佛說:「生者必滅,會者必離,盛者必衰。」如此觀想,早日採取解決死亡的決心,才能深入體悟佛法的真義,獲得解脫。
9 D) x: K+ [3 ~8 K0 @! {
, J& s3 m" l  r死亡也不是涅槃的等義詞,解脫是指當下無煩無腦,不是人死了雙眼一閉、雙腿一蹬,才叫做解脫。* R% g  i( I/ {

7 p! N% L4 y" D3 F# J一個人透過體驗無常和觀照緣起,自然了解人生的種種變化,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個過程的生住異滅,有時雖很美好但也是不能持久;有時雖然痛苦,但時間總是會過去的。所以,不要害怕無常到來,因為「無常」是人生最好的啟示,它讓我們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能升起智慧的觀照。
0 ?) Z9 Q7 g& @# \6 {/ D0 O- v  k3 {! ~. J$ G
因此,學佛不只是對死亡的寄託,也不僅是死了以後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已。聽聞佛法的目的,也包含開啟智慧,正確地去看待人生。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無明與業力. ?8 V2 R7 _  F" }6 u2 u9 n; K
# g, l, ?$ \- {, Z
芸芸眾生,一念無明,遮掩自性,困惑造業,由業受苦,終至不能自拔。! w2 W# F; B5 O- R: p
( v" ~. R' X( r7 E1 f
依惑造業,業苦無盡,這種重覆的輪迴,在學佛的過程申,必須加以追根究底!2 v$ @/ O8 F9 \8 R4 ?

6 Q4 a) {: E# j) i什麼是「業」?梵語Karman,音譯為「羯磨」,義譯為「造作」,以現代的語法稱作「行為」;也就是說凡是發自於身、口、意的行為,都可以稱「業」。" N$ h6 Y$ R/ b4 |) F6 G0 G8 U  o

# Y3 r  z; A  @; X那麼「無明」呢?無明就是沒有智慧。
1 O6 Y! u+ a: Q/ r" q人類常會為了一點點事情,就放不下、看不開。記得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他覺得活在這世界上已經毫無意義,他很想自殺。
$ u; W  f6 T8 j" E
, j  k' F8 {, L+ ~+ O1 t我問他遇到什麼事非自殺不可呢?他嘆氣的說:「我的兒媳婦實在有夠可惡,吃要吃好的,做要做輕鬆的,早睡又晚起,說她幾句,她又不高興。想叫我兒子和她離婚,但又考慮到他們已有三個孩子了;但如果他們不離婚,每天見了她又都一肚子火!這種日子好像每天被刀割一般。」# ~3 u4 @3 k, |1 U* ]6 H
我說:「老先生!那你就得感謝她了。因為她就是你的善知識,如果沒有她這樣的磨鍊,你又怎麼會瞭解世間的苦呢?不如將自殺的勇氣拿來念佛,別理她不就得了。」
: t$ G) V! Y; U8 M. H$ M9 F
' j9 g6 p- c/ s- o6 A我們總是會這樣想:只要對我們好的,才是好人;其實不盡然。有時對我們好的人,卻往往是這一生中最令你失望、痛苦的人;而對我們不好的人,反而可能是成就我們的善知識& f" d8 g0 o4 V3 r/ q
5 }1 g. P  V7 C7 i
人,往往就因為看不清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於是境界來臨,受到業力阻擾時,往往不去尋求癥結所在,反而想以逃避的方法(例如:自殺)來解決,如此不僅無濟於事,更是增添苦惱。因此,如果能夠認知:對我們不好的人(或逆境),可能是成就我們;在逆境中打開自己的心結,不正是自性的昇華嗎?
老柳教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4-5-15 07:07 , Processed in 0.19595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